第25章 兔死狗烹(3)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4215字
- 2014-03-24 16:07:23
劉邦當上皇帝之后,最怕的事情就是功臣謀反。他下面的功臣,有的是真謀反,如英布,有的是假謀反,如彭越。漢初三將,韓信、英布、彭越都死在劉邦的屠刀之下,這些行為,雖然有失磊落,但是對于鞏固政權是有好處的。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聽說臧荼造反,不問青紅皂白,立即興兵,御駕親征。臧荼慌了手腳,只得興師抵抗。燕軍厭戰,數量上也遠不及漢軍,只幾次交鋒,臧荼被擒,被劉邦下令梟首示眾,其子臧衍化妝逃往匈奴。劉邦平定燕地,又私愛他的兒時伙伴,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決定封盧綰一個燕王。但是盧綰戰功平平,要封他又沒有理由,劉邦只得暗示左右,讓眾官推薦,乘機封了盧綰。消滅燕王臧荼是劉邦消滅異姓王的演習,但是他還不能太早表現出翦除異姓王的姿態,所以封了盧綰為燕王。臧荼早不反,遲不反,劉邦當了皇帝就反,未免有“聽人說”的嫌疑。但“聽人說”卻是個極妙的高招,劉邦就用“聽人說”的方法翦除了不少異姓王,連自己的女婿也不放過!公元前200年,劉邦北征韓王信,白登山被圍,雖然解圍而回,但卻無功而返。途經曲逆,劉邦把這座他認為可以與洛陽媲美的城封給陳平,作為對他的奇謀的報答。接著向趙國進發。趙王張敖是張耳之子,與劉邦既為君臣,又是翁婿。張耳與劉邦是老熟人,張耳在世之時,劉邦親口將與呂后生的長女魯元公主許配給張敖。當時,張敖尚未跟魯元公主成婚,但是也以對待老丈人的禮節來對待劉邦。可劉邦卻十分傲慢,對張敖十分無禮,激怒了趙王手下的人。趙相貫高、趙武,都70多歲,是張耳舊臣,生平最講禮節,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十分憤怒,劉邦大駕剛一啟程,他們就一起去見了張敖。
貫高說:“天下豪杰并起,能者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上禮節如此恭敬,而皇上如此粗俗無禮,我們決心為大王報仇雪恨!”張敖一聽,大驚失色,咬指出血,向天起誓,告誡眾臣:“你們怎能說出這種話?先王已經亡國,全仗當今皇上才得以復國,子孫后代坐享清福,一絲一毫全是皇上之力。我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張敖的話,實在是肺腑之言,張敖之所以有今天,的確也是靠的劉邦。但貫高等人并不為此而認同張敖的想法,他們見張敖態度堅決,就私下商議:“我們的趙王忠厚,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但是我等義不受辱,今皇上辱我們趙王,我們要殺死他。如果大事成功,大功歸王;如果事情敗露,我們自己承擔責任。”于是貫高等人私下收買了殺手,準備伺機刺殺劉邦。漢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劉邦聽說韓王信余黨勾結匈奴入掠邊境,帶兵親征,剛到東垣(今河北正定縣南),匈奴撤退,劉邦只好引兵回京,路過趙地。趙相貫高等人認為機會到了,將刺客藏在廁所壁中,伺機襲擊劉邦。張敖率趙臣殷情接待,劉邦準備就緒。劉邦剛剛進入行宮,心中忽然覺得不安,似乎有不好的預感,忙問:“這個縣叫什么名字?”隨行人員忙答:“柏人!”劉邦心想柏人,迫人;迫人,迫于人也。這個地方不吉利,不適合長久居住。于是立即下令車駕啟程,離開這個地方。劉邦此舉,可謂靈機一動。“柏”跟“迫”本來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劉邦憑一種感覺,或者說第六感官的作用,免去了一場災難。