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作為大唐帝國的核心部門,承擔著處理國家各種政務的重要職責,其在民間被廣泛稱為“南衙”。
南衙的西側,設有專門關押朝廷重要犯人的天牢,這是一個充滿了神秘和恐怖的地方。
天牢的內外都實行著極為嚴格的戒備措施,雖然“連只蒼蠅也飛不進來”略微夸張地了點,但這也反映出天牢的安全防范措施之嚴密。
對于普通人而言,想要隨意進出天牢,其難度無異于登天,這絕對不是夸張的說法。
在天牢的一號牢房內,有一個被沉重的木枷鎖鏈重重束縛的中年漢子,他跪伏在冰冷潮濕的地面上。
他的臉上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的怨恨和憤怒,只有深深的絕望和無奈。
這個中年漢子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
但如今,他只能在這個黑暗的牢房里,面對著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站在他眼前的,是一位手持武則天親筆諭書的宮廷太監(jiān),此時正莊嚴地宣告著天聽。
太監(jiān)聲音洪亮,清晰地傳達著諭旨的內容:
“巡防司指揮使兼送親使團正使李劫,前次奉使護送和親不力,因事出有因,著即敕免嚴重失職之罪,以平民身份在家閉門思過,后續(xù)處理待有司議勘后宣布。”
太監(jiān)字正腔圓地將諭旨傳達完畢,而李劫依舊跪在地上,神情愣住,未能立即反應過來。
他的心思紛繁雜亂,難以平復。
畢竟,這段時光對他來說,實在是過于波瀾壯闊,起伏跌宕,讓人難以預料。
那日受降城館驛內不見了琵嘉公主,又加之武厚行被殺諸多因素相繼出現(xiàn),弄得久經戰(zhàn)陣的他都起了自殺的念頭,可見當時壓力之大。
他當時想,自己作為老李家的千頃地一根獨苗,就這么抹脖子自殺了能對得起誰呢?
老父李靖作為大唐開國以來第一名將,因他這一不明不白的畏罪自殺將盛名難保,九泉之下又有何顏面去見他老人家呢?
老父多次打的突厥俯首稱臣,而自己卻被暗藏的敵人打得想終結生命,反差何其大呀!
想到這,他決定不死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活著就有翻盤的希望,自己一旦了斷了,只能讓仇人哈哈大笑。
親戚或余悲,仇人早已歌!
像這種讓“親者痛,仇者快”的愚蠢行為讓沒腦子的愚夫愚婦去做吧。
自己要愈挫愈勇,屢敗屢戰(zhàn),一雪恥辱才對。
他為自己曾有過的自殺念頭羞愧!
傳旨太監(jiān)看李劫呆呆跪著一言不發(fā),認為他還在鬧情緒,覺得天后處理不公,于是善意提醒一句:
“李大人,還不謝恩嗎?天后不殺你已是格外開恩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是嗎?”
