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 程恩富主編
- 5498字
- 2019-07-16 11:33:44
三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深化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理解
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應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科學回答我國理論界提出的新問題,以推進本專題研討的進一步深化。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從辯證邏輯的角度理解恩格斯與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闡釋的一致性
我國理論界爭議頗大的一個問題是,恩格斯關于個人所有制的闡釋與馬克思的原意是否存在矛盾。從康德拉索夫的論文中可以知道,這種爭議在蘇聯也存在過。我們知道,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對于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也就是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消費品”[5]。據此,一些學者認為,恩格斯的解釋十分清晰,個人所有制就是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不是指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而恩格斯引用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的一段話也指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6]因而他們認為,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的闡釋同恩格斯是一樣的,指的是消費品個人所有制。
然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原創性含義指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不是消費品所有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雖然沒有明確把個人所有制表達為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但是他在其他論著中有明確的闡述。例如,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十分清楚地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含義上使用“個人所有制”范疇;[7]在1861—1863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則明確地指出,資本家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這種對立的形式一旦消除,結果就會是聯合起來的工人“社會地占有而不是作為各個私的個人占有這些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只有“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8]。所以,馬克思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只能理解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制。
筆者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學者內部的以上分歧,通過深入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個人所有制的辯證邏輯或辯證方法,是可以消除的。不難看出,在上述學者對原著的引證中,馬克思既闡明了,在否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后,生活資料要在勞動者個人之間分配(在社會主義階段實行按勞分配,也就是消費品屬個人所有),又明確指出,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其實,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個人所有制涉及消費品之后,在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進一步闡述中,與馬克思一樣,也明確地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角度闡述了個人所有制。恩格斯指出,馬克思關于否定之否定的那段話,概述了“關于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的經濟研究和歷史過程的最后結果”,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在英國就是“否定以勞動者自己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基礎的小生產”,“消滅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種從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到社會的集中的生產資料的轉化,就構成資本的前史”;[9]然后,恩格斯引證馬克思的話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旦站穩腳跟,“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10]不言而喻,被剝奪的正是資本家私人掌握的“社會生產資料”,所以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而重新建立的正是生產資料范疇意義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一致地認為個人所有制既屬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又涉及消費品的個人所有或在勞動者個人之間分配。他們在個人所有制含義的闡釋上是一致的。
這里不應忽視三個要點:其一,唯物史觀認為,消費品的分配關系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是同一生產關系具有內在聯系的兩個方面,前者不過是后者的結果。[11]“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分配關系不過表示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12]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才既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的角度論述個人所有制,又講個人所有制涉及消費品。
其二,恩格斯在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消費品”的時候,似乎談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所有制,其實不然。須知,恩格斯這樣表述是針對杜林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是批判杜林的需要。對于只會用非此即彼的形式邏輯或者形而上學方法進行思維的杜林來說,同一生產關系存在相互聯系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和消費品的分配關系,這就等于說一種所有制“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這是自相矛盾的。恩格斯為了讓杜林理解對他的批判,就不能不把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和個人消費品占有方式這兩種規定性分開表述。這也有助于習慣用形式邏輯進行思維的一般讀者理解馬克思論述的個人所有制范疇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而認識杜林的膚淺和錯誤。
其三,馬克思之所以在闡述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時,要用個人所有制來表達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讓人們明白,資本主義自所謂原始積累以來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趨勢正好體現了一般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是第一次否定;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中孕育出的社會化生產的新生產方式,必然造成對它自身的否定,這第二次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重新建立起與第一次否定了的所有制形式有某種相似性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這種相似,也就是勞動者的個人自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的“痕跡”。但是,這絕不是回到小生產的私有制,而是在公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建立起“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這個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正好體現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方式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的歷史辯證法。
可見,只要我們遵循唯物史觀的辯證方法,深入領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就會得出,他們關于個人所有制含義所表述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二)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對階級所有制的徹底否定
前面提到,康德拉索夫把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表述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前面加上“勞動者”,這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國的研討中,有的學者把個人所有制理解為“個人產權的界定”,類似于股份公司制中的個人對股份的占有,這是很值得商榷的。[13]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意味著,每個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從事直接社會性的協作勞動,并通過按勞分配占有屬于個人的消費資料;而股份制中的個人占有股份,本質是私人對資本化的生產資料的占有,而占有股權的私人可以是非勞動者的私人,因此,股份制股權占有的社會性質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社會性質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再說,馬克思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以商品貨幣關系已經消亡的勞動者的直接社會勞動為前提的,到那時,與商品貨幣關系必然聯系在一起的信用制度已不再存在,股份制必然消亡,又怎么會有股份制那樣的“個人產權的界定”呢?
