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智囊之死
- 谷園講通鑒:西漢興衰史
- 谷園
- 5007字
- 2021-03-31 15:35:17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他的兒子、三十一歲的太子劉啟即位成了皇帝,就是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皇后成了太后。
劉啟上面本來還有三個哥哥,竇太后也不是漢文帝的結(jié)發(fā)妻子,漢文帝當(dāng)代王時的王后另有其人。結(jié)果,上面三個哥哥都夭折了,王后也死了,他們娘倆就上位了。
漢景帝在位十六年,整體算是比較順的。他繼續(xù)運用黃老道家的思想,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只是,他在即位的第三年,遭遇了一場巨大的危機,差點把皇位給弄丟了。幸好,漢文帝臨死前給他推薦的牛人幫他度過了那場危機。
什么危機呢?就是“七國之亂”,吳王劉濞還有其他諸侯王,一共七個王,打著“清君側(cè),誅晁錯”的旗號,造反了。
其實,賈誼在《治安策》里就已經(jīng)跟漢文帝預(yù)言了,老劉家那些諸侯王一天天實力強大,早晚會造反,必須得想辦法“削藩”——藩就是諸侯國,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增強朝廷的實力,這叫“強本弱末”。
不過,對于賈誼的這個建議,漢文帝沒有積極去推行,因為當(dāng)時條件還不是很成熟,他怕出亂子。另外,賈誼反對漢文帝的“除盜鑄錢令”,漢文帝也沒聽。所以,諸侯王都可以自己鑄錢,結(jié)果,有的諸侯王的實力就越來越強。特別是吳王劉濞,最突出。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劉邦兄弟四個,他排行老三。上面的大哥叫劉伯,對劉邦很照顧,可惜死得早。二哥叫劉仲,劉邦當(dāng)皇帝后,把劉仲封為代王。代國靠近匈奴,匈奴來攻,劉仲便棄國而逃。劉邦很生氣,就把劉仲的王給廢了。
后來,黥布造反時,打死了劉邦的叔伯哥哥荊王劉賈。劉賈沒兒子,荊國給誰呢?荊國這一片,是當(dāng)年項羽的大后方,人多、事雜,不好控制,劉邦自己的兒子都年幼,鎮(zhèn)不住。想來想去,他就想到劉仲的兒子劉濞了。當(dāng)時,劉濞整二十,跟著劉邦一起打黥布,表現(xiàn)不俗,很討劉邦的喜歡。
于是,劉邦就把荊國改成吳國,封給了劉濞,劉濞成了吳王。
劉濞從劉邦手里接過了吳王印綬,歡天喜地地正要走呢,劉邦忽然感覺哪兒不大對勁:劉濞,你回來,我再好好看看你。
端詳來端詳去,劉邦后悔了,說:
若狀有反相。——《史記·吳王濞列傳》
據(jù)說咱大漢立朝五十年的時候,東南將有大亂,你可不要造反啊,都是劉家人,可不能窩里反。
劉濞嚇哭了:皇上啊,侄兒我感激您,怎么會造反呢?打死我也不敢。您好好養(yǎng)病吧,保重龍體,我走了。
吳王劉濞很有才干,有治國的大才,能干、會干、敢干。他主要抓住了兩大“國有企業(yè)”,讓吳國富強起來。哪兩大“國有企業(yè)”呢?
一是鑄錢。他封地里有銅山,銅礦資源豐富,漢文帝還沒實行“除盜鑄錢令”時,他就一直在盜鑄,自己鑄錢。后來,實行了“除盜鑄錢令”后,他鑄的錢更是風(fēng)行天下,品相好、分量足,受歡迎,發(fā)行量最大。
二是制鹽。吳國沿海,煮海為鹽,大力發(fā)展鹽業(yè)生產(chǎn)。吳國的鹽也是暢銷天下。
有這兩大宗,財政收入就有了,根本用不著再跟老百姓收什么田賦、地租了,全免。所以,別國的人口好多向吳國移民。
總之,吳王濞統(tǒng)治吳國四十多年,國家富裕,人口眾多,慢慢地具有了叫板朝廷的實力。
另外,這中間還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讓劉濞耿耿于懷。怎么回事呢?有一次,劉濞派他的太子去長安朝見漢文帝。然后,吳太子在長安就玩了幾天,跟當(dāng)時的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玩。結(jié)果,玩得都太投入了,吳太子這邊的隨從忘了尊卑等級,兩邊竟然打起來了。漢景帝那會也是年輕氣盛,竟然把吳太子給打死了。
這怎么辦呢?也沒別的辦法,漢文帝道歉,派人把吳太子的尸體運回吳國發(fā)喪。
劉濞惱怒:給我拉回來干什么?在長安死的就埋在長安吧,那兒也是老劉家的地方呀!
