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給你一個團隊,你會管理嗎?(3)
-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 王劍
- 4208字
- 2015-03-25 16:32:42
6不能改變員工的個性,但你可以改變他的行為
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對客觀現實的態度,對同一事件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在管理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員工,你要做的不是去改變他們,而是想辦法轉變他們性格帶來的不良行為。
張先生被公司調到一個效益糟糕的分店當店長。上任初期,他召開營銷會議,一位部屬在會議上當面頂撞他,而且態度十分不佳,這位部屬說:“你原來的分店和現在的分店,兩個地方的情況是不同的,你照搬原來的那一套是沒用的。”
這位部屬的話讓會議氣氛有些尷尬,張先生不得不簡單地安排了工作,提前結束了會議。散會之后,張先生把那位部屬留下來,單獨與他談話。當時他的態度依然糟糕,一副根本不把張先生放在眼里的感覺,惹得張先生想跟他發火。不過張先生還是忍住了,因為他知道發脾氣無濟于事。
張先生耐著性子問:“你剛才在會議上,為什么要那樣說話?”
“沒有啊!我一直都是這樣說話的,我說話比較直,而且本來兩地的市場就不一樣,你在那邊能做的,在這邊不一定能行。”
“好,你的意思是:不同的市場要有不同的經營模式,是這樣嗎?你的這個想法很好,謝謝你提醒我。”
接著張先生說:“但是,剛才你在會議上當眾頂撞我,我覺得非常不妥。你不只讓我這個店長很沒有面子,而且還干擾到會議的正常進行。這是所有人都在的場合,不是你一個人表演的舞臺,我建議你改變你的態度,可以嗎?”
見部屬點了點頭,張先生又說:“我會慎重考慮你的意見,根據兩地市場的不同,調整營銷戰略。我還需要你的想法和建議,要不明天你寫一份報告給我,把你對我們店的營銷思路說一下,讓我做個參考。”
第二天,這位部屬敲開了張先生辦公室的門,拿出了幾頁很有價值的建議,并為昨天的冒犯道歉,他說:“我一直習慣了那種說話方式,那就是我的個性,我知道那樣顯得不禮貌,對不起。”
張先生說:“我喜歡你這樣直接發表意見,但我希望在眾人面前那樣做,你可以私下和我交流想法,私下里你可以直言快語,我不會介意的。”
在企業里,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個性非常讓人反感,如果你想改變他們的個性,那么你是很難成功的。你唯獨可以做的,就是提醒他們不要讓自己的個性行為,影響了大家的正常工作,影響團隊的氛圍。為此,你要引導他們適當收斂行為,控制自己過激的言行舉止,通過改變行為來表達對團隊成員的尊重。下面,我們就來針對幾種不良的個性,分析如何引導員工改變他們的行為。
(1)脾氣暴躁,經常與人結怨
對于脾氣暴躁的員工,你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他們徹底改變暴躁的個性。因為你無法改變他們的個性,那是人性深層次的秉性,根本不可能因為你幾次悉心的教導,就讓員工發生改變。
某員工出生于一個貧窮家庭,從小就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在工作中,他的表現很認真,也很執著,但遇到不順利時,他總認為別人故意與他作對,為此經常大發雷霆,甚至向領導投訴,造成辦公室火藥味十足,大家見到他都遠遠地躲開。這種不良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了他的工作情緒。
對于該員工的這種個性,領導沒有刻意地改變,而是引導他:“以后你有不愉快的情緒,就來我這里向我傾訴,不要輕易發脾氣,那樣會造成公司人際關系緊張,也會影響你的個人形象,你覺得怎么樣呢?”這個員工答應了,以后他在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找領導傾訴,而不是對員工發脾氣,這樣一來,他的暴躁脾氣“不見”了。
很多時候,脾氣暴躁的員工并非壞人,他們只不過因為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弱,無法克制內心不良情緒的沖動。雖然你無法改變員工的這種壞脾氣,但你至少可以通過行為上的引導,讓員工把這種壞脾氣“收起來”。這樣就會減少對團隊產生的負面影響。
(2)自尊心極強,感情脆弱
有些員工自尊心極強,感情脆弱,面對激烈的競爭,他們顯得不太適應。當你指出他們工作中的不足時,他們就會認為你在批評他,心中極為不安,無形中產生了一股壓力,對工作喪失信心和興趣。對待此類員工,你說話時要小心措辭,盡量避免從個人角度出發,多強調“我們”和“公司”。當你批評他們時,要照顧到他們的自尊心,多一絲溫和的笑容,多一句關切的問候,都會增加他們對你的好感,這樣就能避免他們產生沮喪不安的情緒。
(3)消極悲觀、缺乏自信
公司召開會議、討論某項主題時,有的人提反對意見,而有的人什么意見都不提,但是一味地持反對態度,你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意見,他們卻說不出來。其實,這是因為這類員工消極悲觀、缺乏自信導致的。對于這種持反對態度的行為,如果不加以改變,不僅會阻礙公司變革,還會破壞公司創新的氛圍。
要想改變消極悲觀、缺乏自信者的一味反對態度,你要做的就是培養他的自信心。比如,你放權給他,讓他負責某項工作,并時常給他鼓勵和肯定。隨著他們自信心的一點點增強,他們就不會輕易表現出質疑別人、反對別人的行為了。同時,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也會多一點自信,敢于表達出來。
(4)急功近利、一味求快
有些員工做事圖快,一味追求速度,忽視了質量。其實,這是由于他們內心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對于這類下屬,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他的想法,適當地稱贊他的觀點,然后漫不經心地告訴他:“凡事都要按部就班,這樣才能保證執行到位,如果一味求快,難免會忽視細節,出現差錯。”通過這樣的引導,讓急功近利的員工不那么求快,而對執行質量有所重視。
7少管是最好的管,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為企業領導,你的任務不是處處管著、處處監視員工,而是建立一個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人才的制度,讓員工自發地對待工作。因為一個企業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來自于員工的自我管理。
