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二:漢書下酒 秦云炅河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1246字
- 2021-03-31 15:35:17
古人了解歷史主要靠讀史書,了解西漢史主要靠讀《漢書》。
古人有很多讀《漢書》的典故。比如“牛角掛書”,出自《新唐書·李密傳》。講的是,隋末農民起義中的瓦崗軍后期領袖李密少年時曾騎牛尋訪名師包愷,他在牛角上掛了一部《漢書》,邊走邊讀。他讀得太入迷,以至于后面有人追上來,都渾然不覺。
而那位包愷先生正是以教授《漢書》知名,門人數千。
再比如“漢書下酒”,出自宋人龔明之的《中吳紀聞》。說的是北宋蘇舜欽一次在書房內獨自飲酒卻不叫送菜,他岳父覺得奇怪,偷窺了一下,發現他正在讀《漢書》,每至精彩處便飲酒一杯。岳父笑道:“有這樣的下酒菜也不枉了。”
蘇舜欽之后九百年,吳昌碩寫過一副著名的隸書對聯:漢書下酒,秦云炅河。
“秦云炅河”何解?眾說紛紜,依我看,頗似禪宗“云在青天水在瓶”之意。八百里秦川,莽莽蒼蒼,上有浮云變幻,下有大河奔流,這不正是西漢史宏闊深遠的意象嗎?
漢書下酒,是西漢的味道;秦云炅河,是西漢的意象。味道,不親口嘗嘗,是感受不到的;意象,不親眼看看,也是感受不到的。
怎么親口嘗、親眼看?穿越到西漢去?不可能,唯有讀《漢書》。《漢書》是文言文,讀不懂怎么辦?那就看看這部白話文的《西漢興衰史》吧。本書力求貼合《漢書》,將其精華全部梳理出來,把西漢的味道和意象都呈現出來。當然,也結合了《史記》。
西漢是幸運的,兩位天才史家為其著史。司馬遷以半部《史記》寫了西漢史的前半段,班固以整部《漢書》寫了西漢史的全部。
司馬遷和班固也是幸運的。如果西漢史本身不精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何以能寫成史家絕唱,贏得萬世聲名?歷史本身與史家、史書是相互成就的。
作為中國第一個資料豐富而完整的大一統朝代的歷史,西漢史包含的治亂興衰經驗,為歷代統治者所參照。只可惜,歷史的唯一教訓就是從未在歷史中吸取教訓,西漢的治亂興衰在后面各個朝代不斷重復上演。所以,若為國運興衰經驗而讀史,讀了西漢史,其他朝代史幾乎不必讀。
同樣,若為人生成敗經驗而讀史,讀了西漢史,其他朝代史也幾乎不必讀。再也沒有哪個朝代史像西漢史有這么多著名的具有典范意義的人物,他們多數都是底層出身,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他們的奮斗與挫折、思考與困惑、成功與滅亡,都能給同為底層出身的我們以現實的指引。
還有,構建信仰。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天地君親師等中華民族的整個信仰體系都是通過西漢史確定下來的。而這些正是本書的重點。
具體來說,作為《谷園講通鑒》系列的第三部,《西漢興衰史》講述了漢高祖劉邦之后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廢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共十位西漢皇帝面對的內憂外患,以及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后宮、皇室、外戚、宦官、名臣、名將、名士、奇人等各色人物的故事,完整展現了整個西漢帝國由興到衰的歷史過程。
對于西漢的黃老之治、獨尊儒術、王霸兼用等政治思想和商業智慧、風俗觀念等,本書均做了分析梳理,涵蓋了《史記》《漢書》主要的思想智慧。
總之,看了這部《西漢興衰史》,可以全景式了解西漢的歷史、人文、社會風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