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07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5)
- 第106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4)
- 第105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3)
- 第104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2)
- 第103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1)
- 第102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下)(50)
第1章 布登勃洛克一家(上)(1)
“主要由于他那日益被公眾所認可的當代文學中最經典的偉大著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而獲獎。”
【頒獎辭】
瑞典學院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委員 弗雷德里克·比克
如果有人要問,在19世紀的文學界,哪種新的寫作體裁的出現,壯大了希臘時期留傳下來的史詩、抒情詩歌和戲劇的陣容,答案一定是寫實小說。寫實小說真實、細致、全面地勾畫出了現實生活,展現出了當代人內心深處對現代社會深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并注重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聯系。而在這些方面,以前沒有一種可以和寫實小說相媲美的文學體裁。
寫實小說因為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國家作家的創作而不斷成熟完善,我們可以稱之為現代散文史詩,它的出現跟歷史和科學的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和狄更斯、巴爾扎克、薩克雷、果戈理、福樓拜以及托爾斯泰等人的貢獻更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德國,卻沒有出現在現代散文史詩上可以和前面幾位大師并駕齊驅的作家,雖然在詩歌創作上,德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成就。
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作家彌補了這一缺憾。這位作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在27歲時,也就是在1901年的時候,創作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讓28年來都無現代散文史詩的德國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篇磅礴宏偉的寫實小說,也是德國最早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使放在上面提到的幾位歐洲大師面前,也璀璨奪目。
在這本書的描述中,本世紀[1]已經進入了中產階級的時代,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一部關于中產階級的小說。在小說中,社會并不是崇高得讓人無法靠近,也不是低俗卑微得讓人難以接受。在那個社會里,中產階級的人都熱衷于理性的、細致的、思想的分析和創造,而《布登勃洛克一家》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理智、成熟和細致的刻畫,增添了小說本身史詩性的趣味性。而且,我們還可以從這部小說中發現中產階級的色彩、歷史的分解點、時世的變遷,發現從強勁有力、自覺和不自覺的類型逐漸轉變為小說中敏感脆弱的角色。它還細致入微地觀察到生命變化的全過程。這部小說筆力遒勁而細膩地勾畫出精巧的事物,它話題沉重但并未令人喪失斗志,并在諷刺性的言語中,充滿著幽默的趣味和安逸的情致。
從具體客觀、現實地反映社會這個角度來說,德國幾乎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與《布登勃洛克一家》相提并論。《布登勃洛克一家》不僅風格獨特,還表現出了德國共通的文化特色,即在哲學和音樂上的高超性。托馬斯·曼不僅將寫實的文學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還巧妙地把尼采的文明批判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融入作品當中去,特別是小說中的幾個主要角色都比較隱秘地把音樂的神秘性概括出來。
