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干到死(2)
-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 王劍
- 3743字
- 2015-03-25 16:32:42
上任后,萊特更加忘我地工作,他的行為影響了其他銷售員。與此同時,他積極指導和幫助下屬們,就這樣,在元旦的前一天,大家竟然完成了剩下的50%銷售額。
在這個案例中,原銷售部經理由于拖延、抱怨、沒信心,致使最后沒有完成銷售目標,而萊特一接到任務就立即行動,沒有半點拖延,從而高效地完成了銷售額。在他得到老板賞識的同時,他也影響了其他銷售員。尤其是當他成為銷售部的經理之后,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的銷售團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銷售員們一個個精神飽滿,士氣高漲,公司的銷售業績持續提升。由此可見,把庸才變成干將,管理者自己首先要做個干將。
4帶人的關鍵是“行動”,而不是“心動”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四川一個偏遠的山區,有一個窮和尚,還有一個富和尚。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決定去南海,你怎么看?”
富和尚說:“去南海哪有那么容易,你有什么條件?”
窮和尚說:“我沒有足夠的盤纏,我只有一個飯缽。”
富和尚笑著說:“實不相瞞,我多年以來,都有去南海的想法,可是我一直沒有做到,因為我感覺自己沒有準備好。你僅憑一個飯缽就想去南海,真是癡人說夢。”
富和尚的話沒有打擊倒窮和尚,他去南海了,第二年,當他從南海歸來,把所見所聞告訴富和尚時,富和尚深感慚愧。
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在這個追求高效率的時代,怎樣在最短的時間里,消耗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收益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身為企業的管理者,更應該牢記一句話,這句話是比爾·蓋茨說的:“過去,只有適者能夠生存;今天只有最快處理完事務的人能夠生存。”因此,如果你在帶團隊方面有一些想法,那么不妨立即行動起來,而不要只是想一想就完事,卻永遠沒有落實到行動上。
心動不如行動,想到不如做到,這是一個高素質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特質。不少管理者理論知識豐富,擅長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但是他們卻不去實踐、不去反思,不懂得用實際行動帶動員工,這樣就很難取得好的帶隊效果。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作為團隊的領頭羊,管理者自己工作能力、處事方法、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團隊成員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下屬,而不只是靠一張嘴,這樣你才會更有號召力。
有一次,巴頓將軍率隊伍行軍作戰,在行進途中,汽車陷進了泥坑,他當即喊道:“大家趕快下車,把車推出泥坑。”大家都跳下車,一起用力推車。當大家把車推出泥坑時,有個士兵見自己的身上有很多泥,當他準備拍掉泥巴時,突然發現身邊還有個人滿身是泥,他仔細一看發現那人竟然是巴頓將軍。
原來,巴頓將軍剛才和大家一起推車。那個士兵一直把這件事記在心里,直到巴頓將軍去世,他才在巴頓將軍的葬禮上對巴頓將軍的遺孀說出這個細節。
士兵的態度取決于領袖的態度,下屬的態度取決于管理者的態度。在下屬眼中,管理者是自己學習的標桿,如果管理者用行動帶人,而不只是用“心動”帶人,那么整個團隊就會充滿激情和斗志。
在日本的企業界,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想提高企業的效益,管理者就要起到帶頭作用。這樣才能讓下屬們養成敬業的好習慣。日本《經濟時報》曾一度面臨危機,但是在新任領導正坊地隆美的帶動下,大家一起努力幫助公司度過了危機。
有一次,公司進行大掃除,正坊地隆美也參加了。當他發現地上有幾個鉛筆頭時,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大家的好機會。于是,他馬上叫來財務部長,然后當著他以及下屬們的面,撿起了地面上的幾個鉛筆頭。通過這種行為,他給大家樹立了節約的榜樣,增強了全體員工節儉的意識。大家見總經理都這么節儉,心想自己今后一定要注意。
正坊地隆美見地上有鉛筆頭,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的機會,于是就去做了,這種把心動轉化為行動的做法,值得管理者們學習。反觀有些管理者,內心明明對某些下屬的行為不滿意,但卻不好意思指出來。舉個例子吧!
某公司的管理者見下屬經常上班遲到、工作時聊QQ,內心十分不滿,但又不好意思批評下屬,害怕“得罪”了那位下屬。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但與此同時,他內心十分不滿,怎么辦呢?他只好向朋友傾訴,朋友很不解地說:“你是管理者,下屬有違反公司紀律的地方,你就應該指出來,你找我發泄不滿有用么?”
