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 程恩富主編
- 1360字
- 2019-07-16 11:33:51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淵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將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列寧有新經濟政策過渡的實踐,相當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試驗。毛澤東把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階段”和“發達階段”,不發達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兩個理論命題:第一,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較不發達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而進入社會主義;第二,在任何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階段都是不可逾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形成是對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具體運用。馬、恩、列、毛的有關論述,為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曾經進行了大規模的公有制經濟的建設實踐。在毛澤東時代,農村集體經濟、城市國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主體地位??陀^地分析,當時的公有制經濟既有十分成功的,也有一些失敗的。在農村,既有大寨、劉莊、華西村等這樣的優秀典型,也有小崗村這樣因私有觀念牢固而被公有制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典型農村。
與農村情況類似,當時的公有制經濟中,石油有大慶、工業有鞍鋼、國防有兩彈一星,涌現了一大批以陳永貴、王進喜、錢學森等為代表的有高度覺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也有相當一些國營企業管理不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應該說,以上這兩種現象在當時都是客觀存在的,用其中一種傾向去否定另一種傾向就容易犯“左”或右的錯誤。
毛澤東曾費盡千辛萬苦想消滅中國人的私有觀念和剝削階級觀念,達到“六億神州盡舜堯”的理想境界,但最終沒有成功。這充分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社會主義社會機制的不成熟,舊社會遺留仍將繼續存在。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考慮這一現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正式形成的過程,首先是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然后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鄧小平在十三大召開前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就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钡搅?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充分借鑒毛澤東時代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一方面,是堅持和繼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原則。比如,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加強黨的建設,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在經濟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經濟,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國有企業,加強國企領導班子的思想覺悟工作;在分配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抑制剝削,防止兩極分化;在文化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根據生產力落后、私有制舊社會所遺留的傳統思想觀念難以短時期消除的現實狀況,大力引導私營經濟的適當發展,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