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南來白手少年行”(3)

  • 金庸傳
  • 傅國涌
  • 4040字
  • 2015-04-16 15:22:38

① 《金庸華山論劍》,陜西華山旅游發展總公司編印,2003年,36頁。

② 《環球人物》2011年9月26日。

③ 《明報月刊》1992年4月號,13頁。

④ 金庸《關于“金庸茶館”》,《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7月18日。

在《大公報》工作之余,查良鏞著手翻譯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部博大精深的歷史巨著不僅涉及錯綜復雜的歐洲歷史,還有對埃及、巴比倫、波斯歷史的深入分析,“因西洋史的修養不足(尤其是涉及埃及、巴比倫、波斯中亞的部分)而遇上困難時,就自行惡補而應付之,我把這些困難都當作是湯恩比(即湯因比)博士所說的‘挑戰”。憑他當時的學力和英文水平,翻譯這部大書無疑是個挑戰。后來因工作需要,報館要他翻譯與中國革命戰爭、朝鮮戰爭有關的時事書籍《中國震撼世界》《朝鮮戰爭內幕》,《歷史研究》的翻譯就暫時擱下來了,這一擱就再也沒機會重新撿起來。

后來他見到臺灣出版的陳曉林的中譯本,譯筆流暢,“年輕時開始的這份努力就此永久放棄”。但他對湯因比的熱愛一生都沒有改變,“此后數十年中,凡是湯恩比的著作,只要買得到、借得到的,一定拿來細讀,包括《文明受考驗》《戰爭與文明》《從東到西——環游世界記》《對死亡的關懷》等書,以及他與池田大作先生《對話錄》的英文本”。查良鏞對中國歷史大勢的判斷,對中國文明的觀點都深深打上了湯因比的烙印。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香港《大公報》《文匯報》這些左派報紙“一般不用外國通訊社的稿件,特別是關于朝鮮戰爭的消息,更是拒用外電”。②可是新華社的消息來得比較慢,為了及時報道戰況,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考慮辦一張“灰色”的晚報。10月5日,《大公報》分出部分人力創辦《新晚報》,羅孚擔任總編輯。③

① 多年后,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用這個“不許回頭”,令狐沖在洛陽綠竹巷初遇任盈盈,一直隔簾交談,沒有見過她的容貌,綠竹翁一聲“姑姑”,讓他以為她是個德高望重的老太太,于是以“婆婆”相稱。

② 陳昌鳳《香港報業縱橫》,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38頁。

③ 羅孚(1921—2011),1941年香港淪陷后,1939年創辦的《大公晚報》轉到桂林,羅孚剛進《大公報》做練習生,常在《大公晚報》副刊“小公園”寫些雜文,受到《大公報》桂林版總編輯徐鑄成的賞識,不久便接編“小公園”。羅孚在《大公報》前后服務四十一年,其中有三十八年在晚報工作,長期擔任《大公報》副總編輯兼《新晚報》總編輯。

1952年,查良鏞在《大公報》做了幾年國際電訊翻譯兼編輯之后,轉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當時的主要欄目有“下午茶座”“天方夜譚”“香港風情”“文化快餐”等,他主編“下午茶座”。他在《東南日報》和《時與潮》工作時就編過副刊,對琴棋書畫、音樂、電影、舞蹈等都有興趣,這個消閑性的副刊欄目正對他的胃口。他常常動筆寫作,這是他踏入報界后第一次大量寫作副刊文章,為此起了“林歡”“姚馥蘭”等筆名。他說,“姚馥蘭”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諧音,因當時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個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來寫影評,沖淡一下。①筆名本身可雅可俗,而雅俗共賞正是他追求的目標。

查良鏞說自己本來是電影的門外漢,只是由于工作中要處理關于電影、戲劇的稿件,有時還要自己動筆寫,比如讀者就正在上映的影片來信,他就要撰文解釋,于是他開始每天如癡如狂地閱讀電影與戲劇的理論書,在很短時期內就變成了這方面的“半專家”。他說,他雖沒有實踐經驗,但理論方面的知識和對重要戲劇、電影的了解與認識,已超過普通的電影或戲劇工作者。從此,“即學即用”成為他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他的人以為他學問淵博、知識面極廣,其實,他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學,把“不懂”變作“稍懂”,從“外行”轉為“半內行”。②