生生又給拉回長安,埋在了長安。
隨后,再有到長安朝見的事兒,劉濞就稱病不去。
漢文帝開始時,還想較較真:你沒病說有病,這是欺君之罪。
之后,只要有吳王劉濞派來的使者,他就關(guān)注這個事:吳王濞是不是裝病?老實交代。
搞得吳王濞也很緊張,當(dāng)時就想造反。后來,有個使者干脆跟漢文帝照實說了:皇上啊,有句古話叫“察見淵魚者不祥”,我們吳王即便是裝病,肯定也有他的苦衷,您逼這么緊,圖什么呢?這不是您的風(fēng)格啊!
漢文帝心里咯噔一下,一掂量當(dāng)時的實力,心想還是算了,吳王不來就不來吧,老了,有病沒病的身體也好不到哪兒去了,以后就不用來朝見了。于是,漢文帝說:正好,我這有副手杖,挺好的,賜給吳王,你給捎回去吧。
吳王劉濞一看漢文帝服軟了,也就打消了謀反的念頭。等到漢景帝時,怎么又反了呢?因為削藩。
皇帝面對的問題一直是內(nèi)憂和外患,漢景帝即位之后,他的外患匈奴,用和親的辦法維持著問題不大。內(nèi)憂是主要的,下面的諸侯國比漢文帝時更強大了,對朝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必須得削藩了。
可是,削藩就跟從身上割肉似的,削誰誰也不樂意。這矛盾一激化,很可能就有人造反,漢景帝很糾結(jié),難以下這個決定。
晁錯就在旁邊攛掇: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史記·吳王濞列傳》
皇上啊,現(xiàn)在,要是因為削藩,把他們逼反了,那為害還小一點;如果不削,干等著他們強大了,主動造反,那禍害就大了。
晁錯是漢景帝的紅人,從景帝當(dāng)太子時就是景帝的心腹大秘。這人非常有才華,也跟賈誼似的,給漢文帝寫過好幾篇治國安邦的奏疏,《資治通鑒》里也都全文抄下來,說明司馬光對他的才能、見地是非常認可的。
景帝那會兒還在當(dāng)太子,什么事都請教晁錯,晁錯都給出主意。而且他的主意都很好,很有智慧,太子府上的人都很服氣,就給他起了個外號“智囊”。“智囊”這個詞就是從晁錯這兒來的。
景帝即位之后,晁錯就更紅了,滿朝文武都不如他受寵。于是,他就想大展拳腳,施展抱負,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讓景帝來推行。
下面具體辦事的大臣們感覺晁錯還是書生意氣,有點冒進,有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就比較抵觸。尤其丞相申屠嘉,就是以前辦鄧通的那位丞相,也想把晁錯給辦了。
正好,有一次晁錯主管的內(nèi)史府搞建設(shè)。太廟的墻礙事,他就讓人在那個墻上開了兩個門。
申屠嘉知道了,就去找漢景帝告狀:皇上,晁錯太過分了,他竟敢在太廟的墻上開門,不殺不足以告慰先帝。
他沒想到,晁錯提前獲得信兒了,已經(jīng)跑在他前面,給景帝把這個事解釋過去了,取得了景帝的諒解。申屠嘉武將出身,剛烈,漢文帝都得給他面子的,這回他氣得大病不起,死了。
晁錯這下子更了不得了。所以,晁錯攛掇削藩,旁邊也沒人敢反對。只有一個反對的,就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漢景帝的表兄,是新崛起的外戚權(quán)貴。
