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23評論

第1章 海寧袁花(1)

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鋒,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墻直向海塘壓來……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干干凈凈。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幼時即熟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的“海寧潮”,這是他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海寧潮”,所以,他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以動情的筆觸寫下“十萬軍聲半夜潮”這一大自然的奇觀。

地處錢塘江北岸的海寧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不論叫海寧州還是海寧縣,都屬杭州管轄,1935年后才歸嘉興。這個以海潮出名的濱海小縣自古以來人文鼎盛,被譽為“文化之邦,藏書之府”。據吳晗的《江浙藏書家史略》統計,海寧歷代藏書家達38家,超過紹興、嘉興、海鹽等地,僅次于杭州,文風之盛,可見一斑。近代以來著名的人物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都是海寧人(蔣、徐還是查家的親戚),查家也是人才輩出。

1923年,查良鏞出生在海寧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鎮新偉村一組)①,“一個五進院的大宅子里,院內有90多間房子和一個大花園。”②赫山房離觀潮勝地鹽官鎮相去不過十數里地,幼時他幾乎每年都要跟母親去看海潮,上小學時做童子軍,還在石塘邊露營過,半夜里瞧著滾滾怒潮洶涌而來……

良鏞的“良”是排行,他這一輩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個“良”字。《海寧查氏族譜》稱,先祖查瑜以下六世,沒有嚴格的字輩排行。自第七世起規定了字輩排行:“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到查良鏞這一代正好是“良”字輩,再往下是“傳”字輩,“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祖父給查良鏞取了個小名宜孫,因他排行第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大人都叫他宜官。“宜”“二”在海寧方言中同音。③

在他出生的年代,軍閥混戰連綿不斷,1924年上半年浙江軍閥盧永祥與江蘇軍閥齊燮元為爭奪上海地盤,壟斷鴉片買賣,在離海寧不遠的上海附近大打出手,史稱“齊盧之戰”。9月,孫傳芳乘機自福建長驅直入浙江,趕走盧永祥,獨霸浙江三年之久。1927年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勢力進入江南,南京國民政府在“四一二”政變的血泊中浮起。

在動蕩的亂世,海寧仍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從容與安寧,使查良鏞得以平靜地度過飄逸著書香的童年、少年時代。

① 杭州東南日報社檔案中有查良鏞1946年親筆填寫的簡歷,“出生年月”一欄是“民國十二年二月”。1947年3月的“職工名冊”上,他的年齡一欄是“二十五歲”。1955年10月5日他在《新晚報》發表《漫談<書劍恩仇錄>》第一句說,“梁羽生弟是我知交好友,我叨長他一歲”。梁生于1924年3月22日,屬鼠。查良鏞弟弟查良鈺說:“小阿哥良鏞是屬豬的,生在陰歷1923年底,陽歷1924年初。”見賓語、潘澤平《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4頁。劉國重考證,如他確實屬豬,也確實生于2月6日,應不是陽歷2月6日,而是陰歷癸亥年二月六日,即1923年3月22日。

② 賓語、潘澤平《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4頁。

③ 金庸《月云》,《收獲》2000年第1期,135頁。另一說他小名宜生,行二,叫二官。鐘文《查良鏞》,《海寧人物資料》(二),137頁。

一、海寧查家

自唐宋以來查氏即是大族,“查祝許董周”是海寧的五個大姓,查姓居首,查家成為歷久不衰的名門望族,袁花鎮上姓查的人很多,有“袁花鎮,查半邊”的說法。①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查氏先人查瑜為避兵禍,攜妻帶子,從婺源沿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順流而下,先在嘉興落腳,不久發現海寧龍山(即袁花)一帶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風淳樸和婺源相似,而且海寧與查家祖籍休寧的舊名相似,遂決定在龍山之東定居下來,時在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從此,他恪守祖訓,以儒為業,耕讀傳家。到查良鏞出生時,查家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百多年。②

明清兩代,海寧查氏科甲鼎盛,成為江南有數的“文宦之家”。民國《海寧州志稿》載,明代查氏中進士6人,中舉人17人,查繼佐是1633年(明崇禎六年)杭州鄉試的亞魁(第二名),負有盛名的畫家、學者。到了清代,查氏科甲更盛,有進士14人、舉人59人,僅康熙年間就有10個進士。查慎行本名嗣璉,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此外,堂兄嗣韓、侄兒查昇也是翰林;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當時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之說。查昇以人品、書法深得康熙器重,入值南書房三十八年。康熙親書“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的查氏宗祠,還有“澹遠堂”“敬業堂”匾額分別賜予查昇、查慎行。海寧查家被譽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查家三兄弟的藏書聞名遐邇,查慎行藏書處在袁花鎮西南三里,名“得樹樓”,藏書兩三萬卷。查嗣瑮藏書處在袁花鎮橫漲橋邊,名“查浦書屋”,有書五千卷。查嗣庭的藏書室在袁花西南,名為“雙遂堂”。③

