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亂世求學(1)

  • 金庸傳
  • 傅國涌
  • 5627字
  • 2015-04-16 15:22:38

一、嘉興中學

1936年,查良鏞在龍山小學堂畢業,考入嘉興中學,第一次離開故鄉袁花。①二十年后,嘉興一再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射雕英雄傳》描述:“那是浙西大城,絲米集散之地,自來就十分繁盛”,“城中居民人物溫雅,雖然販夫走卒,亦多俊秀不俗之人”。南湖、煙雨樓更是他揮之不去的一個夢——

湖面輕煙薄霧,幾艘小舟蕩漾其間,半湖水面都浮著碧油油的菱葉,他放眼觀賞,登覺心曠神怡。這嘉興是古越名城,所產李子甜香如美酒,因此春秋時這地方稱為醉李。當年越王勾踐曾在此處大破吳王闔閭,正是吳越之間交通的孔道。當地南湖中又有一項名產,是綠色的沒角菱,菱肉鮮甜嫩滑,清香爽脆,為天下之冠,是以湖中菱葉特多。其時正當春日,碧水翠葉,宛如一泓碧玻璃上鋪滿一片片翡翠。

① 查良鏞上嘉興中學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1936年,他對池田大作說抗戰爆發時自己讀初二,嘉興中學九十年校慶時他也這樣說。他弟弟查良鈺說:“1936年我出生時,小阿哥已到嘉興上中學了,平時很少回家,偶爾來家一次,抱起我就親個沒完。”《人物》2000年第7期,115頁。一說是1937年,金庸1989年2月21日寫信給章克標:“生當年在嘉興中學讀一年級時,蒙授以數學,吾師笑貌風采,至今不忘……”章克標先生2002年6月17日給筆者的信中說,他教查良鏞“不過兩三個月罷了,那時學校在戰亂中馬上分散了”,由此推斷則是1937年。

《神雕俠侶》開篇就是:

……一陣輕柔婉轉的歌聲,飄在煙水蒙蒙的湖面上。歌聲發自一艘小船之中,船里五個少女和歌嬉笑,蕩舟采蓮。……節近中秋,荷葉漸殘,蓮肉飽實。

嘉興中學原來是嘉興府學,1902年廢科舉建學校,改為府中學堂,民國后改稱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嘉興中學(現為嘉興一中),自1931年起擔任校長的張印通①曾留學日本,以為人正直、辦學有方而譽滿鄉里,深受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愛戴。老師中不少都有真才實學,查良鏞的班主任、國文老師王芝簃是北大畢業生,學識淵博,品格崇高,對他很愛護,是他常常想念的恩師。王的剛毅正直、勇敢仁厚,查良鏞在一生中時時暗中引為模范。②

數學老師章克標③給查良鏞印象最深的是教他們圓周率,一直推算到小數點后上百位,整整寫滿一張紙。章雖是作家,留學日本學的卻是數學,編寫過《算學的故事》(上海開明書店,民國廿四年九月初版),其中說英國人欣克(Shanks)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707位。章老師為人很是滑稽,同學們經常和他玩鬧而不大聽他講書。①一次晚自習,有個調皮的學生故意問“English”怎樣讀,章老師隨口答:“洋格里稀。”當時,查良鏞讀過《算學的故事》,覺得文字優美,很有趣。他也讀過美國人寫的《哲學的趣味》中譯本,覺得很有趣味,雖然不是完全懂。

① 張印通(1897—1969),字心符,嘉興張家灣人,1923年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師范,1931年起擔任嘉興中學校長。1949年后在平湖師范教數學,不久被開除公職,1969年9月病逝。

② 《金庸散文集》,314頁,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130頁。

③ 章克標(1900—2007),海寧硤石人,1918年留學日本學數學,1926年回國,1928年入開明書店,主編開明數學教科書和1932年《開明文學辭典》,是《申報·自由談》《論語》等報刊撰稿人,與邵洵美合辦時代圖書公司,任總經理,出版《文壇登龍術》。1935年9月到嘉興中學教書。

