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周亞夫為何功成身敗

七王號稱要“清君側,誅晁錯”,漢景帝信以為真,以為把晁錯殺了,七王就能消了氣退兵。于是,他真就把“智囊”晁錯給斬了。然后,他派袁盎和一個皇族的人作為使者去見吳王劉濞。

這兩人在路上就琢磨:咱們等會見了吳王劉濞,得用什么禮節呢?還能像平時似的,咱們是天子使者,代表皇上,他是諸侯王,他得給咱行大禮嗎?他要是不給咱行禮怎么辦?咱反正不能給他行禮,不能辱沒了皇上,否則那就是死路一條了。

說話間,就到了劉濞這兒。劉濞一聽袁盎袁大使來了,也有點犯愁,不知該用什么禮節來見面,就讓人去告訴袁盎:我現在是東帝了,見了面,要讓他行禮,怕他為難,干脆不見了。還讓人直接把他扣了,給關起來。

于是,晁錯便白白地死啦。七王這邊接著打,一刻也沒停。當時,吳王劉濞跟楚王劉戉的聯軍猛攻梁國。

那邊,漢景帝還盼著吳王退兵的好消息呢。從前線回來了一個將領,叫鄧公,之前他也是景帝身邊的大秘,景帝問他:吳楚退兵了沒有???

鄧公這人很直:皇上,怎么可能呢?您不應該殺晁錯,他提的削藩建議沒有錯。他是忠心,您卻把他給殺了,以后,誰還敢向您進忠言???

漢景帝被說了個大紅臉,長嘆一口氣:唉,我也后悔。

可是,事已經干了,人也死了,后悔有什么用呢?總之,從殺晁錯這個事上,可以看出漢景帝政治上的不成熟,還有人品也很差。

所幸的是,他是有兩手準備的,他還有軍事上的準備。他在軍事上用對了人,誰呢?周亞夫。

前面說過,漢文帝臨死時給他推薦了個人,幫他度過了危機,這個人就是周亞夫。

漢文帝的原話是:

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如果出現緊急情況,可以任用周亞夫當將軍。

周亞夫是周勃的次子,很有才能。有一次,著名的相面大師許負——就是當年給薄太后相過,說她會生天子,很神的那個老妖婆——給他相面,說:公子啊,三年之后你可以封侯;八年之后可以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然后再過九年,你得餓死。

周亞夫哭笑不得:你說的這些靠譜嗎?我爹去世之后,他的侯爵已經傳給我大哥了,我大哥哪天不在了,就傳給他兒子。我上哪兒封侯去???再說了,我要是像你說的,都封侯拜相了,怎么還會餓死呢?

三年之后,果然他就被封侯了。原因是他大哥,就是周勃娶公主的那個兒子,跟公主老婆感情不好,而且還犯了殺人罪,世襲繼承的侯爵被收回。漢文帝要在周勃其他兒子中再找一個賢能的,來繼承封爵,人們都推薦周亞夫,于是,周亞夫被封條侯。

隨后,有一次匈奴入侵邊塞。漢文帝調集三軍,在長安周邊防守備戰。當時是三支軍隊,三位大將各帶一軍,分別駐扎在霸上、棘門、細柳這三個地方。

漢文帝親自勞軍,到這三支軍隊視察慰問。他心血來潮,想找找馬上皇帝的感覺,也學劉邦當年那樣,到了哪個軍營,都是縱馬馳入,飛一般的感覺。

在霸上和棘門這兩處大營,他都是直接馳入中軍大帳。唯獨到了細柳營不行,在軍營門口就被擋住了。負責開路的衛隊騎兵立馬發火了:你們是不是瘋了?皇上就在后面呢,趕緊開門!開慢了都得掉腦袋。

沒想到,守門的軍官不吃這套,更硬氣:少廢話!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

我們軍營里面只聽將軍一人的,皇上直接管不著我們。沒將軍的話,營門絕對不開!

