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漢文帝的黃老之術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7259字
- 2021-03-31 15:35:17
前面兩回,主要講了漢文帝即位之后的幾任丞相的故事,如陳平、周勃、張蒼、申屠嘉。漢文帝以黃老之術治國,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很大程度上也得說是這幾位丞相的功勞。
那么,到底為什么叫黃老之術呢?前面說過,黃老之術有兩大特點:一是謙讓。
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漢書·藝文志》
這是黃老道家的長處。
漢文帝怎么謙讓的呢?前面也提到了兩點:一個是即位之前,他謙讓。
西向讓者三,南向讓者再。——《史記·孝文本紀》
這種謙讓雖然只是個形式,但也說明他有這個意識。
另一個是即位之初,每次退朝之后,他總是要目送周勃等大功臣們先走,這也是謙讓。
《史記》里還提到,在上朝或退朝的路上,如果遇上哪個郎官向他上書,給他提個什么建議之類的,他都趕緊停下車,把奏疏接過來,認真地聽對方把話講完。不論這個建議好不好、合理不合理、有用沒用,他都會先稱贊一番:“不錯不錯,謝謝你的建議,我隨后再好好看看……”表現得非常平易謙遜。
這方面,漢文帝還有段故事:
在他即位不久,大臣們就建議要“蚤建太子”:皇上啊,你看哪個皇子好,趕緊把他立為太子吧,這是老傳統。
漢文帝竟然拒絕了:這事不著急,我得再想想。其實,我心里特別佩服上古的堯帝、舜帝,他們都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天下最賢能的人。我捫心自問,我可能沒有這樣的勇氣,但我也不至于這么著急就讓自己的兒子占上這個位置。而且,我們老劉家,上面還有我親叔叔楚王劉交。平輩里,還有我叔伯哥哥吳王劉濞。還有我親弟弟淮南王劉長。這些人都在,能讓我來當這個皇帝,我已經很知足了。我不能這么貪,大家都有機會的。
大臣們再三請求,漢文帝才同意,立皇子劉啟為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
他的這番謙讓,也是個形式,甚至有點作秀之嫌。但是,這番話讓劉家皇族宗室的這些人聽了,肯定還是很感動:當今皇上厚道、仁義。
這也正體現了漢文帝處理他與皇族宗室關系的特點,他就是用這種謙和、柔和的方式來保持與各諸侯王之間的平衡的。
皇帝面對的問題,無非兩大項:一是內憂,二是外患。漢文帝、漢景帝面對的最大的內憂,就是怎樣處理好與皇室諸侯王的關系。漢文帝勉強保持著一種平衡,到漢景帝時就平衡不了了,矛盾就爆發了。這個之后再說。
漢文帝能保持這個平衡也不容易,中間還有給整事的,誰呢?就是淮南王劉長。
劉邦有八兒一女,到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只剩下老四和老七。老四就是漢文帝劉恒,老七就是淮南王劉長。劉長自然非常尊貴,除了皇帝,就是他了,所以,他很驕傲,干了很多違法的事。
漢文帝呢,認為親兄弟,違法就違法吧,都寬恕不追究。
以親故,常寬赦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結果,有一回,劉長玩了一個大的。漢文帝即位的第三年,他來長安朝見,順便去了趟辟陽侯審食其家,就是呂太后的情人審食其。
審食其聽說淮南王來了,急急忙忙迎出門外。剛打了個照面,就聽到“嗚”的一聲,審食其的腦袋被砸個正著。
劉長從袖子里掏出個大鐵錘,一錘把審食其給打倒了。然后,他命隨從魏敬殺了審食其,隨后向漢文帝請罪:哥啊,我沒經您批準,就把審食其給殺了,您看怎么發落我?
漢文帝大驚:哎呀,你這是為何?
