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6章 向員工描繪藍圖,好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造夢大師(3)
- 第35章 向員工描繪藍圖,好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造夢大師(2)
- 第34章 向員工描繪藍圖,好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造夢大師(1)
- 第33章 上通下達,良好的溝通是管理的生命線(3)
- 第32章 上通下達,良好的溝通是管理的生命線(2)
- 第31章 上通下達,良好的溝通是管理的生命線(1)
第1章 給你一個團隊,你會管理嗎?(1)
企業界不乏單打獨斗的“高手”,他們個人能力很強,責任意識、執行力都很強,但他們不一定能管理好團隊。因為“帥才”與“將才”是不一樣的。那么,怎樣才能管理好一個團隊呢?帶團隊就是帶野心 ,帶欲望,帶狀態;企業管理是一個借力過程,失敗的領導者以其一己之力解決眾人問題,成功的領導者聚眾人之力解決企業問題。
1團隊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有一位智者帶著徒弟在河邊散步,忽然,智者向徒弟提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一滴水永不干涸?”徒弟想了很久,答道:“將它托入掌心。”智者笑著說:“非也、非也!將它投入大海之中。”
當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才不會干涸;當一個人融入了團隊,他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華、成就自我。要知道,單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在企業打天下時,盡管有些創業者特別能干,但他們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打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相比于帶領團隊打天下,在打下天下之后,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天下,讓屬于你的天下穩步地發展,會有更大的難度。很多創業者帶領一幫員工風風火火“闖九州”,闖下“九州”之后,卻意味著事業的止步甚至終結。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3年,這就是“守江山難”的最好例證。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打江山時,人們會想:我什么也沒有,放手一搏,失敗了也沒什么。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會有一股勇往直前、毫無畏懼、破釜沉舟的精神。在與困難斗智斗勇,反復周旋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功,自信心、進取心會一步步被激發出來,最終取得勝利。而守江山時,人們容易因驕傲而失去危機感,或因取得成就而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于是輕率冒進。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一個公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管理不當公司就會陷入混亂,這樣公司就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如果企業管理得當,公司就會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這一點在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的發展歷程中,就有明顯的體現。
杜邦公司從1802年創立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500強企業中最長壽的公司。它之所以如此長壽,得益于杜邦家族在企業制度上的不斷創新。
早期的杜邦公司在管理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尤其是亨利·杜邦掌權時,就特別獨裁,哪怕是細微的決策他都要親力親為,所有的支票他親自開,所有合同他親自簽。這種管理方式在他39年的任期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將公司的發展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幫助他建立起了杜邦帝國。這種成功得益于亨利·杜邦超強的個人能力,而不是得益于完善的企業制度。因此,當他卸任之后,杜邦公司就出現了危機。
1889年,亨利·杜邦去世,他的侄子尤金成為接班人。但由于他的管理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導致公司的效益大衰退,差一點就葬送了杜邦公司。杜邦家族見到這種情況,馬上意識到問題,于是決定改行集團式經營的管理體制。
在新的管理架構下,最高決策權依然掌控在杜邦家族手中,但他們拒絕親力親為,而是把執行權交給執行委員會。同時,杜邦公司實行制度化管理,而不是僅僅靠人來管理。自從實行這種管理模式后,杜邦公司的效益顯著提高。
但是,決策權過于集中也有缺陷,因為市場瞬息萬變,杜邦家族在做決策時,很難適應市場的變化。鑒于這種情況,杜邦公司開始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把權力下放給分部,這再一次促使杜邦公司獲得大發展。
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杜邦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初遇到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當時他們不得不出售10億多美元的通用股票,導致公司多年的優良資產被剝離。同時,公司控制的美國橡膠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搶走。
出現這種問題,說明原有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公司的發展。于是,科普蘭·杜邦臨危授命,出任杜邦公司的第11任總經理兼董事長,并改變了原有的經營方針。1967年底,科普蘭放棄總經理一職,而是讓非杜邦家族的馬可擔任總經理。科普蘭還放棄了財務委員會議長的職位,他只擔任董事長一職。由此,杜邦公司“三駕馬車”式的體制正式成立。1971年,科普蘭又讓出了董事長的職務。
