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黃老思想治國的極致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3623字
- 2021-03-31 15:35:17
漢文帝之所以在后世地位這么高,說到底是因為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什么叫盛世呢?首先要符合一條,那就是得富裕,國家和人民都有錢。
初中課本里講到“文景之治”時,也主要是講,當時國庫里的錢多得多少年都用不著,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那么,哪來那么多錢呢?掙來的嗎?不是,是鑄出來的。當時全國上下,幾乎是誰愿意鑄錢,誰就鑄。
至孝文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史記·平準書》
這說的就是人們可以自己鑄錢。
同樣的情況,《漢書》里是這樣寫的:
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漢書·食貨志》
漢文帝五年,就是公元前175年,這一年賈誼正在長沙國當太傅。一聽說漢文帝竟然出臺了這么個政策,他立即寫了一道奏疏:皇上啊,您得趕緊停止這個政策。不但要嚴禁民間鑄錢,還應當把銅礦等資源全部收歸國有,從源頭上控制,讓民間想鑄錢,都弄不到原材料。
漢文帝竟然不聽。
另外一個大秘,也姓賈,叫賈山,也反對這個政策。
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漢書·賈山傳》
錢這東西,本來不當吃不當喝的,就是一塊銅,可是它有一個神奇的功效——能讓人變得富貴。
這個功效可不了得,讓誰富貴,這是人主、是皇上駕馭人的操柄。如果放開禁令,那皇權不就沒威勢了嗎?此風不可長!
漢文帝一概不聽,鐵了心了,堅持推行這個“使民放鑄”的經濟政策,而且這個政策一直維持了三十多年,直到漢景帝晚期才廢止。也就是說,它幾乎貫穿了整個“文景之治”時期。而“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當然與這個政策是有關的,甚至很可能它就是“文景之治”的關鍵因素。
其實,漢初,劉邦就搞過一次向老百姓開放鑄幣權的政策,當時還是跟項羽爭霸的時期。
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史記·平準書》
當時都還是用秦朝鑄造發行的銅錢,叫“秦半兩”,同樣是“秦半兩”,重的和輕的,分量有差一半多的。據說,這是貨幣史上常見的現象。因為,鑄錢是有成本的,一塊銅材再加上加工費、管理費,最終出來,它能直接購買的東西未必抵得上成本。所以,鑄錢并不是穩賺不賠的,有可能虧本,也可能收益非常低。
為了利益最大化,鑄錢的人或機構就會一點一點偷工減料,錢幣就會越來越輕薄。同時,還有一個劣幣淘汰良幣的問題,人們在交易過程中,會把分量足、成色好的錢幣留下,盡量拿輕薄的劣幣往外花,最終流通的,便都是劣幣了。
劉邦當時忙于打仗,沒有專門的人才管理鑄錢工作,外行管這個事,又控制不好成本,從中無利可圖,索性放開,讓老百姓自己鑄錢。這一放開不要緊,他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監管,結果怎么著?通貨膨脹,因為錢不值錢,物價飛漲,所以餓死了很多人。然而,有些精明的商人卻因為囤積糧食物品什么的,發了大財。
所以,劉邦就恨上商人了。等他正式當了皇帝之后,便下了道命令:
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史記·平準書》
賈人就是商人、商賈,不能穿絲綢的衣服,也不能乘車,小破車可以坐,幾匹馬拉著的那種豪車不能坐,你有錢也不能買。我讓你有錢沒地兒花,你炫富,沒門!還有,我提高你的稅率,讓你多交稅,讓你富不起來。
劉邦不知道,商人多交的稅最后還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招其實不管用。商人到什么時候都是富裕的。
不過,劉邦這個命令在后世影響很大,商人名義上的社會地位一直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所謂的資本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皇權時代一直發展不起來。
劉邦這個放開鑄錢的政策,大致在他即皇帝位之后就廢止了,漢惠帝時期又正式出臺了盜鑄令,嚴禁盜鑄。
可是盜鑄并沒有被禁止,尤其很多諸侯國也都在或明或暗地鑄錢。所以,所謂劣幣淘汰良幣的現象一直存在。
到了漢文帝時期,劣幣都劣到了一定程度,必須要整頓了。于是,漢文帝推出了一套標準版的新版銅錢,叫“四銖錢”。銖是一個重量單位,一兩等于二十四銖。四銖錢,顧名思義,重量應當是四銖,六分之一兩。可是,這種銅錢上面還是寫著“半兩”字樣。與此同時,還是“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
“除盜鑄錢令”是漢文帝以黃老思想治國的一個極致表現。
漢文帝身上還有哪些方面,體現出他深受黃老思想的影響呢?簡單講,就是“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的人生三寶,漢文帝都有。
先說慈,就是慈悲仁愛。你可能會說,漢文帝把親弟弟、親舅舅都給逼死了,能說慈悲嗎?這些都是有原因的,他們要么謀反、要么殺使者,本身犯的都是死罪。一個皇帝的慈悲,主要是體現在對天下百姓的慈悲仁愛上。他廢除了好幾項肉刑,輕徭薄賦,這就是大慈悲。
還有一個大方面,就是跟匈奴對抗的情況,漢文帝的態度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少打仗就少打仗,吃點虧,也忍著,以防守為主。漢文帝對南越國也是懷柔安撫。為的什么呀?
