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領導者一定要有讓人甘心追隨的魅力(1)
-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 王劍
- 5690字
- 2015-03-25 16:33:45
沒有凝聚力的團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人數再多,也是一盤散沙,無法產生1+1>;2的戰斗力。只有通過凝聚力,才能將團隊成員融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那么靠什么來凝聚團隊呢?靠的是團隊領袖的領導力和魅力。就像一只手的5個手指,手掌相當于領袖,只有當手掌具備領導力時,它才能把5個手指擰成一個充滿力量的拳頭,才能克敵制勝。若想提升自己的領導力,領導者自身一定要有讓人甘心追隨的魅力。
1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小領導做事,大領導做人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成敗的因素歸納起來,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以三國為例,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占了天時;孫權坐擁江東——占了地利;劉備有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的輔佐——占了人和。正因為如此,曹操、孫權、劉備才能各占天下之一,呈三足鼎立之勢。但是,如果僅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的一條乃至三條,是否就能打下江山,是否江山永固呢?對此,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表達了個人的看法:
魏文侯死后,他的兒子繼承王位,稱魏武侯。一天,魏武侯在吳起的陪同下坐著船,順黃河而下,船到半途,他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由于他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他;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但由于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但由于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得好。”
在吳起看來,影響戰爭成敗的因素,不僅是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君主的德行。如果君主的德行不好,如果君主不修德行,即便擁有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也不見得能在戰爭中取勝,更不能保證江山永固。所以,吳起這才有了“江山之故,在德不在險”的觀點。
著名的滿學家閻崇年先生曾經說過:“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所以能為大清朝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除了擁有天時(明朝腐朽內憂外患)、地利(統一女真雄踞一方)、人和(八旗勁旅同仇敵愾),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己和(心態平衡心胸開闊)。”
閻崇年所謂的“己和”與吳起的“君主的德行”十分近似,不同的是,“己和”表達的是內在的心態、心理和智慧,而“德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心態和智慧。可以說,“己和”是君主德行的根本,只有當君主有了良好的心態時,他才有可能表現出好的德行。
其實,管理企業與君王治理國家,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只是設計的管理范圍、人數不同而已。管理企業,同樣離不開一個“德”字,所謂“厚德載物”,領導者唯有良好的德行,才能行走在競爭激烈、危機重重的商場,才能得人心,得天下。在這方面,代表性的人物有史玉柱、牛根生、柳傳志等。
當年“巨人大廈”項目崩盤時,巨人的核心管理層并未因史玉柱的破產而離去,核心管理者們對史玉柱依然不離不棄,這種風雨同舟的情愫,源于他們對史玉柱的信任,這是史玉柱后來崛起的關鍵。
牛根生創立蒙牛時一窮二白,既沒有資金,也沒有廠房,連奶源都沒有,他的辦公室是居民樓里的一套兩居室,牛根生自嘲道“就是這么個環境,當時的蒙牛是中國乳業的尾巴尖上的最后一根毛”,但是牛根生的創業團隊雄心不小,始終團結在一起,最終打造出今天的蒙牛集團。
聯想在柳傳志的帶領下,從當年只有2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今天上百個億的大企業,成為中國電子工業的老大。聯想能有今天,與柳傳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是分不開的,柳傳志曾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第一,做人要正。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確確實實極為重要。一個組織里面,人怎么用呢?我們是這么看的,人和人相當于一個個阿拉伯數字。比如說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數字,帶一個零就是10,帶兩個零就是100……其實1極其關鍵。很多企業請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國外的人才,依然做得不好,是因為前面的有效控制不行,他也是個零。作為‘1’的你一定要正。”
柳傳志說得到做得到。在聯想的“天條”里,有一條是“不能有親有疏”,意思是領導者的家屬、子女不能進公司。柳傳志的兒子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計算機專業,但是柳傳志不讓他來聯想,因為他害怕子女進公司,各親屬結成利益團體,到時候沒法管理。這只是柳傳志做人的一個縮影,正是這種浩然正氣,使得聯想的事業蒸蒸日上。
翻閱歷史,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大,在逆境中生存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都需要一群人,一個團隊,而且需要一個有德行的領袖。史玉柱有“德”,所以在逆境中,依然能用人格魅力凝聚他的團隊;牛根生有“德”,所以他才能帶領團隊,走過創業初期最艱難的日子;柳傳志有“德”,所以他才能通過正人先正己,樹立個人的影響力,把聯想做成世界級的企業。
今天,有多少企業小老板有“德”?悲觀地說,大多數企業是“樹倒猢猻散”,甚至有些企業,“樹”還沒倒“猢猻”就已經散了。這一點從一個企業的人才流失率上就能看出端倪。當一個企業的人才不穩定,尤其是核心人才頻繁流失時,企業的領導者就應該反思了,到底為什么無法聚集人才?這肯定是有原因的,而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領導者“無德”。
牛根生曾說過:“小勝憑智,大勝靠德。”如果老板無德,他永遠只能憑借“小智”取勝,他永遠只能經營一個小企業,做一個小老板。試問,優秀的人才怎么愿意跟著沒有前途的小老板,混跡在沒有前途的小公司呢?
