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3531字
- 2021-03-31 15:35:17
公元前156年的農歷六月,漢武帝出生,這一年是乙酉年,酉雞,他是屬雞的。公元前153年,小劉徹虛歲四歲,被立為膠東王。六歲,他被立為太子。他姑姑竇長公主劉嫖,想把女兒陳阿嬌嫁給當時的太子劉榮,那是漢景帝的長子。可是,劉榮的老媽栗姬與劉嫖不和,不同意。劉嫖就聯合劉徹的老媽王夫人,使得漢景帝把劉榮的太子之位給廢了,將劉徹立為太子。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劉徹即皇帝位。其實,按周歲,還不到十五歲,放在今天最多上初三。一個初中生,就當皇帝了,而且是親政,也沒有誰在后面垂簾聽政,也沒有顧命大臣。這感覺還是挺不可思議的。
那么,小皇帝要怎樣治理國家呢?很簡單,得向人請教。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尚書·洪范》
君主在解決疑難問題時,先要自己考慮,再與卿士商議,與老百姓商議,最后進行卜筮。
漢武帝出手不凡,他進行了廣泛的意見咨詢,做到了“謀及庶人”。他并不是作秀,而是真有問題。他詳細地列出了自己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
都說古代三皇五帝的時代是理想的盛世,為什么后來就不行了呢?這是不是天意呢?是上帝要懲罰人類,讓這個世道越來越壞?如果真是這樣,我“夙興夜寐”,做各種治國的努力,還有用嗎?
第二個問題:災異是怎么回事呢?
為什么有那么多災難?為什么有那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
第三個問題:性命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為什么有的人善,有的人惡?為什么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蠢?
總之,我到底應當怎樣做呢?針對這些問題,那些被公選推舉的賢良文學之士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寫成對策,呈了上來。這些人的研究方向不同,有側重黃老道家的,有側重儒家的,也有側重其他家的,說什么的都有。其中,有一個人的對策最稱漢武帝的心,他針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深刻的回答。
于是,漢武帝又提出了一堆問題:
為什么舜帝治理天下“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輕輕松松地就把天下給治理好了。可是,周文王卻“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非常忙碌。都是圣明的帝王,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為什么古代帝王有的非常提倡節儉,而周朝的帝王卻強調禮制,住的宮室、坐的車子、聽的音樂都很講排場,很鋪張。這是不是很矛盾呢?
有人說,良玉不用雕琢,質樸自然是最好的;但也有人說,文飾禮節是必須要講究的。到底哪個對呢?
都說秦朝短命速亡是因為用嚴刑峻法,但商朝也是用嚴刑峻法,為什么能傳好幾百年呢?
我知道,治國的關鍵是要發展農業,要任用賢人。可是,這方面我也下了功夫,為什么收效甚微呢?老百姓們還是活得不好,而且賢人也很難得。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人便又上了一道對策,把這些問題一一解答。
漢武帝看完,大悅:好!寫得好!不過,有個地方,我還是不大明白,還得給我再講講天人感應。
于是,此人再上第三道對策。
漢武帝看完之后,一拍大腿:寫得太好了,我知道該怎么辦了!衛丞相,這些人寫上來的對策你都看了吧?
丞相衛綰:回皇上,我都看了。
漢武帝:你感覺怎么樣啊?
衛綰滿臉堆笑:皇上,我也認為這個人寫得最好,應當重用他,跟他觀點相似的也應當重用。
漢武帝:好,就這么辦!