不久,張敖與魯元公主成婚,趙相貫高的仇家不知從什么地方知道了貫高、趙武等人謀刺劉邦一事,告到了劉邦那里。劉邦見風即雨,立即下令捕張敖、貫高等一干人等。皇使奉令到趙,宣讀皇上圣旨,趙武等人一聽,急忙拔劍在手,準備自殺而死。只聽貫高一聲大吼:“誰叫你們這樣干?趙王從未參與,而今并捕趙王,大家都死了,誰去辯明這不白之冤?”貫高一說,各位如夢方醒,束手就擒。趙王張敖并貫高一行人等被裝進囚車里,途中不得打開。劉邦旨令,不準張敖群臣賓客跟著張敖進京,違者滅族。劉邦要置張敖于死地,唯恐這些人替張敖出謀劃策。貫高家客孟舒等十余人,自己剪去頭發,戴上鐵鉗,裝成趙王張敖家奴,隨囚車一起到京城。張敖一行到長安,各自監押。《史記》只載審理貫高,其他人都沒提到,上面大體記載:貫高至,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吏治榜笞數千……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魯元公主見到丈夫被捕,從趙國趕到長安找呂后求情。呂后探知貫高供詞,多次去勸劉邦,說:“張敖是咱們的女婿,不會干這種謀反的事。”這個時候的劉邦,一心只想著如何穩固自己的大漢王朝,哪里還顧得上女兒女婿的這層關系。見呂后來勸,發怒說:“真是婦人之見!如果張敖奪得天下,難道還會少你一個女兒!”下詔廷尉嚴審,暗示要定趙王刺殺皇上并且犯有謀反之罪。廷尉又對貫高嚴刑拷打,但是貫高寧死不肯攀咬張敖。不得已,廷尉只得具實稟報劉邦。劉邦說:“誰與貫高關系比較好,可以到獄中探視,借機探明其中隱情。”中大夫泄公說:“我與貫高是同鄉,素知他的為人,多年侍奉趙王,以義立身,講求信
用,是一個難得的君子。”劉邦隨后下令,讓泄公去獄中探視貫高。泄公到了獄中,只見貫高僵臥著一動不動,形同死尸,體無完膚,慘不忍睹。泄公叫了他幾聲,貫高才有知覺。貫高仰視說:“泄公嗎?”泄公說是,表達了慰問之情,就與貫高細細談心,問他刺殺劉邦一事是不是趙王張敖指使。貫高這個人不僅正直,還很有骨氣,不肯因為自己受罪,被嚴刑拷打就隨便出賣趙王。他有氣無力地說:“人之常情,難道不憐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嗎?如今我的三族都犯了死罪,難道為了保護趙王而葬送我的父母、妻子、兒女嗎?趙王實在沒有參與此事,全是我們下人所為。”貫高詳細地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泄公把詳情報告了劉邦,劉邦才赦免了張敖,將他降為宣平侯,而將代地、趙地合為一國,封給他的寵子劉如意,號為趙王。就這樣,劉邦又憑著一個“聽人說”,罷免了一個異姓王。貫高等人刺殺劉邦之舉,本由劉邦而起。劉邦動不動就罵人,對人怠慢,似乎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正是他這種人的本性。劉邦這樣一位“老粗”,真是那樣“粗”嗎?恐怕未必!劉邦用這種方式收拾張敖,恐怕是早有用心,否則無法解釋“柏人”脫險!這不失為一計!歷代之人都評價劉邦無禮取禍,貫高小忠陷主,其實恐怕未必,誰又明白劉邦的真實意圖呢?再說彭越。彭越是劉邦三大將之一,為劉邦爭奪天下,長期堅持敵后作戰,截斷項羽糧道,焚燒楚軍輜重,垓下一戰,出兵相助,功雖不及韓信,但是功不可沒。自從張敖被貶,韓信被擒,他也是一個聰明人,時時注意,處處小心,生怕有朝一日禍從天降。陳謀反,劉邦下令彭越出兵相助。但是彭越怕重蹈韓信覆轍,只派屬下率兵到邯鄲幫助劉邦,自己裝病不去。劉邦心懷不滿,遣使責備。彭越害怕,準備親去謝罪。他的部將扈輒勸告說:“大王開始的時候不去,而現在又去,豈不是自投羅網。與其束手就擒,不如起兵自立。”彭越認為自己有大功,劉邦待他也不薄,自己又無反心,不聽部將勸告,但由于韓信被斬,非常害怕,只好繼續裝病。