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史上最牛材料匠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3857字
- 2021-03-31 15:35:17
上回講到漢文帝的黃老之術,一是用謙,二是用法。除此之外,在治國層面,黃老道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農業。
老子曾講到治民的關鍵: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第三章》
什么意思呢?虛其心,弱其志,就是不要讓老百姓有太多想法,老老實實種地。種好了地,有糧吃,才能充實肚腹,強化筋骨,才能有力氣,繼續種好地。
所以,漢文帝即位第二年,就下發了一個“一號文件”。用漢文帝詔書的話講就是: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史記·孝文本紀》
農業是根本,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因為“民以食為天”。
漢文帝還親自下地干活,給天下之人做表率。而且漢文帝對農業的重視,以及一系列治國思想和政策的推行,并不只是他個人的意志,而是整個漢初執政高層的共識。特別是,作為皇帝他身邊是有一套智囊班底的,這個班底在給他出主意、出思路。
在他的這套班底里,最著名、最突出的一個人就是賈誼。發這個“一號文件”就是賈誼提議的。
賈誼太牛了!《史記》里,他跟誰合在一個列傳里,你知道嗎?跟屈原合在一個傳里。
這兩人的命運有點相似,都是才高八斗,一個是楚辭的宗師,一個是漢賦的宗師,都在君主身邊待過,后來又被君主疏遠,不大得志,結果一個是自殺死的,一個是抑郁而終。
現在來看,當然屈原的名氣更大,端午節就是為他設的,一吃粽子就能想起屈原。賈誼的名氣小多了,好多人都不知道。可是,他在古代的名氣可太大了,特別是在文官、文人中的名氣很大,地位、分量比屈原還要高。
比如曾國藩就有個說法:有史以來,給皇帝寫奏疏,寫得最好的前三名是賈誼、陸贄、蘇東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賈誼就是千古一秘,史上最牛材料匠。
那么,他都寫的什么材料、什么樣的奏疏,這么了不起呢?咱慢慢說,先說一下他的身世經歷。
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就以詩文之才聞名當地,被河南郡的郡守吳公看中,招到手下當秘書。這位吳公也不簡單,最早跟李斯混過,政務能力非常強,把河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所有郡守中,他的政績排第一。
當時,漢文帝剛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要展示點新氣象,就把吳公給召到朝中做官。于是,吳公向漢文帝推薦了賈誼。賈誼被封為博士——皇家顧問,其實還是大秘。
當時,賈誼只有二十出頭,在所有的博士秘書里面是最年輕的,但是,他的學問是最好的。所以,漢文帝便喜歡上賈誼了,不到一年,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
大致就在這個時候,賈誼給漢文帝提出了積極發展農業的建議,他的那篇奏疏叫《論積貯疏》。奏疏開篇引用了《管子》中的名句: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管子說:糧倉充實了,老百姓就懂得禮節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能使國家安定,從古代到現在,還沒聽說過這樣的事。
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賈誼《論積貯疏》
國家和老百姓都還不富裕,手里都沒有什么積蓄,沒存下糧食,也沒存下錢。
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賈誼《論積貯疏》
只要手里糧多錢多,有經濟實力,那就什么事都好辦,軍事上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國富才能兵強。
那么,怎樣才能“粟多而財有余”呢?當然要全力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根本在于發展農業,得重農耕,皇上您要親自帶頭,做個榜樣。
漢文帝看完這道奏疏,非常認同,全部采納。關于其他方面,賈誼也有不少建議,也都被漢文帝采納。比如,漢文帝為了減少和避免與功臣、重臣的矛盾,出了一個政策,就是讓那些有封爵的大臣全部離開長安,回到自己的封地,由周勃丞相帶頭。這個政策就是賈誼提出的。不過,大臣們并不樂意,因為長安生活條件好,所以,他們對賈誼都有意見。很多人就在漢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
本來,漢文帝有心提拔賈誼做更大的官,任公卿之位,但讓這幫人給說的,也覺得沒意思了,他就有點疏遠賈誼。后來干脆把賈誼調離了,離開朝廷,去給長沙王做太傅。
賈誼給長沙王當太傅,主要還是起監督引導的作用。當時的長沙王應當是吳芮的玄孫吳差。司馬遷曾盛贊吳芮:
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漢初異姓被封王的就數吳芮的結局最好,一共五輩世襲王爵封地。最終,這個吳差沒有兒子做繼承人,劉家這才把長沙國給收了回去,中間一點事也沒出過。
賈誼感覺很受挫,好像一下子被打入冷宮。而且,他看書上說,長沙國氣候條件跟北方不一樣,特別潮濕,不適合生存。他琢磨著自己在長沙國肯定活不長,所以非常失意煩惱。
來到長沙國,賈誼坐船走在湘水上,心情很不好,忽然想起了屈原。因為,傳說屈原是投湘水自殺,汨羅江是湘水的支流。于是,賈誼就在船上寫了一篇《吊屈原賦》,扔到水里,憑吊屈原,結果從此開啟了歷代文人追思憑吊屈原的一種傳統,只要是失意的、被貶的,都拿自己跟屈原比。屈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名聲越來越大。
賈誼在長沙待了一年多。他還總是擔心自己活不長,對于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也不抱什么希望了。中間他寫了一篇《鳥賦》,來反思生命。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沒有規律,難以把握,所以,做人不要太執著,別跟自己較勁,順其自然最好。
然而,就在這時候,漢文帝派使者來了,讓賈誼回長安覲見。賈誼欣喜若狂,以為皇上又要重用他了。他興沖沖回到長安,進了未央宮,見到漢文帝。結果一見面,漢文帝問了一個問題,弄得后世讀史的人都哭笑不得:賈誼啊,我有個問題想不明白,問身邊這些人也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把你召來。你說說,鬼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鬧了半天,大老遠地把賈誼叫回來,就為了問這個,太過分了吧。大詩人李商隱讀到這里,寫下一首著名的悲憤詩《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天下有那么多要緊事你不問,偏偏問什么鬼神,這不是瞎扯嗎?