漢文帝也沒辦法,只好走正規程序,派一個宦官拿著天子之節,先進去傳旨給將軍:皇上要來勞軍了,要進你們的軍營。

將軍這才傳令,開營門。注意啊,這時將軍并沒有自己迎出來,還是穩坐中軍大帳。而且,守門軍官還提醒漢文帝的衛隊長官:我們將軍可說了,“軍中不得驅馳”,你們得慢點走。

漢文帝一行人乖乖地勒著馬慢慢走。走到中軍大帳的門口,才見到這位將軍。頂盔掛甲,一身戎裝,還佩帶著兵器,站在帳前,如玉樹臨風,見了漢文帝竟然不跪,而是不卑不亢地行了個軍禮:末將周亞夫參見皇上,軍營之中,軍裝在身,恕不能施君臣跪拜之禮!

漢文帝心中暗豎大拇指:真不愧將門虎子,這才是我大漢的將軍!

他也立馬挺直了身板,拿出軍人的那種嚴肅勁兒,隨行官員們也都大氣不敢出,表情肅穆,鄭重其事地按軍中禮制慰問上下官兵。

勞軍完畢,出了細柳軍營,漢文帝和這幫隨從大臣才算松了一口氣,漢文帝說:這才叫軍威啊!要都像周亞夫這樣,朕還操什么心???

后來,匈奴并沒有縱深入侵,戒嚴了一個月就撤了。漢文帝便把周亞夫提拔成了中尉,相當于長安的警備司令。

對于周亞夫的這段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周亞夫如果是草根出身的將軍,見了皇帝不可能這么從容。周亞夫有他父親周勃的言傳身教,對于軍中的各種規則都熟悉,所以才敢這么做。

第二,這么做,也得看是跟誰。漢文帝能看出周亞夫這么做,是在盡心維護他的利益,當然沒問題。換個人,比如換個宦官當監軍,周亞夫這么做就會被恨死。

第三,性格決定命運。從這件事可看出周亞夫性格里的那種陽剛——我就按原則來,不管你是皇帝老子還是什么人,都得遵守規則。可是,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正是因為他這種陽剛而少陰柔的性格,最終要了他的命。

漢文帝雖然提拔了周亞夫,但還談不上破格重用,為的是把這個賣好的機會留給兒子漢景帝。

接下來就是公元前154年的“七國之亂”,漢景帝遵照父親的囑咐,提拔周亞夫做太尉——這才叫重用,這算是最高軍職了。我這樣講可能不大嚴謹,因為,除了太尉之外,還有一個大將軍,由漢景帝的表兄竇嬰擔任。太尉和大將軍,哪個更高點,不同的時期也不一樣。以周亞夫這會兒來講,他的太尉分量肯定要更重些。因為他率領的是大漢朝的精銳主力,直接去打七王中的主力,也就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戉的吳楚聯軍。

大將軍竇嬰并不指揮打仗,他主要是作為皇親,坐鎮滎陽當監軍,而且主要是監酈寄和欒布的部隊,他們是對付齊國、趙國這邊的反軍的,是唱配角的。

主角那邊形勢怎么樣呢?周亞夫在出發之前,召集一些心腹謀士,做了一回通盤分析。其中一個謀士叫鄧都尉,以前是跟周勃干的,他提出一個方案。周亞夫聽了很贊同:這個方案必須讓皇上來定。

結果,他跟漢景帝匯報完之后,漢景帝很為難。為什么這么為難呢?因為,周亞夫這個方案里,又得坑害一個跟漢景帝很親的人。這人比晁錯還親,誰呢?就是漢景帝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梁王劉武。

周亞夫是這樣跟漢景帝說的:皇上,吳楚聯軍兵鋒正銳,咱們朝廷的軍隊如果直接頂上去跟他們硬碰硬,打陣地戰,很可能得膠著在一塊,勝負不好說。那么,怎樣打比較有把握呢?我的想法是,咱們朝廷軍不要正面迎戰吳楚聯軍,咱就放手讓他們西進。他們要來打長安,就必須先打下梁國,咱也不必去救援梁國,讓他們自己先扛著,梁王肯定會拼命抵抗,一定能扛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朝廷軍以最快的速度,直接繞到吳軍背后,切斷他們的糧草補給。返回頭,跟梁國這邊,來個東西夾擊!那樣的話,吳楚反軍必敗,剩下的那幾國就好說了。

也就是說,他們的作戰方案是把最大的壓力給了梁王。

這一來梁王就倒了霉,苦苦支撐著,等著朝廷的援軍。眼瞅著周亞夫率領大軍到跟前了,以為這下好了。結果,周亞夫奔北邊的昌邑了,把梁王給整蒙了:這是干什么?見死不救啊?