1937年8月13日,緊接著盧溝橋的烽火,上海“八一三”事變的炮聲響了,嘉興、海寧地近前線,再也放不下平靜的書桌。8月15日,日機轟炸海寧長安鎮。8月16日,十多架日機空襲嘉興、平湖。之后每天上午八時許,除了陰雨天,必有日機的空襲警報。因為轟炸不斷,嘉興人心惶惶,時局日趨緊張。嘉興中學9月1日照常開學上課,學校里雖挖了防空洞、防空壕,布置了燈火管制,窗戶上掛了黑布窗簾,還是不安全,大多數人都撤退到二十里外的新塍鎮,學校租屋作教室開班上課。②新塍是嘉興北部一個大鎮,也是撤到后方的必經之路。《射雕英雄傳》第三十五回《鐵槍廟中》黃蓉提到過這個地名。

11月5日拂曉,二十萬日軍在大霧掩護下從杭州灣金山衛、全公亭一帶登陸,嘉興危在旦夕,查良鏞的家鄉海寧首當其沖。有“家”可歸的學生自行回家或由家長接走了,還有數百名家鄉已處于危險境地的學生留在學校,一時人心惶惶,陷入混亂。

當年遭寇難,失哺意彷徨。

母校如慈母,育我厚撫養。

……

這是查良鏞五十五年后寫下的詩句。危難之際,張印通校長不顧經費不足和前途莫測,帶領師生南遷。經過一天一夜極度緊張的準備,11月11日,他們匆忙離開新塍,踏上流亡之路。由于時間緊,原來約定與章克標等老師在德清聚齊再一同后撤,也沒來得及。六天后(11月17日)三架日機轟炸新塍鎮,當晚數十名日軍潛入新塍,殘酷地殺害了十三人。又過了兩天(11月19日),嘉興淪陷。1938年6月10日,他們學習、生活過一個多月的新塍鎮東半邊被日寇一把火燒光。

① 金庸等《三劍樓隨筆》,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211頁。計算到小數點后七百多位,參考五明子《金庸與(算學的故事)》,《東方早報》2008年9月8日。金庸記憶有誤,五明子予以糾正。

② 章克標《世紀揮手》,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203、204頁。

二、千里流亡

流亡師生從新塍出發,經烏鎮、練市、余杭、臨安到達於潛,先是坐船,接著水路不通了,只能步行,他們曉行夜宿,到於潛小駐,本來打算上課,傳來11月24日杭州淪陷的消息,只好起程南行。過分水,到了桐廬,半夜里,學生在睡夢中被叫醒,匆忙集合出發,隊伍剛剛走過浮橋,身后火光熊熊,浮橋燒斷了。走出二三十里,等天色微明,才歇下來吃早飯。老師告訴他們,昨夜宿營處,日寇逼近,相距不過一二十里,真是驚險萬狀。

學生大多數都是十四五歲,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二三歲,還有女同學,雖說輕裝前進,每人只帶一條棉被、幾件簡單的換洗衣服,但徒步跋涉,背上的行李只會越來越重,每天一般只能走三十到六十里。走得最遠的兩天,日行九十里,不少同學腳上都起了水泡,水泡磨破了出血不止,靠木棒或竹竿支撐,一步一移。走不動了,他們就唱支歌。

張印通校長和二十多位老師、全體學生同行、同吃、同住,每到宿營地,都是稻草在地上一鋪,就地而臥。他們吃得同樣非常簡單,每次發一元錢要用好幾天,常常買三個銅板的山芋充饑,吃上一只粽子就是一頓奢侈的美餐了。在疲憊的流亡途中,老師仍要抓緊時間給學生上課。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學習用品,學生就坐在樹蔭、屋檐下,老師憑著一塊很小的黑板上課。

時已初冬,天氣一天比一天冷,經費不足,師生常處在凍餓威脅之中,前無定所,后無接濟。隊伍過建德、蘭溪,走到金華時,長期駐扎嘉興的蘇浙邊區綏靖公署主任、淞滬前線總指揮張發奎被張印通帶領師生艱難南遷的事跡所感動,派高級參謀驅車趕來,贈送大洋一千元,言明不需要正式收據。

流亡師生吃山芋,睡泥地,風餐露宿,行程千里,經過近兩個月的跋涉,終于在1937年12月下旬到達麗水碧湖鎮,沒有一個人掉隊。路上曾有教師力主解散學校,讓學生自謀生路,以致人心浮動,大家不知所措。關鍵時刻,張印通召集全體師生講話:“只要有我張印通在,我就要對學生負責,堅持到底!”當年和查良鏞一起親聆過這番話的學生吳慧芳說:“雖事隔近半個世紀,當時情景,猶歷歷在目。這響當當的幾句話,至今猶銘刻在我的心中。”