賈誼呢,沒打哏,他是真有學問,張口就來,把個鬼神問題講得透兒透兒的。漢文帝聽著聽著就入迷了,坐在席子上,不由自主地往賈誼這邊靠,這就叫“可憐夜半虛前席”。
這次召見之后,漢文帝改任賈誼做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年紀小,也就十多歲,平時在長安,沒回封地。這樣,賈誼也就留在了漢文帝身邊,又可以給漢文帝建言獻策寫奏疏了。這時,他寫出了一篇被毛澤東稱為“西漢第一雄文”的奏疏,史稱《治安策》,又叫《陳政事疏》。曾國藩對這篇奏疏也是推崇備至。
那么,這篇奇文里都寫的什么呢?為什么會得到后世這么高的評價?首先,它指出了一個關系國家危亡的大問題,就是:諸侯王的實力越來越強,他們遲早會造反。淮南王、濟北王的例子不就在這擺著嗎?這跟那些異姓王,比如黥布、韓信,跟他們的造反是一樣的,只要他們的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對朝廷構成威脅了,他不想造反也得反。為什么長沙王吳家能傳到現在,就是因為他們實力太小,只有兩萬多戶,他除了對朝廷保持忠心別無選擇。
那么,為什么現在還暫時安穩呢?還沒造反呢?因為,這些諸侯王的年紀普遍還不大,經驗不足,還受著朝廷給派去的太傅、相國這些力量的約束。等過上幾年,他們都成長起來,朝廷派去的這些人也老了,就控制不了他們了。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削藩,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和實力,強化中央集權,而且要抓緊落實。
那么,怎么控制諸侯,避免他們造反呢?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賈誼《治安策》
什么意思呢?比如齊國實力強,從劉肥傳給劉襄,這么一輩一輩往下傳。它有個特點,就是每一輩都只傳給嫡長子一個人。個別的不是傳給嫡長子的,也是傳給別的一個兒子,這一個兒子繼續享有一個完整的諸侯國。以后,別這樣了。比如劉襄,他有幾個兒子,就把齊國分幾份,每個兒子都繼承一份,把他們都封成王侯。這就叫“眾建諸侯”,這樣一來,就把他們的實力給分化了。
賈誼講的第二個大問題是教育太子。只有教育好太子,才能實現皇權長期穩定的傳承。
前車覆,后車誡。——賈誼《治安策》
前面的車從哪兒翻了,后面的車就別從那兒走了,或者從那兒走也要加小心。秦朝為什么二世而亡?根本問題就出在太子的教育不行。
而夏、商、周三朝為什么傳這么久?就是因為它們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太子的制度。從小就給太子選德高望重的智慧深沉的太傅、少傅、太保、少保什么的,身邊的人也都是“天下之端士”。這樣,每天受這些人的教育和影響,從小就會養成好的品性和習慣。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賈誼《治安策》
太子培養好了,皇權的傳承與發展就沒有問題,天下就盡在掌握中,就能穩定。
總之,太子的培養太重要了。
選左右早諭教最急。——賈誼《治安策》
給太子選擇一幫好老師、好同學、好朋友,每天圍在他左右,早一點開始對他的教育,這是要抓緊做的事。
賈誼講的第三個問題是,要扭轉秦朝單純依靠法治對傳統道德造成破壞的局面,建立起以禮治天下的政策框架。
為什么說這篇《治安策》是千古雄文,就是因為以后歷朝歷代的政治都從這篇文章中汲取了經驗。
最后,賈誼還講了一個問題:
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賈誼《治安策》
皇帝要給大臣留面子,培養大臣的廉恥尊嚴感。大臣如果真有什么罪,應當讓他出于維護自我的尊嚴而自殺。盡量不要粗暴地抓起來,刑訊逼供什么的。
寫完這篇《治安策》之后沒多長時間,賈誼就死了。天妒英才,他只活了三十二歲。
因為什么死的呢?因為,那個最受漢文帝疼愛的小兒子梁懷王有一次騎馬摔死了。他這個當太傅的特別自責,天天傷心懊惱,想起來就哭。他本來身體就不好,總擔心自己活不長,結果就抑郁而死。
賈誼的奏疏建議,漢文帝也不是都采納,也有打回去的。比如,“文景之治”期間一個最富爭議的問題,也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葩事件,就是漢文帝一意孤行的結果,到底怎么個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