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最新章節:
三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評述和展望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的成果之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種。本書主要收錄2011年度全國范圍內公開發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面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文章,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等。
最新章節
- 三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評述和展望
- 二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在時空應用上的最新發展
- 一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框架
-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述評
- 四 “工資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理論的根源
- 三 價值轉形下的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9-07-16 11:18:3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三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評述和展望 更新時間:2019-07-16 11:34:22
- 二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在時空應用上的最新發展
- 一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框架
-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述評
- 四 “工資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理論的根源
- 三 價值轉形下的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 二 工資上漲與商品價格上漲之間的一般關系
- 一 中國的“劉易斯拐點”說明什么
- 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 四 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批判
- 三 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批判
- 二 國內學者關于現代西方經濟學性質看法的述評
- 一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庸俗性質
-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一個批判性的評論
- 三 關于體系結構的誤區
- 二 關于相關科學知識的誤區
- 一 關于假定前提的誤區
- 《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的若干誤區分析
- 二 市場搜尋理論與現實的距離
- 一 市場搜尋理論的基本內容
-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市場搜尋理論的介評
- 四 簡要評論
- 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泛經濟學化”
- 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后現代主義闡釋
- 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融合”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新取向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
- 五 結語
- 四 中國學者對勞動過程的研究
- 三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的回歸與發展
- 二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的缺失
- 一 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勞動過程
-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從缺失到復興
- 俄羅斯的全面私有化之痛
- 六 中國應聯合世界各國共同制衡美元霸權
- 五 中國面對復雜國際形勢應樹立新國家安全觀
- 四 堅持馬列主義,從戰略高度考察中國周邊緊張局勢
- 三 警惕美國加劇朝韓緊張局勢維護美元霸權
- 二 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當前美國經濟危機
- 一 當前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并面臨著再次惡化危險
- 美國經濟危機、美元霸權與中國周邊緊張局勢
- 四 把握新世紀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及其意義
- 三 生態危機背后縱深各類危機的相互關系
- 二 日本私人資本使核泄漏災難放大、危機加深
- 一 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表現了美國的狡猾和無能
- 論生態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 五 幾點評論
- 四 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關于應對危機政策的意見分歧
- 三 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危機原因的不同認識
- 二 危機爆發后,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危機嚴重程度和發展趨勢的不同判斷
- 一 危機爆發前,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承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否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 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背景下西方國家干預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論爭
- 三 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抑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 二 當前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并未超越馬克思的理論邏輯
- 一 當前金融危機呈現出的新特點與新情況
- 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分析國際金融危機
- 應對資本主義危機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
- 三 勇于借鑒白俄羅斯經驗,有力促進我國科學發展
- 二 白俄羅斯民族正在市場社會主義的軌道上重振旗鼓、奮發圖強
- 一 白俄羅斯已初步建立“市場社會主義”體制
- 市場社會主義使白俄羅斯重現生機
- 三 幾點簡要結論
- 二 治理通脹面臨阻力
- 一 此番通脹的成因和特點
- 當前復合型通脹的成因與對策
-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 三 R&D投入對技術效率的影響
- 二 技術效率的測度
- 一 引言
- R&D投入對我國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