領導者們要清楚一點: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號召力,絕不是職位賦予的,如果沒有追隨者,領導者的職位只是一個空殼,也就是說,是追隨者成就了領導者,是追隨者凸顯了領導者。所以,領導者必須加強個人德行的修煉,學習做人的智慧。只有這樣,才能領導團隊,打下江山,把企業做大做強。為此,領導者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仁德”——敬天與仁愛
所謂仁德,指的是驅利除害、無私愛人的崇高道德,還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作為領導者,要學會愛自己的員工、下屬,愛自己的事業,只有無私的愛,才能把事業做大。
(2)要有“言德”——信任與守諾
所謂言德,指的是嘴上有德,即說話要講信用,說到就要做到,只有當你以身作則、言而有信時,你才能讓大家相信你。當你兌現了員工承諾時,你才能激起員工更強烈的動力,你要相信,給員工足夠的動力,他們就會為企業創造出業績,這是基本的信任。
(3)要有“品德”——正直與胸懷
所謂品德,指的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品德歸納為一點,是指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對社會有所貢獻,比如,尊重他人、為人正直、胸懷寬廣等,都是品德的一種表現。
2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別人
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領導者,如何管理別人?
一個每天上班不守時的領導者,怎么要求下屬守時?
一個上班經常打私人電話、上網聊天的領導者,下屬會全力以赴地工作嗎?
一個在背后說客戶壞話、輕慢客戶的領導者,下屬會真心誠意地對待客戶嗎?
反之,如果領導者能先管好自己,表現出過硬的素質,給員工做好表率,那么就會有大不一樣的結果。
一個不論刮風下雨,都準時來上班的領導者,下屬往往會自覺地準時上班。
一個重視學習、不斷進取的領導者,他的下屬往往也會努力學習,害怕被淘汰。
一個上班兢兢業業、嚴于律己的領導者,他的下屬怎敢造次?
一個對客戶彬彬有禮、真誠服務的領導者,他的下屬怎么會傲慢滑頭?
一個懂得管好自己的領導者,根本不用費盡周折地管理下屬,因為下屬往往會自覺地向領導者看齊,自覺地約束自己。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領導者,無論他怎么“使手段”,都難以管好下屬,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管理學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有個農夫養了一只大狼狗,然后讓狗看好雞群,免得可惡的狐貍們來吃雞。盡管狐貍們很狡猾,但是有了狼狗的守護,它不敢貿然去吃雞,它又饞又怕危險,簡直傷透了腦筋。
一天晚上,機會終于來了。因為農夫忘了關雞籠子。狐貍們在雞窩不遠處徘徊了很久,趁農夫一家包括大狼狗呼呼大睡之際,成功潛入了雞群,然后大開殺戒,把雞窩搞得滿目狼藉。最后,狐貍們“酒足飯飽”之后,帶著幾只雞走了。
第二天早上,農夫起床后發現雞籠子里“尸橫遍野”,鮮血淋淋,頓時火冒三丈,他抄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大狼狗,嚷嚷道:“該死的畜生,你怎么能讓狐貍進入雞籠子吃雞呢?你昨晚干嗎去了?難道昨晚你死了嗎?”
狼狗很慚愧,也很委屈,它答道:“你是一家之主,雞被狐貍吃了,這件事你也脫不了干系,連你都不留心照看雞籠是否關好,只顧睡大覺,又怎么要求我看護雞籠子呢?”