《布登勃洛克一家》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還是一部充滿哲學意味的小說。從本質上來說,人性中天真的本性和追逐名利的傾向是無法調和的,托馬斯很完美地把握到了這一點,并以此為脈絡來描寫一個家族的興衰。以自我反思、靜心、玄妙為主要內容的哲學以及對美的陶醉,在托馬斯看來,這些都充滿著讓人毀滅和崩潰的力量。除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外,托馬斯還有一部極為精致的作品,那就是在1903年發表的《托尼奧·克勒格爾》。在這本書中,他并沒有局限于作品中塑造的中產階級,而是以自由自在的筆觸,用優美感人的詩句來贊美人性中的天真爛漫。不過,對于這種純真的喪失,他也感到悵惘,而這種情感又引發了他對生命不一樣的感悟、憐憫及關懷。
年輕的托馬斯經歷過不少的痛苦和磨難,不過這些經歷也造就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富有沉重而玄妙的色彩。書中深層次探討的問題,也是作者一直希望能夠憑借自身的經歷來找到解決方法的問題。在托馬斯的內心深處,他深切地認識到人追求美的本性和中產階級身上追名逐利的現實性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他希望能夠從更高的生命層面予以調和。為了防止生命逐漸走向世俗和不堪,他的解決辦法是:放縱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都投身于藝術和知識的海洋,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純真和健康的熱愛與追尋。這一點,在托馬斯的《托尼奧·克勒格爾》和《特里斯坦》兩部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托馬斯還有一本書為《王爺殿下》,是在1909年出版的。在《王爺殿下》一書中,他通過紀實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調和了人物的現實性和藝術性,并將人們的理想概括為一句名言:“崇高的地位和愛情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過,他的這種調和既顯得粗淺無力,也沒有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其他作品中闡述的相反的主旨那樣,讓人感到震撼。在他1906年寫的劇本《佛羅倫薩城》中,通過塑造道德家薩沃納羅拉和堅持唯美主義的羅倫·遮梅廷西之間的敵對仇恨,重新刻畫了人性現實和追求純真之間的矛盾。1913年,他的《魂斷威尼斯》又以這一話題來彰顯兩者之間無法調和的悲劇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前,托馬斯·曼突然對腓特烈大帝產生了興趣,因為他認為,腓特烈大帝這樣一個精明能干的統治者徹底地、具有歷史現實意義地把這個難題給解決了。腓特烈大帝用他頑強的生命活力有效整合了行動和深思,并避免了幻象的干擾而使得他的想法和行動特別的清晰、有條理。在1915年發表的論文《腓特烈大帝和大同盟》中,他又強調了這種矛盾調和的可能性和現實操作性。值得惋惜的是,托馬斯·曼這位勤學好思的作家沒能再通過這種新興的文學體裁來讓他的理想得到充分實現。
“一戰”的爆發,讓他不得不摒棄純粹的思考、理性分析和追求美等理論范疇的東西,因為動亂的時代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在《王爺殿下》一書中,就明確表達出作者決定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摒棄思想上的閑適和逍遙,打算積極入世,認真去思考“國難”這個現實而又讓人痛苦的問題。在他接下來的作品中,特別是出版于1924年的《魔山》,充分表明他自己這個思想掙扎的路程,通過故事中人物激烈的爭辯來闡述這一思想。
德國的作家、思想家托馬斯·曼先生,是您讓我們深信藝術價值的可貴,也讓我們看到現實狀況、人類思想的困頓和在痛苦中孕育美的精神;是您讓詩歌的崇高和一種理性的、對生命純真的熱愛得以調和,因此,我國陛下親自把皇家學院的獎章頒給您,并向您表示深深的祝福!
【致答辭】
托馬斯·曼
今天終于有機會可以來到這里向各位表達我的謝意,不用說,我自己是十分期待這個機會的。不過,當我面對這一刻的時候,心里反而變得有點緊張了,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因為對于一個像我這樣不是能說會道的人來講,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一般來說,和演說家們完全不同的是,作家們好像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們不是特別能說會道的人,作家們和演說家們甚至還會站在完全對立的角度上,或許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和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實現的原因吧。尤其是一個有著高度職業自覺的作家,已經習慣了文學性的表達方式,但一生中又免不了會碰到一些臨場的、簡潔的談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些令讓人措手不及的意外,而這些意外情況,通常也只有伶牙俐齒的演說家們才能夠避免。但我現在面臨的狀況就更為復雜了,我完全沒有想到貴國會把這份榮譽授予我,更沒有想到在座的諸位還專門為我精心安排了這個隆重得令我不安的盛會。更不妙的是,我的生命是為史詩而非戲劇所生,我時常告誡自己保持心緒的平和穩定,進而維持生命和藝術旋律的平和。而今,假使這束充滿戲劇性的火把已經從北方鄰國點燃,并將影響到自己旋律的平穩,使得我的表達能力降低到平常最低水平之下的話,那我也無能為力了。
