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漢初名相喝酒治天下

公元前202年初,劉邦把項羽安葬在谷城之后,返回洛陽,途中,在定陶奪回韓信的軍權(quán)。

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二月,劉邦即皇帝位于定陶的汜水之陽,正式開啟西漢王朝。之后的幾年間,劉邦把幾個異姓諸侯王全部平定,鞏固了劉姓皇權(quán)。

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后,他老婆呂后繼續(xù)執(zhí)掌天下達十五年之久。其間,呂后過于焦慮、不安,對于皇權(quán)患得患失,所以表現(xiàn)得很極端,幾乎成為“狠毒”的代名詞,甚至影響了女性整體的形象。

呂后之所以成為這樣一種歷史形象,可能還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文字放大、強化了她狠毒的特點。這關(guān)系到史學(xué)的一個大問題,即“春秋筆法”。

什么叫“春秋筆法”?《春秋》就是“詩、書、禮、易、春秋”里面的那個《春秋》,為五經(jīng)之一,是孔子整理編輯的三家分晉之前三百多年間的歷史。當時,各國都有國史,各種人物、事件的素材都是現(xiàn)成的,都是一大堆竹簡在那兒,孔子怎么整理的呢?《史記》是這樣講的: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史記·孔子世家》

“筆則筆”,就是有的素材他想多用些便多寫幾筆;“削則削”,就是有的素材他想少用些就把那份素材的竹簡削一些下去——小刀削一層皮下去,字就沒了,跟用橡皮擦似的。

最終,他整理出來的這部歷史,都是史實,都是敘述性的,他沒有加一句評論,但是他的褒貶,他主觀要表達的態(tài)度,卻都呈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春秋筆法”。

以后寫史的人,都尊孔子為祖師爺,對于這套“春秋筆法”都了然于心。司馬遷更是得孔子真?zhèn)鳌魏筮@一輩子,活了六十一歲,她就沒做什么好事嗎?司馬遷不管那個,做好事的那方面他一個字都沒寫,只挑壞事寫了——呂后怎樣殺大臣、殺情敵、殺劉邦的兒子等,司馬遷并沒有捏造什么,可是很明顯,他就是要強調(diào)突出呂后的狠毒,這個標簽,就像如來佛貼在五指山上的那道符,你孫猴子再牛,也永世不得翻身了。

呂后的狠毒被歷史定格了,但她執(zhí)掌天下的這十幾年中,包括前期漢惠帝的七年,全都天下太平,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了。這當然是呂后的成就,呂后是最高統(tǒng)治者啊!不過,史書里把這個成就主要歸功于劉邦指定的那幾代丞相——蕭何、曹參,還有王陵、陳平。

先說蕭何,他輔佐劉邦打天下、治天下,絕對是一代名相。可以說,劉邦、蕭何這對君臣搭檔,跟秦始皇、李斯是有一拼的。論開創(chuàng)之功,他們比不了秦始皇、李斯;但論其艱苦卓絕、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的成就,秦始皇、李斯跟劉邦、蕭何比則遠遠比不了。

蕭何為了保持和劉邦的君臣平衡,可謂煞費苦心,不惜強買民田民宅來自毀名聲。實際上,他真正買田買房,都是在離長安很遠的地方,不顯山不露水的,也沒有什么高宅大院。他覺得這樣將來留給兒孫才踏實長久,才不會被人眼紅、算計、侵奪。

蕭何跟曹參,兩人早年的關(guān)系不錯,都是沛縣有頭有臉的官員,一個管干部的,一個管監(jiān)獄的。后來,他們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關(guān)系就有點疏遠了,可能也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因為,曹參也非常出色,前期主要是在戰(zhàn)功方面。韓信沒來之前,曹參可以說是劉邦麾下第一猛將。韓信來了,當了大將軍,曹參跟著韓信。韓信打的那些大勝仗,曹參都參與過。

《史記》里專門對曹參的戰(zhàn)功做過一個總結(jié):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史記·曹相國世家》

曹參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城;俘虜過兩個諸侯王、三個丞相、六個將軍,還有好幾個司馬、御史、郡守等高官。這功勞,確實了不得!

