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OpenAI與DeepMind兩大人工智能巨頭的競爭為主線,真實還原了這場改變世界的人工智能技術革命的來龍去脈,揭示了資本力量與倫理困境的復雜博弈,為讀者呈現了一場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人工智能霸主之爭。人工智能技術將帶來深遠的社會變革,有助于解決全球性挑戰,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包括醫療、教育、能源、貧困、環境等。但與此同時,在資本和利益的驅動下,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者放任有缺陷與偏見的技術滲透至各行各業。
(美)帕米·奧爾森 ·人工智能 ·16.6萬字
2022年末,ChatGPT在全球的風靡,讓大模型隨之出圈。大模型帶來的機遇是人類突破能力邊界最大的一次飛躍。未來基于人工智能或將實現“想象即現實,所想即所得”,這將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中國、美國以及歐洲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大模型迭代作為重要的創新引擎。了解、應用大模型,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產業發展的必需。但是在實踐中也發現,大家對大模型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時常被技術名詞“勸退”。因此,迫切需要一本權威著作,能融合學術理論與產業實踐,通俗且系統地闡述一系列話題,例如:人工智能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令人驚嘆的階段的?大模型的能力有哪些特點,可以產生怎樣的商業價值?為什么應用大模型正當其時?企業與個人如何高效便捷地基于大模型做開發?解答這些問題也正是撰寫本書的初衷,相信本書可以回答讀者的關切,為大模型的落地提供新思路。立足當下,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大模型的狀態,那就是:大模型已經從最初嘗鮮、體驗的場景,進入了實際的生產環境里,成為生產力。智能體等產品形態的發展,則將人從重復、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的力量。
沈抖 ·人工智能 ·16.8萬字
《生命3.0》這本書將是你人工智能時代的思考利器。此書對未來生命的終極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想象:生命已經走過了1.0生物階段和2.0文化階段,接下來生命將進入能自我設計的3.0科技階段。兼具思想性和易讀性,人人都可讀懂的未來指南。作者邁克斯·泰格馬克本人博學多識,他用一種生動易懂、新鮮有趣的方式為大眾講述了這個時代最重要問題的“獨家內幕”,十分吸引人。不管你是科技圈的還是創投圈的,或是泛互聯網圈的,也不管你是渴望洞見未來的高端讀者還是科幻發燒友,或是大眾讀者,《生命3.0》是你參透未來、參與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的深度指南。
(美)邁克斯·泰格馬克 ·人工智能 ·23.7萬字
《為機器立心》的主題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路線,讓AI不再缺“心”,點亮人工智能的“中國時刻”。在書中,朱松純教授解答了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如何認清智能的本質、如何為人工智能找到統一理論與認知架構,進而為機器立“心”等重要問題。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厘清通用人工智能的3大關鍵迷思”:ChatGPT等大模型無異于缸中之腦;要尋找“烏鴉智能”而不是“鸚鵡智能”;理(U體系)與心(V體系)并非對立。第二部分“1238,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線圖”,開創性地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一個框架、兩個系統完備性、三個基本特征以及八個關鍵問題;介紹了通用人工智能的4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全球shou個通用智能人“通通”、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務仿真平臺“通界”、通用人工智能評級標準與測試平臺“通智測試”以及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臺“通境”;展示了以這4大科研成果為基礎,聯合產業創新,共建產業智能體的8大領域。
朱松純 ·人工智能 ·11.7萬字
我們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能躍遷。人工智能帶來的,遠不止于技術革新,更是一場深刻重塑人類認知、教育與生存方式的范式轉移。這場躍遷的關鍵,不在于技術會走多遠,而在于——人類如何重新認識自我。當知識不再稀缺,學習的意義何在?當智能無處不在,智慧的棲身之所又在何處?當工具變成智能體,人的核心價值又該如何彰顯?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教授,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以獨特的跨學科視角,深入解析通用人工智能的演化路徑與底層邏輯、語言如何承載認知,以及人類能力結構如何在新時代被重新定義。這不僅是一本關于人工智能的認知地圖,更是一種穿越喧囂技術浪潮的思維方式。它關乎技術,也關乎心智;它直面未來,也照見我們自身。