于是,劉長便講述了一段辛酸往事。當年,在趙王張敖刺殺劉邦的事件中,劉邦的一個妃子也被牽連了,因為這個妃子是之前張敖送給劉邦的。人們懷疑刺殺是張敖主使的,他送的這個妃子可能就是奸細,所以,這個妃子也被抓起來了。這個妃子的哥哥托人找關系,找到審其食,請審食其再托呂后給說情。呂后對劉邦的妃子沒一個不恨的,哪兒肯說這個情啊?最終,這個妃子在牢里自殺。自殺之前,她生下了一個兒子,劉邦的兒子。之后,劉邦才見到這個兒子,交給了呂后養育,這個兒子就是劉長。
劉長因為是呂后親手養大的,所以沒遭呂后的毒手,而且,他恨呂后也恨不起來,就把親娘的死這筆賬記在審食其頭上了。
劉長:哥啊,說實話吧,太后在世時,我不敢報仇,我忍著。現在您當皇帝了,我相信您一定向著我,所以我就把審食其給砸死了。
漢文帝聽完,確實很感動:好吧,這個審食其也早該死了,沒事了,這事我給你擔著吧。
這下子,劉長更瘋了。隨便一掄,就把前丞相給砸死了,什么事也沒有,這還了得嗎?滿朝上下文武百官,沒有不怕他的,連薄太后、太子見了他,都提著個心,怕他袖子里再飛出個大鐵錘來。
回到淮南之后,劉長“出入稱警蹕”,出來進去的排場、禮儀,都照著天子的規格來。皇上怎么玩,他就怎么玩。
本來,各諸侯國的相國還有一些重要職位都得是朝廷委派官員,這樣好監督制衡。劉長不管這一套,只要是朝廷派來的,全部排擠走,都換成自己的人,自己任命、自己封爵,有什么重大案件也不向朝廷匯報請示,全都自己辦,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時,他給漢文帝寫個奏疏,也漫不經心的,不按著君臣規矩來。
最后,漢文帝就煩了,他把舅舅薄昭叫來:舅舅啊,你給我弟弟劉長寫封信,敲打敲打他,有的話我不大好意思說。
于是,薄昭給劉長寫了一封長信:大王啊,歷史上大義滅親的事可不少。往遠了說,周武王的兩個諸侯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要造反,不就讓輔政的兄弟周公給滅了嗎?往近了說,大前年濟北王劉興居謀反,折騰了沒幾天,不就被皇上給滅了嗎?千萬不要以為,有兄弟親情就能如何如何。
劉長看了信,很不舒服:不用說,這一定是皇上授意的,干什么,嚇唬我?好吧,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憑什么你大幾歲就能當皇帝?
然后,他秘密派人到長安,聯系他的太子劉奇,爺倆商量著要發動政變,還想著要聯合匈奴。他這邊正想著呢,那邊漢文帝就聽說了,派使者來到了淮南國:宣淮南王劉長去長安覲見!
劉長的計劃八字還沒一撇,什么都沒開始呢,立即起事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只好硬著頭皮來長安。一進長安,他就被抓了,關起來了。丞相張蒼親自主持,審理淮南王劉長謀反案。
最終,張蒼向漢文帝匯報:皇上,劉長謀反罪成立。事實清楚,每一樁每一件都在這里呢,您看下吧,依律應當棄市,砍頭示眾。
漢文帝很難過:唉,怎么到了這種地步呢?這樣吧,其他參與這件事的人可以殺。劉長不能殺,這是我親弟弟,我不能落個手足相殘的名聲。
于是,改判劉長發配蜀地。可是,最終,漢文帝還是落了一個殺兄弟的名聲,因為半路上劉長絕食而死。
隨后,民間便編出一首童謠: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這段故事里還有一些細節,漢文帝怎樣傷心、怎么后悔、怎么把沿途的縣官都給殺了,因為他們沒好好照顧什么的,就不細說了。
我想通過這個故事講兩點:一是,即便漢文帝這樣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也跳不出韓非子的論斷——皇權總是血淋淋的;二是,漢文帝所謂的謙卑柔和,其實是柔中帶剛的,是先柔后剛,甚至可以說,他的柔自始至終都是暗藏殺機的。這也正是黃老道家作為“君人南面之術”的厲害之處。
孟子說過“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老子則總愛說“取國、取天下”,愛用一個“取”字,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漢文帝對于劉長就有點這個意思。先是包容,犯什么罪或錯,都沒事,這是予之;隨后,把劉長給寵起來了,再收拾,這是取之。
