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身后之事(2)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3519字
- 2014-03-24 16:07:23
劉邦說:“你們把朕弄來弄去,朕受得了這等折騰?這哪里是愛朕,是想把朕折騰死!”沒有人敢再說什么,只得依舊跪著不起。正巧這時,樊噲聽說太子率群臣去請劉邦回正宮,也趕來勸諫,看見群臣正跪在地上,知道劉邦不愿離開戚姬,忙上前去,重來一場鴻門宴上的表演。樊噲說:“皇上有病,文武百官,天下百姓,無不焦急萬分。陛下長期居悖偏宮,有失天下之秩,有悖上天之理;呂后與陛下共過長期患難,到了此時一個人獨守深宮,有違人倫之理;太子率百官叩請陛下返回正宮,為天下孝子表率,正是安天下之舉。皇上不可違背秩序、天理、人情,獨居偏宮!天下是皇上的天下,一世英雄,不可到了此時做出如此之事!”劉邦沉默一陣,說道:“你們先退下,朕回正宮不就行了嗎?”群臣走后,劉邦叫來戚姬,把剛才的經過說了一遍。其實戚姬在里屋也聽得明明白白,劉邦已經盡力,無法控制如此局面。戚姬雙眼流淚,自去準備。劉邦言不由衷地對戚姬說:“朕一定會詳加安排,保證你和趙王平安無事!”戚姬雖然不敢深信,也只得流淚點頭拜謝。劉邦就這樣離開了戚姬,回到了呂后正宮。劉邦回到正宮,呂后雖然痛恨劉邦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廢棄太子,但劉邦畢竟是她丈夫,少不得精心料理。偏偏劉邦不買這個賬,他的心中氣憤得很。正當劉邦心情很不愉快之時,去調查盧綰謀反的人回來報告,盧綰謀反是真的,希望劉邦出兵征討。劉邦下詔讓樊噲帶兵去征討,立即就要啟程。樊噲走后,劉邦的病情日重一日,呂后也很焦急,忙帶著太子進去問候。劉邦見是呂后,開口罵道:“朕到如此地步,全是你母子所為。朕本來就有病,叫太子率兵征英布,你卻死活不肯,以至朕中箭受傷。你們還來探病,明明盼朕早死,還不快給朕滾出去,朕討厭見到你們……”太子劉盈叩頭流涕而出,呂后怏怏而還。這一情景正好被一侍臣看到,聯想到呂后的驕橫,樊噲的兇狠,將來劉邦一死,這幫人必然制造禍端,忙趨步來到劉邦床頭,聲言有要事上奏。劉邦說:“待朕傷好了再說。”侍臣說:“這件事關系趙王生死,情況緊急,皇上雖有病,下臣不敢不奏。”劉邦聽說關系到趙王,就說:“你說吧!”侍臣向前奏道:“樊噲與呂后已經結黨營私,四處都在傳說,呂后與他合謀,等到皇上千秋萬代之后,領兵進入長安,殺盡戚夫人、趙王等人。皇上不可不提高警惕。”這一密奏,正好觸動了漢高祖劉邦的痛處,他此刻最擔心的就是戚姬和趙王劉如意的命運,但是他不想在侍臣面前表現出什么異樣來,便揮手叫侍臣退下,然后立即召見陳平,密議其事。劉邦對陳平說:“樊噲看見朕病重,希望朕快點死。朕決定撤去樊噲軍職,但是擔心樊噲手握兵權,恐生變故。愛卿替我謀劃。”陳平獻計說:“皇上立即撤去樊噲兵權,可保無事。不過樊噲手握重兵,只恐他聽說皇上病重,不肯聽命!”劉邦聽到樊噲可能擁兵自重,心中更加憤怒,又向陳平問計。陳平說:“可叫周勃跟我一起去傳將令,周勃德高望重,取代樊噲沒有什么問題!”劉邦深信陳平之謀,同時覺得樊噲跟著他一同起事,屢建大功,又是自己連襟,與呂后
關系密切,可以說是朋黨,如果一旦自己一命歸天,樊噲一定會跟隨呂后把持朝政。劉邦想到這些,不覺勃然大怒,即召絳侯周勃到床下受詔。劉邦當面密令陳平為使,去樊噲軍中立即解除樊噲軍職,就地斬首回報。周勃鼎力協助陳平,將樊噲斬首之后,立即掌握樊噲之軍,討平燕地。陳平、周勃叩頭拜受。劉邦專令陳平、周勃“馳傳”至樊噲軍中,可見決心之大,怒氣之重。駕車飛奔叫做“馳”,古人以四馬駕車飛傳皇家旨意叫做“馳傳”。根據漢初律令規定,“馳傳”旨意用一尺五寸長的木盒,貼上蓋有御使大印的封條,交給使者的時候,又密封3次,并且有具體的時間限制。陳平、周勃就是接受了這一十分重要的使命。兩人在行程之中,反復合計此事,尋找穩妥恰當的辦法。陳平是一個智多星,對周勃說:“樊噲是皇帝故交,功多勞重,出生入死幾十年,又是呂后之妹的丈夫,真可以算得上是皇親貴戚啊!皇上而今因為憤怒便欲斬其首;唯恐怒氣消去而后悔,我們怎么交代?并且呂后從旁啜弄,最終豈不歸罪我們二人?不如囚禁樊噲,押回長安,任憑皇上自己處置。”周勃為人老實厚道,忠心耿耿,覺得陳平言之有理,當然依計而行。在封建王朝里,下臣做事,唯君王馬首是瞻,陳平可算得其真諦。陳平車駕到達樊噲大軍駐地,令人筑壇,詔令樊噲聽旨。樊噲到后立即被抓獲,反縛兩手,釘入囚車。周勃立即趕到中軍大帳,宣讀皇上圣旨,代替樊噲為將。陳平押著囚車,往京師長安行進。剛到中途,驚悉劉邦駕崩消息。