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4章 馬丁·杜·加爾作品年表
- 第253章 馬丁·杜·加爾獲獎經過
- 第252章 馬丁·杜·加爾及其作品(3)
- 第251章 馬丁·杜·加爾及其作品(2)
- 第250章 馬丁·杜·加爾及其作品(1)
- 第249章 尾聲(32)
第1章 頒獎辭
“他在長篇系列小說《蒂博一家》描述了人性沖突以及現代生活的一些基本方面,其中所展現的藝術力量和真理性值得褒獎。”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 霍爾斯陶穆
1937年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杜·加爾,他把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放在創作小說《蒂博一家》上。這部作品無論是浩繁的卷帙還是豐富的內容,都堪稱巨著。作品塑造的不同類型的人物,就如同陳列在畫廊中的畫像般栩栩如生。這部作品緊緊圍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法國人民的心理,融合當時一些社會問題,展現了那個時代法國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展現現實生活。這類小說,在它的發源地被稱為“大河小說”。
這個名詞指的是,相對于其他類別的小說,有一類小說不大注意結構的敘述方式,它像一條貫穿整個曠野的河流,蜿蜒而下,將兩邊的景物都倒映出來。這類小說的本質是,不論是主要情節還是細節,注重的都是真實地反映一切而非刻意追求結構上各部分的均衡。用河水打個比方,河水自由地穿行,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受形式的束縛,只有河底的暗流偶爾會影響河流表面的水紋。
這個時代并不平靜,機器的飛速運轉,加快了生活節奏,擾亂了生活原本的平靜安詳。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卻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漸漸成為一種潮流。小說讓忙碌的人們找到了一個可以放松心情的幻想空間,從心理學方面分析,我們可以稱之為對現實生活中挫折困苦的精神慰藉。而這部小說的作者,卻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筆墨,揭露現實生活的病痛與不安。
讀者可以在這部內容豐富的小說里,看到固有的、無法回避的悲劇現實,從而得到心靈的慰藉。小說以英雄的姿態,大口吞咽下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痛苦,讓讀者鼓足勇氣勇敢面對。書中濃縮的美感,可以喚醒讀者豐富的情感。所有這些都是小說《蒂博一家》的特征。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三個:父親和他的兩個兒子。小說用一種特殊的技巧介紹了父親的背景和責任,在表現兩個兒子和小說中的許多配角時,則采用了喜劇的方式。作品沒有做任何鋪墊,只是通過對話描寫,便將這些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就如同我們眼前正上演著一幕精彩逼真的舞臺劇。讀者能十分迅速地從中找到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內容。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作者在語言和行動方面刻畫了主角形象,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分析,使讀者受益良多。然而,馬丁·杜·加爾并沒有滿足于這些。他指出,思想、感情和意志在沒有被說出口、沒有變成切實的行動之前,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有時,像習慣、虛榮心這些外在的因素,甚至僅僅一個笨拙的舉止,便足以改變態度和個性。這些全靠作者通過分析人物后從側面烘托來完成。馬丁·杜·加爾用絕妙的文筆描寫了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這種關系。馬丁·杜·加爾在刻畫人的性格的藝術方面做出了最獨特且最重要的貢獻。從審美觀點來看,這并不總是優點,因為假如分析的結果和故事的結果根本沒什么關系,那么,分析便會顯得累贅。
作者在描寫父親的性格時便用了這種內省的手法,但父親的性格并不復雜。小說一開始,他便登場,整部小說中他的性格表現得很完整。他依然生活在陳舊的觀念和價值當中,眼下生活中的事情,根本無法改變他那根深蒂固的想法。
他是上流社會中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十分看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教會忠實的仆人和慷慨的慈善家。但是他其實像生活在自己的上一代人中間,這讓他和自己的下一代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但這種沖突,卻并不常讓他和兒子發生爭吵。因為老人覺得自己身份尊貴,自己的觀念無懈可擊,他覺得自己根本沒必要和兒子們爭論。因此,父輩和兒子之間的對抗,作者并沒有花費太多筆墨來展現。
老人十分頑固,他從沒想過要改變自己。他堅信自己的任何做法都是無可挑剔的,無論是誰的說法都沒法動搖他的觀念。這種性格,讓他對未來自己深陷孤獨的悲劇喪失了預見和知覺。
而作者卻采用了喜劇的手法來處理這種性格。在他彌留之際,對自己的命運感慨萬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最深的情感流露于外,這是因為面臨死亡,長期忍受的苦悶終于得以紓解。這種情感,雖然細微到難以被人察覺,但作者細致的描寫仍舊讓讀者感動。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在這個瞬間發現并展示出了老人內心深藏的情感。
父親和長子之間的沖突在書中并沒有特別強調。長子昂圖瓦納·蒂博是一名醫生,他一直專心于自己的工作。對于父親固執的想法和表現,他倒并不大在意。在他身上,強烈的履行醫生職責的責任感,讓他沒時間糾纏于道德觀念。他謹慎而有分寸,完全能掌控自己的想法,他一點也沒有反抗的欲望,甚至沒有時間想它。由此看來,他是個有上進心的人,前途無限光明。盡管偶爾他會分心,但很快便又會沉浸于工作中。
