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娜塔莎之舞》通過對18世紀興起的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討論,探索俄羅斯文化中歐洲文明與民間元素之間的分歧,“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以及貴族上流社會和底層農村民眾間的分裂。書中更進一步討論“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性”的建構與表現,揭示政治、國族認同、社會觀念、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宗教等對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細節、輝煌炫麗的文化長卷。
(英)奧蘭多·費吉斯 ·世界史 ·44.9萬字
公元500年至1500年間的一千年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意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文藝復興兩座文化高峰之間的“中間年代”,這是一個略顯尷尬的術語。作者米里·魯賓的考察范圍涵蓋成為野蠻王國的羅馬帝國各省,以及逐漸融入歐洲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通過描述中世紀的神圣王權、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領主和騎士、自然和環境、征服和交流等諸多方面,本書探討了這段歷史時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變化與活力,以及這一時期留給現代世界的遺產,對于了解歐洲文明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英)米里·魯賓 ·世界史 ·7.2萬字
本書是作者根據早年間發掘成果、☆新的碑文解讀,在建筑學、美術圖像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校訂新史料、加入對遺跡修復中傳統技法的新發現而成的著作。全書淺顯易懂,是一本關于吳哥建筑、吳哥王朝歷史、吳哥社會史的入門讀物,圖文并茂,填補了國內介紹吳哥王朝歷史方面著作的空白,可以讓更多中國讀者不再只知曉吳哥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存在而不知其背后的歷史,也可以讓讀者們對柬埔寨這一位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東南亞鄰國產生更多的了解。
(日)石澤良昭 ·世界史 ·12.4萬字
20世紀初,歐洲欣欣向榮、歌舞升平。突然,享受著這一切的歐洲人被拖進大戰,歷經極深的苦難、哀痛和驚懼。拿破侖戰爭之后,歐洲曾雄踞文明之巔近百年,如今卻驟然落入野蠻的深淵。在文明的謳歌聲中開啟的20世紀,淪為戰爭的世紀。從1914年到1949年,歐洲接連經歷兩場慘烈的大戰,似乎鐵了心要自我毀滅。那是大混亂的時代。族群仇恨、領土之爭、階級沖突、經濟危機毒化了政治,在戰爭的陰霾下,人性之惡借著機器和技術彰顯。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兩次大戰之后,在地獄行了一遭的歐洲試圖在人性和文明的廢墟上重生,新歐洲的輪廓逐漸清晰。20世紀上半葉,歐洲走向地獄,又歷劫重生。在這段令人戰栗的歷史之后,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帶著它的烙印前行。
(英)伊恩·克肖 ·世界史 ·38.1萬字
1861年至1871年,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在各自國家開展的改革構成了人類自由編年史上最引人矚目的篇章,也見證了恐怖和強權新哲學的出現。邁克爾·貝蘭敏銳地從歷史中提取到這個重要的時間切面。他以扎實的歷史知識貫通了三場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嫻熟的文筆展現了三位領袖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力排眾議的艱辛改革歷程。美利堅、德意志和俄國的革命都以自由之名進行,方式卻迥然不同:林肯要給予美國“自由的新生”,俾斯麥以“鐵與血”推行強權,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實施變革。
(美)邁克爾·貝蘭 ·世界史 ·28.4萬字
《東方的遺產》,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1卷。杜蘭特從文明的八大要素——勞動(耕種、工業、運輸及貿易)、政府、道德(風俗與禮儀、良心與操守)、宗教、科學、哲學、文字、藝術——來勾勒人類文明的最初面貌,結合蘇美爾、埃及、巴比倫、亞述、猶太、波斯、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區或民族的文明歷史,逐一展現埃及和東方亞洲燦爛的文化畫卷,說明古老的東方文明為何是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背景與基石,以及為何是人類現代文明之源頭。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62.5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166萬字
此套裝包含《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和《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兩套書。其中,《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這是一部煌煌百萬言、面向普通讀者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縱覽自人類直立行走與取火直至20世紀初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發展歷程。