三、母親之死

1937年9月30日,海寧至杭州的汽車停開,電信中斷。11月5日中午,日軍登陸,炮轟海鹽縣城,海寧受到嚴重威脅,城鎮居民開始逃離。I1月17日,海寧縣政府部分人員開始撤離。第二天(也就是查良鏞踏上流亡路七天后),縣城和各集鎮居民紛紛去往浙西山區或偏僻農村避難。他的父母也帶著全家逃難,渡過錢塘江,在對岸的余姚庵東鎮(現歸慈溪市)落腳。

11月20日,日寇侵入海寧硤石,23日,海寧縣城(現鹽官鎮)淪陷。12月,日寇第七中隊步兵中隊長野口中什率兵150人,配備小炮一門、重機槍三挺,侵占了查良鏞的故鄉袁花鎮。

在庵東鎮,徐祿不幸得了急性菌痢,因無醫無藥,幾日里腹疼瀝血,食不下咽,幾至虛脫。查樞卿親自采摘草藥,和著雞湯讓妻子服用,但妻子最終病亡。查樞卿悲痛欲絕,日夜守靈不肯離開。這年,查良浩只有4歲,2歲的良鈺尚嗷嗷待哺。①

遠在麗水碧湖的查良鏞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得知母親病故的消息,后來弟弟良棟也病逝了。在家鄉淪陷、母親撒手而去的歲月里,也許沒有什么比冰心的作品更能打動一個少年學子的心了。很多年后冰心離世時,他寫下這樣的詩句:

在藍天下,碧海上,閃爍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親抱著你,你出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為你欣喜,感覺到了自己母親的愛,

我也生過大病,媽媽也這樣抱過我……

查良鏞在碧湖讀冰心作品時,心里想的是自己的母親,少年喪母是人生至痛,這是一道永遠無法彌平的傷痕。

① 蔣連根《金庸與他的兩位母親》,《名人傳記》2002年第3期,40頁。

查家在庵東鎮一住好幾年。錢塘江南岸的庵東以產鹽著稱,號稱“鹽都”,那是母親的埋骨之地,《倚天屠龍記》寫到這個地方——

靠右近海一面,常見一片片光滑如鏡的平地,往往七八丈見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無此平整滑溜。俞岱巖走遍大江南北,見聞實不在少,但從未見過如此奇異的情狀,一問土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原來那便是鹽田。當地鹽民引海水灌入鹽田,曬干以后,刮下含鹽泥土,化成鹵水,再逐步曬成鹽粒。俞岱巖心道:“我吃了三十年鹽,卻不知一鹽之成,如此辛苦。”

傍晚時分來到余姚縣的庵東鎮。由此過錢塘江,便到臨安,再折向西北行,經江西、湖南省才到湖北武當。晚間無船渡江,只得在庵東鎮上找家小店宿了。

其中包含了查良鏞自身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他對這個小鎮的特殊感情。他在碧湖讀書時到過這里。

當時錢塘江以南守御這一條線的是湖南部隊,即國民黨王東原的部隊,士兵打仗很英勇,防守得很好,查良鏞覺得他們很了不起。在浙江南部念書的人對那支部隊很親厚,常常去慰勞他們,覺得這些湖南老鄉幫他們守衛家園,不容易。192師師長王東原是湖南寧鄉人,兩個兒子都在碧湖讀書,跟查良鏞是同學,還帶他去部隊看過。①

1938年1月15日,日軍增兵袁花,旋即離去。3月,國民黨62師318團謝明強部從紹興渡江進駐袁花鎮。4月10日,日軍調集大批兵力,從海寧縣城等處據點出發,侵襲袁花,遭到中國軍隊迎頭痛擊。日軍轟炸袁花,謝部士兵在袁花醬園弄等處與日軍巷戰,雙方均有傷亡。日軍在袁花西側的高木橋放火,一直燒到瑞梓堂藥店火墻,燒毀大量民房,坊官橋河南鼎新、裕和兩醬園也被焚毀。5月6日,六架日本飛機轟炸袁花等地。1938年8月1日,日寇再度進犯袁花,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三天,袁花附近包家山曾作為重要的戰場,日寇傷亡不小,當他們乘夜色撤離時,還造成兩路日軍互相開槍,開炮,傷亡二三百人。為了泄憤,日寇在盤踞龍山小學堂八天之后,放火將袁花鎮東市的房屋全部燒光,大火持續了數天,三公里的長街鬧市滿目焦土,昔日繁華的江南小鎮被付之一炬,幸存的只有寥寥可數的破舊房子,天仙府塘河上漂浮著無人收拾的尸體。據不完全統計,被燒毀的房屋有三千多間,被殺者無法計數。在浙江淪陷各縣中,海寧損失最嚴重,海寧最慘的是袁花鎮,十室十空,民窮財盡。查家的大量房產也在這場戰火中化為灰燼,一個歷六百年綿延不絕的書香門第就此中落。