昂圖瓦納是他那個時代受人尊敬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有學識,有謀略,不偏執,不固執己見。他相信,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改變時代的,所以他不會成為革命家。
比他小幾歲的弟弟雅克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原型可能就是作者,他是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他按自己的想法評價外面的世界,雖然父親對他的教育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他的天性讓他成長為一個革命家。小說開端,他是一個在教會學校上學的14歲的少年。雖然他懶散、不愿上學,但是他聰明機靈的表現又讓人們沒法對他生出厭煩之心。感情熾烈的少年時期,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兒,幾乎可以說是一見鐘情。他們通信,在信件中互訴衷腸。后來這件事被祭司們發現,他們嚴加干涉,對兩人進行了嚴厲的懲罰。生活在嚴格的監控之下,雅克感到無比壓抑,對于這種屈辱他絕對無法忍受。發生了這樣的事,他必然無法避免被父親怒不可遏地訓斥一番。面對這個無比苛刻的世界,他感到恐懼和憤怒,想盡一切辦法逃脫監管掙脫束縛。可是,越是想掙脫,就越能深切體會自己對抗現實的無望,為了幸福和自由,這對年輕的情侶打算私奔到非洲。可最終他們在馬賽被警察抓了回來,計劃也隨之落空。
雅克回到家中,那個固執的父親對他施以嚴苛的懲罰,把他關進感化院的一間監禁室里,他認為,這是對兒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恰恰是他的這個決定,激起了兒子更強烈的逆反心理。這段對雅克個性發展的描繪是整部作品中最感人的章節。
后來哥哥向父親再三請求,雅克終于被從感化院放了出來。尚讓雅克感覺一絲安慰的是,父親允許他繼續上學。他生來就長了一副聰慧的頭腦,所以幾乎沒費什么氣力就考取了別人費盡心思也無法考上的高等師范院校,這是一扇通往上層社會的門,但他對這些毫無興趣,反而更覺得內心空虛。不久之后他再一次像少年時期一樣逃往非洲,這次他成功了。他在小說中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他再一次出現在故事中,是昂圖瓦納找到他在瑞士的住址,他是從一個革命者那里打聽到的。昂圖瓦納把弟弟帶回父親的床前,可惜他回來晚了,已經沒有機會和父親和解了,老人已到了彌留之際,根本無法知道小兒子就在自己的床前,這讓雅克心中無比痛楚。
以上就是讀者了解到的雅克這一形象,對于他的心路歷程,作者在此階段并沒有詳細描寫。但讀者可以看出,作者對他的才能和性格是十分贊賞的。
情節繼續發展,便達到了這部鴻篇巨制的高潮部分,時間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14年夏天,父親去世后不久,雅克不愿再待在巴黎,只身來到日內瓦。他加入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團體,他們的使命是號召群眾起義,以阻止戰爭的爆發。小說的失敗之處體現在對這些鼓動家的描繪,不管作者的出發點是怎樣的,但卻只留給讀者一種印象:這部分人并沒有承擔起他們宣揚的使命。
當雅克離開日內瓦返回巴黎執行任務時,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這個階段他的成長體現在道德上而不是理智上。盡管他的行動沒有引起巨大的反響,但他卻讓自己的靈魂得到了救贖。作者對雅克七月末待在巴黎的日子——這段掙扎在希望和絕望之間的日子的細致描寫,可以說是這部作品中最杰出的部分。通過小說,作者還原并激活了那段時間的歷史。但對于一般民眾而言,他們對政治的了解是無力而盲目的,甚至常因政治陷入悲劇而不自知。雖然小說的字里行間并沒有體現作者強烈的政治傾向,但卻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以寬容的態度,真實地描述這段時期社會各階層的面貌的。
小說中出現了一段插曲,與這段動蕩的社會現實形成對比,那就是雅克與昔日戀人的重逢。數年前,年少的他不顧一切地愛上了這個女孩兒,幾乎為了她放棄了所有。這次重逢,愛情之火重又燃起,盡管這是一段短暫的插曲,但足以為小說蒙上一層具有悲劇美感的面紗。
雅克對政治的全部幻想被宣戰的布告驟然擊碎。他陷入無限絕望中,但很快又為自己重新創造出新的夢想,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巴黎,離開了他深愛的姑娘。
和中學時代逃離學校一樣,雅克又一次開始了冒險活動,兩次行動都同樣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和缺乏現實感的烙印。他果敢地在瑞士印刷了許多反戰言論,但行動很快就結束了,原因是他搭乘的飛機墜毀了,不但所有的印刷品被燒光,還致使雅克全身燒傷,墜落在了撤退的法國軍隊中間。此時,他那戰敗的屈辱感已沒那么強烈,折磨他的反倒是肉體上難以忍受的痛苦。最終一個實在不愿拖著這個倒霉鬼繼續前行的同胞,用一顆子彈幫他結束了痛苦。本來他就認為這個從天而降的人是間諜。
對于這個悲劇的處理,作者采用了一種辛辣的諷刺的筆觸。但是他諷刺的并不是小說的主角,他是想說明,一個抱有理想主義的人,在面對殘酷的現實時,勢必會痛苦受傷。由此看來,馬丁·杜·加爾的辛辣反倒沒什么不合理。整部作品結構嚴謹、思維縝密,但整個插曲的敘述卻是冗長細密的,甚至影響了作品的連貫性,瑣碎得幾乎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
雅克·蒂博這個英雄主義式的人物,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沉默寡言的人,有著高潔的品性和讓人矚目的沉靜。他意志堅強,勇氣可嘉,這些品性都足以震撼人心。作者用強有力的語言,精確細致地刻畫了雅克這一形象。馬丁·杜·加爾對人類靈魂做出了憤世嫉俗的、銳利的分析,這種分析極其細致精準。整部作品都洋溢著作者對理想主義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