當得知瑞典皇家學院決定把這份榮譽授予我時,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進而沉浸在不能自已的狂喜之中。如果要用詩歌來表達我的感情的話,那么我想借用歌德贈予愛神丘比特的那句“Du hast mirmein Geratrerstellt und Verschoben”,意思就是說“你令我心曠神怡,不能自已”,這句話充分說明諾貝爾獎對我的影響有多大。當然,請允許我把諾貝爾獎對我的影響比作安穩生活中的偏激行為,因為我相信這樣做才不至于失禮。
一般來說,對于一個有品格和有自律性的作家來說,要安心地接受一份像我現在所獲得的殊榮是不易的。為了化解這種尷尬,讓自己能夠更坦然地面對這份榮譽,我覺得只有不站在個人的角度上來考慮這份榮耀才能讓自己稍微安心些。歌德曾經狂妄地宣稱:“只有下九流的人物才會謙虛。”他這樣說,是為了掙脫虛假的道德禮儀鐐銬而說出的大話。但是,我對此并不十分贊同,畢竟謙虛和智慧、學問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因為自己獲得了現在這份殊榮而狂妄自大,顯然是不明智的。我歷經長時間的嘔心瀝血,才從我的鄰國獲得這個世界級的獎項,我的同胞今天也因此歡呼沸騰,為我感到自豪和驕傲。
這么多年過去了,瑞典皇家學院能再次把諾貝爾獎頒給德國作家,特別是授予德國散文體的作品,說明我那備受他國誤解和傷害的祖國已被人們的愛充分接納了,對此,我內心的感受是錯綜復雜的。
我想,人們能接受我的國家也是有道理的。過去的15年,我國日益繁榮發展,但在物質和精神條件優越的情況下,我國的思想和藝術并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因為在舒適的環境下,是不可能有一項工作能夠取得成就的。特別是,思想和文化本身就需要在激烈的、紛亂的痛苦滋養下才可能成長。不過,當俄國和東方歷經動蕩時,西方和歐洲文化形體的尊嚴卻是由于德國才得以保存,形體本就是榮譽的重點,這樣說來,我的祖國也并非無所貢獻。
我對新教徒和上帝直接交流的方式非常贊賞,不過遺憾的是,和在座的諸位一樣,我本人并非新教徒。但是,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一個叫巴斯羨的圣徒,當他被四面而來的利器傷害時,依舊毫無畏懼,面帶微笑,因為新教徒們認為,當他們遭受苦難的時候神就會靠近他們,這是巴斯羨身上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雖然這種氣概并不高雅,或許還有點粗糙,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從德國文化和藝術中也尋找出這種風范,而且,我還堅信,諾貝爾獎授予我國,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在精神上賦予了這種高尚的英雄氣概。這種風范在我國的詩歌創作上也是可以尋覓到的,因此,德國維護了本國的榮譽,凝聚了政治力量,避免了陷入無政府狀態。同時,在精神氣節上,整合了西方的形體原則和東方的苦難哲學,進而在苦難中孕育出美來。
在諾貝爾基金會決定將這份榮耀授予我后,立刻有幾位代表來找過我,在和他們的交談之中,我已經向他們表達了我的興奮和感動。作為一個呂貝克的兒子,我從小的生活方式就非常類似于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人民;從一個作家的角度來說,對于北歐的思想氛圍我是非常羨慕的。在自己過去寫的一本小說中,刻畫了一位把北歐和南歐的特性富于創造性地而又耐人尋味地結合起來的年輕人,有點類似《托尼奧·克勒格爾》。這位年輕人的南歐特性也就是指那些實質上的感官、思想的向上和理智冷靜的藝術熱情;而北歐特性是指代表著靈魂的、中產階級的故鄉,以及深厚的情懷和溫馨動人的人性。而現在,代表著靈魂之鄉的北歐,用這場壯觀的盛會來迎接著我。這一刻,對于我來說,可以算得上是最美麗、最有意義的日子,是我生命中的一個節日,正如瑞典人口中的“歡欣的時刻”——這句話我用得還不太熟練,請見諒。
最后,請允許我和大家一道對諾貝爾基金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祝福,相信在未來,世界能夠因為它而變得更美好。同時,依照貴國的風俗習慣,請和我一起再次向諾貝爾基金會致以最熱烈、最真誠的歡呼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