劉嘉 ·人工智能 ·13.2萬字
在技術進步和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當機器人能夠順暢地處理大部分工作時,是否會導致人類大量失業?在大量失業的情況下,人們該如何獲得收入,是否會因此感到人生毫無意義,喪失獲得快樂的能力?假設人類安全地開發出了超級智能,對它進行了良好的管理,并很好地利用了這項技術所能釋放的巨大經濟潛力和神奇的變革力量。在這個世界中,人工智能可以做我們能做的一切,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成本更低。那么,人類還能扮演什么角色呢?這本書前瞻性地探索了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之地”,并預測了超級智能時代的人類命運,它探討的是一個后技術時代的新問題:一旦到達夢想中的技術之巔,人類要如何培養意義和目的?如果不再需要工作,我們將如何生活?作者在書中部分采用了對話體的形式,創造性地虛構了一個為期一周的哲學系列講座的場景,由博斯特羅姆教授本人主講。此外,作者還構建了一個動物世界尋找烏托邦的寓言場景,以此映射人類世界,新穎有趣,有助于讀者快速進入作者的哲學場域。
(英)尼克·博斯特羅姆 ·人工智能 ·29.6萬字
本書以零基礎講解為特色,用實例引導讀者學習,深入淺出地介紹Python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和實戰技能。全書共17章,分為5篇。第Ⅰ篇為機器學習入門篇,包含第1章,主要介紹機器學習的概念、機器學習研究的主要任務、如何選擇合適的算法及機器學習研究問題的一般步驟等;第Ⅱ篇為工具模塊使用篇,包含第2~4章,主要介紹數組計算NumPy、數據分析Pandas、圖形展示Matplotlib等;第Ⅲ篇為專業技能提升篇,包含第5~13章,主要介紹算法綜述、決策樹、樸素貝葉斯、邏輯回歸、支持向量機、AdaBoost、線性回歸、k-means、PCA等;第Ⅳ篇為深度學習延伸篇,包含第14章,主要介紹卷積神經網絡;第Ⅴ篇為項目技能實戰篇,包含第15~17章,主要介紹驗證碼識別、答題卡識別、機器學習簡歷指導等。同時,本書隨書贈送了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料,以便讀者擴展學習。本書適用于任何想學習Python機器學習的讀者。無論讀者是否從事Python相關工作,是否接觸過Python,均可通過學習本書快速掌握Python機器學習的開發方法和技巧。
桑園編著 ·人工智能 ·17.9萬字
這是一本“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醫學案例,利用先進技術解決臨床問題”的圖書。本書使用三維圖像專業處理軟件Dragonfly(基于Python語言,封裝了多個機器學習庫)作為具體的實現工具。本書介紹了人工智能與醫療的介紹、醫療領域中的圖像處理、醫學圖像處理的常規流程等內容,并通過6個真實的醫學案例展現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圖像學領域的應用,從醫工交叉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醫學圖像問題的處理方法,旨在讓讀者了解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切實落地于醫學圖像學中,幫助其提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處理醫學圖像問題的能力。
楊慧芳 ·人工智能 ·6.9萬字
本書全面闡釋了領域驅動設計(domain-drivendesign,DDD)的知識體系,內容覆蓋領域驅動設計的主要模式與主流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領域驅動設計統一過程”(domain-drivendesignunifiedprocess,DDDUP),將整個軟件構建過程劃分為全局分析、架構映射和領域建模3個階段。除給出諸多案例來闡釋領域驅動設計統一過程中的方法與模式之外,本書還通過一個真實而完整的案例全面展現了如何進行領域驅動設計統一過程的實施和落地。為了更好地運用領域驅動設計統一過程,本書還開創性地引入了業務服務、菱形對稱架構、領域驅動架構、服務驅動設計等方法與模式,總結了領域驅動設計能力評估模型與參考過程模型。本書提出的一整套方法體系已在多個項目中推廣和落地。本書適合希望領會軟件架構本質、提高軟件架構能力的軟件架構師,希望提高領域建模能力、打磨軟件設計能力的開發人員,希望掌握業務分析與建模方法的業務分析人員,希望學習領域驅動設計并將其運用到項目中的軟件行業從業人員閱讀參考。
張逸 ·軟件工程 ·39.9萬字
自人工智能(AI)的概念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們就熱衷于探討它的發展路徑。第一階段毫無疑問是計算智能,經過半個多世紀,AI在運算能力和記憶方面早已超越人類。第二階段,是感知智能,讓機器可以看得懂聽得懂這個世界。科學界認為,尚未到來的第三階段,是認知智能,甚至提到一個詞:認知時代。我們來到大模型時代或者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了嗎?如果我們此時此刻正身處這個時代,那上一個是什么時代?有人說,大規模預訓練已經過時,AI要實現具身化,具備推理能力,接著自我意識相伴而生。具身智能揭開了人類馴服機器的科學路徑,小到在分子或原子上進行操作的納米機器,大到震天撼地的巨型機械,無不乖乖地服從人類的操控指令,替代或者協助人類完成復雜的任務。具有自我意識的AI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我們需要開始認真考慮如何不被機器奴役了?多年以后,面對人工智能,人們會想起AI之父圖靈在花園里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嗎?
