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一:歷史是生活的老師
有道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也算是一條歷史經驗吧。
我本來計劃只寫八本國學勵志書,分別是關于曾國藩和“四書”、《易經》、“黃老”、《莊子》、《韓非子》、《史記》、《資治通鑒》的。要把這些最重要的國學經典的“老酒”裝進勵志書的“新瓶子”,接上地氣,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學得會,我就算功德圓滿了,既“為往圣繼絕學”,又開創了一個新的圖書門類——國學勵志書。
按照這個計劃,寫完《吃透曾國藩》《人生四書》《簡易經》之后,我就應該接著寫道家的黃老。寫到十幾萬字時,我感覺得調整一下。因為道家出于史官,道家的理念得用歷史來驗證和支撐,如果沒寫過歷史方面的書,上來就寫道家,會顯得單薄,難以讓人信服。
于是,我把計劃中對《資治通鑒》的解讀提前。之所以不是《史記》,是因為王立群講《史記》比較有名,易中天講《三國》比較有名,沒人講《資治通鑒》比較有名,我希望自己是那個人。
然后,寫了四十多萬字的書稿,寫到了南北朝,大致還得四十多萬字才能寫完。這時,我開始擔心這么厚的書沒人買。
怎么辦?改變計劃,做視音頻。
當下基于電視與互聯網的視音頻技術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意義非凡。我認為,中國文化在一百年前經歷了一次大變化,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F在,又經歷一次大變化,就是從文字過渡到視音頻。文言文好比“馬車”,白話文好比“汽車”,視音頻好比“動車”。我要讓國學經典接地氣,就得把“馬車”上的東西,既搬到“汽車”上,也搬到“動車”上。
于是,在黃驊電視臺的支持下,有了這個中國首檔國學勵志脫口秀節目《谷園講通鑒》。我先前寫的那四十多萬字初稿是非常簡潔的風格,適合出書,不適合演播,做節目時完全推倒重寫;寫出演播稿來,現場錄制時還要調整;錄完后,節目制作時還要修訂,時不時得插入個“谷園補白”;然后,從節目再還原成書稿的形式,又費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按出版標準,編輯還要修改。
在這個艱苦的過程里,內容更加嚴謹了,同時,計劃又變了,想法更大了。本來,只計劃把《資治通鑒》里精華的思想和精彩的故事從頭到尾串下來,讓它生動好看,也就完了??墒?,一旦做成節目,一期期地播放,就希望每一期節目的內容都是越豐富越好、越生動越好、越有思想越好、越準確越好。
于是,很自然地,內容不再局限于《資治通鑒》,而是著眼于《史記》等第一手史料,還有相關的各種國學經典。《資治通鑒》則成為一個講述的框架、一個“筐”。您會看到,很多直接引用文言文的地方,標注的都是《史記》中的出處。后面,直到漢武帝之前的內容,也都會是這樣的,我把大半部《史記》都裝進了這個“筐”里。
以第一部《這才是戰國》來講,不少內容是從《戰國策》里選的,《資治通鑒》中沒有。在講到呂不韋和韓非子時,則下了很大功夫講《呂氏春秋》和《韓非子》。我把這三部經典的精華也都裝進了這個“筐”里。
我這樣做,其實有人早就幫我做好了背書,就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他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我就是在講一部有思想的歷史。
這也正是中國傳統的歷史觀。中國史家的宗師是孔子,孔子作《春秋》為的是說微言、傳大義,建立中國人的價值傳統。司馬遷著《史記》為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為的是教給皇帝如何治國平天下。“二十四史”不是人物事件的羅列,不是故事會,而是中國人曾經的思想、智慧、精神的總結。用曾國藩的話講,就是“經濟之學,諸史咸備”。歷史是經世濟人的思想學問。
還有一位給我背書的哲學家是意大利的克羅齊,他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國人愛講“以史為鑒”,把歷史當鏡子,照見的肯定是當下的自己。立足當下,既是研究歷史的態度,又是講歷史的手段。我盡量多地把當下的元素,包括熱門的人物、事件、電影,甚至段子,也都裝進這個“筐”里,讓歷史變得更加親和、生動。
歷史本來離我們也不遠,秦皇漢武踩過的大地,仍然在我們腳下。雖然很多表面的東西可能變了,但本質的東西卻沒變。
克羅齊還講過一句西方的老話:歷史是生活的老師。
這跟我的國學勵志理念非常契合。歷史包含著海量的人生經驗,教給我們怎樣思考和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個小城中的小人物,像上蔡的李斯一樣,過著平凡的日子,揣著偉大的夢想。
李斯是怎樣追求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呢?他分兩步走:先是學習,拜荀子為師,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然后上到更高的平臺上,繼續學習,等待機會,等機會一到,他有能力抓住,就成功了。
我也可以這樣。為了生計而努力的同時,堅持學習;而互聯網就是一個更高的平臺,我把書和節目搬上了互聯網,在這個平臺上繼續努力。
我真誠地感謝黃驊電視臺節目組,感謝黃驊市委領導,感謝張洪瑞、關士杰、王英明、曹勝高等前輩,感謝天地出版社,感謝愛奇藝和蜻蜓FM的朋友,謝謝你們的支持與包容。
最后,再打兩句小廣告吧。
一是,宣傳我的國學勵志理念的:
激勵精神、廣求智慧,讓國學經典接地氣。
二是,宣傳《谷園講通鑒》的:
上下千年、生死興衰,盡在《谷園講通鑒》。
谷園講通鑒,這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