《道德經》里還有一句總綱式的話:“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絕對是大權謀的感覺。
漢文帝還寫過一封著名的信,是給南越王趙佗的,這種“柔中帶剛”在這封信里體現得更加明顯。
前面講過,劉邦滅了項羽之后,派大謀士陸賈去找南越王趙佗,用外交手段使南越臣服,南越成為漢朝的藩屬國。
到了呂太后時期,兩邊關系沒搞好,因為點貿易爭端,漢朝單方面關閉了與南越國的關市。趙佗就索性自稱皇帝,跟漢朝成了敵對國,還打過好幾次仗。
這個問題,到了漢文帝這兒怎么辦呢?用黃老之術來辦。
他先派人去把趙佗的祖墳給修葺一新。趙佗老家是真定的,就是今天石家莊正定這塊兒,祖墳在這兒。老家還有兄弟什么的,漢文帝也都給找出來,封個一官半職。然后,他便派老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同時給趙佗帶上了那封親筆信。
趙佗見到故人陸賈分外高興,再一看漢文帝的這封親筆信,一下子就服了。信的第一句是這樣的:
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于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漢書·南粵傳》
意思就是:真對不起啊,以前也沒跟你通個書信,問候問候你。因為,我本來只是高皇帝的側室之子,不是嫡子,以前都待在最北疆的代國,什么也不懂,還請你多理解。
這番話真是太謙虛了,這個姿態夠低的。但言外之意就是說,我不是呂太后生的,沒必要延續她的強硬的對峙政策。
你看,現在這種局面,繼續打下去,對哪邊都不好。死的傷的,都還是老百姓,我是很不忍心,估計你也不忍心。而且呢,我對南越也沒有什么貪圖。
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漢書·南粵傳》
我們大漢朝土地這么遼闊,即便把大王你的南越都占了,也增加不了多少;我們大漢朝也有的是錢,打下南越也增加不了多少財富。所以,咱為何非要打仗呢?
前些天,我剛派人把你老家的祖墳都給修好了,你老家那幫兄弟們我也都照顧得很周到。我反正是想與你好好相處,你看著辦吧。
厲害吧?這封信,乍一看很柔,讓人很感動、很舒服,可是慢慢地看下去,感覺就不一樣了,變成了客客氣氣的威脅,可謂綿里藏針,而且力道十足。
再加上,老陸賈要多能忽悠有多能忽悠,跟趙佗關系很鐵。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把南越再次拿下。趙佗撤銷帝號,繼續向大漢稱臣。
好了,關于漢文帝黃老之術中的謙字就講這么多。
接下來,再講一下黃老之術的第二個特點:重法治。當然,它跟現代的法治還不同,它的法治上面還有一個皇帝,準確地講,它的重法治,就是比較講究“人治”與“法治”的平衡,皇帝能夠把“人治”的權威充分授予落實“法治”的人。
漢文帝時落實法治的人就是張釋之。
張釋之是“以貲為騎郎”,就是通過貲選制度成為的郎官。什么叫貲選呢?
貲五百萬得為常侍郎。——《史記集解》
意思就是,家產超過五百萬錢的富人,就有資格到長安當郎官。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面講:郎官是隨從在皇帝近旁的一個侍衛集團。
很像是戰國四君子養的那些門客,也是上千人,干什么的都有,有文的,有武的,有看門的,有跟車的,有寫材料的。趕上郡守、縣令,或者其他的什么官位有空缺,多數時候就從這些郎官里面提拔選用。也有點像后世的翰林院什么的。
這些郎官當然也分三六九等,就像前面講馮諼時說的,上等門客食有魚、出有車,下等門客也就混個溫飽。張釋之就屬于只能混個溫飽的郎官,混了十多年都沒進入領導的視野,不知名,原地踏步,沒有升遷,就感覺仕途無望,干脆回家吧。
這時,有貴人出手相助。郎中令袁盎是漢文帝的大秘書、紅人,他知道張釋之有才能,趕緊向漢文帝舉薦:皇上啊,這個張釋之要是回家,就太可惜了,這人有才。
漢文帝說:好吧,那你把他叫來我看看。
于是,張釋之誠惶誠恐地來到漢文帝面前,鉚足了勁,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學,天文地理地說了一通。
沒想到,漢文帝晃晃腦袋:別說這么高深的,你給我說點實在的,現在就用得著的。
張釋之趕緊調整思路,分析了一番秦朝政治方面的教訓以及漢興以來的政策優劣。這個,漢文帝愛聽,很滿意:好,給張釋之升官!