惡煩苦百姓。——《史記·孝文本紀》
打起仗來誰遭殃?當然是老百姓遭殃。
漢文帝對國防的態度,絕對稱得上是大慈悲。
其次,什么叫不敢為天下先?舉個例子,當初,賈誼在第一次見到漢文帝時,就建議對歷法、禮制等做全面的改革。漢文帝聽完,很贊同,卻沒有立即實行,而是非常慎重地循序漸進地一點點嘗試開展。這種謹慎、持重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最后,再說他的儉,也就是儉樸。他在位二十三年,國家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出現了盛世,可是,他自己過的可以說是窮日子,吃的、用的、住的、坐的,都還是呂后那套東西,呂后當初用什么,他就還用什么,規格半點兒也沒提高。
宮室園林都還是老樣子,從來沒搞過裝修擴建。有一次,他住的地方打算建個露臺,找工匠來一合算成本,得用一百金。他很驚訝。
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史記·孝文本紀》
百金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資產。
省省吧,不建了。
他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普通料子做的。他給他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規定,不許穿太華美的衣服,那種長長地拖到地上的禮服不許穿。屋子里的窗簾帷幔也不許繡花,不能有這些裝飾,要給天下樹立一個儉樸的榜樣。
漢文帝還做出一個垂范后世的榜樣,就是薄葬。這又是一個值得考據研究的大題目:中國的殯葬文化。
中國文化有厚葬的傳統。歷史上的厚葬,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秦始皇,修個墳墓就發動了七十萬人,殉葬陪葬的人和物品無數,結果導致國都亡了。
民間的情況怎么樣呢?估計也都是厚葬為多,你看早年的陳平、周勃,都是在白事上混飯吃的,都是干殯葬業的,說明老百姓在這方面投的錢不少。
這種厚葬的傳統,應當與儒家文化有關系。孔子反對殉葬,但他并不反對厚葬。《論語》里講,顏回死后,師兄弟們想厚葬他,孔子認為不合適,因為顏回很窮,他自己的積蓄根本厚葬不起。結果,最后師兄弟們還是湊錢厚葬了他,孔子也沒說什么。
孟子甚至講過一句話,說絕了: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下》
在任何情況下,君子都不應該在父母身上省錢。所以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能薄葬父母。
那么,漢文帝為什么能堅持薄葬呢?一個原因是,他是堅持給自己薄葬,而不是給他父母薄葬,所以不用擔心別人的指責。他要求: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史記·孝文本紀》
霸陵是他為自己預造的陵墓,修建材料一切從儉,不能用金銀銅錫,也不要從平地上起丘陵。而且,他的遺詔里面還要求: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史記·孝文本紀》
自己死后,后宮里面,夫人以下的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全部遣散回家。
民間的憑吊、祭祀也都從儉,盡量不給老百姓添麻煩。這既是儉,更是慈。漢文帝的這些好品質影響深遠。
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漢文帝堅持薄葬的根本原因,就是漢文帝的治國思想是黃老道家的思想,跟儒家不一樣。對于厚葬還是薄葬,道家根本不在意,甚至持相反的看法。
漢文帝在給子孫們的遺詔中講: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史記·孝文本紀》
這就是典型的莊子思想。天下萬物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之理,你們不必為我的死而哀傷。
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史記·孝文本紀》
我看透了生死之理,也就不怕死了,厚葬什么的都沒有意義,所以我要薄葬。你們不必太悲哀。我在位期間,生怕做錯什么事,辱沒了先人,所幸天下太平,死而無憾。現在,我要帶頭薄葬,不給國家和百姓增加負擔。
對薄葬的規格,他在遺詔中也有細致的交代。
公元前157年六月,漢文帝駕崩于未央宮,享年四十六歲。不過,在皇帝里他也不算短壽了。
司馬光對漢文帝最后的評價是: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資治通鑒·漢紀七》
漢文帝作為一國之君,率先垂范,以仁厚、儉樸、勤勞的個人品質,影響臣民,化民成俗。天下之安寧太平,老百姓之生活富足,以后的朝代很少有達到的了。
所以,曾國藩拿他與舜、禹還有周文王相提并論,也不為過。
另外,漢文帝在臨死之前,還給將要繼位的漢景帝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幫助漢景帝度過了執政期間最大的危機。那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