1662年(清康熙元年)發生一起文字獄——湖州莊家《明史》案,查繼佐受牽連,入獄五個多月。“江西科場試題案”是查家第二次遭遇文字獄。1726年(清雍正四年),查嗣庭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鄉試正主考。后世野史、筆記小說盛傳他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出自《詩經·商頌·玄鳥》,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指控“維止”兩字即是“雍正”兩字去了頭,意在影射。雍正初登大位,砍了不少人的頭,不免心虛,將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另有一種說法是,查嗣庭寫了一部《維止錄》,被一個太監舉報。

① 賓語、潘澤平《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3頁。

② 潘光旦在《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中對海寧查氏的源流作過研究。《海寧查氏來源于安徽婺源》,《海寧文史資料》第46輯,1、12頁。

③ 《文宦之家》,《海寧文史資料》第46輯,2—3頁。

其實,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試題,首題是《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廷旨舉出《書經·舜典》“敷奏以言”四字,硬說堯舜之世尚以言陳奏,怎么能說“不以言舉人”,當時正行保舉,這試題就是對此不滿、暗中譏訕。第二題是《孟子》:“君猶腹心,臣猶股肱。”廷旨指控,為什么稱“腹心”,不稱元首,分明不知有君上之尊。第三題是《孟子》:“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這題出得較為偏僻,挑不出什么毛病,廷旨說“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問”。還有《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詩經》次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點出這二題中“正”與“止”大有文章,查嗣庭先用“正”,后用“止”,顯然是誹謗“雍正”年號。后世傳查嗣庭以“維民所止”惹禍大概由此推衍而來。

查嗣庭全家被捕,全部書籍送到刑部,他大受拷掠,死在獄中,雍正還下令戮尸,兒子也死在獄中,家屬流放。查慎行和查嗣瑮因受胞弟文字獄之累,1726年(清雍正四年)嚴冬,全家百口老少奉旨自故鄉赴京投獄。1727年(清雍正五年)春,查嗣瑮全家被流放到陜西藍田,本人客死他鄉。當時不少名士受到牽連,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考試。

查慎行投獄途中寫詩給一位同科進士的難友,留下了“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的詩句。獄中半年,僥幸活著回到故鄉,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敬業堂詩集》有詩4427首,《續集》六卷收入731首。《鹿鼎記》有五十回的回目都出自《敬業堂詩集》。①

“江西科場試題案”是雍正初年最大的一起文字獄。查嗣庭獲罪,只是雍正登基以后鏟除異己的舉措。①海寧查家經此一劫,元氣大傷,由盛轉衰,直到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才有人中進士。廢科舉以后,查家還出過學者查猛濟、實業家查濟民、教育家查良釗、法學家查良鑒等,查良鏞為故鄉與家世感到驕傲。

① 《清代文字獄與查氏》,《海寧文史資料》第46輯,7—9頁;金庸《鹿鼎記》第一回“注”。

二、祖父查文清

查良鏞祖父查文清本是“美”字輩,字滄珊,故鄉的父老們稱為“滄珊先生”,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中進士,在江蘇丹陽做知縣,有成績,加了同知銜。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4月發生著名的“丹陽教案”,從丹陽開始,無錫、金匱、陽湖、江陰、如皋等地教堂相繼被焚毀,上司要查文清將為首燒教堂的兩人斬首示眾,以便向外國教士交代。但他同情燒教堂的民眾,通知那兩人逃走,回報上司:此事由外國教士欺壓良民而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擁而上,焚毀教堂,并無為首之人。跟著他就辭官,結果被甄別參革。②查家和袁花的鄉親卻引以為榮。

查文清從此閑居故鄉,讀書作詩自娛,也做了一些公益事業,設立了一座義莊,買了幾千畝田地收租,租金用于資助族中的孤兒寡婦,使他們能平安過活。凡是上了中學、大學的人,每年都可分兩次領一筆津貼,如果有人出國留學,津貼的數額更大。③他編了一部《海寧查氏詩鈔》,有數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他就去世了。出喪之時,丹陽推了十幾位紳士來吊祭,領頭燒教堂的兩人一路哭拜而來。查良鏞幼時聽伯父、父親說,那兩人走一里路,磕一個頭,從丹陽一直磕到他們家。查良鏞小時候對此信之不疑,長大了覺得這應該不是事實。不過后來他想,那兩個人十分感激,最后幾里路磕頭而來也是有可能的。

雖然他出生不久祖父就去世了,但祖父是他最敬佩的人,也是對他少年時影響最深的人。他說祖父對他有兩個影響,一是使他知道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要多讀書。祖父去世后,留下的《海寧查氏詩鈔》雕版堆了滿滿兩間屋子,成為查良鏞童年時期和堂兄弟們嬉戲追逐的常去之處,在雕版堆里玩耍的日子久了,居然對雕版上的詩詞也能朗朗上口。

