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更新時間:2022-04-11 17:34:56
- 編后記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進展與反思
- 文學創作如何走向新的時代
- 文學審美批評與主體間性
- “僑鄉”文學敘事及其寫作倫理
-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荒誕敘事
- 《民族文學》(1981~2010)與新時期以來維吾爾族文學的發展
- 后鄉土時代與作家的情志
- 視角局限與空間思維的滯后
- 《繁花》與上海文學
- 民族性、歷史觀與人民美學
- 平衡的探索與經典的可能
- 女性符號的政治想象:大陸與香港當代潘金蓮故事的三種被講述
- 個人與歷史的雙重敘述
- 張潔與20世紀80~90年代
- 激情與苦難:歷史記憶的滄桑
- 一個人的舞蹈
- 十七年時期的鄉土抒情
- “1949~1966年”文學中感傷的革命英雄敘事
- 那座日漸消失的城池
- 論汪曾祺戲曲創作的發生和推進
- 《新青年·易卜生專號》出版、《華倫夫人的職業》演出失敗與中國現代話劇發生中的錯位
- 論曹禺抗戰后期的戲劇創作
- 《永嘉室雜文》內外的鄭騫先生
- 柳青與胡風文學關系探究
- 周揚與日本文化關系述略
- 論馮雪峰的同人文學觀
- 瞿秋白與中國左翼文學思想的現代進程
- 京海合流的先鋒派——20世紀30年代的章衣萍
- 現代知識分子的“著裝”:生命體驗與文化身份
- 人文主義視野下徐志摩散文中的現代國家意識
- 極度敏感的“人間愛”信徒
- 林語堂研究在韓國
- “智慧人物”的“智慧”
- 論林語堂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闡釋
- “詩言志”與“文以載道”論辯的歷史審度
- 身負種業的“遺傳”及作為外緣的“教育”
- 周作人的“兒童文學”觀念的發生
- 20世紀40年代中外行記中的“紅色中國”
- 現代旅美散文中的中國形象建構
- 論中國現代散文敘述主體的多重性
- 博物凝思:技術世界的讀物藝術
- 民國新詩選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重印出版
- 論初期《星星》詩刊的組織管理
- 覃子豪赴臺時間考與集外詩文四篇
- 文學批評視域、有機知識分子與文學話語權斗爭
- 廢名對進化論的反思與質疑
- 廢名新詩詩論觀抉發
- 論戰之文與批評效力的生成
- “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的一首詩
- 聞一多后期政治轉變與西南聯大朗誦詩的興起
- 多變的態度與多元的詩評
- “詩的格律”的文學史意義
- 文學史中的聞一多形象研究
- “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
- 20世紀30年代新詩的節奏探求
- 神性與詩意:燕京大學“基督教新文學家族”考述
- 蒂斯黛爾與中國新詩的節奏建構
- 新詩韻律認知的三個“誤區”
- 新詩現代化語境下的民間進程批判
- 民國新文學史著與中國現代新詩的“歷史”言說
- 中國現代詩學回視
- 新詩文化:概念、定位及問題意識
- 黃藥眠前期小說創作管窺
- 論新寫實主義背景下戴平萬的小說創作
- 論張恨水小說中的戲曲敘事
- 吳趼人、張資平的市場化寫作
- 多重關系中的地方風物
- 從《重返邊城》的中英文改寫論張愛玲的后期創作
- 張愛玲作品同名的戲曲劇目考釋
- 離散張愛玲與恒常中國性
- “人生邊上”:觀察錢鍾書和楊絳創作風格的一種視角
- “無用”的“狷者”方鴻漸
- 錢鍾書與中國現代批評的困境
- 20世紀40年代延安文學多媒介互動與文學再生產
- 論新中國成立初期丁玲與一體化文學體制的沖撞
- 文學是“語言的花朵”
- 陸萍為何是醫生:重讀丁玲《在醫院中》
- “忠貞”的悖論:丁玲的“烈女”/“女烈士”心結與革命中國的性別政治
- “空間”視域下的晚清成都想象
- 論四十年代小說家主體意識構成與困境
- 生命真性與兼容博取
- 沈從文《蕓廬紀事》的相關史料問題
- 翠翠:一種人格形態的發生與修正
- 沈從文重構“鄉土中國”的文化機制與話語實踐
- 時空意識與老派市民家國觀念的更生和嬗變
- 民國中等國文教材中的巴金選篇
- 戰爭、疾病、幸福:《寒夜》中家國同構的三重文化圈
- 按照文本生活:巴金理想主義的一種實踐方式
- 茅盾與姚雪垠的《李自成》
- 郭沫若和傅抱石:反傳統與傳統堅守者的統一陣線
- 郭沫若思想轉變與現代中國革命文學發生的關聯研究
- 中國現代部分作品中的“前月”考
