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亂世求學(2)

  • 金庸傳
  • 傅國涌
  • 5648字
  • 2015-04-16 15:22:38

隨著杭州等地的淪陷,許多學校也相繼來到碧湖,小小的碧湖一時學生云集,逃難的人流蜂擁而至,機關、團體、軍營、商店林立,寂寞的山鎮變得喧囂繁華。各校校長紛紛向教育廳建議設立臨時學校。1938年7月,教育廳決定由杭、嘉、湖七所省立中等學校(包括杭州高中、杭州初中、杭州女中、杭州師范學校、杭州民眾教育實驗學校、嘉興中學、湖州中學)組成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分高中部、初中部和師范部,由原來七校校長擔任校務委員,實際上當時只有張印通、周育三(湖州中學校長)、唐世芳(杭州初中校長)三人在碧湖。不久教育廳決定由張印通任主任委員兼高中部主任,唐世芳任事務部主任兼初中部主任。凡從青訓團轉過來的七校學生按照各原校所發的成績單或證明書,分別編入三部的班級。各校遷校過程中先后離開的學生、淪陷區逃出來的原七校或其他學校的學生經查核屬實,也準其入學。麗水、碧湖等附近地區有同等學力志愿入學的,經過考試,擇優錄取。因名額有限,報考者太多,錄取的不多。

① 計仰先,老同盟會會員,民國初年曾任嘉興中學校長。

② 簡師,簡易師范學校的略稱。民國時期,初級師范教育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前期即簡易師范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修業年限四年:后期即師范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三年。

1938年9月初,聯中正式開學,編入初中部的人數最多,分為十二個班級,查良鏞終于恢復了中斷的學業。次年,聯中三部各自獨立,初中部改名為浙江省立臨時聯合初中,高中部改名為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中。

這么多學校來到碧湖,校舍問題不好解決,只能因陋就簡,“進廟宇、借祠堂、租民房、蓋草堂”,臨時建的校舍都是“木柱、草頂、泥筑壁”。高中部在龍子廟(現是糧站),師范部在三峰禹王廟。初中部設在碧湖上街的沈家祠堂和葉家祠,學校辦事機構、教室、男生和部分男教師的宿舍設在沈家祠堂。正中的房屋作為禮堂,全校師生經常在這里集會,兩側是男教師宿舍。由正屋側面經由小巷前行,前后房屋都是男生宿舍,兩邊靠墻設有上下兩層的竹架床,中間是走道,查良鏞在這里住了一年。后面是一片空地,東側有一棵大樟樹,新建了一字形三排十八間較為寬大的房屋,泥墻草頂,十二間作為教室,其余的作為辦公室、圖書室、游藝室。教室兩面開窗,光線充足,空氣新鮮,雖然里面只有白坯的板凳條桌,但在抗戰時期這已是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旁邊的洞主殿是學生餐廳,有桌無凳,師生都是站著就餐。西北是大操場,背面是校醫院。操場兩側有許多石碓,每當空襲警報響起,日機來侵擾時,師生就在這里隱蔽,每當這時,不少學生仍在看書,甚至大聲朗誦,以示對敵機的蔑視。

聯初的教員主要來自杭初、杭女中、嘉中、湖中等校,也有碧湖當地聘的。飽經流離之苦的學生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他們衣衫破舊,面帶饑色,然而求學心切,精神飽滿,學校里彌漫著濃厚的學習空氣,天蒙蒙亮,田野上就到處都是他們朗讀語文、英語的聲音。各科的內容與課時大致照常,增設了救護、防空、宣傳、歌詠等內容,體育、童子軍的課程和活動加多,南山下、廣場上,彩旗飄揚,每年的春、秋運動會,師生大顯身手,經常突破省紀錄。清澈見底的江水倒映過他們未脫稚氣的面孔,碧湖原野上回蕩過他們的歌聲。

沈家祠堂、葉家祠都有閱報處,每學期要舉行時事測驗,并以時事為題材,舉行作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學校還成立了一個“飄零劇團”,有時上碧湖街頭演出抗日話劇。唐世芳校長作詞、音樂老師俞紱棠作曲的聯初校歌傳唱一時,蕩氣回腸,縈繞在每個聯初學子尤其是杭、嘉、湖淪陷區流亡學子的心頭——

碧湖的山水

群峰圍廣地,綠草碧如湖?;茧y來求學,勤勉倍往初。試一問:三忠高鎮名圣湖,煙雨輕籠鴛鴦湖,英冢勝光碧浪湖,千秋勝景今如何?不堪敵馬紛紛踹,無奈災黎慘慘呼。忍令河山遂改色,誓傾汗血洗塵污。伯兄居前導,仲昆更后扶。錢江沖浪過,策馬入名都!