他派出好幾撥使者去找周亞夫求救,周亞夫生生就是不給派兵。梁王轉頭派使者大老遠地回長安,向漢景帝求救。

漢景帝不能說不救:來人,立即去周亞夫那兒,命他火速增援梁國。使者啊,你回去告訴梁王一定要堅持??!

使者高高興興回來了,梁王一聽,皇上下令讓周亞夫來救援,也精神起來了:弟兄們,頂住,皇上的救兵馬上就到了。

梁國跟吳楚聯軍就拼了命了,死扛??芍軄喎蚰?,因為前面已經得到漢景帝允許,都商量好了的,他沒啥可怕的,最后也沒救梁國。

幸虧梁國有兩個能人。一個叫韓安國,這人很有謀略,很會用人。還有一個能人叫張羽。張羽特別能打,在前面沖鋒陷陣。韓安國坐鎮指揮。兩人配合得很好,硬是把吳楚聯軍給扛住了。

周亞夫感覺吳楚聯軍的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而且,他的一支輕騎兵已經成功地繞到吳軍后方的淮泗口,掐斷了吳楚聯軍的補給線。于是,他揮師南下,帶兵出了昌邑,來到下邑,跟梁國這邊形成左右夾擊吳楚聯軍之勢。不過,他堅壁不出,以逸待勞。

這中間,吳王劉濞其實也有一些機會,他手下的人給他提供了一些很高明的戰略思路,可是,有的沒被吳王采納,有的被周亞夫給識破化解了。

最終,吳王劉濞在下邑大敗。兵敗如山倒,周亞夫乘勝追擊,前后總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把“七國之亂”給平定了。

這七王被殺的被殺,自殺的自殺,也不用削藩了,直接就收回朝廷了——也不算收回來,沒有改成朝廷直管的郡縣,而是改封給別的皇室子弟了。這個,似乎還是有點欠考慮,將來肯定還要出事,最終到了景帝的兒子漢武帝時才徹底解決諸侯國威脅朝廷的問題。

其實漢武帝劉徹的故事從“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后就開始了,那被重新分配的七國里面,有個膠東國就封給他了,當時他只有四歲,就成了膠東王。他大哥,漢景帝的長子劉榮,也是這時候被立為太子的。

公元前150年,漢景帝廢掉劉榮,改立劉徹為太子。對于漢景帝這次廢立太子,周亞夫堅決反對。當時,他還當著太尉,還是那個特別剛烈的性格。可是,反對也沒用,他的反對使得漢景帝很不高興。

不過,轉過年來,漢景帝還是任命他為丞相。老神婆許負的預言又應驗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

按道理講,丞相是文官,處世方式也要改變一下,得柔和一點。而且,景帝這么器重你,你就隨和一點,而周亞夫沒有,還是凡事講原則。

景帝要封個外戚,封皇后的哥哥為侯,他反對。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皇后的哥哥有什么功啊,不行,我不同意。

匈奴那邊有個王爺級的率部投降漢朝,景帝想給這個帶頭的封侯,好感召吸引其他匈奴也都來投降。

周亞夫還是反對:這些人雖然投降了,但畢竟是叛徒,匈奴的叛徒也是叛徒,怎么能鼓勵人當叛徒呢?還怎么教育咱們自己的臣民啊?