劉邦得了天下之后,討論過一次誰的功勞最大,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當時,好多人都認為曹參功勞最大,光身上受的傷就有七十多處,傷痕累累。想一想,那真是軍神、戰(zhàn)神的感覺。

更了不起的是,曹參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不是只會打仗,他還有治國之才。打完天下之后,劉邦任命曹參做齊國相國,輔佐他的大兒子劉肥,就是那個私生子,跟曹氏生的。曹氏很可能是曹參的姐姐或妹妹,所以,劉邦跟曹參不是一般關(guān)系。最早,曹參便是劉邦的“中涓”,即親信,是最核心圈子里的人。劉邦安排曹參輔佐劉肥,很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親緣關(guān)系,這是舅舅輔佐外甥,這個關(guān)系肯定比較融洽。

那么,曹參是怎么治理齊國的呢?怎么看出他有治國之才呢?

曹參上任之后,便把齊國的儒生、有學(xué)問的人都召集來,向這些人請教:各位先生,我曹參是個粗人,也不知道怎么治國,大家給我出出主意吧!結(jié)果,這幫儒生說什么的都有,曹參都不是很滿意。怎么辦呢?還有什么明白人不?

身邊人說:曹相國,還有一個高人,叫蓋公。蓋公這個人也很有學(xué)問,只是跟這些儒生不一樣,蓋公是研究道家的,對黃老之學(xué)很有研究。

曹參很高興,“使人厚幣請之”,出高薪把這位蓋公給請來了。然后,蓋公給曹參講了一通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比如“無為而治”“清靜為天下正”之類的。曹參非常認同,把最好的房間騰出來請蓋公住下,給自己當顧問,用這套思想來治理齊國。九年間“齊國大治”,他被稱為賢相。

曹參一下子從名將變成了賢相,這個風頭便有點蓋過蕭何的感覺了。所以,在外人看來,蕭、曹之間,關(guān)系應(yīng)當沒那么融洽,可是,在這兩人的心底卻一直保持著一種默契。

公元前193年七月,蕭何病重,漢惠帝劉盈去蕭何家里看望:老相國啊,您百歲之后,誰接替您比較好啊?

蕭何回答:皇上,知臣莫如主,不用我說,您肯定知道合適的人選。

漢惠帝問:噢,那您覺得曹參怎樣?

蕭何:太合適啦,皇上,您真知人善任,臣死而無憾了。

這段對話很妙。你要說,是蕭何推薦了曹參,這也沒錯;你要說,是漢惠帝選中了曹參,蕭何隨聲附和,也沒錯。蕭何至死都這么謹慎。

曹參呢?當在齊國聽說蕭何去世的消息時,他立即囑咐手下:趕緊給我收拾行禮,打包袱,備車!

手下問:您這是要去哪兒?

曹參:去長安,皇上馬上就得召我去當相國。

手下一撇嘴,也不敢笑,心想:我家這個爺真是想當大相國想瘋了。結(jié)果,正說著呢,長安的使者就到門口了,圣旨來了,讓曹參去長安當相國。

手下們都驚呆了:我們這個爺不但能打仗、會治國,還能算命啊,提前算出來了。

然后,接替曹參擔任齊相的人來拜見曹參:曹相國,您把齊國治理得這么好,有什么寶貴經(jīng)驗,您傳授傳授我吧。

曹參就講了一條:

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史記·曹相國世家》

什么意思呢?古人也搞不清,存在著很多種說法。所以,雖然這內(nèi)容很重要,但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干脆沒要這一段。我認為,曹參的這句治國經(jīng)驗,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作為一個行政長官一定不要去干涉司法和市場。“獄”就是司法,“市”就是市場,這兩個領(lǐng)域有其獨立性。也可以說,這是人類以文明方式博弈的兩個平臺。很多人性惡的東西在這兩個平臺上被釋放和消解,在這個過程中,行政長官不必越俎代庖。這正好體現(xiàn)出黃老道家的思想在當時的意義。