竇嬰反對,跟晁錯鬧得很不愉快。最終,漢景帝還是聽了晁錯的,讓晁錯拿出削藩方案。然后,君臣倆開始演雙簧。
晁錯去給諸侯國挑毛病,找罪名。比如他給楚王劉戉(yuè)找到一個罪名:啟稟皇上,去年在給薄太后服喪期間,劉戉有淫亂活動,罪大惡極,得判死刑。
漢景帝便說:該殺,不過,都是一家人,不忍心啊!這樣吧,削他一個郡,把楚國的東海郡收歸國有。
楚王趕緊謝恩。這樣一來,真就沒什么阻力,連著削了好幾個王。接下來,就準備削吳王劉濞了。結(jié)果,劉濞造反了。之前的預(yù)言應(yīng)驗了。
吳王劉濞聯(lián)合了其他幾個諸侯王,大家都積極響應(yīng)。最終,吳王跟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總共七個王一起發(fā)兵數(shù)十萬造反。
漢景帝一看,慌了神了,一邊組織軍隊前去應(yīng)戰(zhàn),一邊在宮中坐臥不寧,問晁錯:你說早反禍小,你看這形勢怎么辦?
晁錯只是個文人,真出事了,也慌了。而且,就在十多天前,發(fā)生了一件讓他感覺非常痛苦的事情。什么事情呢?他父親自殺了。
他父親聽說兒子攛掇漢景帝削藩,沖在最前面,很擔(dān)心。老爺子專程從老家過來找他:你這回真是大錯特錯啊,你弄哪門子削藩呀?你知道你現(xiàn)在有多危險嗎?
晁錯一撇嘴:現(xiàn)在不削藩,皇上的江山就危險了。
一句話,把老爺子噎回去了。老爺子很絕望:你光想皇上的江山,怎么就不想想咱晁家的安危呢?我這么大年紀了,不能眼睜睜地看你死,我受不了那個痛苦。隨后,老父親竟然喝藥死了。
晁錯又是難過,又是郁悶,進退失據(jù),也沒主意了,他一會兒說:皇上啊,您必須御駕親征,我在長安給您管后勤,征兵運糧什么的;一會兒又說:實在不行,跟吳王和談,不削他了,再送給他幾座城。
漢景帝開始討厭晁錯了。正在這時,他的表兄大將軍竇嬰求見:皇上,您現(xiàn)在不如把袁盎叫來,讓他給您出出主意,之前先帝有什么事,都是找他。
袁盎,前面提過好幾次了,他是漢文帝的大秘、紅人。最早,他提醒文帝不要對周勃等功臣過分客氣,張釋之也是他推薦給文帝的。文帝把淮南王劉長關(guān)進囚車要發(fā)配蜀地時,袁盎提醒文帝:淮南王萬一自殺了,您會落個殺弟之名,多不好。
結(jié)果,淮南王真就絕食而死。漢文帝非常自責(zé)難過,袁盎又趕緊勸慰一番,提醒文帝可以好好善待劉長的三個兒子。于是,文帝給這三個侄子都封了王。朝中上下對袁盎也都豎大拇指,認為他辦事穩(wěn)重。
還有一次,袁盎陪漢文帝騎馬在外面玩兒。文帝興致很高,在一個高坡上,想玩?zhèn)€刺激的,要騎馬直接沖下去。袁盎一把給拉住了,說: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皇上,我不是掃您的興啊,古話說家有千金財富的人不坐在屋檐下,家有百金財富的人站時不倚在樓臺的欄桿上,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險而心存僥幸心理。您玩這個極限運動,萬一馬驚了,出點事故,江山怎么辦?太后怎么辦?