“三忠高鎮名圣湖”是指岳飛、于謙、張蒼水埋骨的杭州西湖,嘉興南湖與西南湖合稱“鴛鴦湖”,碧浪湖指的是陳其美埋骨的湖州碧浪湖,聯初就是杭、嘉、湖三地的中學組成的。

從淪陷區來的學生大都失去了經濟來源,寒暑假也無家可歸,完全靠“戰區學生救濟金”維持生活。聯中成立時按規定將救濟費分甲、乙、丙三等,來自淪陷區的都是甲等救濟,一切應繳的費用全免,所有外穿的制服、書籍、伙食全部靠國家供應,每月發幾元零用錢,可以買紙張、文具。查良鏞的家鄉海寧早已淪陷,在校享受甲種救濟待遇,他穿的衣服是在青訓團時發的軍服,內衣褲、鞋襪等衣物沒有著落,到了天寒地凍時也是穿兩件單衣,沒有鞋襪,赤腳穿草鞋。①

學生運米搬柴,甚至自己管理膳食,每個同學輪流到廚房工作,食費很少,勉強維持粗茶淡飯,三餐紅米飯,南瓜葉做蔬菜,“清水煮黃豆”“鹽水燒芥菜”是當年碧湖生活的寫照,每星期加兩次餐,吃幾塊肉,靠的是用淘米泔水和揀剩的菜葉邊皮自己養的豬。

每天早晨起床號一響,穿軍裝、打綁腿、著破鞋,然后趕到教室前的空地上集中,列隊跑步到大操場,新的緊張的一天學習生活就開始了。一天的功課排得滿滿的。碧湖沒有電燈,最初只能靠油燈和土蠟燭照明,后來教室里晚自修時用上了煤氣燈,宿舍里點的是清油燈,在火光幽幽之下溫習功課,“油燈舊燭同窗讀”。不是星期天一般不許出校門。幾乎每天都有敵機空襲,甚至一天幾次警報,課業時常被打斷。

① 《金庸還是個性情中人》,《杭州日報》2002年9月4日。

初三這一年面臨升學考試,對他們來說,雖說是從聯初考到聯高,但考試是嚴格的,復習功課十分緊張,連休息時間也很少,吃飯都是匆匆忙忙的。有一天查良鏞突發奇想:考學這么辛苦,何不編一本針對小學升初中的參考書,可以減少應考者的復習時間?他把這個想法和張鳳來等兩個要好的同學一說,他們都表示贊成,說干就干,三個人合編了《獻給投考初中者》。他們搜集了當時許多中學的招考試題,加以分析解答,用一種易于翻查的方式來編排,由麗水的一家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這本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直行銷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這是查良鏞一生出版的第一本暢銷書,賺到很多錢。那時家里經濟來源斷絕,窮得沒辦法,就是靠了這本書的收益,他們三人都順利從高中畢業,再到重慶去上大學,還幫助了其他的同學。對一個15歲的少年來說,這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他能抓住消費者的需要,用簡捷的方式來滿足他們。他自認為這是一種洞悉讀者心理的直覺能力。①

此書長銷不衰,到1942年《東南日報》上還有廣告。

五、《阿麗絲漫游記》

1939年6月,查良鏞從浙江省立聯初畢業,下半年進入聯高,從沈家祠堂搬到了龍子廟,同在碧湖鎮上。聯高校長是他所熟悉、敬愛的張印通。聯高名師云集,國文老師錢南揚是元曲專家;地理老師陳鐸民從不帶課本,把一門本來枯燥無味的功課講得十分生動;歷史老師孫正容是國學大師孫詒讓的后人,上課也不帶課本,講得條理分明,邏輯清楚;數學老師崔東伯、沈儒余、黃人達、敖弘德等邏輯嚴密的講解和精當的解題引人入勝;化學老師斯芳、物理老師徐兆華等通過精練的語言、直觀的手段引導他們探索科學的奧秘;英語老師楊彥勉、陳楚淮,圖畫老師孫多慈、音樂老師呂震坤等都是一時之選。聯高學生全部實行軍訓制,身穿軍服,腰束草綠色銅扣(聯高標志)的腰帶,打綁腿,校長也和他們裝束一樣。