- 史天行偽造魯迅的《大眾本〈毀滅〉序》考
- “微觀政治”和“鄉村權力”下的“國民性”圖景
- “立人”魯迅與中學語文“魯難”
- 面向“大眾”的“立人”
- 《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人道主義元素”的復雜況味
- 荷蘭文版魯迅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研究
- 作為講義的《苦悶的象征》
- 《中國小說史略》與中國文學史之建立
- “國防文學論戰”中的魯迅思想
- “堂吉訶德在中國”與“中國的堂吉訶德”
- 未完成的“對話”
- 魯迅《青年必讀書》一文及其論爭的博弈論分析
- 兒童·小野蠻人·初民
- 一個關于“人類”及其如何獲得自我的寓言
- 魯迅小說的主旨與外國戲劇的關系
- 論魯迅小說的女體詩學
- 通俗教育研究會與魯迅現代小說的生成
- 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觀念
- 魯迅的圖像性敘述實踐
- 祛魅、諷喻與自況
- 啟蒙語境下《傷逝》重讀
- 《傷逝》:話語革命者的懺悔錄
- 敘事骨架與肌理的鑒識和《阿Q正傳》的再理解及其他
- 論顧炳鑫的《阿Q正傳》插圖畫輯
- 史傳傳統與《狂人日記》文言小序解讀
- 《狂人日記》影響材源新考
- 日月不出 爝火何熄
- 《吶喊》的空間敘事
- 魯迅小說人物名字的文化表征與文化意蘊
- 暫憑杯酒長精神
- 魯迅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及其來源
- 如何激活魯迅的精神遺產?
- 論海外漢學家羅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 文學場域、中階文學、方法學,以及學術再出發
- 20世紀80年代現代文學選本出版與文學觀念的變遷
- 現代文學教育的問題與機遇
- “現代文學經典細讀”課程教學實踐與反思
- 現代文學教育的三重境界
- 大學文學課堂對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培養研究型人才思考
- 論京派知識分子與民國大學的文學教育
- 民國部聘教授及其待遇
- 冷戰文化、南下影人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化
- 易代之際學院派知識分子的自省與抉擇
- 淪陷時期北京文壇自救路徑的探索
- 多元政治話語博弈下的文化空間
- 低回與復興:1938~1949年國統區的現代長篇小說
- 個體情感的規訓、再現與重構
- 從《赤葉河》的創作與修改看“典范土地革命敘事”的形成
- 政治美學的兩張面孔
- 革命文藝的“形式”邏輯
- “民國機制”與“文化戰線”:20世紀40年代延安文藝報刊的編輯出版
- 解放區文學論爭核心問題研究
- 現代文學中工農作者寫作的討論與實踐
- 抗戰時期少數民族題材文學的勃興與新變
- 失血的天空與抵抗的風旗
- “自由人”論爭中的普列漢諾夫
- 《新小說》:一本被長期忽略的左翼文學通俗化實驗雜志
- 中國社會史論戰視野下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 從“同情文學”到“階級意識”的文學
- 再論革命現代性與中國左翼文學
- 中國現代文壇中的“廣告魅影”
- 新文化運動中的報刊媒介與學術共同體及批評規范的形成
- 這么早就開始回顧了
- “覺醒”與“解放”的距離
- “五四”時期新文學家的構成與特征
- “歐戰”如何重新構造了“新文化”
- 20世紀20年代國語文學史的發生與退場
- 跨越歷史的塵封
- 五四新舊文化論戰在1919
- 吳虞與“打倒孔家店”口號關系考論
- “選學妖孽,桐城謬種”口號之提出及后期批判風向的流轉
- 新文學革命:一個悖論性的開端
- 民初小說中的“革命加愛情”敘事
- 從混沌中蘇醒:清末民初身體的重新發現與再認識
- 南社:作為現代文學的開端
- 中國現代小城文學的河流敘事
- “文明的共和”與游牧文化小說敘事的價值建構
- 中西現代情愛烏托邦小說的多維透視
- 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宗教”問題
- 半殖民地中國“假洋鬼子”的文學構型
- 鄉土文學審美形態簡論
- 中國現當代通俗文學經典的認定與批評標準的建構
- 試論現代啟蒙作家對民族生存發展的人類學思考
-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視
- 從文化策略視角看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重構