劉云浩 ·人工智能 ·11.3萬字
《如何創造思維》講述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儲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腦新皮質”與人類的大腦新皮質將實現“對接”,世界將開啟一個新的文明時代,“奇點”到來!那個時候,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人還能稱之為人嗎?庫茲韋爾把“奇點”當做一個絕佳的“隱喻”:當智能機器的能力跨越這一臨界點之后,人類的知識單元、鏈接數目、思考能力,將旋即步入令人眩暈的加速噴發狀態一切傳統的和習以為常的認識、理念、常識,將統統不復存在,所欲的智能裝置、新的人機復合體將進入“蘇醒”狀態。庫茲韋爾通過對人類思維本質的全新思考,大膽地預言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他堅信人類一定會制造出可與人腦相媲美的“仿生大腦新皮質”。它們甚至比人腦更具可塑性,并可放置在云端,與遙遠的人類生物大腦遠程相連。
(美)雷·庫茲韋爾 ·人工智能 ·17.1萬字
本書從數字和進制的誕生開始,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計算工具和計算思維為例,講述人類如何一步步制作出強大的現代計算機。本書依次介紹了計算機發展中的手動時期、機械時期、機電時期、電子時期,并描述了充滿可能的未來時代。本書語言深入淺出,既可作為計算機業余愛好者的入門科普讀物,也適合作為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和從業者了解計算機發展歷程的參考讀物。
逸之 ·基礎知識 ·12.1萬字
如今,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工具迅速崛起,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獲取與處理信息的方式。但在應用DeepSeek的過程中,很多人發現,向DeepSeek提出問題后,得到的回復往往不盡如人意,或是過于寬泛、缺乏針對性,或是未能切中要點、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提問者缺乏有效的提問技巧,無法精準引導AI發揮強大的運算與分析能力。《DeepSeek高效提問指南》正是針對這一痛點,構建了一套全面、系統的提問策略體系,旨在幫助讀者提升與DeepSeek的交互能力,掌握提問技巧,高效獲取信息,解決工作、生活、學習中的難題。本書共12章內容,在解決了“怎么問,DeepSeek才能回答得好”這一基本問題后,分別介紹了請求檢索查詢推薦、請求解釋描述說明、請求步驟程序流程、請求創意創作創建、請求歸納演繹總結11個工作、生活、學習常見領域,以及88個常見提問場景的提問策略。作者詳細拆解了每個場景的提問需求,分別從關鍵詞、句式模板和提問案例入手,幫助讀者在面對各種復雜問題時,找到合適的提問方法,從DeepSeek中獲取滿意答案。
馬超編著 ·人工智能 ·11.4萬字
本書是計算機科學概論課程教材,全書對計算機科學做了百科全書式的精彩闡述,充分展現了計算機科學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和新的技術趨勢。本書首先介紹的是信息編碼及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基本原理,進而介紹操作系統和組網及因特網的相關內容,接著探討算法、程序設計語言及軟件工程,然后討論數據抽象和數據庫方面的問題,講述圖形學的主要應用以及人工智能,最后以計算理論的介紹結束全書。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推進,很適合教學安排,每一個主題自然而然地引導出下一個主題。此外,書中還包含大量的圖、表和示例,有助于讀者對知識的了解與把握。第13版的全彩色打印策略允許我們制作許多更具描述性的圖和圖表,使用語法著色對闡明本書中的代碼和偽代碼段有更好的效果。本書非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以及相關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有意在計算機方面發展的非計算機專業讀者作為入門參考。
(美)J.格倫·布魯克希爾等 ·基礎知識 ·42.1萬字
人工智能會像200年前的電力那樣顛覆世界嗎?未來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會像電影《Her》《機械姬》中那樣具備高超的人類智慧,進而取代人類?奇點來臨時,人類將何去何從?在《人工智能簡史》一書中,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預言家、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馬爾科夫將帶領我們尋找答案。約翰·馬爾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人工智能簡史》一書里,從多個維度描繪了人工智能從爆發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蠻生長的發展歷程,直擊了工業機器人、救援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語音助手Siri等前沿領域,進而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智能增強(IA)的密切關系,而馬爾科夫也會剖析“人與機器誰將擁有未來”這一機器時代的核心倫理問題。《人工智能簡史》是國內首套集權威、重磅、系統、實用于一體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書系之一!是迄今為止非常完整又具可讀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約翰·馬爾科夫重新定位了人與機器的關系,是目前關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內非常具有力度的深思之作。