①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90—91頁。

碧湖浙江聯合初中畢業照(最后一排右一為金庸,二排右四為沈寶新)

聯高本部在龍子廟,廟后新蓋了兩處草舍,有十幾個教室。生物、化學、物理的教室、實驗室設在廣福寺。一年級男生的宿舍在胡公廟。查良鏞的英語成績很好,高一兩個學期分別為87分、92分,國文73分、80分,算學兩次都是70分,比較普通,歷史、地理成績很好,都是95分。

龍子廟最吸引查良鏞的是圖書館和閱覽室,聯高的圖書、設施主要來源于杭州高級中學,杭州淪陷前夕,杭高幾乎把所有圖書、儀器都及時轉運出來了。圖書館設在緊靠龍子廟北墻的平房內,有《萬有文庫》《大英百科全書》《國學基本叢書》《漢譯世界名著》等,魯迅、茅盾、冰心、巴金等人的著作都有,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甚至斯諾的《西行漫記》也可以借到。不大的閱覽室靠墻四周陳放著各種辭典、字典、百科全書、中外地圖冊等工具書,報刊架上有《大公報》《東南日報》《譯報》等,有《中學生》《科學畫報》《國文月刊》《全民抗戰》等,《大公報》是查良鏞喜歡讀的報紙。

這一群少年男女都生在山溫水軟、環境富裕的江南,不知天高地厚,平靜而幸福的生活突然被血與火的抗戰打斷,碧湖求學的時光令他們珍惜。查良鏞在這里讀了不少新文學作品,喜歡上了巴金。當時,男女學生中最流行的就是巴金和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巴金的筆底充滿溫情,直接觸到他們的心靈。他小學時就在袁花家中讀過《家》,讀到鳴鳳自殺、瑞玨難產而死等情節,還為此流過淚。《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巴金譯著)那時給他印象最深,“因為抒寫的是少年人的心懷和輕淡的戀情,少年人覺得是自己的事,對于真誠之愛受到挫折的不幸,感觸是極深的”。

魯迅的書查良鏞覺得太深刻而鋒銳了,沒有引起多少內心的共鳴。他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是蘇曼殊不完整的譯本,雖只是片段,但給了他強勁無比的震撼,覺得其文學價值遠遠在他喜歡的另外兩個法國小說家大仲馬、梅里美之上。①

聯高學子的課余生活很活躍,愛好戲劇的組成劇社,愛好音樂的結成音樂社,還有愛好美術、攝影的,還有制造肥皂、甘油的。查良鏞的愛好是讀書、圍棋還有寫作,當時校內各班級學生可自由編寫壁報,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查良鏞一直很喜愛唐人的一篇傳奇《虬髯客傳》,認為虎虎有生氣,可以看作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他就在圖書館查參考書,寫了一篇《虬髯客傳的考證和欣賞》,主要考證該傳的作者是杜光庭還是張說,因為典籍所傳,有此兩說,結論是杜光庭說證據較多。此文在壁報上登出,教高三的國文老師錢南揚是研究元曲的名家,對此文頗加贊揚。小孩子學寫文章得到老師的贊好,他深以為喜。

①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280—281頁。

1940年,查良鏞在壁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卻差一點被開除。

有一天課余,聯高忽然人頭擠擠,有數十人圍著圖書館外走廊上的壁報,前排有人高聲朗誦,后面聽的無不拍手稱快。原來壁報上登了《阿麗絲漫游記》一文,描述阿麗絲小姐千里迢迢來到聯高校園,興高采烈遨游東方世界之際,忽見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東游西竄,吐毒舌,噴毒汁,還口出狂言威嚇教訓學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煩了,就叫你永遠不得超生……如果……”眼鏡蛇時而到教室,時而到寢室,或到飯廳,或到操場,學生見之紛紛逃避。文章的作者就是查良鏞。①