狼狗的申辯句句在理,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有什么資格去指責別人?一個失職了卻不承認錯誤的人,有什么資格去斥責別人不堅守崗位?身為企業管理者,你所處的位置就像農夫,盡管你下面有忠誠的“狼狗”,但是不要忘了,你是領導者,下屬犯錯、失職有你的一份責任,而且如果你自己都做得不夠好,你就難以讓人信服。
有些老板對員工訓話時,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可是他說的那些道理,自己根本就沒做到,他制定的制度,他也根本沒執行。比如,有個企業老板請來一個培訓專家給員工做培訓,專家問他:“你參加嗎?”他說:“我很忙,不參加了,你給員工講一講,讓他們好好學習一下。”專家說:“那就算了,我還是不講為好。”試想一下,一個不愿意學習的老板,如何要求員工不斷學習?真正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員工,更有企業的老板、團隊的領導者。
有個鄉下人來到清真寺,向阿訇訴說兒子多么不孝,阿訇問他:“你對父母怎么樣?”鄉下人臉一紅,不吭聲。原來,鄉下人對自己的父母也不孝,他和父母比鄰而居,但卻視父母為路人,一年到頭都不去看望父母。可笑的是,他居然癡心妄想兒子孝順他。
《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人如果不講道德,卻要求別人講道德,這不是霸道嗎?即便你是老板,是領導者,你這種要求也會激起民憤。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別人自然會心悅誠服地學你。
一家商場的岳經理是一位很有號召力的領導者,在他的團隊中,很少發生他要求團隊成員去干什么,而自己卻沒做到的事情。他非常重視以身作則,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肯定會先做到。比如,有一年夏天,戶外溫度高達40℃,公司準備在商場前的廣場上開展一次促銷活動。當時有下屬抱怨:“天氣太熱了,還讓不讓人活了,為什么不在戶內搞促銷呢?”可是岳經理堅定地說:“既然公司已經安排好了,我們就執行,否則會讓前期的準備和投入失去意義。”
活動當天,他帶頭忙活起來。團隊成員見此情景,啥也不說了,但他們認為岳經理堅持不了多久,他只是做個樣子。因此,他們懶洋洋地跟著干。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岳經理竟然始終和他們在一起,寸步沒有離開過,而且還不時提醒其他員工去陰涼處歇一歇。
這只是在岳經理身上發生的其中一件事,還有很多事情,岳經理都是這么做的。因此,他在團隊中有非常高的威信,他以實際行動感染了團隊中的每一員,使團隊充滿了戰斗力。
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要想領導好一個團隊,就要身體力行;希望下屬做到的,你自己應該先做到。只有這樣,你才能表現出過硬的自身素質,讓下屬心服口服地追隨你。這樣你才能贏得下屬的尊重,才能在下屬心中樹立威望,才能一呼百應、應者云集。
3領導者個人魅力大小決定團隊氣場大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魅力,個人魅力可以展示自我的外在形象,無形之中傳達出我們的正能量。在企業中,作為一個領導者,尤其需要強大的個人魅力。優秀的領導者除了具備優秀的領導才能,還應有與眾不同的魅力。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是領導才能的一種反應,是凝聚人心、激勵斗志、帶領隊伍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領導者的魅力能讓領導者產生持久的影響力,使他在團隊中充滿威信,去影響團隊成員的行為。
曾4次被美國《國際投資者》評為“世界最佳飯店”的泰國曼谷東方飯店,有一個十分出色的總經理——庫特·瓦赫特·法伊特爾。他在泰國是個很有聲望的人,曾被泰國秘書聯合會數度評為“本年度最佳經理”。正是在他的管理下,曼谷東方飯店才有蒸蒸日上、嘉譽滿天下的盛況。
法伊特爾的管理秘訣就是“大家辦飯店”,他把東方飯店當成一個大家庭來經營。在飯店內部,除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之外,法伊特爾的個人魅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飯店的總經理,作為飯店的最高負責人,法伊特爾從來不擺架子,他對每個員工都十分和藹。無論是哪個員工遇到了困難或疑問,都可以直接找法伊特爾面談。
在管理企業中,法伊特爾十分重視感情交流,他經常為員工及其家屬舉辦各種活動,比如,生日舞會、運動會、佛教儀式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各部門之間、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觸,大家的距離就拉近了,這對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融洽彼此的關系、凝聚團隊人心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在東方飯店,從看門的人到出納員,每個員工都充滿著榮譽感。在這里,員工不僅有豐厚的工資,還有豐富的福利待遇,比如,免費就餐、年終紅包、職業保險、年終休假、緊急貸款、醫療費用等等。這些對推動員工積極工作,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領導是一門藝術,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在這門藝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認為,領導者必須有知識、有學問、有鐵血手腕、有手段,但實際上,真正高明的領導者不會以擁有這些為榮,相比之下,他們更重視用個人的修養、親民、和藹的姿態,表達對員工的尊重和重視,使員工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從而凝聚人心。當領導者具備了這些特質時,他的團隊成員就會緊密團結在他周圍,形成一個氣場強大的團隊。
在中國歷代君王中,不乏優秀的領導者,但說起唐太宗李世民,我們不僅要用優秀來形容他,還要用“個人魅力強大”來形容他。早在當秦王時,雖然他的地位不及兄長李建成地位顯赫,但是他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了眾多能人志士追隨。當他登上皇位之后,滿朝文武,智者云集。后來,他們在李世民的帶領下,打造了一個“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