- 論新文學的自我批判傳統
-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形成的路徑和結構
- 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紀分期與起點
- 下編 年會論文摘要
- 解放區“演大戲”現象評價的演變與意義
- 近四十年中國話劇史學術范式的變遷與反思
- 動態的“畫框”與歷史的光影
- “心”與“體”:郁達夫關于現代散文理論建設之思考
- 論魯迅散文的文體藝術
- 近十年來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 詩學視域中“歌詞”身份考辨
- 百年新詩抒情性、戲劇性和敘事性建設的詩學反思
- “既遙遠又無所不在”
- 舊事重提:也談《家》在民國時期的接受與傳播
- 老舍文學經典的生成及其當代意義
- 文史對話中的“文學”
- 中國鄉土小說理論的百年流變與學術建構
- 現代小說的“時空”形式
- 中編 各體文學研究
- 域外與本土:比較視域的延安書寫
- 中央蘇區文藝制度生成論
- 中國新文學抒情話語的價值建構
- 晚清白話文與五四白話文的本質區別
- 關于晚清文學的再認識
- 正名與意義:現代文學研究的“非文學期刊”視野
- 譯介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變
- 考證學方法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 “思想”與“思考”:貫穿20世紀的文化糾纏與糾結
- 與古為新 面向未來
- 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觀念悖論與實踐反思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成就、走勢與思考
- 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性、當代性與經典性
- 中國現代文學學術與思想觀念的再思考
- 上編 文學史研究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上編 文學史研究
- 中國現代文學學術與思想觀念的再思考
- 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性、當代性與經典性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成就、走勢與思考
- 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觀念悖論與實踐反思
- 與古為新 面向未來
- “思想”與“思考”:貫穿20世紀的文化糾纏與糾結
- 考證學方法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 譯介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變
- 正名與意義:現代文學研究的“非文學期刊”視野
- 關于晚清文學的再認識
- 晚清白話文與五四白話文的本質區別
- 中國新文學抒情話語的價值建構
- 中央蘇區文藝制度生成論
- 域外與本土:比較視域的延安書寫
- 中編 各體文學研究
- 現代小說的“時空”形式
- 中國鄉土小說理論的百年流變與學術建構
- 文史對話中的“文學”
- 老舍文學經典的生成及其當代意義
- 舊事重提:也談《家》在民國時期的接受與傳播
- “既遙遠又無所不在”
- 百年新詩抒情性、戲劇性和敘事性建設的詩學反思
- 詩學視域中“歌詞”身份考辨
- 近十年來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 論魯迅散文的文體藝術
- “心”與“體”:郁達夫關于現代散文理論建設之思考
- 動態的“畫框”與歷史的光影
- 近四十年中國話劇史學術范式的變遷與反思
- 解放區“演大戲”現象評價的演變與意義
- 下編 年會論文摘要
- 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紀分期與起點
-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形成的路徑和結構
- 論新文學的自我批判傳統
- 從文化策略視角看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重構