這太監(jiān)以前沒少得李劫的小恩小惠,因此也格外回護李劫。
李劫經此提點如夢初醒,趕緊磕頭謝恩。
太監(jiān)滿意走開,只留下陷入深思中的李劫有點不知今夕何夕。
李劫所不知道的是,就在前一天,琵嘉公主進宮面圣了。
武則天一聽太監(jiān)稟報琵嘉請見,這么長時間的擔憂、不快、憤怒也就煙消云散了。
她是大唐這艘航船的實際掌舵人。
比誰都清醒,意氣用事只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
既然琵嘉出現(xiàn)了,那就意味著和親還有戲,她心里的喜悅超過不爽。
武后就在自己的寢宮召見了李琵嘉,以示親近、重視和拉攏,以行動告訴對方。
自己雖貴為國母,卻是平易近人,把她李琵嘉當家人看。
李琵嘉也確實被感動到了。
她跪在武后面前誠懇請求,原諒自己的年輕無知,違了圣命,壞了國家大計。
誰也沒想到,武后一團和氣。
“你涉世未深,難免被人蠱惑,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不要過于自責。
這事我也有責任,之前和你就婚嫁之事溝通太少,關心不夠,我這心里也不好受呀。”
武后說到這,竟自鼻子一酸,暗暗拭淚。
弄得李琵嘉反而不好意思了,多么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天后娘娘呀,真是偉大可親。
“天后娘娘,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我這次再赴故國,一是感謝您的知遇之恩;二是為父母親人報仇。
所以說,這次我再次踏上和親之路,也是公私兼顧。我明白我應該怎么做。”
李琵嘉也是有一說一的性格,絲毫不隱瞞自己再赴草原的意圖。
“不要感情用事,遇到麻煩我會及時出手相助。
總之,只要能保障大唐和突厥不重開戰(zhàn)端,你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至于你要報仇,我也是支持的。
無論到什么時候,要記住一點:大唐就是你的娘家,我就是你的娘家人。”
李琵嘉心中倍感溫暖和感動,給武后豎起了一個大大的拇指。
就這樣三言兩語,滿天的烏云煙消云散。
李琵嘉向武后指天發(fā)誓,無論前路多么艱險,她也要把利國利民的和親進行到底。
武后深表欣慰,賞賜無數(shù)也不在話下。
位于東市王孫巷的慕義堂總堂,雖然沒有衙門那種令人敬畏的威風,卻也是一個普通而古樸的四合院。
這個四合院的外觀更像是一個走南闖北,為人押鏢保平安的鏢局。
走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棵高大的梧桐樹。
它們的樹冠像傘一樣遮天蔽日,投下斑駁的樹蔭。
走在樹蔭下,會頓時感到清爽異常,仿佛所有的煩惱和燥熱都被這樹蔭所驅散。
這幾天可苦了一個人,坐立不定,寢食難安。
裴子耀在慕義堂總堂的大廳里,滿腹心思地來回走動,心里如翻江倒海。
他已從多個渠道知道了李劫被赦、平安回府,以及琵嘉公主再次同意和親兩件大事。
對于李劫平安,他心中著實高興,至少暫時可以保全這位大哥的性命。
他也可以少分點心不用考慮如何營救大哥,集中精力組織抓捕飛龍幫那幫殺害武厚行的兇手。
而琵嘉進宮答應二次和親一事,卻是個天大的壞消息。
他感嘆人生無常,前幾天思南渡口的卿卿我我、你儂我儂如一場大夢。
他有時也抱怨女人心海底針,真是難以捉摸。
這次他算是徹底領教了女人的善變,有時又安慰自己,琵嘉之所以這么做,肯定有不得已的難言之隱,自己應該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才對。
總之,這小子這兩天被好消息、壞消息折騰的七葷八素,這小心臟一會兒兒飛上云端,一會兒兒又重重摔在地上。
他像一頭困獸焦躁地轉圈,卻于事無補。
這一切,讓身邊一個人完完整整地看了個底兒掉。
身披大唐盛世的華麗服飾,突厥人吐突承慶試圖隱藏他的民族特色。
但那獨特的氣質和風范,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他那黝黑的臉膛,仿佛訴說著他多年來在遼闊草原上,策馬揚鞭,馳騁疆場的故事。
