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 程恩富主編
- 1913字
- 2019-07-16 11:33:48
二 勞動生產率的第2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
現在考察勞動生產率的第2類變化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討論勞動復雜程度隨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新技術的采用而提高,即勞動的主觀因素的變化是否會使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需要說明的是,勞動強度雖然是勞動的主觀條件,但勞動強度的提高在本質上與延長工作日沒有區別,因此,不能算作勞動生產率的第2類變化的決定因素,不需要在這里討論。
假定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會同時要求更新知識,提高勞動的知識含量,從而使勞動變得更加復雜。這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就會同時存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假定是成立的。令r為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速度且r>1,g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且g>1。在兩者并存的情況下,r和g可以有如下三種組合: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速度大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r>g、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速度等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r=g和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速度小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r<g。
這里只討論r>g這種最為典型的情況。為分析方便,我們假定勞動生產率變化前的勞動為簡單勞動(記為H),單位商品價值量在期初t的初始狀態可以表示為:
在時期t+1,勞動的復雜程度提高。根據假定,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速度大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r>g,這時有單位商品價值量
按照勞動生產率的變動是由勞動的主觀條件引起的邏輯,有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與商品價值量的變動正相關,即(嚴格說這是把由勞動復雜程度的變化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同時發生作用的結果歸結為勞動的復雜程度的變化,因此,如下文所說是不正確的,也是不成立的。只是為了與持這一看法的文獻討論,我們假定它可以成立)。
但是,這種r>g的技術生產者是絕對不會采用的,否則生產者將面臨虧損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證明如下:
假定商品價值等于商品價格w=p,生產者A采用r>g的技術,且
在時期t產品Q只有兩個生產者A和B生產,Qt=qA,t+qB,t,qA=qB,價格為pt,且St=Dt,市場出清。若生產者A在時期t+1采用r>g的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lA>lB,且rH>H;由g>1有qA,t+1>qA,t=qB,t+1,Qt+1>Qt,因此wA,t+1>wB,t+1,從而有商品價格
pA,t+1>pB,t+1
根據需求定律,在時期t+1社會對生產者A的產品的需求會下降
或者,由SA,t+1>DA,t+1可知生產者A必須降低其商品的價格,使商品價格低于商品價值,即
顯然,采用這種技術將導致生產者虧損。如果是在同一時期,上述分析也成立。
另一方面,根據“價格效應”,產出增加必須擴大市場規模,而擴大市場規模必須降低商品的價格。但對于A來說,降低商品價格不僅無法獲得超額收益,而且必然無法補償其勞動耗費。
顯然,生產者只能采用r<g的技術。采用這種技術雖然因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而使單位時間的產出價值增加,但由于r<g,仍然可以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下降,即
因而可以在商品的社會價值ts與個別價值ti之間確定一個有競爭力的出清價格,并獲得超額收益。這種情況表明,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不是任何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都可以無條件地被生產者所采用的。
采用r<g的技術在“價格效應”的作用下,只要生產規模超過一定點,生產者生產的商品總量實現的價值總量就會大于技術進步之前商品總量實現的價值總量,這是生產者采用先進技術的動力。從總量看,商品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正相關(成正比),似乎存在“價值總量之謎”。但是,如果按同一商品集比較,商品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仍然成反比。證明如下:
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前,商品的價值總量為
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后商品的價值總量為
當,或者n(1+τ)r>ng,有Wi,t+1>Wi,t,即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后的商品價值總量大于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前的商品價值總量。取同一商品集Wi,t+1,若沒有發生技術進步,勞動復雜程度不變,則生產該商品集的勞動耗費為
顯然
即為技術進步、勞動復雜程度提高而節約的總勞動時間。可見,商品價值總量與技術進步、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然成反比。因此,“價值總量之謎”并不存在。
事實上,由技術進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復雜程度的同時提高有著完全不同的作用:勞動復雜程度提高的作用是使單位時間的產出價值增加,[10]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作用則是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下降。即使假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由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引起的(更合理的假定應當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新技術引起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也不會改變這兩者的不同作用。因此,商品價值量不是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是與勞動的復雜程度成正比。不能把勞動復雜程度提高產生的結果(單位時間的產出價值增加)看作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因而,變化關系是不能成立的。這正是“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11]這一規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