于是,張釋之被升為謁者仆射,類似秘書科科長。
然后,有一天漢文帝去視察皇家園林上林苑,這里面養著很多野生動物。漢文帝問上林尉:這個園子里有多少老虎啊?
這個上林尉很茫然,斜眼瞅他身邊的虎圈嗇夫。虎圈嗇夫是具體管事的,最基層的干部,他很機靈,趕緊替上林尉回答:啟稟皇上,咱園子里有一百八十二只老虎,公的五十八只,母的……
漢文帝很滿意,又問:有多少只梅花鹿呢?
上林尉又很茫然,這個小官又代為回答:啟稟皇上,有五百二十只鹿,今年下半年還能新生多少只,外地還有多少只正往這運著呢……
然后,漢文帝接連問了好幾個問題,上林尉一個也不知道,都是虎圈嗇夫回答的,而且都是一串串的數字,非常生動翔實。
漢文帝對這位虎圈嗇夫的好感油然而生:張釋之,你去草擬份詔書,把這個虎圈嗇夫升為上林尉。現任這個免職!
張釋之沒反應,沒動。
漢文帝急了:哎,張釋之啊,你利索點。
張釋之這才說話:皇上啊,您忘了,之前您問周勃丞相一年決獄幾何、錢谷出入幾何,周丞相一個也答不上來。可是,您照樣倚重他,因為他能帶兵,能治國,是國之重器。現在,這個小小的虎圈嗇夫,就憑著他天天干基層的活兒,對這些情況比較了解,嘴皮子也好,在您面前賣弄一番,您就要重用他,恐怕會助長一種風氣啊!這會讓天下人都以為,您只喜歡這種人,于是都去練嘴上功夫,以求進身,而不講求實務。那樣可就不好了。秦朝不就是在這上面出的問題嗎?秦朝哪種人最吃香?刀筆吏最吃香。這些刀筆吏就是比誰玩法律條文玩得精、玩得深,誰就厲害。慢慢地,民風越來越差。
張釋之給漢文帝上了一通課。
漢文帝是明君,虛心接受,頻頻點頭:嗯,你不用說了,我懂了,這詔書不用寫了。
回到宮里,他把張釋之升為公車令——又升了一級。
又有一天,張釋之看到漢文帝的兩個兒子,一個太子,一個梁王,兩人乘車進宮,經過司馬門的時候,沒有下車。這不合規矩,違法了。換作別人,也就當沒看見,這事就過去了,可張釋之不行,他上去就把車截住了:停!太子啊,梁王啊,等會兒,對不起了,你們在這兒等會兒吧!我得跟皇上說說去,看看怎么治你們的不敬之罪,你們再進去。
漢文帝重法治,真就要給兩個兒子定罪,要處罰。多虧薄太后出面,給兩個孫子講情,這才算了結。
張釋之則再次升官,因為漢文帝很欣賞他的勇氣和膽量:我最親的這兩個兒子犯點小錯,他都敢管。別人要是犯了罪什么的,還有他不敢管的嗎?
于是,很快,張釋之就升為廷尉。漢因秦制,漢朝的官位設置跟秦朝是一樣的,廷尉是主管全國司法的最高長官。
張釋之作為直接落實漢文帝法治思想的人,有幾段故事流傳青史。
有一次,漢文帝坐馬車經過一座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出來,驚嚇到了拉車的馬,差點把漢文帝從馬車里摔出來。漢文帝非常生氣,趕快派兵抓住那個人,把他送到張釋之那里治罪。
張釋之詳細地審問了那個人,問他為什么會沖撞皇帝的圣駕?那人發抖地回答說:“我從鄉下來到京城,聽說圣駕出宮,街上禁止行人,我很害怕,就趕緊藏在橋底下。我躲了很久,以為皇帝的圣駕已經過去了,才敢鉆出來。哪知剛出來,就驚了圣駕。”張釋之認為這個人說的都是實話,便上奏漢文帝,判決這個人罰錢贖罪。
漢文帝龍顏大怒:什么?這人嚇驚了我的馬,差點要了我的命,你竟然判這么輕?