① 朱漢民主編《智者的聲音——在岳麓書院聽演講》,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29頁。

查良鏞說:“我家庭本來是相當富裕的,但住宅給日軍燒光。母親和我最親愛的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我中學時代的正規學習一再因戰爭而中斷,所以對中國古典文學及英文的學習基礎沒有打得穩固,到了大學時代及大學畢業后才憑自學補上去。

“不過戰爭也給了我一些有益的磨煉。我此后一生從來不害怕吃苦。戰時吃不飽飯,又生重病,幾乎要死,這樣的困苦都經歷過了,以后還有什么更可怕的事呢?”①

四、第一本暢銷書

碧湖距麗水約二十公里,位于松陽、龍泉、遂昌等縣之間,有一片群山包圍的小平原,農田廣闊,水利暢通,盛產稻谷雜糧,是個千年古鎮,自古就是鄰近各縣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每逢集市,周圍農民、商販都要來趕集,當地人稱集市日為“行日”,趕集叫“過行”,每逢農歷丑、辰日就是碧湖的行日,丑日為“大行日”,辰日為“小行日”。一到行日,龍子廟前的豬行、羊行、雞行、竹木行、五谷雜糧行,集市貿易廣場上的大行都熱鬧非凡。抗戰時期這個山區集鎮成為浙江重要的文化中心,當嘉興中學師生到達時,省政府已在這里設立了一些戰時機構。

碧湖并沒有湖,松陰溪和大溪(甌江上游)在此交匯,水面寬闊,溪水澄碧,“樹凝碧,溪如湖,遠眺群山環繞,近觀是一片寬寬展展的田野”。為紀念張印通校長帶領全校逃出淪陷區的勞苦功績,嘉興中學的師生將一枚張發奎所贈的銀元加工制成紀念章,上面鐫刻了“甘苦同嘗”四個字,還舉行了一個簡單而意義深重的儀式。張印通在答謝時說:“在我的一生中,有兩件事情是最值得我紀念的,一件是學生時代曾獲得計先生①的一枚獎章,另一件就是今天了。”

①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74頁。

嘉興、湖州、杭州等地相繼淪陷,1938年1月,浙江省政府在碧湖開辦浙江省戰時青年訓練團,分高中學生組、簡師班②等,收容從戰區逃出來的學生,張印通擔任青訓團簡師班主任。初到碧湖,學生們都參加這個訓練團受訓,一邊讀書,一邊軍訓,他們穿上了軍裝,男生是灰軍服,女生是草綠色軍服。他們在這個戰時青年訓練團共有半年,地上鋪些稻草就算是床鋪。

嘉興中學另外在碧湖成立了一個辦事處。每逢星期天,同學們可以像回家一樣到辦事處去。這一天,他們往往能享受到一頓豐盛的午餐,老師和學生像家長和子女那樣團聚在一起,度過美好的一天。查良鏞后來回憶說,少年時候,同學之間毫無利害關系、毫無機心,可以推心置腹、毫無保留地吐露心事。他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學時代結交的,那時候大家一起吃飯,住同一個宿舍,一起上課學習,生活親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油尖旺区| 龙山县| 淳化县| 疏附县| 大同县| 察哈| 高邑县| 宜兰市| 康定县| 历史| 合肥市| 金平| 绥宁县| 镇赉县| 广德县| 仙游县| 昂仁县| 柳河县| 陆丰市| 岢岚县| 思南县| 吉安县| 吕梁市| 漯河市| 抚顺市| 宣威市| 应用必备| 东海县| 南丹县| 盐池县| 陈巴尔虎旗| 新竹市| 铜川市| 贡山| 井陉县| 棋牌| 环江| 来宾市| 烟台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