因為要寫影評,他幾乎每天都流連于電影院。從1952年到1957年,他寫了五年影評,大概每天看一部電影,看得最多、評得最多的是外國電影,如根據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的《愷撒大帝》《王子復仇記》《奧賽羅》《理查三世》《第十二夜》……當時,許多讀過這些影評的人,“都說文筆委婉,見解清新,是一時之選”。③為了寫這些影評,他不斷地去看書、查資料,為了研究《愷撒大帝》等幾部莎士比亞戲劇的來源,他讀了對后世文學和歷史影響甚大的《布魯達庫英雄傳》,他認為沒有這部書,也就沒有莎士比亞的幾部重要戲劇。典雅華麗的英文,對他當時的英文程度來說太難了一點。他苦苦研讀,又是學英文,又是研究文學。④

《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香蓮》《紅樓二尤》這些內地電影,查良鏞同樣喜歡,并寫出了有滋有味的評論——

① 冷夏《文壇俠圣:金庸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99頁。

②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92—93頁。

③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三,89頁。

④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178頁。

我在看影片《梁祝》的時候,首次感到心酸的是在“十八相送”;看《天仙配》,聽到董永唱“聽她說出肺腑言,倒叫我又是歡喜又辛酸。董永生來無人憐,這樣的知心話,我未聽見”這幾句話時,忍不住流下淚來。這兩場本來都是歡樂的場面,卻令人在喜悅之中受到極度的感動。我想,這因為在歡樂之中,也蘊蓄著真誠的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使人流下淚來。因為真誠的友誼、純樸的愛情、受到憐惜時的感激,都會強烈地打動人心。

……《天仙配》強調的是人。七位仙女贊美世人,羨慕凡間的生活而把人間的漁樵耕讀都贊上一贊,這與歐洲文藝復興以后那些偉大的作品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贊揚人的品質,肯定人間的生活……①

通過寫影評,他結識了不少電影圈中人。電影看多了,影評寫多了,他甚至動手寫起了電影劇本。1953年,他將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改編成電影劇本《絕代佳人》。

舞蹈也是查良鏞那個階段談得最多的,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烏蘭諾娃跳的新婚翌晨分別的那場舞,《天鵝舞曲》中普萊列茲謝卡雅的一場雙人舞,《魔宮艷舞》中羅拔·海普曼把燭淚變成寶石時那瀟灑的轉身,《人情海潮》中摩娜絲拉臨死前的那場舞蹈,中國民間藝術團表演的《采茶撲蝶》《荷花舞》《劍舞和扇舞》,《歡樂的歌舞》中的《十大姐》等,都出現在他的筆下。1953年,他到上海,看過“華東民間歌舞會演”的《采茶撲蝶》:“采茶姑娘手中拿一把扇子,這固然是撲蝶的用具,但也大大增加了飄逸之美。京戲中青衣的水袖,花旦手中的手帕,都是身體線條美的延展。這一點外國舞蹈中很少運用。”②

查良鏞還專門跟一個英國老師學過芭蕾舞,結果被勒令退學。據說和他一起學芭蕾舞的還有左派電影公司的導演兼演員張錚,有一次他們在舞蹈室練舞,張錚與一位體胖的女學員共舞,要不時托起女伴,一不小心把手落在女伴的胸部,尷尬之下,手一松,女伴摔在了地上。英國老師大罵張錚,并指責中國人食古不化,跳舞都要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查良鏞為張錚感到不平,就站出來說話,英國老師大怒,把他倆雙雙趕出了舞蹈班。他學芭蕾舞不成,但在報館的一次文藝晚會中,他曾穿上工人服,大跳芭蕾舞。羅孚回憶說,盡管他的舞蹈在藝術上不合格,卻給同事留下了印象。①