接替蕭何之后,曹參把這種道家的治理思想推向了極致。什么是道家治理思想的極致呢?就是無為而治。

曹參當了相國之后,真就做到了無為而治,什么也不干。人們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剛上任你得出臺點新政策什么的。他倒好,什么新政也沒有,所有的事務(wù),蕭何那會兒怎么辦,現(xiàn)在還怎么辦,一點兒變化也沒有。

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史記·曹相國世家》

也不是一點兒變化都沒有,具體事務(wù)、政策,都沒變化,唯獨用人導(dǎo)向有變化。原來丞相手下的那些特別有思想、有干勁的官吏,他都給辭了:行了,哥幾個,你們思想太深刻了,干勁太足了,太想出政績了,不適合在我手下干,回家先歇著吧。

用《史記》原話講就是:

吏之言文刻深,欲務(wù)聲名者,輒斥去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他用什么樣的人呢?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史記·曹相國世家》

專門從地方上挑選那些不善言辭卻為人厚道、老成持重的官吏,把他們提拔上來,具體的活都交給他們?nèi)ジ伞?

曹參的這種看似有點奇葩的用人思想,被后世很多牛人贊賞,并且效仿。比如曾國藩就講:

湘軍之興,凡官氣重,心竅多者,在所必斥。

曾國藩看重的人是這樣的:

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

這基本就是對曹參用人思想的一個總結(jié)。曹參本著這個思想,把手下人安排完了,然后他自己就沒事干了,每天只是喝酒,什么事也不管。

有一天,手下一個從吏對他說:丞相啊,今天天氣不錯,咱到后面園子里轉(zhuǎn)轉(zhuǎn)吧。

曹參:好啊,走吧。

曹參跟著這個從吏,到相國府后面的園子里散步。這個園子邊上有幾間工作人員的宿舍,老遠就聽見里面正熱鬧著呢,一大幫官吏不上班,都聚在這里喝酒劃拳。

這個從吏心中竊喜,他就是為了讓曹參來堵這些人的。他有正義感,看不慣這種歪風,不過,他有心眼,不明說。他以為,曹參這回逮個正著,上班時間喝酒劃拳,肯定會給他們處分。

哪知道,曹參非但沒煩,還高興了,進門就坐下了:再去拿幾瓶好酒來,咱一塊兒喝,一塊兒玩。他玩得比誰都興奮。慢慢地,這個名聲就傳出去了,曹相國這不是胡鬧嗎?

很多老臣,輩分官職也都不低,都有點看不下去了。有人就來找曹參,勸他:哎呀,曹相國啊,這個……

他的話還沒講出口,曹參就笑了:哎呀什么啊,好不容易來一次,好好喝喝,干啦、干啦,我先干為敬……弄得這個來人也不好意思,喝吧,中間還想說,又讓曹參給打斷了:喝酒,喝酒,喝完再說……喝著喝著就把這哥們給喝倒了,然后把他抬回家了,什么也沒說成。

只要有人來給他提意見,最終都是如此,話還沒說,就把人灌趴下。弄得誰也沒脾氣。可是,有一個人有脾氣,誰啊?漢惠帝。讓你曹參當相國,替我管天下,結(jié)果,什么事也不干,白拿工資,天天喝酒,你這不是欺負我年輕嗎?

當時,曹參的兒子曹窋正在漢惠帝身邊做中大夫,回家對曹參說:爹啊,皇上可是生您的氣了,您是不是得反省一下?這樣下去,您別把咱家給毀了啊!

曹參大怒:這是國家大事,你懂什么?胡說八道的,來人,拉出去打一頓。打完兒子,第二天,曹參就進宮去見漢惠帝。

漢惠帝正生氣呢:曹相國啊,你說說吧,你每天什么事也不管,你打算怎么辦?