于是,漢武帝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大決策,由此就開始實施了。這個決策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以后,儒家思想逐漸取代黃老道家思想,雖然中間也有波折,也有阻力,但最終還是克服了阻力,逐漸成為漢武帝時期國家治理的主導思想,也成為以后兩千多年皇權時代的官方主導思想,乃至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最主流的文化思想。
當然,道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等,對后面不同朝代的君主也有不同的影響,有時,儒家思想也會受到挑戰,但儒家思想仍處于統治地位。
而推動漢武帝做出這個決策的主要人物,就是這位接連上了三道對策,給漢武帝解疑釋惑的人——一代大儒董仲舒。
作為一代大儒、大學者,董仲舒有個最著名的故事:
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漢書·董仲舒傳》
天天只在屋里讀書,三年來,都不往外邊的園子里看一眼。而且,他教學生也很有特點:
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漢書·董仲舒傳》
他講課時,會在前面掛一個布簾,學生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他這個大師是名副其實的。他給漢武帝的三道對策,被后世稱為“天人三策”。
那么,董仲舒到底都講了什么呢?他針對漢武帝提出的問題逐條做了回答,內容很多。不過,他講來講去,無非是強調一個主題,就是要“更化”,不能再延續漢初以來的黃老道家放任自由的治國思想了,得用儒家思想重建社會。
他尖銳地指出,在以黃老道家為主導的思想下,當時的社會存在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貧富兩極分化。
漢文帝以黃老道家思想治國的極致表現是自由鑄幣,是完全放任的。朝廷雖然也做了一些管制的工作,也比較嚴厲,但總的來講,朝廷的職能并沒有充分發揮。所以,貧富兩極分化很嚴重,富的富死,窮的窮死。用董仲舒的話講: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
因為,當時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農民一窮了,只好賣地,富人就買地。農民把手里的地賣沒了,就成了無產者,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恒產者”。
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漢書·董仲舒傳》
社會最底層的這些窮人,越來越窮,沒活路了,死都不怕了,還怕國家的法律嗎?顯然,這是對國家穩定的一大威脅,對穩固皇權不利。
第二個問題:人心大壞,道德淪喪。
漢初時的情況更糟,整個戰國時期都是民不聊生。當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道德當然就得往后靠了。不過,士這個階層當時還是挺強的,還保留著春秋時期的一些節操。到了秦朝,經過焚書坑儒,士這個階層也完了,整個國家完全靠嚴刑峻法來統治,一點兒禮儀道德也不講了,人心就更壞了。進而,就會形成一種博弈的局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越來越多的人以能鉆法律的空子為能事。
然而,漢初幾十年來,因為用黃老道家思想,對此都放任不管,一切都沒有改善,怎么辦呢?沒別的辦法了,只有一條路,就是改弦更張,得改革,不能再拿黃老道家思想治理天下了,得換儒家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有什么高明的呢?皇上提出的那一堆問題,儒家都有深刻而合理的解釋,也就意味著儒家思想有一套完備的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最根本的有三條:
第一條:
上謹于承天意。——《漢書·董仲舒傳》
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它強調君權神授,確立皇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它以天意來限制君權。
第二條:
下務明教化民。——《漢書·董仲舒傳》
以“仁義禮智信”教化民眾,開啟民智,管好人心,建立起社會文明與道德體系。
第三條:
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漢書·董仲舒傳》
強調一個穩定的等級秩序,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三綱”。剛才的第二條是五常,二者合起來就是“三綱五常”,這是從董仲舒這兒來的。
“三綱五常”,再加第一條的“君權神授”,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就成型了。
這番話都講完之后,董仲舒向漢武帝又講了一個詞,只有三個字,這三個字可以說是中國政治思想的綱領。哪三個字呢?大一統。
什么叫“大一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
《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統,是全國各地風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圓政令貫通劃一。董仲舒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如果要“更化”,要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天下,那么,別的思想就得打壓,就得清除。
漢武帝采納了這個建議,就把董仲舒這個政治思想變成了改革實踐,從此改變了歷史。
漢武帝看完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后,很高興:儒家的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吧,我幫你實現理想,給你個諸侯國,你去做丞相,好好去治國吧。你就去江都國。
于是,董仲舒去赴任,輔佐漢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劉非治國,結果成效還不錯。公元前134年,他還建議漢武帝“令郡國舉孝廉”,就是各個郡、各個諸侯國定期要向朝廷舉薦忠孝廉直的人。這個建議也被漢武帝采納了。這期間,他跟江都王講的一句話,也名垂史冊,就是:
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
直到當代,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馬云也說過與之意思相近的話,他說:真正做好、做大的企業家考慮的事情大部分都跟錢無關,重大的戰略決策也跟錢無關。
事實往往就是這樣的:開始做一件事時,多數還是因為利益;可是,做著做著,讓你能一直堅持下去的,一定是這件事的意義。
董仲舒在江都國干了有十多年,被一個后起的權臣主父偃嫉妒,遭到陷害,導致江都相的職位也沒了。又有權臣公孫弘算計董仲舒,推薦他去給一個特別難伺候的諸侯王膠西王做丞相,想借膠西王的手把他給殺了。董仲舒知難而退,在膠西國待了不長時間,便告老還鄉了。
之后,他教學著書,終老于家。后人把他的文章編輯成書,就是《春秋繁露》,一直流傳至今,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思想。
漢武帝為何能接受他的提議?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能否順利推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