張釋之一點也不害怕,說: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天子制定的法律是治理天下的,法律有什么樣的規定,就應該嚴格依法行事,故意加重治罪,法律就會在百姓之中失去信用。您要是嫌判得輕,想出氣,當時直接殺了他,也就算了,您別交給我啊,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廷尉。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廷尉執法就必須絕對公平,全天下都看著我,都拿我作為執法標準,我要是隨意了,這個法也就亂了,老百姓也就手足無措了。
張釋之又給漢文帝上了一通課,把漢文帝弄了個大紅臉:嗯……這個……好吧,唉,你說得對,就這樣辦!
不久后,又遇上一個案子,漢文帝又嫌張釋之判輕了。怎么回事呢?有個人偷了供奉劉邦牌位的宗廟里的玉環——祭祀的禮器。
漢文帝大怒:這個小偷膽子太大了,竟然敢偷先帝的法物。張釋之,你去審審他,要夷他三族!
結果,張釋之審完之后,只給判了個棄市——把這個偷東西的人殺頭示眾,家人都沒事。
漢文帝就發飆了,情緒很激動:張釋之啊張釋之,你判這么輕,我怎么跟太后交代啊?怎么跟老劉家上上下下交代啊?你這是要氣死我。
張釋之趕緊跪下磕頭:皇上啊,您別著急,棄市就已經是重判了,是按照相關法律從重從嚴處理的。如果以這個罪就判夷三族,那要是有人抓了一捧高祖墳前的土,是不是得滅九族啊?那不就太過分了嗎?
漢文帝點頭,回去跟薄太后一說這個事,薄太后也能體諒,這個案子就這么結了。
后來,還有一個案子,估計薄太后很難體諒了。什么案子呢?
漢文帝的親舅舅薄昭因為一件事,擅自殺了一個使者。殺皇帝的使者,絕對是死罪,大逆不道,這沒商量。怎么辦呢?能抓起來,殺了嗎?薄太后就這么一個親弟弟,而且當年漢文帝能當上皇帝,多虧這位舅舅跑前跑后的,是立了大功的。
怎么辦?兩難。要情,還是要法?最終,漢文帝一咬牙、一狠心:要法!就派了一個大臣給薄昭送去了一杯毒酒。結果,薄昭堅決不喝。
怎么辦?漢文帝使了一招絕的,他又派出了一群大臣,穿著喪服,齊刷刷跪到薄昭家大門口,一起大哭。
薄昭一看,絕望了,這是來給我發喪啊!沒有回旋的余地了,他只好自殺了。
最后一個故事,也是關于漢文帝的法治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黃老道家的法治和法家法治的不同。
有一個官員,叫淳于意,也是一位名醫,《史記》里,把他和扁鵲放在同一個列傳里,記載了有關他的很多神奇的醫案。他因為一件事,犯法了,依法應當處以肉刑。
漢因秦制,漢朝初期的法律刑罰都是因循秦朝的,也很殘酷。當時有五刑,五種肉刑:
一是黥刑,這是最輕的,在臉上刺字,涂上墨,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二是劓刑,割鼻子。
三是刖刑,就是把腳剁了——不是剁了,是用鋸子鋸掉。我怎么知道這個呢?因為我看了點甲骨文方面的書,正好看到這個刖字。這個字太形象了,中間站一個人,右邊這條腿還剩下半截,是一只手拿著鋸子給鋸掉的。說明什么?說明這是商朝就有的刑罰。五刑是秦以前商朝就有的了。
四是宮刑,就是閹割。
五是大辟,就是死刑。
淳于意有個小女兒叫緹縈,很不簡單。她要救父親,于是上書漢文帝:皇上啊,我父親本是個好官,很受百姓愛戴,因為一點罪過,就被處肉刑,以后再怎樣悔過自新,也長不回去了啊!這太殘酷了!我愿意代父受罰,賣身為官奴,請不要給我父親用這種刑罰。
漢文帝大受感動:這孩子太懂事了,太孝順了,而且這種刑罰確實太殘忍了,不人道。張蒼啊,你們研究研究,修訂一下。
結果,經過一番修訂,除了宮刑和死刑,其他三種都廢止了,很多刑罰也都減輕了。由此,漢文帝時期的法治跟法家的“重輕罪”就大不一樣了,它是存了一份仁心在里面的,“務在寬厚”,盡量簡易,這就是黃老的風格。
好了,這回講了漢文帝黃老之術的兩個字:一個“謙”,一個“法”。
黃老之術還有什么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