漢文帝聽后一縮脖子回宮了。
還有一次,漢文帝帶著皇后、寵妃慎夫人等一大幫人到上林苑游玩。中午吃飯的時候,鋪上席子,大家都席地而坐。誰在哪兒、誰在哪兒,這是皇上的,這是皇后的,這是慎夫人的,等等,全部鋪好。宦官宮女們習(xí)慣性地把皇后和慎夫人的席子齊著鋪,因為慎夫人受寵,在后宮里一直跟皇后是平起平坐的,甚至風(fēng)頭蓋過了皇后。
袁盎上去就把慎夫人的席子往后扽出一塊來。那意思是,慎夫人得坐到靠下首的位置。
慎夫人生氣,不肯坐,文帝也瞪袁盎。
袁盎眨眨眼,也不說話,意思是:皇上,這兒人太多,我不方便解釋。
回宮之后,袁盎跟文帝解釋:
尊卑有序則上下和。——《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慎夫人再受寵,那也相當(dāng)于妾,皇后是主,您忘記“人彘”了嗎?漢文帝一下子陰轉(zhuǎn)晴:對,我可不能讓愛妃走了戚夫人的老路。
過后,慎夫人也非常感謝袁盎的提醒,賜給袁盎五十金。
不過,一代明君也受不了這樣的直諫之臣。后來,漢文帝把袁盎從身邊調(diào)走了。再后來,袁盎到邊防隴西帶過兵,也給諸侯國當(dāng)過丞相,還給吳王劉濞當(dāng)過丞相。不論到哪兒,他都干得挺好,很會處理關(guān)系。
袁盎唯獨跟晁錯合不來,兩人是冤家對頭。漢景帝即位之后,晁錯得勢,官職做到了御史大夫,相當(dāng)于副丞相,監(jiān)察百官,很有權(quán)力。他就給袁盎弄了一個罪名,說袁盎當(dāng)吳相期間,接受吳王的財物,差點砍了袁盎的頭。漢景帝覺得袁盎是個人才,殺了可惜,赦免了死罪,貶為庶人。
晁錯呢,還不解氣。吳王劉濞這一造反,他又給袁盎安了一個罪名,說袁盎跟吳王串通,對吳王造反肯定提前知道,卻不向朝廷匯報,這跟謀反者是同罪。這罪名要成立了,就得夷九族。
晁錯還沒給景帝說,就有人把這個情況透給袁盎了。袁盎嚇壞了,連夜去找竇嬰,大致把情況說了一下:竇大將軍,麻煩您跟皇上說一下,我得見皇上,跟皇上說說吳王這邊到底什么情況,看看怎么應(yīng)對。
竇嬰也煩晁錯,所以很樂意幫這個忙。于是,袁盎來到了漢景帝面前。漢景帝問:對于七國造反你有什么高見,說說。
袁盎很淡定:皇上,不足為憂,吳國那邊的情況我了解。劉濞手下根本沒有真正的人才能夠輔佐他。如果真有大才在背后,那肯定得拉著他,不讓他走這條自取滅亡之路。他手下那些所謂的豪杰之士,都是圖吳國的銅鹽之利,是沖著錢去的。咱們派出點間諜,帶上幾千金,就能把他們收買、瓦解了。
當(dāng)時,晁錯在一旁聽袁盎這么一說,非常認同,禁不住稱贊。
景帝又問:你看具體該怎么辦呢?
袁盎沒言語,兩邊瞅瞅,意思是這是機密,人多不能說。景帝就讓隨從、宦官和晁錯都出去了。
袁盎這才對漢景帝壓低了聲音說:皇上,七王之所以造反,說到底,就是因為晁錯出了這個削藩的餿主意。七王造反不過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他們敢有當(dāng)皇帝的想法嗎?恐怕沒有。您只要把晁錯殺了,承諾不削藩了,他們肯定退兵,這個事兵不血刃就解決啦!
漢景帝沉默良久,最后講了一句話: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史記·吳王濞列傳》
我不會因為憐惜一個人而辜負天下。
于是,他秘密授意大臣,控告晁錯的罪行。十幾天后,晁錯在上朝的路上被拿下,然后,朝服都沒脫,直接就被斬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號稱“智囊”的人物,就落得這么個下場。這讓我想起《這才是戰(zhàn)國》里講過的“關(guān)其思模式”。永遠也不要以為自己是皇帝的什么紅人,你永遠只是他手里的一顆棋子,他隨時都可能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把你犧牲掉。
可是,犧牲掉了晁錯,七王真能退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