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

《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研究》一書基于茍小泉博士在博士后期間所完成的研究課題,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學術成果,現在經過作者的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正式出版,這無疑令人欣慰。

如書名所示,該書以“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為考察的對象。談到中國哲學的“本體論”,無疑容易產生歧義。不過,作者首先將中國哲學的“本體論”與西方哲學中的“Ontology”作了區分,把研究限定在作為中國哲學概念的“本體”問題之中。這一論域中的“本體”是中國哲學已有的概念,與之相聯系,作者所作的,實際上是關于中國哲學史上的“本體”學說及其形態的考察。

如作者已注意到的,以“本體”為視域考察中國哲學,無法離開“道”的問題。從歷史上看,不同的哲學傳統總是包含某些基本的或核心的概念,中國哲學也是如此。寬泛而言,在“道”這一范疇之中,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得到了具體的體現。“道”的原始含義涉及道路,道路作為人之所履,既可以通達四方,又堅實而有根基,道路所具有的這些特點,為其進一步提升、泛化為涵蓋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提供了可能,而在中國哲學的演進中,“道”確乎被逐漸賦予以上的普遍內涵。作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道”一方面被用以解釋、說明世界上各種不同的現象,后者既包括天地萬物,也涉及社會領域;另一方面又被視為存在的終極根據:千差萬別的各種事物,其最終根源往往都被追溯到“道”。

在中國哲學中,“道”具體又展開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與自然、宇宙相聯系,其含義在中國古代最早的經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種闡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這里的“形而上”,首先區別于我們在經驗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萬別的現象。相對于多樣的現象,道作為形而上者體現了存在的統一性:以道為存在的終極原理,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揚棄了彼此的分離而呈現了內在的關聯。就此而言,天道以統一性為其題中之義。

《周易》中關于道的另一重要觀念是:“一陰一陽之謂道。”[2]所謂“一陰一陽”,是指“陰”和“陽”兩種對立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變遷、演化。作為現實的存在,世界不僅千差萬別,而且處于流變過程之中,這種變化過程可以通過什么來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內在的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看作是對以上問題的解釋。

這樣,一方面,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世界以道作為其根據和統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變化、發展又以道為其普遍的法則。換言之,道既被視為世界統一的本原,又被理解為世界發展的法則,在道的觀念之下,整個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無序變遷,而是表現為一種有序的形態。從“多”和“一”的關系來看,多樣的事物(萬物),最后可以統一于作為“一”的道;從事物的變動來看,其演化過程又有理可循,而非雜亂無序。要而言之,天道的以上含義表明,天地、宇宙是有內在秩序的,而道就是這種秩序的最深沉的體現。

除天道之外,道還兼指人道。人道在寬泛意義上與人以及人的活動、人的社會組織等相關聯,表現為社會活動、歷史變遷中的一般原理,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3],便從一個方面表現了這一點。王夫之對此作了更具體的闡述,在談到社會演化的歷史特點時,他指出:“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4]這里的“道”,便是人之道,亦即社會領域中的“道”。人道意義上的“道”,首先涉及廣義的社會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它同時也被理解為體現于社會文化、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的價值原則。“道”的以上含義,在古代哲學家的具體論述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儒家哲學的奠基人孔子曾提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5]。這里的“謀道”,便涉及對“道”的追求,“憂道”則表現為對“道”的關切,作為追求、關切的對象,“道”即以廣義的社會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為內涵。孔子又說,“道不同,不相為謀”[6],其中的“道”,同樣也是指廣義的社會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價值理想不同、價值追求相異,往往缺乏共同語言,彼此之間也很難相互交往和溝通,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所表達的意思。孔子關于道的另一個重要觀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所謂“弘道”,是指人能夠使廣義上的社會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實現,這里的道同樣也以價值理想為內容,體現在社會文化、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

“人道”意義上的“道”,同時表現為一種規范系統。道的這種規范性與道的原始含義相互聯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含義之一是道路,道路總是通向某處,引申而言,“道”意味著將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導人們達到某一目標。道所蘊含的這種引導性內涵經過提升以后,進一步獲得了規范的意義。中國哲學一再將禮、法與道聯系起來:“法出于禮,禮出于治。治禮,道也。”[8]“規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9]“法者,天下之至道也。”[10]禮既表現為政治領域的體制,又展開為規范系統,禮之于人,猶如規矩之于方圓。規矩為方圓提供了準則,禮則為人的行為提供了普遍的規范。同樣,法也對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作出了具體規定,從而表現為一套規范系統。當然,相對于禮,法作為規范更具有強制性。對中國哲學而言,禮與法盡管有不同的特點,但都是道的體現,所謂“禮者,人道之極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從不同方面肯定了這一點。

在道的二重形態(天道與人道)中,天道作為宇宙、自然的法則,屬“必然”,人道作為理想、規范,則表現為“當然”。從“必然”和“當然”的關系看,道既涉及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等問題,又關乎人應當做什么、應當如何做等問題。從天道的視域看,這個世界既是多樣性的統一,又處于變化的過程中,而天道本身便表現為世界的統一性原理與世界的發展原理。在人道的層面,問題則涉及人自身以及人所處的社會應當如何“在”。可以看到,以道為視域,世界“是什么”和人應當“做什么”、世界“怎么樣”與人應當“如何做”等問題,內在地關聯在一起。

作為終極性的原理,中國哲學中的“道”本身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加以考察。《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研究》一書以本體及其形態為視角,無疑也體現了一種獨特的研究進路。茍小泉博士在學術研究中勤于思考,勉于探索,本書體現了他的這種學術取向。當然,作為探索性的考察,本書也包含可以進一步辨析、討論的問題,其中的一些具體論點,亦可能引起爭議。不過,學術本身是在探索、討論中發展的,從這一方面看,本書對于推進相關問題的思考,無疑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楊國榮

2012年6月

注釋

[1]《周易·系辭上》。

[2]《周易·系辭上》。

[3]《周易·說卦》。

[4]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

[5]《論語·衛靈公》。

[6]《論語·衛靈公》。

[7]《論語·衛靈公》。

[8]《管子·樞言》。

[9]《荀子·禮論》。

[10]《管子·任法》。

品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04-30 21:12:04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远县| 桦甸市| 无锡市| 阜城县| 称多县| 武城县| 进贤县| 灵寿县| 定州市| 北海市| 合肥市| 怀集县| 安新县| 吉林市| 禹州市| 洞头县| 东莞市| 太和县| 藁城市| 进贤县| 常山县| 福建省| 天台县| 涿鹿县| 大足县| 新河县| 盐亭县| 长兴县| 蒙自县| 安阳市| 南康市| 从江县| 汤原县| 拉孜县| 六安市| 抚松县| 临安市| 达尔| 仙游县| 河南省|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