陳平料定,朝中必然是呂后主持國政,形勢異常險惡;唯一可以慶幸的是,由于自己巧妙周旋,沒有按照劉邦旨意立即處死樊噲,可以因此向呂后及其黨羽交代。但是,事不宜遲,務必盡快將自己剖白清楚,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陳平命令大部分隨從監押囚車中速行進,而自己僅帶兩名親信,策馬飛奔長安而去。陳平尚未進入長安城,路遇使者傳詔,任命他與灌嬰一同屯戍滎陽。陳平受詔之時,心中就撥動了自己的小算盤:樊噲的事情還沒有來得急清洗干凈,自己如果遠離朝廷,難免日后憂讒畏譏!陳平立即飛馬返回長安,跌跌撞撞跑進宮中,跪倒高祖靈前,哭訴道:“下臣奉皇上之命去斬樊噲首級,但是下臣未敢開斬功臣,特地押回京師,不想皇上竟然撒手西去……”呂后、須得知樊噲未死,立即放下心來,見陳平悲痛欲絕,忠君情義溢于言表,頓生哀憐之意。呂后勸說:“愛卿節哀,外出休息吧!”陳平止泣,細奏出使之事,再三請求宿衛京師,守護宮廷。呂后任命陳平為郎中令,并傳達旨意令他負責教誨和輔佐剛剛繼位的文弱皇帝漢惠帝。不久,樊噲解至長安,呂后立即赦免,官復原職,威風勝過往日。陳平由于出入漢惠帝左右,消息靈便,時時接近呂后,留心察看政治動向,刻意防范政敵相陷。這次陳平奉旨斬殺樊噲的差事,是他一生中最為驚險的一次考驗。陳平為劉邦出謀智擒樊噲之時,并不知道劉邦要殺死樊噲,翦除呂后黨羽。陳平接受旨意之后,考慮到樊噲是皇親國戚,恐怕將來不便交代,囚而不殺,為自己留下了一條退路。囚禁樊噲之后,途中忽聞重大事變,搶先奔赴長安,也是明智之舉。未進長安,被委以外任,的確事出突然。闖宮痛哭,曲折傳達樊噲未死之信,巧妙感動呂后,留在朝廷為官,出入帝、后左右……用心良苦,保得一生平安,非智者不能為。正是由于陳平的這種特殊謀略,使得他在兩種勢力的斗爭中幸存下來,乃至后來一舉粉
碎了呂氏集團。再說呂后看到劉邦病重,四處忙著找大夫。劉邦何以不要良醫治病,大概是怨呂后,也或者是自信生死由命,自認為能取得天下全在于天命,自己所作所為都是上天的意思。劉邦諱疾忌醫之后,病情日重一日。劉邦本是豁達大度之人,自知時日不多,詔令蕭何、張良、叔孫通、張蒼等人進宮安排后事。劉邦說:“朕已經病入膏肓。眾卿隨我百戰沙場,才有今日江山,大家定要竭力輔助太子,不要叫劉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眾人見到劉邦形容枯槁,面如死灰,不覺傷情,齊聲應諾竭力輔佐太子,安定劉氏天下。劉邦說:“從今以后,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違者,天下共誅討之!”眾臣退去。劉邦又下令陳平完成使命,不必復命,速往滎陽,協助灌嬰扼守關中要塞!稍后,劉邦又下詔叫太子進宮,當面囑咐說:“我已經老了。大漢江山早晚歸你。你仁義厚道,完全可以安定天下。趙王母子性命,托付你才能保全。父親所愛之人,兒子應該敬重,這樣才是孝順,你要切切牢記!”劉盈叩頭領命。劉邦的病情一日日加重,呂后問劉邦:“皇上百年之后,蕭相國要是死了,要讓誰來接班?”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說:“曹參之后呢?”“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顯得憨直,陳平可以協助。陳平智慧有余,膽識不足,不能單獨擔此重任。周勃厚重,文才不足,但是,最終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此人,用為太尉!”呂后還要問下去。劉邦說:“再以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便不再搭理呂后。公元前195年夏初,陰歷四月甲辰(二十五日),一代開國君王劉邦與世長辭,享年53歲。蕭規曹隨
劉邦去世,呂后并未發喪。呂雉害怕文武百官不服新主,欲殺盡這些人,否則天下難以安寧。與她謀劃之人叫審食其。此人是呂后家臣,早在最初起義之時,就長期負責照料劉老太公及呂后等人。后來與劉太公和呂后一起被項羽扣為人質,坐了幾年牢。回到劉邦手下,專管皇家衛隊。所以,他與呂后關系很深。呂后此舉如果施行,必然會釀成一場天下大亂!可是這消息走漏了出去,有人告訴了酈商。他是酈食其之弟,很得劉邦和呂后信任。酈商立即去見審食其。《史記·高祖本紀》載: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發喪,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