彭越手下有一太仆,私下知道彭越與扈輒說的那些話,自此漸生驕橫,得罪了彭越。彭越準備治他的罪,太仆乘機去長安密告彭越與扈輒謀反。劉邦立即派特使持詔捕捉彭越。彭越毫無防備,被捉拿歸案,送到洛陽。劉邦立即下令廷尉王恬開庭審理。王恬一審,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上奏劉邦說:“彭越不聽扈輒的計謀,無意叛漢,罪在扈輒;但是彭越不殺扈輒,已經顯示出叛漢的兆頭,應該依法治罪。”劉邦怕彭越,就是怕他手中的兵,如今彭越成了階下囚,就無異于一只沒毛的雞,沒翅的鳥。劉邦擔心再殺大功之臣,引起臣民不安,所以也像處理韓信一樣,暫時留他一條性命,下令貶為庶民,發往蜀地當平民。
彭越落此下場,蒙受如此不白之冤,難免傷心落淚,但是他已經是俎上肉,只得向西而行。到了鄭地,正逢呂后從長安來洛陽,彭越以為遇到救星,忙拜倒路旁,哭訴自己的冤情。呂后是一個心胸十分狹窄的人,自從誘殺韓信之后,自以為立下了不世之功,去了一個后患。聽說彭越被擒,以為劉邦也會像她對付韓信一樣,來個殺一儆百。沒想到在路上卻遇到了彭越。但是她不動聲色,滿臉堆起笑容,喚彭越同車回洛陽,說是愿給彭越在劉邦面前求情,放彭越回到故鄉昌邑去。呂后到了洛陽,去見劉邦,說:“彭越是天下勇士,是又一個韓信。皇上把他降去蜀中,將來后患無窮。與其留下如此后患,不如乘機殺了。我已經把他帶回來了。”劉邦又一次發揮從諫如流的特色,點頭稱是,叫呂后自去準備。呂后暗中指使彭越家人上告彭越謀反,劉邦一道詔令,彭越又被囚進牢中,仍令王恬審理。王恬知道劉邦用意,審訊時對彭越說:“你本來已經得到一條生路,但是你貪心不足,還想回到故鄉昌邑去!如今二進宮,只有死路一條,別無選擇。你也是當過王的人,我是奉命行事。與其臨死之前受皮肉之苦,不如聰明些,死得有些豪氣。”彭越到了此刻,什么都明白了,只得說:“你要我說什么,你寫好,我認賬完事,不會為難你。”王恬只用了半日功夫,彭越謀反的宗卷就備齊送給劉邦御覽。劉邦朱筆一揮,毫不費力地寫下:斬首,夷三族!呂后知道后,對劉邦說:“皇上向來仁慈,所以謀反之人不絕,像彭越這樣的反王,應該將尸體烹成肉醬,分賜諸侯大臣,讓他們知道謀反的下場,以禁后人。”劉邦準奏,下令將彭越斬首,首級懸掛示眾,尸體烹成肉醬,并在首級旁懸一告示:有收視者,輒捕之。彭越被誅,實屬冤案!劉邦要掃平異姓諸侯王,他才不管這些!不過劉邦的確很會來事,他自有一套獨特的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彭越的大夫欒布,剛從齊國出使回來,聽說彭越已被斬首,懸頭示眾,急忙準備祭品,前去祭祀彭越。守衛士卒立即逮捕,送交劉邦處理!劉邦大怒,下令烹殺。如狼似虎的武士,一齊將欒布舉起,準備投進滾燙的湯鑊之中。只見欒布回頭過來說:“我希望說一句話就死!”劉邦說:“你有什么好說?”欒布說:“當年皇上困于彭城,兵敗滎陽,受傷成皋,項王之所以不能繼續而進,就是因為彭越在后方攻擊楚國城池,牽制了項羽力量。那個時候,彭越附楚則漢破,附漢則楚破。垓下之戰,如果沒有彭越,項羽不會失敗。如今天下已定,彭越受封梁王,也想坐享萬世之福。卻因皇上一次征調,彭王生病不能出征,皇上就懷疑他要反。彭王毫無謀反舉動可言,而今卻以小過誅殺,我害怕天下人臣人人自危。彭王已死,我活著不如死,請烹了我吧!”劉邦本來心中有鬼,聽了欒布所言,覺得此人又是一個貫高,正好樹立一個忠臣像,下令赦免欒布之罪,拜為都尉。欒布請求劉邦允許他收葬彭越之尸,劉邦順水推舟,彭越的頭才被埋進地里。司馬遷赴《史記》中曾說:欒布哭彭越,赴湯如歸者,彼誠知所處,不自重其死。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真是令人感慨頗多!劉邦為了鞏固政權,憂心忡忡,又疑心重重。真是“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