遠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種毫不起眼的靈長類動物,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素令他們擴散至整個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樣的發展使他們反思人類給地球帶來的破壞,進而采取一種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發人深省的筆法講述人類何以成為今日的人類,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這是一部依思想撰寫的通史,歷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敗寇,而是那些為了推進人類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貢獻的重要思想和思潮。《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這是一部煌煌百萬言、面向普通讀者的百科全書式巨著。接續《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線索,縱覽風云變幻的20世紀,撥開戰爭和政治的迷霧,從思想入手理解這一百年人類的智力成就。20世紀既是人類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進步的輝煌世紀。在這個世紀,全人類在奴役、對峙、戰爭和解放的裹挾中曲折前進、求同存異,我們也在各大學科中取得了微觀粒子、基因結構、現代主義等重大發現。彼得·沃森用精準和優美的敘述筆法,將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思想發展娓娓道來,幫助21世紀的讀者理解我們如何抵達當今的世界,未來又會去向何方。這是一部用思想寫成的20世紀通史,書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戰和政治博弈,但它將包含戰爭的思想后果、冷戰時期的科學競賽、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精神財富,它們將會是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理解人類自身的關鍵所在。
(英國)彼得·沃森 ·世界史 ·165萬字
《絲綢之路與唐帝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3)》本書從七世紀初唐朝建國開始寫起,直至八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的發生。這段時間內,唐帝國與境外諸多國家的沖突、往來不斷。在此背景下,作者講述與絲綢之路歷史一體的粟特人的東方發展史、唐朝的建國史與建國前后突厥的動向、安史之亂為唐帝國帶來的變化與回鶻的活動,并以此定位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唐王朝。本書特別關注唐帝國與游牧民族,尤其是鮮卑、突厥、回鶻的關系,以及唐帝國與絲綢之路的關聯,探討絲綢之路這條人、事、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的重要性。
(日)森安孝夫 ·世界史 ·19.1萬字
本書按時間線索,講述了俄國上起留里克王朝,下至羅曼諾夫王朝的千年歷史,呈現了俄國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橫跨歐亞兩洲大國的進程,大量引用罕見的俄國古代編年紀事等一手文獻資料,生動地復現出一系列重大事件與古代生活的諸多方面。本書是作者十余年創作的成果,全景式展示出俄國豐富而偉大的歷史。
(法)米歇爾·埃萊爾 ·世界史 ·80.4萬字
美國革命為北美贏得了自由與和平,卻給世界帶來了影響深遠的災難性后果,它所引發的革命暴力和帝國鎮壓不僅波及了歐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亞、非洲和亞洲;它不僅為現代早期的卓越帝國埋下了崩潰的種子,也為英國、俄國和美國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臺。在這部杰出的史學著作中,馬修·洛克伍德竭力去做的就是要厘清這段復雜的歷史。
(美)馬修·洛克伍德 ·世界史 ·39.5萬字
本書以歐洲思想史為鏡鑒,全景式地介紹了從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到20世紀初共百余年的俄國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在作者看來,俄國的18世紀和19世紀構成了一個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時代,便于人們將它視為一個結構整體。正是在這一時代,作為一個群體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出現,他們關于俄國命運、關于自身使命等問題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他們圍繞著傳統與現代、俄國與西方、民粹與馬克思主義等主要軸線的思考,呈現出俄國思想家對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駁斥的過程,也有助于建構整個歐洲思想史的發展語境。
(波蘭)安杰伊·瓦利茨基 ·世界史 ·41.1萬字
美國參戰,二戰局勢開始逆轉,歐洲戰場節節勝利,盟軍光復法國,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已經開始潰敗并收縮。羅斯福逝世,杜魯門接任,二戰最終勝利。美國成為世界領袖,而歐洲的重建和亞洲的熱戰,開始讓美國應接不暇。此時,美國文化開始繁榮,并跟隨經濟和軍事邁向全球,瑪麗蓮?夢露成為了美國偶像。
(美)威廉·曼徹斯特 ·世界史 ·27.9萬字
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的夢魘,它能在頃刻間將富饒的田地夷為不毛之地,也能在轉瞬時顛覆一個盛世帝國。戰爭所經之處,恐慌、貧窮和死亡如影跟隨。而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顛覆性的思考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了死亡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這本書綜合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歷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誕生這15000年來的爭斗和暴力。作者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時代,有10%的人可能會死于暴力;而在20世紀,盡管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發明出足以摧毀地球生態的核武器,暴力死亡率反而下降了90%。戰爭所打造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家,讓這個世界有機會在更長時間的和平中發展、繁榮。作者對15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渡過這一階段,那么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這本書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并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沖突的選擇。不論是將戰爭看作災難的人,還是正在參與和平事業的人,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35.7萬字