-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視
- 試論現代啟蒙作家對民族生存發展的人類學思考
- 中國現當代通俗文學經典的認定與批評標準的建構
- 鄉土文學審美形態簡論
- 半殖民地中國“假洋鬼子”的文學構型
- 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宗教”問題
- 中西現代情愛烏托邦小說的多維透視
- “文明的共和”與游牧文化小說敘事的價值建構
- 中國現代小城文學的河流敘事
- 南社:作為現代文學的開端
- 從混沌中蘇醒:清末民初身體的重新發現與再認識
- 民初小說中的“革命加愛情”敘事
- 新文學革命:一個悖論性的開端
- “選學妖孽,桐城謬種”口號之提出及后期批判風向的流轉
- 吳虞與“打倒孔家店”口號關系考論
- 五四新舊文化論戰在1919
- 跨越歷史的塵封
- 20世紀20年代國語文學史的發生與退場
- “歐戰”如何重新構造了“新文化”
- “五四”時期新文學家的構成與特征
- “覺醒”與“解放”的距離
- 這么早就開始回顧了
- 新文化運動中的報刊媒介與學術共同體及批評規范的形成
- 中國現代文壇中的“廣告魅影”
- 再論革命現代性與中國左翼文學
- 從“同情文學”到“階級意識”的文學
- 中國社會史論戰視野下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 《新小說》:一本被長期忽略的左翼文學通俗化實驗雜志
- “自由人”論爭中的普列漢諾夫
- 失血的天空與抵抗的風旗
- 抗戰時期少數民族題材文學的勃興與新變
- 現代文學中工農作者寫作的討論與實踐
- 解放區文學論爭核心問題研究
- “民國機制”與“文化戰線”:20世紀40年代延安文藝報刊的編輯出版
- 革命文藝的“形式”邏輯
- 政治美學的兩張面孔
- 從《赤葉河》的創作與修改看“典范土地革命敘事”的形成
- 個體情感的規訓、再現與重構
- 低回與復興:1938~1949年國統區的現代長篇小說
- 多元政治話語博弈下的文化空間
- 淪陷時期北京文壇自救路徑的探索
- 易代之際學院派知識分子的自省與抉擇
- 冷戰文化、南下影人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化
- 民國部聘教授及其待遇
- 論京派知識分子與民國大學的文學教育
- 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培養研究型人才思考
- 大學文學課堂對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現代文學教育的三重境界
- “現代文學經典細讀”課程教學實踐與反思
- 現代文學教育的問題與機遇
- 20世紀80年代現代文學選本出版與文學觀念的變遷
- 文學場域、中階文學、方法學,以及學術再出發
- 論海外漢學家羅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 如何激活魯迅的精神遺產?
- 魯迅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及其來源
- 暫憑杯酒長精神
- 魯迅小說人物名字的文化表征與文化意蘊
- 《吶喊》的空間敘事
- 日月不出 爝火何熄
- 《狂人日記》影響材源新考
- 史傳傳統與《狂人日記》文言小序解讀
- 論顧炳鑫的《阿Q正傳》插圖畫輯
- 敘事骨架與肌理的鑒識和《阿Q正傳》的再理解及其他
- 《傷逝》:話語革命者的懺悔錄
- 啟蒙語境下《傷逝》重讀
- 祛魅、諷喻與自況
- 魯迅的圖像性敘述實踐
- 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觀念
- 通俗教育研究會與魯迅現代小說的生成
- 論魯迅小說的女體詩學
- 魯迅小說的主旨與外國戲劇的關系
- 一個關于“人類”及其如何獲得自我的寓言
- 兒童·小野蠻人·初民
- 魯迅《青年必讀書》一文及其論爭的博弈論分析
- 未完成的“對話”
- “堂吉訶德在中國”與“中國的堂吉訶德”
- “國防文學論戰”中的魯迅思想
- 《中國小說史略》與中國文學史之建立
- 作為講義的《苦悶的象征》
- 荷蘭文版魯迅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研究
- 《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人道主義元素”的復雜況味
- 面向“大眾”的“立人”
- “立人”魯迅與中學語文“魯難”
- “微觀政治”和“鄉村權力”下的“國民性”圖景
- 史天行偽造魯迅的《大眾本〈毀滅〉序》考