查良鏞從小喜歡沈從文的作品,很可能讀過《阿麗思中國游記》,也可能讀過趙元任翻譯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品《阿麗思漫游奇境記》。聯高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眼鏡蛇”影射的是訓育主任沈乃昌,此人戴一副眼鏡,“令人討厭,不近情理”,平時講話總是帶著“如果”二字,學生背地里叫他“如果”?!坝行┠型瑢W和女同學經常來往,也不是戀愛,不過是親密一點,就給開除。還有同學在休息時間下下圍棋,訓育主任也不許,還把圍棋沒收。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學生們平時像躲瘟神一樣躲著他。壁報前的人越聚越多,《阿麗絲漫游記》立馬傳遍了整個聯高校園,也傳到了訓育主任那里,這下他闖禍了!

訓育制是國民黨一黨專制下的特殊產物,推行黨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早在1929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就制定了《中小學訓育主任辦法》,開始實施訓育制。日寇大舉入侵后,大片國土淪喪,大量學?;蜿P閉,或流亡,訓育制受到了削弱。1939年1月,國民黨再次制定《訓育綱要》,決定在全國各地學校普遍推行訓育制,每個學校的訓育主任(大學叫訓導長)必須是國民黨內“忠實的同志”,任大學教授或專科學校教員二年以上并“卓有成績,學望品行足資表率”者,經審查合格方可上任。①杭、嘉、湖等地淪陷,省教育廳搬到了麗水山區,廳長許紹棣只能抓住幾所中學,派訓育主任就是主要手段。1939年四五月間,聯中高中部就發生過驅逐訓育主任沈咸震的事件,教育廳強令開除欽本立等七名學生,經校長張印通等申請,才改為退學。

① 葉炳炎《查良鏞在聯合高中》,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編《兩浙軼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版,64—65頁。

繼沈咸震之后,教育廳任命34歲的沈乃昌為聯高的訓育主任,同時負責教公民課。沈是江蘇鹽城人,畢業于東吳大學法科,到聯高之前曾為江蘇省立揚州中學訓育主任、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和中山大學講師。他以“如果”的口吻教訓人,做學生的思想檢查官,到處監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視他如蛇蝎,難怪查良鏞以“眼鏡蛇”喻之,一時大快人心。訓育制、訓育主任為學生所討厭,不僅是在聯高。查良鏞一時興起,借阿麗絲之口說出廣大學生心里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完全是童言無忌,少年人的一股沖動,沒有考慮到后果的嚴重。

這是查良鏞一生遭遇的最大危機之一,一旦被學校開除,將不但失去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都會發生問題,“那是生死系于一線的大難”。張印通校長極力為他爭取較輕的處分,但權力凌駕在校長之上的訓育主任一定要趕他走,校長也無可奈何,只能勉力將“開除”改為“退學”,并努力幫他轉學,同學余兆文也幫他一起辦理轉學手續。

六、“石梁靜巖夜夜心”

離開碧湖,翻山越嶺,穿過松陽、遂昌、龍游,查良鏞來到衢州石梁鎮,這是1940年7月。②他肩上掛著一個大書袋和簡單的行李,手中捧著兩盒圍棋。同學江文煥、王浩然把他接進宿舍,幾天相處下來,意氣相投,他們同情他的困難處境,很快就把他當作新的知己了。

① 江沛、紀亞光《毀滅的種子——國民政府時期意識形態管理研究》,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7—148頁。

② 何因《金庸與衢中》中說:“1940年至1942年上半年,他在下靜巖衢中高中部求學?!薄夺橹菖c歷史名人》(《衢州文史資料》第12輯),1996年10月,199頁。衢州中學保存著他的學籍表,“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中肄業”,“民國廿九年七月”入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阳原县| 黄陵县| 正阳县| 南漳县| 莱芜市| 安西县| 陆良县| 临猗县| 永定县| 项城市| 延川县| 库尔勒市| 金湖县| 鹰潭市| 饶阳县| 会东县| 京山县| 威信县| 龙川县| 绥芬河市| 东山县| 隆安县| 金沙县| 苍南县| 曲阳县| 峨眉山市| 灵丘县| 青阳县| 咸宁市| 乐陵市| 高邑县| 江达县| 利川市| 阜新市| 通化县| 马边| 吉首市| 昂仁县| 宜章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