必須充分認識到,辯證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展示了事物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不發達到發達的自我揚棄(既有克服又有保存)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每個客觀事物向前發展的過程都有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能夠直接結合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發展而言,小生產的勞動者私人所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必將被公有制基礎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所否定。但是,這前后兩次否定,存在質的區別。第一次否定或揚棄,克服的是勞動者個人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但是保存了私人占有或私有制,并發展起社會化的生產方式;第二次否定或揚棄,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了(克服了)私有制,保存和進一步發展了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并使勞動者個人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重新建立起來,而且是在更高級的階段上,即以勞動者個人的自由聯合、以全社會的協作勞動建立起來。所以,前后兩次否定的一個根本的區別是,第二次否定是對包括“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內的全部私有制的徹底否定,是對馬克思所指出的階級社會的“階級的所有制”[14]的徹底否定,而重建的則是消滅了階級的所有制,是全體勞動者個人自主聯合、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正因為如此,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私有制相比,意味著人類社會將進入到不再存在階級差別的一個自由人聯合體經濟的高級階段。可見,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與生產資料的私有產權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絕不能用私有制的觀念來曲解它!
(三)充分認識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經濟形態中公有制的區別和聯系
在馬克思關于小生產私有制經過否定之否定發展到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中,后者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來的,它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范疇。盡管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第一階段)公有制,但是,抽象的范疇畢竟不同于具體事物。為了正確地發揮科學理論對經濟實踐的指導作用,我們有必要研究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中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區別和聯系。
它們的區別主要是:(1)前者是純粹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是徹底否定了一切私有制的公有制,而且也是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的公有制;后者則是在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歷史條件下與非公有制經濟并存的、在全社會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是與商品貨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公有制,既有采取國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又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實行集體與家庭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2)前者建立在全社會勞動者自主聯合勞動的基礎上,全體勞動者與社會生產資料已經實現了全社會范圍的直接結合,在全社會從事直接社會性的勞動;后者則只是在公有制企業范圍內實現勞動者與公有制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但是,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作為企業總體工人進行的勞動,相對于全社會來說,還不具有直接的社會性,還必須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把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投入市場實現,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3)前者對勞動者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在做了必要的社會扣除之后,在全社會范圍直接進行;后者對勞動者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則只能在企業生產的商品獲得市場實現的前提下,扣除應交國家的稅費,在企業內部進行;公有制企業雖然都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但是相互之間存在生產條件、地區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差別,集體企業之間在個人消費品分配上就更存在明顯差別;國有企業(本質上是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還需要國家進行必要調節,才能做到企業間的公平按勞分配。不言而喻,我們不應當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范疇的基本規定性簡單地裁剪現實,而應當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踐中努力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現實形態。
但是,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的公有制在內涵上具有共同性。現實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否定,都有條件要求在企業內部消滅剝削關系,勞動者取得主人翁的地位(“鞍鋼憲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廠務公開”等是具體表現形式),都有條件要求以各種具體形式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尤其是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全民所有制經濟或國有經濟,更表明其發展的趨勢就是全體勞動者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也就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深刻理解這些內涵上的共同性,有助于我們堅定向共產主義前進的信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調整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無非是為了實事求是地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也就是把過去否定太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再給予一定的恢復。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對小生產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實質是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必將徹底否定私有制的過程。全社會實現公有制或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歷史前進的大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更努力地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社會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而努力奮斗。
(原載《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
[1]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頁。
[2]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475頁。
[3] 新中國在1978年之前就有介紹個人所有制的文章,參見高松《什么是個人所有制》,《學習》1955年總第88期。1978年以后研究學者不斷增加,到1989年,對該專題的探討已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熱點之一。參閱盧岱、余輝《關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問題”》,載《〈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第6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杜浩智:《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與社會主義的所有制》,載《經濟研究》編輯部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85—198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
[4] 參閱衛興華《解讀“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必須弄清的幾個問題》,王成稼:《恩格斯解讀“個人所有制”最符合馬克思的原意》,兩文均刊登在《當代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頁。
[6]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頁。
[7]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頁。
[10] 同上書,第475—476頁。
[11] 同上書,第306頁。
[12] 《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頁。
[13] 參見《經濟研究》編輯部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85—198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頁。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