- 中國現代部分作品中的“前月”考
- 郭沫若思想轉變與現代中國革命文學發生的關聯研究
- 郭沫若和傅抱石:反傳統與傳統堅守者的統一陣線
- 茅盾與姚雪垠的《李自成》
- 按照文本生活:巴金理想主義的一種實踐方式
- 戰爭、疾病、幸福:《寒夜》中家國同構的三重文化圈
- 民國中等國文教材中的巴金選篇
- 時空意識與老派市民家國觀念的更生和嬗變
- 沈從文重構“鄉土中國”的文化機制與話語實踐
- 翠翠:一種人格形態的發生與修正
- 沈從文《蕓廬紀事》的相關史料問題
- 生命真性與兼容博取
- 論四十年代小說家主體意識構成與困境
- “空間”視域下的晚清成都想象
- “忠貞”的悖論:丁玲的“烈女”/“女烈士”心結與革命中國的性別政治
- 陸萍為何是醫生:重讀丁玲《在醫院中》
- 文學是“語言的花朵”
- 論新中國成立初期丁玲與一體化文學體制的沖撞
- 20世紀40年代延安文學多媒介互動與文學再生產
- 錢鍾書與中國現代批評的困境
- “無用”的“狷者”方鴻漸
- “人生邊上”:觀察錢鍾書和楊絳創作風格的一種視角
- 離散張愛玲與恒常中國性
- 張愛玲作品同名的戲曲劇目考釋
- 從《重返邊城》的中英文改寫論張愛玲的后期創作
- 多重關系中的地方風物
- 吳趼人、張資平的市場化寫作
- 論張恨水小說中的戲曲敘事
- 論新寫實主義背景下戴平萬的小說創作
- 黃藥眠前期小說創作管窺
- 新詩文化:概念、定位及問題意識
- 中國現代詩學回視
- 民國新文學史著與中國現代新詩的“歷史”言說
- 新詩現代化語境下的民間進程批判
- 新詩韻律認知的三個“誤區”
- 蒂斯黛爾與中國新詩的節奏建構
- 神性與詩意:燕京大學“基督教新文學家族”考述
- 20世紀30年代新詩的節奏探求
- “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
- 文學史中的聞一多形象研究
- “詩的格律”的文學史意義
- 多變的態度與多元的詩評
- 聞一多后期政治轉變與西南聯大朗誦詩的興起
- “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的一首詩
- 論戰之文與批評效力的生成
- 廢名新詩詩論觀抉發
- 廢名對進化論的反思與質疑
- 文學批評視域、有機知識分子與文學話語權斗爭
- 覃子豪赴臺時間考與集外詩文四篇
- 論初期《星星》詩刊的組織管理
- 民國新詩選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重印出版
- 博物凝思:技術世界的讀物藝術
- 論中國現代散文敘述主體的多重性
- 現代旅美散文中的中國形象建構
- 20世紀40年代中外行記中的“紅色中國”
- 周作人的“兒童文學”觀念的發生
- 身負種業的“遺傳”及作為外緣的“教育”
- “詩言志”與“文以載道”論辯的歷史審度
- 論林語堂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闡釋
- “智慧人物”的“智慧”
- 林語堂研究在韓國
- 極度敏感的“人間愛”信徒
- 人文主義視野下徐志摩散文中的現代國家意識
- 現代知識分子的“著裝”:生命體驗與文化身份
- 京海合流的先鋒派——20世紀30年代的章衣萍
- 瞿秋白與中國左翼文學思想的現代進程
- 論馮雪峰的同人文學觀
- 周揚與日本文化關系述略
- 柳青與胡風文學關系探究
- 《永嘉室雜文》內外的鄭騫先生
- 論曹禺抗戰后期的戲劇創作
- 《新青年·易卜生專號》出版、《華倫夫人的職業》演出失敗與中國現代話劇發生中的錯位
- 論汪曾祺戲曲創作的發生和推進
- 那座日漸消失的城池
- “1949~1966年”文學中感傷的革命英雄敘事
- 十七年時期的鄉土抒情
- 一個人的舞蹈
- 激情與苦難:歷史記憶的滄桑
- 張潔與20世紀80~90年代
- 個人與歷史的雙重敘述
- 女性符號的政治想象:大陸與香港當代潘金蓮故事的三種被講述
- 平衡的探索與經典的可能
- 民族性、歷史觀與人民美學
- 《繁花》與上海文學
- 視角局限與空間思維的滯后
- 后鄉土時代與作家的情志
- 《民族文學》(1981~2010)與新時期以來維吾爾族文學的發展
-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荒誕敘事
- “僑鄉”文學敘事及其寫作倫理
- 文學審美批評與主體間性
- 文學創作如何走向新的時代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進展與反思
- 編后記
- 內容簡介 更新時間:2022-04-11 17: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