① 林歡《中國民間藝術漫談》,106頁。

② 《金庸散文集》,47頁。

倪匡說查良鏞對古典音樂的造詣極高,隨便挑一張古典音樂唱片放出來,放上片刻,他就能說出這是什么樂曲。②查良鏞則說,在世界一流的音樂會與中國的平劇(即京劇)、民謠之間,聽平劇、民謠更接近自己的興趣,這多半與傳統有關。“平劇是世界上最豐富亦最艱難的舞臺藝術。在表現的技巧上,有歌唱,有說白,還有武功和雜技……舉目世界,沒有其他的舞臺藝術能夠如此面面俱到,歌劇的女高音常是體態臃腫的胖子,芭蕾舞星也不會有演唱的稟賦或機緣。”當然,他也明白,“以平劇來表現人生常是將人生太定式化……較無法呈現真實的人生實境”。③

1956年六七月間,中國民間藝術團到香港演出,轟動一時,查良鏞在《新晚報》發表一系列談歌舞、京劇的雜文,向海外觀眾解釋藝術團演出節目的內容,他自謙都是“急就之作”。當年10月,長城畫報社就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書名《中國民間藝術漫談》,署名“林歡”,定價一元四角,印了四千冊。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此書分歌舞、京劇和電影三輯,收錄他的二十三篇文章,配上李流丹的速寫和張光亮的攝影。

為了配合演出和電影,這些文章都是當晚看戲、當晚就寫的,查良鏞說,事后校閱,“頗覺文字粗率,更加缺乏學術上的深度”,“采用的是一種個人漫談、隨意抒發己見的形式”。董橋卻給了很高的評價,說他考證袁崇煥生平之類的重頭文章固然氣象萬千,“他筆下的一些‘個人漫談、隨意抒發己見’的文字卻最為引人入勝”。例如《除三害》的開篇:

① 楊莉歌《金庸傳說》,香港次文化堂1997年版,42頁;羅孚《南斗文星高》,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138頁。

②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三,94頁。

③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95—96頁,209—210頁。

急鑼緊鼓中,幕里大叫一聲:“好酒!”一個神態豪邁、氣宇軒昂的豪杰跌跌撞撞地大步出臺,袍袖一揮,四句西皮散板,只聽得:“醉里不知天地窄,任教兩眼笑英雄”,臺下彩聲春雷轟動。啊哈,真乃絕妙好辭,絕妙好戲也!

董橋稱這是“十足章回小說的筆調。這樣的文章,就算‘缺乏學術上的深度’也不要緊;裹腳布似的學術論文到底是寫來拿學位混飯吃的。學問要能隨意化為漫談方才可觀”。

查良鏞評京戲《獅子樓》:

在戲里,我們看到武松回家,發現哥哥已死,悲痛之中,見嫂嫂外穿孝服,里面卻穿紅衣。在原作中并不是這樣寫的,因為施耐庵有充裕的篇幅來寫潘金蓮怎么洗去了脂粉,拔去首飾釵環,脫去紅裙繡襖,換上孝裙孝衫,假哭下樓。但京戲只用外白內紅的衣飾,立刻鮮明而迅捷地表明內中必有奸情。事實上潘金蓮恐怕不會傻得在孝衣之中穿著紅裳,但京戲用了這夸張手法,很簡捷地表現了整個故事的關鍵所在。

“潘金蓮孝服底下的紅裳”令文章高手董橋大為贊嘆。①

① 董橋《潘金蓮孝服底下的紅裳》,《文字是肉做的》,文匯出版社1998年,255—25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侯马市| 青田县| 体育| 柏乡县| 乌海市| 五常市| 平定县| 福鼎市| 衡水市| 桂平市| 舒城县| 扎囊县| 城市| 本溪| 东源县| 五常市| 宁乡县| 磐石市| 兰溪市| 通山县| 孟州市| 博乐市| 临泉县| 乌苏市| 凯里市| 南华县| 宜城市| 怀远县| 常熟市| 乌兰浩特市| 珲春市| 平山县| 新津县| 东乡县| 共和县| 信丰县| 吉林市| 富源县| 永康市|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