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9評論第1章 致豐子愷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初三日惠書,誦悉。茲條復如下:
△周居士動身已延期。網籃恐須稍遲,乃可帶上。
△《佛教史跡》已收到,如立達僅存此一份,他日仍擬送還。
△護生畫,擬請李居士等選擇(因李居士所見應與朽人同)。俟一切決定后,再寄來由朽人書寫文字。
△不錄《楞伽》等經文,李居士所見,與朽人同。
△畫集雖應用中國紙印,但表紙仍不妨用西洋風之圖案畫,以二色或三色印之。至于用線穿訂,擬用日本式,系用線索結紐者,與中國佛經之穿訂法不同。朽人之意,以為此書須多注重于未信佛法之新學家一方面,推廣贈送。故表紙與裝訂,須極新穎警目。俾閱者一見表紙,即知其為新式之藝術品,非是陳舊式之勸善圖畫。倘表紙與尋常佛書相似,則彼等僅見《護生畫集》之簽條,或作尋常之佛書同視,而不再披閱其內容矣。故表紙與裝訂,倘能至極新穎,美觀奪目,則為此書之內容增光不小,可以引起閱者滿足歡喜之興味。內容用中國紙印,則鄉間亦可照樣翻刻。似與李居士之意,亦不相違。此事再乞商之。
△李居士屬書簽條,附寫奉上。
△“不請友”三字之意,即是如《華嚴經》云:“非是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之意。因尋常為他人幫忙者,應待他人請求,乃可為之。今發善提心者,則不然。不待他人請求,自己發心,情愿為眾生幫忙,代眾生受苦等。友者,友人也。指自己愿為眾生之友人。
△周孟由居士等,諄諄留朽人于今年仍居慶福寺。謂過一天,是一天,得過且過,云云。故朽人于今年下半年,擬不他往。俟明年至上海諸處時,再與仁者及丐翁等,商量筑室之事?,F在似可緩議也。
△近病痢數日,已愈十之七八。惟胃腸衰弱,尚須緩緩調理,仍終日臥床耳。然不久必愈,乞勿懸念。承詢需用,現在朽人零用之費,擬乞惠寄十元。又慶福寺貼補之費(今年五個月),約二十元(此款再遲兩個月寄來亦不妨)。此款請舊友分任之。至于明年如何,俟后再酌。
△承李居士寄來《梵網經》,萬鈞氏書札,皆收到。謝謝。病起無力,草草復此。其余,俟后再陳。
演音上
八月十四日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二日,溫州)
子愷居士慧覽:
今日午前掛號寄上一函及畫稿一包,想已收到?頃又做成白話詩數首,寫錄于左(下):
(一)《倘使羊識字》(因前配之古詩,不貼切。故今改做。)
倘使羊識字,淚珠落如雨。
口雖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二)《殘廢的美》
好花經摧折,曾無幾日香。
憔悴剩殘姿,明朝棄道旁。
(三)《喜慶的代價》(原配一詩,專指慶壽而言,此則指喜事而言。故擬與原詩并存。共二首?;蛘邇H用此一首,而將舊選者刪去。因舊選者其意雖佳,而詩筆殊拙笨也。)
喜氣溢門楣,如何慘殺戮。
唯欲家人歡,那管畜生哭!
(四)原題為《懸梁》
日暖春風和,策杖游郊園。
雙鴨泛清波,群魚戲碧川。
為念世途險,歡樂何足言。
明朝落網罟,系頸陳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覺悲淚潸。
案此原畫,意味太簡單,擬乞重畫一幅。題名日《今日與明朝》。將詩中雙鴨泛清波,群魚戲碧川之景,補入。與系頸陳市廛,相對照,共為一幅。則今日歡樂與明朝悲慘相對照,似較有意味。此雖是陳腐之老套頭,今亦不妨采用也。俟畫就時,乞與其他之畫稿同時寄下。
再者:畫稿中《母之羽》一幅,雖有意味,但畫法似未能完全表明其意,終覺美中不足。倘仁者能再畫一幅,較此為優者,則更善矣。如未能者,仍用此幅亦可。
前所編之畫集次序,猶多未安之處。俟將來暇時,仍擬略為更動,俾臻完善。
演音上
八月廿二日
此函寫就將發,又得李居士書。彼謂畫集出版后,擬贈送日本各處。朽意以為若贈送日本各處者,則此畫集更須大加整頓。非再需半年以上之力,不能編纂完美。否則恐貽笑鄰邦,殊未可也。但李居士急欲出版,有迫不及待之勢。朽意以為如僅贈送國內之人閱覽,則現在所編輯者,可以用得。若欲贈送日本各處,非再畫十數葉,重新編輯不可。此事乞與李居士酌之。
再者,前畫之《修羅》一幅(即已經刪去者),現在朽人思維,此畫甚佳,不忍割愛,擬仍舊選入。與前畫之《肉》一幅,接連編入。其標題,則謂為《修羅一》《修羅二》。(即以《肉》為《修羅一》,以原題《修羅》者為《修羅二》。)再將《失足》一幅刪去。全集仍舊共計二十四幅。
附呈兩紙,乞仁者閱覽后,于便中面交李居士。稍遲亦無妨也。
廿三晨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新作四首,寫錄奉覽:
凄音
小鳥在樊籠,悲鳴音慘凄。
惻惻斷腸語,哀哀乞命詞。
向人說困苦,可憐人不知:
猶謂是歡娛,娛情盡日啼。
農夫與乳母
憶昔襁褓時,嘗啜老牛乳。
年長食稻粱,賴爾耕作苦。
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
不啖老牛肉,淡泊樂素食。
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
麟為仁獸,靈氣所鐘,不踐生草,不履生蟲??埼崛祟悾瑧淞x,舉足下足,常須留意,既勿故殺,亦勿誤傷。去我慈心,存我天良。
[附注]:兒時讀《毛詩·麟趾章》,注云:“麟為仁獸,不踐生草,不履生蟲?!庇嘀S其文,深為感嘆。四十年來,未嘗忘懷。
今撰護生詩歌,引述其義。后之覽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我的腿(舊配之詩,移入《修羅二》)
我的腿,善行走。
將來不免入汝手,
鹽漬油烹佐春酒。
我欲乞哀憐,
不能作人言。
愿汝體恤豬命苦,
勿再殺戮與熬煎!