① “查嗣庭向來趨附隆科多才是此獄的關鍵”,他早年又做過曾與雍正爭皇位的皇八子的“入幕之賓”。《清代文字獄與查氏》,《海寧文史資料》第46輯,10頁。

② 王樹槐《基督教與清季中國的教育與社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130、136頁。

③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83—84頁。

三、父親查樞卿、母親徐祿

到查良鏞父親查樞卿時,祖上仍留下田地三千六百余畝,佃戶百戶之多,雇有不少男女仆傭,并在袁花鎮經營錢莊、米行和醬園店等。查樞卿有兩個哥哥,大哥是秀才,二哥畢業于北京大學,他本人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似乎讀書沒有什么成績,后來在鄉下辦理錢莊、繭廠、絲廠,也不大成功。查良鏞小時候常常看到父親為業務而煩惱。那時他小小年紀,已察覺到父親辦理企業太不精明,對人過分客氣而隨便,似乎覺得交朋友比業務成功更重要。他說自己十三四歲時,就覺得父親沒用。父親借錢給人,有時去討錢,會帶他一起去。人家請他父親喝酒、講好話,錢卻不還,需要還別人錢的時候,只好賣田地墊了還給人家。他覺得父親沒用,做生意不是這樣做的。①

每當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重陽節,父親必定帶他們兄弟上祠堂,見到任何人都相互拱手作揖。那時查良鏞見到族中的白胡子老公公也向他們四五歲的小孩子拱手作揖,不由得心里暗暗好笑。②

他母親徐祿出生在海寧硤石鎮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深得家人寵愛。徐家是海寧的名門望族,世代經營醬園、綢莊、錢莊,徐申如先后創辦繅絲、紡織、發電、電話等新興工業,被譽為“浙江的張謇”。徐祿畢業于杭州的女子學校,寫得一手娟秀小楷字,還會繪畫繡花,她做的繡花小鞋尤其遠近聞名。

大約1914年臘月,19歲的徐祿嫁進查家③,先后生下良鏗、良鏞、良浩、良棟、良鈺五子和良繡、良璇二女。④“按照當地習慣,家人叫良鏗為大阿哥,良鏞為小阿哥”,叫良浩、良鈺為大毛弟、小毛弟。

① 《“幫主”的心事誰人知》,《楊瀾訪談錄》2007Ⅱ,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②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84頁。

③ 蔣連根《金庸與他的兩位母親》,《名人傳記》2002年第3期,40頁。

④ 良鏗1989年在南京去世,良浩住在上海,良鈺住在安徽淮南,良繡在杭州臨安,良璇在杭州已故。見《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4頁;《弟弟、妹妹眼中的二哥:“他寫書是為了掙錢養家”》,《環球人物》2011年9月26日,26頁。

查良鏞幼時聰明頑皮,深得母親的關懷厚愛。他記得曾被抱到街頭去看傀儡戲,豬八戒高老莊招親,被新娘子大打耳光的情形,過了多少年他都記得清清楚楚。①故鄉一帶有一種黑色的有花紋的大蝴蝶,總是成雙成對地飛,一刻也不分離,蝴蝶就被叫作“梁山伯、祝英臺”。如果小孩子捉住了其中一只,另一只就會在手邊繞來繞去,飛也飛不走。他六七歲的時候,看著在花間雙雙飛舞的一對對蝴蝶,家里人給他講了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這是他第一次知道世間有哀傷和不幸。②

母親愛讀《紅樓夢》,大概12歲時,查良鏞就跟著母親一起看,不大懂。母親常和堂嫂、堂姐她們談論賈寶玉、林黛玉等,她最喜歡的人物是探春,其次是薛寶琴,會背誦薛小妹新編的《懷古詩》。③她們常常比賽背誦《紅樓夢》回目和書中的詩詞,一個人背上一句,另外的人接著背下一句,贏了的可拿一粒糖。幼小的查良鏞在旁聽著,覺得婆婆媽媽毫無興趣,但可以從母親手中接過一粒粒糖果,還是興趣盎然。④

四、表哥徐志摩

品牌:磨鐵數盟
上架時間:2013-09-12 17:01:4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磨鐵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内江市| 寿阳县| 唐河县| 齐齐哈尔市| 东源县| 谢通门县| 施甸县| 正阳县| 建水县| 西畴县| 枞阳县| 兴和县| 方山县| 余姚市| 额济纳旗| 高安市| 呈贡县| 固始县| 德江县| 静乐县| 高尔夫| 玉环县| 腾冲县| 彭水| 通榆县| 佛学| 广汉市| 永德县| 吴堡县| 酉阳| 崇礼县| 宁海县| 乌海市| 宜黄县| 苍南县| 南宫市| 嘉荫县| 柏乡县| 天水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