- 三 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
- 二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戰略
- 一 我國傳統發展戰略的利弊分析
- 發展戰略轉型與擴大內需
- 七 系統協調的區域經濟結構
- 六 有機統一的產品、流通、分配、消費結構
- 五 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舉全國之力組建主干行業
- 四 圍繞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調整投資結構
- 三 以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為核心
- 二 法制主導式運行機制
- 一 內生為主、互促發展
- 中國經濟結構改造論綱
- 五 把握“好”與“快”的辯證關系,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論基礎
- 四 科學駕馭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能力保證
- 三 降低發展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條件和標志
- 二 降低發展速度,為實現轉方式、調結構贏得主動和空間降速度帶來的失和得,要算大賬,算遠賬
- 一 降低發展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
- 轉方式、調結構與降速度:三者關系的辨析
- 十一 結語
- 十 即使我國保護本國市場也主要保護的是外資企業的可怕前景
- 九 外資通過直接投資特別是金融自由化直接掠奪我國自然資源和金融財產
- 八 外資“新政”無法解決外資破壞我國生態環境和耗竭自然資源的問題
- 七 外資是擠占民族企業投資機會并催生我國泡沫經濟的重要因素
- 六 外資是造成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并破壞和諧社會的隱蔽性殺手
- 五 外資通過掌握和控制產業價值鏈壟斷和支配我國經濟
- 四 外資已經成為尋租、滋生龐大買辦利益集團和干涉我國內政的強大力量
- 三 外資最終將使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為泡影
- 二 引進外資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內需產業和內地經濟的發展
- 一 外資是我國深陷美元陷阱和“自我剝奪”的罪魁禍首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正視外資的十大危害
- 中國今后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 “入世”十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 “入世”十年,中國得到了什么
- “入世”十年,中國和世界得到了什么
- 五 “兩洋”戰略問題
- 四 “科技興貿”戰略
- 三 “五外”和諧新戰略
- 二 互利共贏開放戰略
- 一 貿易強國:新戰略目標
- 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新戰略
- 二 遏制居民貧富分化趨勢,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
- 一 關于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理論分析
- 注重社會公平 探索共富途徑
- 關于國富、民富和共同富裕問題的一些思考
- 四 結論
- 三 世界范圍的國有化浪潮
- 二 私有化的宏觀后果
- 一 國有企業一定是低效率的嗎?
- 私有化與國有化:理論與現實
- 中國的私營企業也依賴于國有經濟
- 中國大陸更需要國有經濟
- 中國的文化環境:香港與臺灣的事實
- 低信任度國家的兩難處境
- 文化與倫理因素對現代經濟的意義
- 中國需要國有經濟
- 四 壟斷國企或國有企業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 三 壟斷國企是“豪門經濟”
- 二 國企壟斷妨礙了“公平正義”
- 一 國企壟斷妨礙了市場自由競爭和現代化的實現
- 不能以反壟斷為借口反對國有企業
- 三 “國進民退,改革倒退”論是兩種改革觀的又一次交鋒
- 二 山西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若干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并非“國進民退”而是“優進劣退”
- 一 “國進民退”是個偽命題
- 對“國進民退”爭論的深入思考
- 八 防止兩極分化要靠公有制經濟的強大
- 七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仍然要堅持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 六 正確認識私有經濟的兩面性
- 五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有經濟的作用遠大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
- 四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
- 三 非公有制經濟在初級階要有一定歷史地位
- 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
-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淵源
-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石
- 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研究
- 六 大工業對自然力的破壞
- 五 壟斷的自然力與超額利潤的來源
- 四 自然力與剩余價值的秘密
- 三 自然力成為生產力及其條件
- 二 自然力的基本性質
- 一 自然力的經濟學含義
- 論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
- 三 結論
- 二 為什么說供求不決定價格
- 一 價格配置資源功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 馬克思關于供求決定價格規律的假意識性質的交叉科學詮釋
- 三 結論
- 二 勞動生產率的第2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
- 一 勞動生產率的第1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
- 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思考
- 二 胡錦濤綠色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
- 一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
- 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
- 四 結論
- 三 謎的破解
- 二 斯蒂德曼之謎
- 一 引言
- 負剩余價值和正利潤可以同時存在嗎
- 五 結語
- 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
- 三 科學抽象法的哲學本源
- 二 關于馬克思的科學抽象法
- 一 問題的所在
- 重樹馬克思科學抽象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三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深化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理解
- 二 蘇聯學者康德拉索夫的觀點值得重視
- 一 關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爭議的簡要回顧
-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理解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 四 中國經濟模式的意義:普遍性與特殊性
- 三 中國經濟模式面臨的矛盾與選擇
- 二 中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
- 一 對中國經濟模式認識的演進與發展