約翰·馬爾科夫 ·人工智能 ·22.2萬字
“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卷積神經網絡之父”……由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出貢獻,楊立昆被中國計算機科學界和企業界所熟知。楊立昆的科學之路,譜寫了一段關于勇氣的宣言。他為了知識本身求學,而不是文憑,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通過激烈的考試競爭進入名校不是科學成功的窄門。他廣泛閱讀,為他科學思維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特立獨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便那件事在短時間里不被人看好。在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低谷期,他寂寞地堅持,終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工智能正在顛覆人類社會,未來機器能思考嗎?楊立昆的這部著作,講述正是人工智能在我們面前崛起——這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時刻發生的故事。
(法)楊立昆 ·人工智能 ·19.1萬字
《智能體時代》作為一部融合生物智能演化機制與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科普作品,通過對從單一神經元到復雜智能體系統的跨學科分析,不僅揭示了智能涌現的本質規律,還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智能進化全景圖。這部橫跨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等多個領域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智能體視角”,系統性地闡釋了從Claude和GeminiUltra等大語言模型,到AutoGPT和MicrosoftAutoGen等自主智能體,再到腦機接口與元宇宙等未來科技的演進路徑,展現了一個正在加速到來的智能體文明圖景。在這個智能技術加速演進的時代,本書立足當下科技前沿,以其宏大而系統的視角,不僅幫助讀者理解了從神經元到智能體的演化歷程,還展現了一個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同進化的未來圖景。本書適合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者,也將為關注技術前沿的產業界人士和決策者提供重要參考。它是理解智能體革命、把握AI技術變革方向的重要理論指南,也是探索人機共生未來的思想資源。
劉志毅 ·人工智能 ·21.2萬字
本書從計算機的內部結構開始講起,以圖配文的形式詳細講解了二進制、內存、數據壓縮、源文件和可執行文件、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關系、匯編語言、硬件控制方法等內容,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從用戶雙擊程序圖標到程序開始運行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書中還專設了“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講呢?”專欄,以小學生、老奶奶等為對象講解程序的運行原理,頗為有趣。第3版升級了書中用到的軟件產品和開發工具,并在正文和注釋中補充了大量內容,讓初學者更容易理解。對于舊版中頗受好評的硬件相關章節,更新了C語言的樣例代碼。書末附錄關于C語言的章節也升級至最新標準。第12章新增了Python機器學習的內容,讓初學者能夠輕松體驗人工智能的樂趣。附錄也增加了對Python語言的介紹。本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非常適合計算機愛好者及相關從業人員閱讀。
(日)矢澤久雄 ·程序設計 ·9.4萬字
大多數記載個人電腦產業發展史的作品將個人電腦視為一種技術或者商業行為。但本書處處筆酣墨飽,深入探討了催生第一臺個人電腦的文化環境和思想氛圍,即反主流文化和不斷拓展的人類意識——有時甚至是在致幻劑作用下完成的。《睡鼠說》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金山灣區社會風貌,當時當地的一些夢想家們開始對計算機進行重新定義。書中既有LSD先鋒肯·克西和電話黑客“嘎吱船長”,有《全球目錄》和LSD,也有自制電腦俱樂部和“黑客準則”——信息的自由流通才是計算機的存在意義。全書妙趣橫生、針砭時弊、發人深省。閱讀這部劃時代杰作,我們不難看清人本主義與科學技術的碰撞是如何創造歷史的。
(美)約翰·馬科夫 ·基礎知識 ·27.5萬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如何使用ChatGPT提問和追問的書。會提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會追問才能優化自己想要的結果。本書從AI指令提示、角色定位提問、給定標準提問、概括總結追問、延伸擴展追問、強化自洽追問、聯系上下文追問、聚類分類追問、分步驟與模塊追問等方面分別介紹了ChatGPT的提問和追問技巧。本書適合ChatGPT學習者閱讀與使用,尤其適合想高效工作的教師、培訓師、咨詢師和管理者閱讀與使用,也適合想用ChatGPT來解決工作和生活問題的廣大ChatGPT愛好者閱讀與使用。
唐振偉編著 ·人工智能 ·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