那是太陽賜予他的獨特印記,也是歲月留給他的寶貴財富。
這次悄悄潛入長安城,是奉了自己的上司梅錄啜之命。
他焦急地在不倒翁酒肆最大的雅間里,等著一個人的到來。
在精致的博古架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文玩玉器。
這些琳瑯滿目的珍寶,都是他這位深受漢文化熏陶的突厥人一生的摯愛。
當他等待得愈發(fā)心急如焚時,便伸手拿起一個薄如蟬翼、精致細膩的汝瓷,開始細細欣賞起來。
欣賞了一會兒,又將汝瓷輕輕放回架上,火急火燎地坐回桌旁。
面前擺滿的山珍海味,絲毫勾不起他任何的興趣,就連他平日里最愛的不倒翁酒他都沒喝上一口。
“讓副使大人久等了,我因為一樁重要的公務,耽誤了前來赴約的行程。”
一個戴著斗笠的年輕人邊說著,邊推門走入雅間。
“你能來就好,可把我急死了,我還擔心這段時間你暴露了呢”,
吐突承慶剛才久等的不快,隨著來人的出現(xiàn)已經煙消云散。
他看重的是完成使命,遲到不遲到那都是小節(jié),無需過分計較,“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他經常往來草原和漢地,深通中原儒學精髓。
“這次我受右丞相之命,告知你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萬望將軍周密部署,確保萬無一失才是。”
吐突承慶開門見山,把壓力和責任一次性傳導到來人身上,這樣他就可以萬事大吉了。
不愧是浸淫官場和江湖多年的雙料高手,出手就是高峰。
來人也是躊躇滿志,
“請副使轉告梅大人,這次我是志在必得,你們就看我的吧。”
“那就好,那就好,咱們同乘一條船,風雨同舟,風雨同舟嘛,我們就等著將軍的捷報。”
吐突承慶十分高興,端起酒杯要敬剛剛落座的年輕人。
年輕人興致也很高,
“請請請,咱們就借這不倒翁酒的美好寓意,預祝我們的事業(yè)順利成功,你、我,還有梅丞相他們都是政壇的不倒翁。”
吐突承慶聽完這話,與來人哈哈大笑。
兩人邊喝邊聊,相談甚歡。
正在觥籌交錯之時,雅間外有人敲門,兩人趕緊停住交談,吐突承慶警惕地站到門內問道,
“門外何人?”
“是我呀,胡祿道,你的老朋友。”
門外之人的聲音讓吐突承慶一下子放松了下來。
他把房門打開一條縫,放胡祿道進來。
“我是來給兩位貴客敬敬酒的,不知可方便?”
胡祿道一看就很老道,說起話來圓滑世故,滴水不漏。
“咱們三人都不是外人,沒什么不方便的,請入座吧。”
年輕人看來和胡祿道也是非常熟絡,熱情地張羅胡祿道入席。
“好好好,我這不倒翁酒肆今天真是蓬蓽生輝,同時請到草原和漢地的兩位英雄豪杰光臨,實在是榮幸之至榮幸之至呀”,
胡祿道邊入席邊恭維道。
溜須拍馬是他的拿手好戲,確實也是屢試不爽的生存必殺技。
真是應了那句俗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好說好說,你胡祿道在這長安城里可是大大的有名呀,胡人中能出你這樣的人物,也是我們這些胡人的驕傲。”
吐突承慶言語中頗有點羨慕的成分。
“是呀,勸酒胡的大名誰不知道?連宮里的貴人們都經常請去,讓你表演胡旋舞呢。我說的對吧?”
年輕人說這話也很應景。
胡祿道謙遜地說,
“承蒙各位大人的抬愛,我胡某人才有今天這小小的局面,以后還要仰仗各位多多關照,多多關照呀。來來來,我敬兩位一大碗咱家自釀的不倒翁酒,表示我的一片誠意。”
邊說,邊換掉酒盅拿出酒碗。
“太好了,中原的物件哪哪都好,就是太小了,用起來憋屈,還是咱蠻荒之地的民風彪悍,喝酒用大碗才是真喝酒呀。”
吐突承慶拍手稱快,被胡祿道的熱情感動到了。
“那今天咱們就不醉不歸,不醉不歸如何?”
胡祿道提議說。
“你們兩個可以盡興,兄弟我今天還有公務在身,恕不奉陪了,下次一定一醉方休。”年輕人心里還是很有數(shù)的,面對熱情的勸酒胡依然不為所動。
“將軍有要事在身,請便請便。”
胡祿道真會順坡下驢,足見其人經歷的此類場面太多了,已經是輕車熟路、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