- 中國經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現時代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原則
- 一 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思路
- 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路徑
- 通過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 四 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 三 離開階級分析許多經濟問題就無法找到合理的答案
- 二 現階段我國還存在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
- 一 階級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方法
- 階級分析在我國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 四 政治經濟學的學派化
- 三 政治經濟學的數學化
- 二 政治經濟學的應用化
- 一 政治經濟學的國際化
- 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的四個學術方向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
- 目錄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編委會
- 前言
- 版權頁
- 書名頁
- 封面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頁
- 前言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編委會
- 目錄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
- 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的四個學術方向
- 一 政治經濟學的國際化
- 二 政治經濟學的應用化
- 三 政治經濟學的數學化
- 四 政治經濟學的學派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 階級分析在我國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
- 一 階級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方法
- 二 現階段我國還存在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
- 三 離開階級分析許多經濟問題就無法找到合理的答案
- 四 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 通過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 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路徑
- 一 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思路
- 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現時代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原則
- 中國經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一 對中國經濟模式認識的演進與發展
- 二 中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
- 三 中國經濟模式面臨的矛盾與選擇
- 四 中國經濟模式的意義:普遍性與特殊性
-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理解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 一 關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爭議的簡要回顧
- 二 蘇聯學者康德拉索夫的觀點值得重視
- 三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深化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理解
- 重樹馬克思科學抽象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一 問題的所在
- 二 關于馬克思的科學抽象法
- 三 科學抽象法的哲學本源
- 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
- 五 結語
- 負剩余價值和正利潤可以同時存在嗎
- 一 引言
- 二 斯蒂德曼之謎
- 三 謎的破解
- 四 結論
- 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
- 一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
- 二 胡錦濤綠色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
- 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思考
- 一 勞動生產率的第1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
- 二 勞動生產率的第2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
- 三 結論
- 馬克思關于供求決定價格規律的假意識性質的交叉科學詮釋
- 一 價格配置資源功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 二 為什么說供求不決定價格
- 三 結論
- 論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
- 一 自然力的經濟學含義
- 二 自然力的基本性質
- 三 自然力成為生產力及其條件
- 四 自然力與剩余價值的秘密
- 五 壟斷的自然力與超額利潤的來源
- 六 大工業對自然力的破壞
- 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研究
-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石
-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淵源
- 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
- 三 非公有制經濟在初級階要有一定歷史地位
- 四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
- 五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有經濟的作用遠大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
- 六 正確認識私有經濟的兩面性
- 七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仍然要堅持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 八 防止兩極分化要靠公有制經濟的強大
- 對“國進民退”爭論的深入思考
- 一 “國進民退”是個偽命題
- 二 山西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若干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并非“國進民退”而是“優進劣退”
- 三 “國進民退,改革倒退”論是兩種改革觀的又一次交鋒
- 不能以反壟斷為借口反對國有企業
- 一 國企壟斷妨礙了市場自由競爭和現代化的實現
- 二 國企壟斷妨礙了“公平正義”
- 三 壟斷國企是“豪門經濟”
- 四 壟斷國企或國有企業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 中國需要國有經濟
- 文化與倫理因素對現代經濟的意義
- 低信任度國家的兩難處境
- 中國的文化環境:香港與臺灣的事實
- 中國大陸更需要國有經濟
- 中國的私營企業也依賴于國有經濟
- 私有化與國有化:理論與現實
- 一 國有企業一定是低效率的嗎?