總之,他經常跟漢景帝唱反調。再加上,梁王之前跟周亞夫結下仇了,于是他天天給竇太后說周亞夫的壞話。梁王劉武,那是竇太后的親兒子,漢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親生的兒子只有這倆。最終,周亞夫的丞相干了三年,就干不下去了,辭官回家。

周亞夫干了三年丞相,在家里又待了六年,正好九年。有一天,漢景帝舉行宴會,把老臣們都召來,大家一起吃飯。

看似比較隨意的一次宴會,其實漢景帝是用了心的,有他深遠的想法在里面。周亞夫也被召來了,他落座之后,發現餐桌上:

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桌上只放著一盤大塊的牛肉,整塊燉好的,沒放切肉的刀子,也沒放筷子。這怎么吃呢?

怎么吃?手抓著吃吧。這要擱別人,估計也就下手吃了。領導給你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你以為你想到的,領導沒想到?可是,周亞夫不是別人,他的性格有剛無柔,臉色立馬有點難看,回頭就跟伺候吃飯的宦官要筷子:受累給拿雙筷子。

漢景帝看在眼中,笑了:亞夫,你看還缺點什么呀?要不要我給你拿呀?

這話太刺耳了。周亞夫心里咯噔一下子,趕緊磕頭:皇上,我什么也不缺了。

他草草吃完了飯。漢景帝剛起身,周亞夫立馬扭頭走了。看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看他這個不樂意勁兒,將來肯定不能老實伺候少主啊。等我兒子當了皇帝,他肯定是個后患!

于是,周亞夫大致也就到頭了。不過,總還是要有個由頭的,這么大的功臣無緣無故就殺了,這是不可能的。

找個什么由頭呢?就在這時,有人上告周亞夫要謀反。漢景帝心中竊喜:真是想什么來什么。

怎么回事呢?當時,周亞夫已經四十四五歲了,古人對身后事都特別講究,有厚葬的傳統,這個年紀就要著手準備了。周亞夫的兒子給置辦了一些將來陪葬用的東西,包括五百件甲胄盾牌。結果,中間也不知怎么回事,沒給人家搬運工工錢。人家搬運工也不是好欺負的,找人告狀。這一告狀就不是民事經濟糾紛了,他家買的這些甲胄盾牌都是違禁物品,相當于軍火。買軍火,想干什么?要謀反?

漢景帝立馬派人來抓周亞夫。周亞夫又氣又怕,就想自殺,他夫人把他給拉住了:你又不是真謀反,你去說清楚就行了,你自殺了,不就成畏罪自殺了嗎?

于是,周亞夫被關進大牢,被獄吏逼問是不是謀反。周亞夫實話實說:我買這些只是為了將來給自己陪葬用的。我身體不大好,早做準備,怎么啦?而且我是軍人,拿這些東西陪葬,不行嗎?我絕對沒有謀反之心。

結果,獄吏接了一句:

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

你活著不謀反,將來死了,到地下,也會謀反!

這就是宿命??!其父周勃之前領教過獄吏的厲害,說自己帶百萬大軍都不如一個小獄吏威風,到周亞夫這又犯到獄吏手里了。

漢文帝沒成心往死里整周勃,所以,最終周勃被救了出來。到周亞夫這兒,漢景帝是想要他的命的。最終,他絕食五日,真就餓死了。

周亞夫的教訓,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性格有剛無柔。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兑捉洝ふf卦傳》

周亞夫剛正固然不錯,也備受后世稱道,但該柔也得柔啊,你得保住命,才能繼續剛下去。

司馬遷評價他:

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周亞夫的人生悲劇,根源在于“不學”,不讀書,所以不懂這些道理。

周亞夫就這么冤死了,還有一人死得也挺冤的,誰呢?就是袁盎。他忽悠漢景帝殺了晁錯,然后出使吳王劉濞被扣下了。他的故事也挺傳奇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蓬安县| 龙江县| 玛沁县| 平乡县| 安达市| 磴口县| 东乡族自治县| 秀山| 中山市| 宝清县| 安龙县| 榆树市| 永平县| 珲春市| 酒泉市| 永丰县| 遵化市| 景德镇市| 营口市| 永寿县| 开封市| 曲松县| 哈密市| 崇阳县| 宁强县| 务川| 德安县| 江永县| 图木舒克市| 邵武市| 图木舒克市| 迁西县| 淳安县| 宝丰县| 枣庄市| 嘉祥县| 页游| 新民市| 中西区|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