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 程恩富主編
- 1978字
- 2019-07-16 11:33:42
四 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承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階級和階級矛盾,不是要回到“階級斗爭為綱”,而是正視現實,貫徹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實事求是精神。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腦臆想的產物,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承認它,必然按其本性發揮影響和作用。有差別,就有矛盾或對立,就會產生摩擦或者斗爭。階級矛盾和斗爭始終存在于階級社會。馬克思主義有關階級的理論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今天,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的時候,也需要以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關系為重要前提。
有位資深評論家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揚棄傳統的階級分析方法。因為這一方法的應用,把十三億人分成三六九等,貼上各種各樣的階級標簽,給予各種不同的待遇和機會,制造各種矛盾,撕裂人民的團結,使社會談不上平等、公正和法治,導致了一系列不和諧、不公平、不公正和非正義現象的產生與長期存在。
顯然,這位評論家根本不懂歷史唯物主義并產生抵觸和反感,他的說法完全顛倒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講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10]本文在第二節已經根據無可否認的現實資料,證明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階級和剝削,接著又指出由于階級和剝削的存在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弊病,導致了嚴重的分配不公,損害了廣大勞動者的利益。階級的存在是由私有制決定的客觀事實,是一系列不和諧關系的前提和基礎。不公平、不公正、非正義并不是哪種思想和方法制造出來的,而是階級和剝削存在的必然表現和結果。
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就是因為我國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協調、不和諧因素,還有許多社會矛盾。因此,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清楚地了解社會存在的矛盾,分析哪個是主要矛盾、重要矛盾,矛盾各方的關系如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矛盾的變化及其趨勢如何。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正確疏導,緩和或者化解矛盾,減少或者祛除妨礙和諧的因素,才能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矛盾是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中重要的方面,其他矛盾也多數與階級矛盾有關。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消除不協調、不和諧的因素,就要進行階級分析,有針對性地疏導、化解階級矛盾,改善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相反地,如果對客觀存在的階級矛盾視而不見或故意掩蓋,任其發展,矛盾和對立的因素就可能積累和激化,最后以劇烈的方式爆發出來。這才是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的。
總之,以上意見只想說明,必須如實地認識現階段的階級關系,恢復階級分析方法在經濟學中應有的地位,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諱言階級關系的經濟學的艱難的突破。如果否定這一點,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談不上它的發展和創新了。
(原載《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年第2期)
[1] 見《兩極分化令美國社會危機四伏》,2010年11月29日《參考消息》。另據報道,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風險資本和管理咨詢公司副總裁Peter Cohan稱:“收入增長依然遲緩,因此企業認為,暫停招聘是合理的應對之舉”,“企業將進一步壓榨其現有勞動力。由于失業率如此之高,這些壓力轉嫁到員工身上,人們不得不逆來順受”。
[2] 2010年11月29日《經濟參考報》。
[3] 有報道稱,迪拜六星、七星級豪華酒店的顧客中有60%以上為中國人。
[4] 詳細分析請參見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11期。
[5] 見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3月5日)。
[6] 有的經濟分析人員還擔心,加息將誘使境外游資更大量流入,加大對緊缺物資的投機炒作,進一步抬升重要生活消費品的物價。
[7] 例如,前段某些媒體報道大批豆油廠家停產,春節期間可能發生供應困難,引起有些市民恐慌、搶購。實際上是因為流通不暢,豆油庫存積壓過多,廠家暫時停產,并非由于政府限價,工廠無利可圖。而且今年東北大豆豐收,進口數量正常,國家庫存充裕,甚至還出現過大豆巨額拍賣“流拍”的事件,不會產生油料和食用油供給緊張。
[8] 有人跟蹤我國游資的投向:股市高漲時大肆炒股;股市低迷時沖擊房地產業和礦山,組織到處游擊的“炒房團”、“炒礦團”;國家加緊調控房地產業、治理采礦業時,就轉而炒作緊俏物資和農產品,有人稱它“像風一樣刮來,像潮水一般退去”。
[9] 就在國家開始增加玉米和油料收購并限制某些私營大企業收購之時,一些人就評論此舉破壞了“市場內生定價功能的完整性”,是“對糧食生產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干擾”。市場自由主義理論與私商利益的默契和配合,可見一斑。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