科普蘭對管理職務的放棄在杜邦發展史上是一個創舉,因為在他之前,杜邦家族以外的人無權擔任公司最高職務。但是他果斷地打破了這一家族惡習,結束了杜邦公司長達170年的專制。從此,杜邦公司從家族企業轉變成現代巨型的總經理式企業。
如今,杜邦家族成員基本上成了優秀的經理職員,只有一人進入公司的董事會。盡管杜邦家族在董事會中的人數越來越少,并且基本不參與重要的經營決策,但杜邦家族仍是公司的擁有者,占有公司最大份額的利潤。
從第11任總裁科普蘭至今,盡管杜邦公司換了8任董事長,但公司的制度一直沿襲了下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杜邦公司之所以能長久地發展,不在于由誰管理,而在于用什么樣的制度來管理。因為單憑人來管理,受限于人的能力,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但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執行,一切都在制度的規范下正常地運轉。所以,管理定江山,本質上是制度管理定江山。
其次,杜邦公司的發展還告訴我們,企業制度并非一成不變,而要隨著現實環境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創新。科普蘭的制度變革就體現了這一觀點。可以說,杜邦的可持續發展與它的制度創新是分不開的。
所以,領袖是打天下的“王”,制度是定江山的“王”。一個企業有怎樣的統帥,關系到這個企業能否打下江山,而一個企業有怎樣的制度,關系到這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只有堅持制度為王、制度創新為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企業的江山才能永固。
2真正的領導是管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在我們身邊,不乏夜以繼日加班、身先事卒的領導者,他們一邊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邊抱怨下屬的能力不夠。他們不知道,領導者的定位是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正是他們的大包大攬,導致了下屬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過去的一周里,你有多少時間是在做事,有多少時間是在管人、帶人?所謂做事,是指你自己去執行具體任務,親上執行一線,所謂管人、帶人,是指你做企業戰略規劃、制定企業目標、給員工分派任務,然后追蹤員工執行進程,根據員工的表現加以指點,或給員工做示范,給員工做評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時間列出來,就會發現用在管人、帶人上的時間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時間很多,那么你就要開始改變了。因為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而不是做具體瑣碎的事情。如果你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公司瑣碎的事情上,就意味著你在管人、帶人上花的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影響你帶團隊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專家在培訓課上講過這樣一段話:中層管理者應該用5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50%的時間做事;高層管理者應用8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20%的時間做事。如果你喜歡做事,無法說服自己少做事,那么你永遠無法成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因為你這種喜歡做事的習慣,注定了你不適合做領導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領導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老板。因為老板可以發號施令,但教練卻不同,教練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帶的團隊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個人能力多強、多么能干。其實,惠普的這個原則很好地闡釋了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而不是做事。
看過足球聯賽、籃球聯賽的人都知道,球隊的整體素質、贏球的場次和最終的排名,才是一個教練水平高低的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完成從自己做事到指導別人做事的轉變。也許一件事,領導者自己做只需1個小時,但教下屬做卻要花3個小時,但是領導者別無選擇,必須花時間教別人,只有授人以漁,讓下屬變得更優秀,讓團隊變得更有戰斗力,領導者才是稱職的教練。
與此同時,領導者還要容忍下屬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差,甚至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試想一下,如果下屬各方面都比你強,那他就不應該是你的部下,而應該是你的上司了。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么你就會有足夠的耐心來管理、領導下屬、提升整個團隊的水平了。
事實上,領導者管人、帶人主要表現在這樣兩點:第一,用規章制度管理員工,讓公司在一個有秩序、有紀律的環境下運轉。第二,善于用人,因為領導者是帥,帥就要會用兵,會用人。善于用人的領導者,懂得發現下屬的優點,讓下屬做擅長的事情,因此他們身邊總是人才濟濟,各個下屬都能在某一方面獨當一面。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關于劉邦與韓信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表明了領導者是帥而非將;是管人、帶人的而非做事;是把員工放在正確位置上,讓員工發揮自己特長的而非把員工放在錯誤位置上,泯滅員工優勢和激情。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你看能帶領多少士兵?”
韓信說:“超不過10萬人。”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說:“多多益善。”
劉邦有些不高興:“你能多多益善,那怎么還是被我抓了呢?”