曹參跪在地上謝罪:皇上恕罪,您聽我解釋。您感覺,您與高祖皇帝比,誰的才能更高?

漢惠帝一撇嘴:我跟高祖皇帝當然沒法比,我差太遠了。

曹參:那么,您感覺,我與蕭相國比,誰的才能更高?

漢惠帝:說實話,我感覺,您比蕭相國還是差一些的。

曹參:皇上,您說得太對了!您想啊,高祖皇帝和蕭相國他們打天下、定天下,方方面面都給打好基礎(chǔ)了,咱們“外甥打燈籠——照舊”。

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史記·曹相國世家》

咱們老老實實,把他們定下的這套治理天下的政策給守住了,不就行嗎?有什么可干的呢?

漢惠帝服了:有道理,你繼續(xù)喝酒玩兒去吧。

然后,曹參就這么喝了三年酒,便成為一代名相。老百姓們編出歌謠來稱頌他:

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史記·曹相國世家》

這就是著名的“蕭規(guī)曹隨”的故事,其中體現(xiàn)了一種很重要的領(lǐng)導(dǎo)智慧。

另外,曹參能成為一代名相,當然不是什么也不干,說到底,他還是抓住了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必須抓的兩件大事:一是定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因循劉邦、蕭何的方向;二是帶隊伍,他選了一批老成持重的官吏。然后,抓大放小,小事都不管了。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史記·曹相國世家》

對于手下人的一些小過錯,他都不深究。整個相國府也就看不出什么問題、狀況,一切正常,順順當當。

這種糊涂、包容,也是一種道家的態(tài)度。類似地,《道德經(jīng)》里有句話: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

曹參是公元前190年去世的。接下來,換誰當丞相呢?劉邦的遺囑里是這樣安排的:

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提了三個人——王陵、陳平、周勃。

王陵是個什么人物呢?當然也不是一般人。他也是沛縣人,也是豪杰人物,早年劉邦是跟他混的。劉邦帶兵入關(guān)時,王陵也帶了一支隊伍,有幾千人。一開始,他對劉邦不是很服氣,自己在一邊單干。后來,劉邦出關(guān)回來與項羽爭天下時,主動聯(lián)絡(luò)王陵,請王陵幫著接在沛縣的老爹和老婆,兩人才重新合到一起,改王陵跟劉邦混了,幫著劉邦一塊打天下。而且,這中間項羽把王陵的母親給抓了,來要挾他。他派使者過去找項羽談判,結(jié)果,王陵的母親在使者面前自殺了。老太太臨死前囑咐使者:你給我兒子捎話回去,讓他踏踏實實輔佐漢王,不要為我分心。

唉,了不起的母親啊!

王陵沒什么文化,有點大老粗的感覺,實在人,直脾氣。這種人可交、可靠,所以,劉邦很看重他。可是,當丞相畢竟是涉足政治,太實了,也不行。“少戇”,意思就是心眼不夠多。得有個心眼多的人給他當幫手,陳平最合適。可是,心眼太多的人,又容易不擔事,還得找個愣點的,關(guān)鍵時刻能沖上去的,周勃正合適。不得不說,劉邦在用人方面是真了不起。

那么,這三位到底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巴林右旗| 东阿县| 德钦县| 雅安市| 灵山县| 湘乡市| 修武县| 桐柏县| 集安市| 平泉县| 钦州市| 客服| 丹棱县| 哈尔滨市| 邯郸市| 青川县| 佛教| 抚顺县| 灵宝市| 旺苍县| 三台县| 江达县| 阿勒泰市| 涿州市| 黑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湄潭县| 日喀则市| 江阴市| 宿迁市| 凤城市| 廊坊市| 台南市| 合作市| 西吉县| 井陉县| 盐池县| 会东县| 曲水县|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