- 二 私有化的宏觀后果
- 三 世界范圍的國有化浪潮
- 四 結論
- 關于國富、民富和共同富裕問題的一些思考
- 注重社會公平 探索共富途徑
- 一 關于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理論分析
- 二 遏制居民貧富分化趨勢,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
- 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新戰略
- 一 貿易強國:新戰略目標
- 二 互利共贏開放戰略
- 三 “五外”和諧新戰略
- 四 “科技興貿”戰略
- 五 “兩洋”戰略問題
- “入世”十年,中國和世界得到了什么
- “入世”十年,中國得到了什么
- “入世”十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 中國今后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正視外資的十大危害
- 一 外資是我國深陷美元陷阱和“自我剝奪”的罪魁禍首
- 二 引進外資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內需產業和內地經濟的發展
- 三 外資最終將使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為泡影
- 四 外資已經成為尋租、滋生龐大買辦利益集團和干涉我國內政的強大力量
- 五 外資通過掌握和控制產業價值鏈壟斷和支配我國經濟
- 六 外資是造成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并破壞和諧社會的隱蔽性殺手
- 七 外資是擠占民族企業投資機會并催生我國泡沫經濟的重要因素
- 八 外資“新政”無法解決外資破壞我國生態環境和耗竭自然資源的問題
- 九 外資通過直接投資特別是金融自由化直接掠奪我國自然資源和金融財產
- 十 即使我國保護本國市場也主要保護的是外資企業的可怕前景
- 十一 結語
- 轉方式、調結構與降速度:三者關系的辨析
- 一 降低發展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
- 二 降低發展速度,為實現轉方式、調結構贏得主動和空間降速度帶來的失和得,要算大賬,算遠賬
- 三 降低發展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條件和標志
- 四 科學駕馭速度,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能力保證
- 五 把握“好”與“快”的辯證關系,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論基礎
- 中國經濟結構改造論綱
- 一 內生為主、互促發展
- 二 法制主導式運行機制
- 三 以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為核心
- 四 圍繞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調整投資結構
- 五 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舉全國之力組建主干行業
- 六 有機統一的產品、流通、分配、消費結構
- 七 系統協調的區域經濟結構
- 發展戰略轉型與擴大內需
- 一 我國傳統發展戰略的利弊分析
- 二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戰略
- 三 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
- R&D投入對我國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
- 一 引言
- 二 技術效率的測度
- 三 R&D投入對技術效率的影響
-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 當前復合型通脹的成因與對策
- 一 此番通脹的成因和特點
- 二 治理通脹面臨阻力
- 三 幾點簡要結論
- 市場社會主義使白俄羅斯重現生機
- 一 白俄羅斯已初步建立“市場社會主義”體制
- 二 白俄羅斯民族正在市場社會主義的軌道上重振旗鼓、奮發圖強
- 三 勇于借鑒白俄羅斯經驗,有力促進我國科學發展
-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
- 應對資本主義危機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 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分析國際金融危機
- 一 當前金融危機呈現出的新特點與新情況
- 二 當前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并未超越馬克思的理論邏輯
- 三 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抑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 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背景下西方國家干預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論爭
- 一 危機爆發前,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承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否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 二 危機爆發后,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危機嚴重程度和發展趨勢的不同判斷
- 三 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危機原因的不同認識
- 四 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關于應對危機政策的意見分歧
- 五 幾點評論
- 論生態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 一 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表現了美國的狡猾和無能
- 二 日本私人資本使核泄漏災難放大、危機加深
- 三 生態危機背后縱深各類危機的相互關系
- 四 把握新世紀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及其意義
- 美國經濟危機、美元霸權與中國周邊緊張局勢
- 一 當前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并面臨著再次惡化危險
- 二 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當前美國經濟危機
- 三 警惕美國加劇朝韓緊張局勢維護美元霸權
- 四 堅持馬列主義,從戰略高度考察中國周邊緊張局勢
- 五 中國面對復雜國際形勢應樹立新國家安全觀
- 六 中國應聯合世界各國共同制衡美元霸權
- 俄羅斯的全面私有化之痛
-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從缺失到復興
- 一 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勞動過程
- 二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的缺失
- 三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的回歸與發展
- 四 中國學者對勞動過程的研究
- 五 結語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新取向
- 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融合”
- 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后現代主義闡釋
- 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泛經濟學化”
- 四 簡要評論
-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市場搜尋理論的介評
- 一 市場搜尋理論的基本內容
- 二 市場搜尋理論與現實的距離
- 《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的若干誤區分析
- 一 關于假定前提的誤區
- 二 關于相關科學知識的誤區
- 三 關于體系結構的誤區
-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一個批判性的評論
- 一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庸俗性質
- 二 國內學者關于現代西方經濟學性質看法的述評
- 三 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批判
- 四 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批判
- 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 一 中國的“劉易斯拐點”說明什么
- 二 工資上漲與商品價格上漲之間的一般關系
- 三 價值轉形下的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 四 “工資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理論的根源
-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述評
- 一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框架
- 二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在時空應用上的最新發展
- 三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評述和展望 更新時間:2019-07-16 1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