韓信說:“你不善帶領兵卒,卻善于領導將士,這就是我韓信為你所用的原因。”
在這段對話中,韓信提出了關于“帥才”和“將才”的概念。在韓信看來,他是一個將才,擅長帶兵打仗、攻城拔寨,而劉邦是帥才,擅長領導大將,給大將放權,讓大將去戰斗、去執行任務。事實就是如此,劉邦不僅領導著韓信,還領導著張良與蕭何。這三人在劉邦手下,各自在自己擅長的位置上施展才能,最后幫劉邦奪得天下。
領導者是帥才,管理者是將才,帥才比將才高一個層次,帥才偏重于戰略思維,其學識和涵養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眼界,以保證總攬全局、放眼長遠。而將才是在一定范圍內掌控局勢,帶領下屬完成統帥分派的任務,他們偏重于戰術或方式方法的研究。
對于領導者而言,你要做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下屬,而是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條件,幫助團隊獲得成功。通過發現下屬的優勢,給下屬安排正確的職位,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領導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3管理大師首先是一位心理學大師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霍桑試驗,它很好地反映了員工在工作中,情緒、心理的變化會影響工作效率,進而影響企業效益。這個實驗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1924年,美國西方電氣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紡織工廠遇到了經營問題:這個紡織廠的工人沒什么問題,老板也富有人情味,十分開明,生產和經營的秩序良好。但奇怪的是,細紗車間的工人流動率出奇得高。相比于其他車間5%—6%的流動率,細沙車間的工人流動率竟高達50%。
1927年冬,心理學教授伊爾頓·梅奧應邀參加了以霍桑工廠為對象的霍桑試驗。在他之前,先后有不少工程師對這種高流動率的現象進行了診斷和治療,所采取的辦法無外乎“胡蘿卜加大棒”,制度約束和獎金激勵并用。但是先后制定了4個獎金方案,都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就在人們認為這是行業的通病、無法解決時,工廠的老板卻不認這個理,他請來了梅奧,要求他徹底弄清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梅奧通過對工廠和工人的觀察,發現紡紗車間的環境、工作條件、管理辦法與其他部門沒有什么兩樣,都是每周5天工作制,每天工作10個小時,5個小時一班。換班之間,有45分鐘的吃飯兼休息時間。
不過,梅奧發現了一個問題:在紡紗車間里,工人在一個長約30碼的狹窄過道中看管兩邊的紡紗機,每個過道里有3名工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接續紗錠上的斷線。這種工作看似簡單,可是非常單調沉悶,需要高度的注意力,還要不停地走動,并且在接線和換紗錠時,要保持很快的速度。更可怕的是,上班的時候,每個工人都是孤獨的,根本無法與同伴說話交流。
由于“上班太累”,細紗工人下班之后,沒有心思參加娛樂活動。最終,他們干不了幾個月,就會出現情緒暴躁、莫名其妙大發脾氣的現象,他們過得不開心,最后只好選擇辭職走人。
面對這種狀況,梅奧認為,工人的情緒低落、工作疲憊是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于是從1923年10月到1924年2月,梅奧在細沙車間推行上下午各兩次(共4次)工間休息的方案,每次休息10分鐘。既可以躺著休息,也可以打個盹。在這種制度下,細紗車間的員工彼此多了溝通,還建立了友善的關系。
原來工廠規定,要想拿到獎金,必須完成標準定額的75%以上,可是細紗車間的員工,從來沒有完成定額的70%。但是自從推行了休息制度,細紗車間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在實驗初期的5個月,車間每個月生產量穩居在定額的80%左右,一直沒拿到過獎金的紡紗工人連續拿到了獎金,工人的情緒非常高漲……
梅奧認為,這次實驗反映出的不僅是休息問題,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人的員工,有尊嚴、有情緒、有理想,管理他們的時候,必須弄懂他們的心理需求。領導者要重視傾聽他們的訴說,如果工人可以暢所欲言,那么他們的心理壓力就能得到釋放。如果工人相信管理者是真誠的,對公司的福利和關心產生信任,他們就會感到溫暖。尤其是把休息的權力下放給員工自己決定,使員工有了自主權,使員工之間開始溝通,開始由原來悶頭干活的個人變成有交流的團隊。這才是使員工士氣振奮的真正原因。
霍桑試驗雖然針對的是生產車間的工人所研究的,但對現代企業管理的意義相當大。在當今激烈的職場氛圍下,員工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生存壓力,絕對不低于當年生產車間的工人,員工對公司的期望,對公司制度的看法,對公司環境的需求,是復雜而多樣的。作為領導者,是否重視傾聽員工,重視關注員工的心理需求,盡最大努力營造讓員工舒適的工作環境,制定讓員工樂意接受的工作制度呢?而這一切,都需要領導者懂點心理學。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陳云同志曾經指出:“領導藝術在于了解群眾的心理。”同樣,在管理企業時,領導者也要了解員工的心理,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大師。只有懂員工的心理,領導者才能有的放矢地與員工溝通和相處,才能輕松駕馭下屬,有針對性地激勵下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