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和親使團(tuán)
風(fēng)從草原來,
吹開我心懷。
捎來阿爸阿媽的信,
滿滿都是愛。
風(fēng)從草原來,
時光不常在。
吹散英雄豪杰的夢,
悠悠云天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仲春的長安街市上,一隊突厥打扮的隊伍向皇宮行進(jìn)。
他們個個身穿羊皮大氅,腰佩圓月彎刀,虎背熊腰,雄赳赳、氣昂昂,儼然走在他們自家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
長安的老百姓對這種五方雜處、萬國來朝的場面早就看習(xí)慣了,什么奇裝異服沒見過,今天這一伙人都算中規(guī)中矩的了。
這么一隊人馬,在當(dāng)時就已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長安城內(nèi)毫無存在感可言。
大唐的金鑾寶殿之上,端坐著一男一女兩位主人。
男的頭戴龍冠身著團(tuán)龍黃袍,女的鳳冠在首,雍容華貴,給人一種母儀天下的莊重感。
臺階下站著的番邦人物倒也不卑不亢,淡定從容地從懷中掏出國書,畢恭畢敬地呈給身邊的太監(jiān)。
龍椅上端坐的高宗李治看完國書遞給身邊的武則天,故意放慢語速道,“你家可汗想做我大唐女婿,這是一心向化的好事,兩國和平相處于兩國臣民都是有利的,朕心甚慰。”
說完后,忍不住拿眼角掃了一眼正襟危坐的皇后武媚娘。
臺階下肅立的和親使團(tuán)正使梅錄啜貌似精通漢話,他聽后頻頻點頭,躬身用草原的禮節(jié)行禮道,
“謝謝天可汗的理解,我突厥可汗愿與大唐修好,期盼大皇帝陛下恩準(zhǔn)下嫁公主至我草原,草原牧民們?nèi)缏牭教斐飨录薅鴣恚欢〞g呼雀躍的?!?
這一通馬屁拍得高高在上的高宗李治十分受用,差點當(dāng)場拍板同意下嫁公主與突厥和親之事。
但轉(zhuǎn)念又一想,還是與旁邊這位協(xié)助自己處理朝政的皇后商量商量的好。
想到這,轉(zhuǎn)頭看著盯著國書看個不停的武則天。
“你突厥原為我大唐子民,近日屢有犯邊侵?jǐn)_之事,我大唐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不懼你等化外之民的武力挑釁,今天怎么又提出和親之事呢?似你等這反復(fù)無常之輩,怎能取信于我天朝上邦?”
武則天這番話顏辭俱厲,像一支利箭射向這位草原使者。
梅錄啜也是見過世面的草原漢子,面對武則天突如其來的責(zé)難,倒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從容應(yīng)對道:
“皇后娘娘此言大謬,不是我草原鐵騎沒有南下的能力,和親之議確是為兩國百姓計的長遠(yuǎn)之舉。我們都已認(rèn)識到攻伐征戰(zhàn)沒有贏家,想來二圣與朝堂上諸位應(yīng)該比我更清楚兵端一開的后果,大家也不要忘了我突厥鐵騎不是沒有來你們這長安城下飲過馬!”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像炸了鍋一樣。
武則天臉被憋得通紅,高宗焦急地看著皇后,又求助地看著眾臣。
群臣更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正在這時,武將行列里走出一位面如冠玉、年輕氣盛的少年將軍,鏗鏘有力擲地大聲呵斥梅錄啜,
“哪來的番邦無知狂徒,在我大唐二圣面前哪有你猖狂的份,還不快快滾回你那片草地,乖乖等著受死?!闭f完圓睜虎眼瞪著轉(zhuǎn)頭看的梅錄啜,似想用眼中冒出的怒火燒死對方。
此人名叫武厚行,皇后的遠(yuǎn)方堂侄,職司左千牛衛(wèi)將軍。
有這么一個年輕人攪局,正中朝堂上這些老奸巨猾的官場老油條們的心意。
一則可以為自己人出頭,滅滅這大膽番邦來使的囂張氣焰,以防事后二圣尤其是皇后遷怒于眾臣都不出頭;
二則也不必勞自己親自出手,可以保存實力,畢竟圣意難測,言多必失。
“臣主和親,和親于我大唐有百益無一害,與突厥結(jié)為翁婿之國,才可以休兵馬、養(yǎng)民力,才有利于萬方百姓,請皇后暫息雷霆之怒,三思而后行啊?!?
說這話的是一位須發(fā)全白的大唐老臣,它傲然挺立于朝堂之上,如雪中的青松,給人著一種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陌踩小?