本書追溯了普魯士參與歐洲大陸的宗教沖突和政治競爭的歷史:從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到神圣羅馬帝國的解體,從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啟蒙運動到拿破侖的毀滅性征服,從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以及這一切對動蕩的20世紀的影響。普魯士曾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歐洲兩次大戰的禍根,克拉克卻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國家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命運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人們常常忘記,普魯士也曾是歐洲人文傳統的典范,它擁有高效的政府、廉潔的公務員制度和宗教寬容傳統,被認為肩負著引領德意志統一和富強的使命。《鋼鐵王國》是一部關于普魯士在現代史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的權威性著作,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用細膩的筆觸、嚴謹的邏輯、深刻的思考及全面的審視,講述了這個國家和霍亨索倫王朝300余年迷人而跌宕起伏的故事。
(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世界史 ·67.1萬字
肯尼迪總統和美國都被卷入了越南的叢林。登月的成功剛沖淡了國民頭頂的愁云,肯尼迪遇刺身亡又再次震撼了這個國家。嬉皮士的風潮和毒品的泛濫改變了一代人的思想。馬丁?路德?金的遇刺則徹底激起了種族的沖突。中美建交讓尼克松成為了跨時代的人物,而“水門事件”則又讓他聲名狼藉。制度依然在進步,生活依然在提高,但曾經的光榮與夢想最終變成了平靜生活中的回憶。
(美)威廉·曼徹斯特 ·世界史 ·39.5萬字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全九卷)》《興亡的世界史》日文版共21卷,中文版首輯推出9卷。這套聚焦于興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歷史學者撰寫,在“世界”和“歷史”兩個方面刷新著我們的認知。這里有教科書中不會記載的世界和時代,也能看到非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讓這套書成為一部“動態的世界史”。在首輯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講述世界從蒙古時代開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奧斯曼帝國史則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蘭世界如何實現長期安定,石澤良昭筆下的東南亞仿佛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亂也成為整個歐亞大陸的轉折點,等等。這些不同的歷史視野,融入一個共同的文明系譜,成為人類能夠安心共享的知識體系。
(日)森谷公俊等 ·世界史 ·148萬字
有人說,公元400—1000年仿佛野蠻的黑暗之海,古代世界的種種成就是海那邊的一束微光,而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的隕落是一次根本性的失敗。然而,是時候重新審視被誤解和迷思掩蔽的中世紀早期了。公元400年時,羅馬帝國統治著歐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區,在北方完全沒有對手。當時誰也不曾想到,不到一百年,這樣的景況就在西方終結了。5世紀,西羅馬帝國解體,但羅馬的模式與精神仍繼起的王國中運轉。7世紀,東羅馬面對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動,勉力維持,走上了比西方更軍事化的軌道。8—9世紀,查理曼及其繼承者讓道德進入了政治。10世紀,西方的加洛林世界走向終結,東方的哈里發國崩潰,拜占庭帝國開啟為期一個世紀的軍事輝煌。與此同時在北方,興起了丹麥人、波蘭人、波希米亞人、羅斯人的政權。從愛爾蘭到君士坦丁堡,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在全然不同的社群里,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阿拉伯人、薩克森人、維京人回應著羅馬帝國的遺產。這變遷、動蕩的六個世紀,塑造出了與古典時期完全不同的歐洲。
(英)克里斯·威克姆 ·世界史 ·51.6萬字
在《尼赫魯世界史》中,他為我們展現了一位積極的思考者和卓越的領導者所達到思想高度。相較于尼赫魯作為歷史作家的博學和作為政治領袖的胸懷,他作為散文家的才華也毫不遜色。故事與反思的交織,理智與情感的交融,思想與藝術的精致,戰爭與革命的雄渾,一位偉人胸中廣闊的山河與歲月將在你面前徐徐展開。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世界史 ·23.3萬字
作為托克維爾的代表作,《舊制度與大革命》從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背景、動力和機制等出發,來剖析社會轉型的迷局,力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何法國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何減輕人民負擔反而引發暴亂?為何大革命的結果背離了初衷?處于轉折期的國家有幾種未來?等等。
(法)托克維爾 ·世界史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