這位管理者是典型的懦夫,連管理下屬、指出下屬錯誤的勇氣都沒有,又如何帶領團隊呢?真正優秀的管理者絕不容許這種事情發生,他們在帶隊時如果有想法,就會立即去行動,絕不會做懦夫,也不會做高高在上的指揮者,有想法沒做法,有心動沒行動。
5把你身邊的平凡人變為得力助手
經常聽到管理者抱怨下屬能力弱,工作積極性不高,或不服從管理,愛找借口,愛抱怨等等,他們渴望帶領優秀的員工,厭倦帶領平庸的員工,可是優秀的員工從何而來呢?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說過:“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終飛躍,靠的不是市場,不是技術,不是競爭,也不是產品。有一件事比其他任何事都舉足輕重,那就是招聘并留住好的員工。”
不可否認,通過人才招聘可以獲得優秀的員工,但真正高明的管理者不僅僅是通過人才招聘獲得優秀的人才,他們還會想辦法培養優秀的員工,正如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所說:“優秀的員工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管理者必須明白一點:招聘來了優秀的人才,不等于他們就是優秀的員工,只有讓他們與企業融合到一起,他們才算得上是優秀的員工。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切優秀員工都是企業培養出來的,都是管理者培養出來的。許多著名的企業,都非常重視人才培養。
在美國,DELL公司經常會組織“最具潛力領導者”的培訓項目,董事會主席麥克·戴爾和總裁兼CEO凱文·羅林會經常來客串幾天講師,公司把這種課程稱為“領袖教領袖”。在百事可樂公司,也有類似的人才培養活動。公司主席兼CEO斯蒂夫·雷蒙德往往會全程參與,“手把手”地培養中層管理者,使他們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還有著名的投資銀行瑞銀集團,也實施一種逐級指導制度。集團內部會選出10名級別最高的成員,組成一個集團執行委員會,之后再選出60位成員,組成集團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10名成員,就是管理委員會成員的導師。管理委員會的成員還會成為下一層成員的導師,以此類推,通過上層管理者培養下層管理者的辦法,在業務和領導方法上對下一級別的員工加強培養,從而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這位獲得2005年度CCTV經濟人物大獎的企業家,對培養人才有獨特的經驗。他在創業初期,面對國內芯片設計制造等各方面人才欠缺的現實情況,想到了讓有經驗、有技術的員工教其他員工,形成一種“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模式。
如今,中星微電子公司發展穩定,人才濟濟,但依然沿用“老人帶新人”的傳幫帶機制。通過這種人才培養方式,使得中星微電子公司在短短10余年內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個制造中國芯片的企業。
企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得力的人才。要想平凡的下屬變成你得力的助手,就要讓下屬不斷汲取營養,去適應更復雜的工作。那么,怎樣把下屬培養成得力助手呢?下面介紹5種方法:
(1)機會教育
所謂機會教育,指的是指針對下屬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現場指導他們糾正。比如,下屬哪個地方做錯了,你及時指出來,提醒他注意錯誤,加以改進。與此同時,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個人想法拿出來與下屬分享,對下屬也會有很好的幫助。
(2)即時激勵
要想下屬變得更優秀,加強激勵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僅靠績效、薪酬難以達到理想的激勵效果。怎樣激勵呢?那就是及時發現下屬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下屬的表現,讓下屬感覺你時刻都在關注他,讓下屬感覺到只要他有好的表現,都會被你看在眼里。這樣他們就會更積極地工作。
(3)適時授權
授權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通過授權,管理者不但可以解放自己,還可以激活下屬。下屬在被授權之后,會更加主動地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積極思考。這樣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執行的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反之,如果你凡事親力親為,每件事都緊盯著下屬,下屬就會覺得你不信任他,就會對你造成依賴,繼而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參與式管理
參與式管理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管理模式,即管理者不單單是高高在上地指揮下屬,對下屬頤指氣使,而是更多地以一種教練的身份,以一種輔導員的角色來與下屬相處。同時,管理者會引導下屬參與管理的具體事務,鼓勵下屬暢所欲言,表達觀點,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效果。在下屬參與管理的過程中,上下級之間多了溝通和商量,共同制定決策和規定,這樣下屬更愿意去執行,更愿意遵守規定,因為這些決策和規定有他們的心血。
(5)專業培訓
有時候,管理者個人的知識、技能、智慧是有限的,在培養下屬時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給下屬提供專業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在這方面,麥當勞就做得很好。進入麥當勞的新人可以在18個月內成為餐廳經理,可以在24個月內成為監督管理員,可以在3年之后成為地區顧問,甚至成為總公司在某一地區的全權代表。那么,員工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成長呢?因為麥當勞堅持長期的專業培訓,針對不同層次的員工,麥當勞會制定相應的培訓課程,使每個員工都能一步一個臺階地成長。
你也可以給下屬提供相應的專業培訓,比如,安排專家來公司授課,或送下屬到專業的機構接受培訓。如今,專業培訓課程多如牛毛,可供你選擇的培訓內容很多。下屬哪方面的能力欠缺,你就可以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課程,從而幫下屬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