眾人無需抬頭看就知道是誰,又有誰能在這棘手的時刻果斷進(jìn)言呢,只有老丞相張悅了,舍他其誰。
都說是老成謀國,這句話真是名不虛傳。
高宗對這位老臣的一番話深表贊成,心中甚安,表情也平靜了好多。
武則天也是深以為然,但嘴上依然很硬,毫不松口,眼光俯視著梅錄啜說,
“外邦來使,和親此等大事,事關(guān)兩國邦誼,又與我宗室女兒有莫大的關(guān)系,我朝需慎重斟酌方可回話,你且回館驛等待消息。”
說完擺擺手,不容分說地讓太監(jiān)送梅錄啜出殿,一直就沒再給他這位和親使團(tuán)正使再次申辯的時間和機(jī)會,讓梅錄啜領(lǐng)略到什么叫乾綱獨斷、金口玉言。
但也別無他法,人家都送客了,再做無謂的爭辯也是徒勞無益。
看著梅錄啜心氣難平地下殿而去,武后以凌厲的目光掃視一下鵠立肅靜的群臣:
“眾卿家就突厥求親一事,可還有什么奏報嗎?”
她語氣和藹了不少,畢竟現(xiàn)在大殿上都是自家的臣子,內(nèi)外有別,君臣一家親嘛,在外邦來使面前擺擺威儀那是必須的,在自己人面前,籠絡(luò)拉近也是為君的統(tǒng)御之術(shù)。
武后雖初掌權(quán)柄,但已積累了不少心得,她冰雪聰明、悟性極高、舉一反三,所以在治國理政方面進(jìn)步很快。
中書令李義府慣于察言觀色,武后這位新領(lǐng)導(dǎo)已經(jīng)發(fā)話了,怎么能夠冷場呢:
“稟二圣,這突厥乃蠻夷之邦,反復(fù)無常,和親一時好,卻不能長保太平。應(yīng)效仿我太宗皇帝,集精銳之師、選能征慣戰(zhàn)良將,一舉殲滅之。這幾年突厥與我大唐西南邊境的吐蕃來往頗多,眉來眼去,窺視我隴右大片國土久矣,不得不為之備?!?
李義府其人大家不認(rèn)同,不恥于其表里不一的人品,但此番奏議倒也有不少可取之處。
眾臣中有很多贊成者已暗暗點頭,有為國為民的忠臣,也有阿附李義府的佞臣,如來俊臣之流者。
自古以來都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這也不足為怪。
武后聽完這番奏議,很滿意地看了李義府一眼,讓李義府內(nèi)心里有了一點小小得意。
看來自己這臺補(bǔ)的很讓新領(lǐng)導(dǎo)滿意,沒有弄巧成拙。
李義府又用眼角撇了一眼剛發(fā)過言的張悅,看看自己這位多年的同事兼政敵臉上毫無表情,只是凝重地看著二圣,這讓他剛剛高興起來的小心臟又突然沉了下來。
入夜的長安城華燈璀璨,五行八作熱鬧非凡,興義坊內(nèi)的中書令府邸前更是車水馬龍、貴客盈門。
來的這些人都是朝廷有頭有臉的人物,大多有求于炙手可熱的中書令李義府,執(zhí)掌大理寺的來俊臣也不例外。
今天他來是想與這位官場老狐貍聊聊與突厥和親的實底,他可不想在這種重大問題上站錯隊。
侍立李府門前的管家李福壽一看來俊臣下轎,立刻笑容燦爛地迎了上去。
他可不敢也不想得罪這位聞名朝野的酷吏,給自己惹來殺身甚至滅門之禍。
李福壽在頭前帶路,輕車熟路地帶來俊臣到了李義府的書房。
書房內(nèi)和府門前的喧鬧形成鮮明對比,李義府正在揮毫潑墨,貌似興致很高。
來俊臣站在李義府身后也不出聲,仔細(xì)觀看起來。
等李義府把“君子不器”的四字條幅寫好后,來俊臣拍手稱贊道,
“好字,真是絕妙好字呀,丞相的書法愈發(fā)精進(jìn)了,有直追右軍之勢呀”。
“謬贊謬贊,愧不敢當(dāng)”,李義府嘴上雖然這么說,心里卻是受用的緊。
“來大人今天造訪李某府上,所為何事?”
李義府明知來俊臣的意圖明知故問。
來俊臣可不敢在這位高人面前繞圈子,直抒胸臆說,
“李相對突厥與我大唐和親,到底持何態(tài)度?給在下透個實底,我也好做籌謀?!薄懊骱桶祽?zhàn),你意下如何?”
李義府面對這個忠誠的盟友,還是比較痛快的。
“李相的心思正合我意,天下太平了還要我們這些人干嘛,火中取栗古已有之”,
來俊臣毫不掩飾自己丑惡的嘴臉,在貌似忠厚實則齷齪的李義府面前更沒必要掩飾了。
李義府故作驚奇地看了來俊臣一眼,把手中的毛筆放回筆架上。
二人同時會心地陰險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