杰克·韋爾奇有一句經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得少卻能管得好,是因為各種制度、措施真正發揮了主導作用。在良好制度的規范下,員工的自覺性、責任感、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激發,這對減輕管理壓力、簡化管理環節、提高執行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這一點在下面的例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蘇州某工業園區實行體制規范、政策透明的“授權管理”,先后制定了45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里面清楚地規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哪類問題應該怎么做,都規定得非常詳細。在“授權管理辦法”實施以后,員工們發現,領導親自過問事情的現象越來越少,但按制度辦事的良好風氣卻在園區內逐漸形成。
由于少了很多管理環節,一些項目審批、海關物流、外事管理等看似復雜的問題變得十分簡單而有效,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8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長速度。僅2002年全年的GDP總額就達到了252億元,財政收入32億元。
管得少并不是說管理者的作用被弱化了,恰恰相反,由于在管理上變“人”治為“法”治,真正實現了按制度辦事,用制度規范企業,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者可以從繁雜的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去做企業戰略上的規劃。
臺灣奇美公司是一家生產石化產品ABS的企業,該企業雖然比不上王永慶的臺塑公司,但它的生產力是同行企業的4倍。在20世紀70年代,其產品掀起了石化業的一場革命,其產品質量之高、價格之低讓同行的美國和日本企業都畏之如虎。公司想要投資的地方,眾多的美日廠商都會退避三舍,不敢與之競爭。
為什么奇美公司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呢?這得益于公司董事長許文龍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雖然許文龍掛著董事長的頭銜,但這是一個十足的虛名,他就像英國女王一樣,對企業內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參與管理,而是全部授權給部屬。許文龍從來不做任何書面的指令,即使偶爾和主管們開會,也只是閑聊家常。很多時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圖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連專門的辦公室都沒有。因為他很少在辦公室,而是經常開車去外面釣魚。
有一次,他在外面釣魚時,突然遇到大雨,于是他就開車去公司避一避雨,順便看一下公司。當員工看到他時,竟然驚訝地問道:“董事長,沒有事你來干什么?”他想了想說:“對呀!沒事來這干什么?”說完,一溜煙地開車離去了。
許文龍的例子啟示我們,作為老板,一定要信任員工,充分放權。充分放權,減少控制,這種“無為而治”是一種管理境界,是一種依托企業制度、企業文化、企業戰略而建立起來的經營平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你別看許文龍什么都不做,實際上他對奇美的發展情況心明如鏡。“無為”是讓企業在制度、文化的規范下,非常自然有效地運行,就像鐘表上了發條,盡管你不在鐘表旁,但是它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停止運行。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曾說:“我經營海爾主要是無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業的大事就是文化、組織和戰略。”在張瑞敏看來,“無為”中有“有為”,他認為“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企業發展成果。張瑞敏說:“所謂的‘超級領導’,就是當你的下屬沒有你的管理時,仍然能夠正常工作。”
反觀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就缺乏無為而治的勇氣和自信。據一份權威的調查分析報告稱:“中國企業每個層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時間用于管理,把20%的時間用于工作上。”許多管理者習慣于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對員工不放心,經常不禮貌地干預員工的工作,從始至終都不敢放開下屬的手,每個環節、每道關他們都要嚴把。管理者忙得團團轉,到最后企業卻在生存的邊緣上苦苦掙扎。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終日疲于奔命,沒有精力抓制度、抓戰略、抓落實,因而很難取得工作實效;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顧此失彼,漏洞百出,問題層出不窮,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因為管得太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嚴重受挫,會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時間一長,企業就會缺少活力,缺乏生機。
管理者管得太多,對員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用“大象理論”來加以闡述。大象小的時候,飼養員用一條鐵鏈將它拴住,使它無力掙扎。時間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掙扎的習慣,習慣了鐵鏈。直到它長成大象,原本力氣足夠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時,它也不去掙脫。
其實,領導者對員工管理過多、管理過嚴,最終也會把員工變成不想掙脫鐵鏈的大象。員工會習慣性地依賴管理者,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創新,不會獨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可能獲得成長,不可能變得出色。因此,管理者應該從一開始,就放開拴住“小象”的“鐵鏈”,即使你覺得員工能力不夠,也要給他機會去嘗試、去鍛煉、去成長。這樣員工才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去分擔你管理上的壓力,幫你實現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