畫集中《倒懸》一幅,擬乞改畫。依原配之詩上二句,而作景物畫一幅(即是“秋來霜露……芥有孫”之二句)。畫題亦須改易,因原畫之趣味,已數見不鮮,未能出色,不如改作為景物畫較優美有意味也。再者《刑場》與《平等》二幅,或可刪,亦可留,乞仁者酌之。
論月
八月廿四日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六日,溫州)
子愷居士慧覽:
將來排列之次序,大約是:
(一)《夫婦》,(二)《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案蘆菔俗稱蘿卜),(三)《沉溺》,(四)《凄音》等。中間數幅,較前所定者,稍有變動。至《農夫與乳母》以下,悉仍舊也。
再者,《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乞僅依“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二句之意畫之。至末句中雞豚,乞勿畫入。
以前數次寄與仁者之信函,乞作畫或改題者,茲再匯記如下:
△增畫者《懺悔》《平和之歌》,共二幅。
△改畫者《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舊題為《倒懸》,今乞改題)、《今日與明朝》(舊題為《懸梁》)、《母之羽》,共三幅。
△修改畫題者《沉溺》(原作《溺》)、《凄音》(原作《囚徒之歌》)、《誘惑》(原作《誘殺》)、《修羅一》(原作《肉》)、《修羅二》(原作《修羅》),共五處。
以上所寫,倘有未明了處,乞檢閱前數函即知。
演音上
八月廿六日
今年夏間,由嘉興蔡居士寄玻璃版印《華嚴經》二冊至尊處(江灣),想早已收到(當時仁者在鄉里),前函未提及,故再奉詢。
(一九二八年九月初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前復信片,想達慧覽。尚有白話詩二首,亦已作就,附寫如下:
母之羽
雛兒依殘羽,殷殷戀慈母。母亡兒不知,猶復相環守。念此親愛情,能勿凄心否?
此下有小注,即述蝙蝠之事云云。俟后參考原文,再編述。
平和之歌
昔日互殘殺,今朝共舞歌。一家慶安樂,大地頌平和。
附短跋云:李、豐二居士,發愿流布《護生畫集》。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雖曰導俗,亦有可觀者焉。每畫一葉,附白話詩,選錄古德者□首,余皆賢瓶道人補題。纂修既成,請余為之書寫,并略記其梗概。
新作之詩共十六首,皆已完成。但所作之詩,就藝術上而論,頗有遺憾。一以說明畫中之意,言之太盡,無有含蓄,不留耐人尋味之余地。一以其文義淺薄鄙俗,無高尚玄妙之致。就此二種而論,實為缺點。但為導俗,令人易解,則亦不得不爾。然終不能登大雅之堂也。
畫稿之中,其畫幅大小,須相稱合。如《母之羽》一幅,似稍小。仁者能再改畫,為宜。雖將來攝影之時,可以隨意縮小放大,但終不如現在即配合適宜,俾免將來費事。且于朽人配寫文字時,亦甚蒙其便利也。
附二紙,為致李居士者。乞仁者先閱覽一過,便中面交與李居士,稍遲未妨也。
演音上
九月初四日
(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溫州)
子愷居士:
昨晚獲誦惠書,欣悉一一。茲復如下:
△續畫之畫稿,擬乞至明年舊歷三月底為止。(因溫州春寒殊甚。未能執筆書寫。須俟四月天暖之后,乃能動筆。)由此時至明春三月,乞仁者隨意作畫,多少不拘。朽人深知此事不能限期求速就(寫字作文等亦然)。若興到落筆,乃有佳作。所謂“妙手偶得之”也。至三月底即截止,由朽人用心書寫。大約五月間,可以竣事。仁者新作之畫,乞隨時絡續寄下。(又以前已選入之畫稿及未選入者,并乞附入,便中寄下。)即由朽人選擇。其選入者,并即補題詩句。
△白居易詩,“香餌”云云二句,系以魚喻彼自己,或諷世人,非是護生之意。其義寄托遙深,非淺學所能解。乞勿用此詩作畫。
△研究《起信論》,譯佛教與科學之事,暫停無妨。禮拜念佛功課未嘗間斷,戒酒已一年,至堪歡喜贊嘆。近來仁者諸事順遂,實為仁者專誠禮拜念佛所致。念佛一聲,能消無量罪,能獲無量福。惟在于用心之誠懇恭敬與否,不專在于形式上之多少也。
△網籃遲至年假時帶去,無妨。
△珂羅版《華嚴經》,乞贈李圓凈居士一冊。
△以后作畫,無須忙迫。至畫幅之多少,亦不必預計。如是乃有佳作。
△倘他日集中畫幅再增多之時,則已刪去之畫,如《倒懸》《眾生》(又名《上法場》)等,或仍可配合選入,俟他日再詳酌。
△許居士如愿出家,當為設法。
△明年大約仍可居住慶福寺。因公園以籌款不足,停止進行,故尚安靜可住。承諸友人贈送之資,至為感謝。此次寄來之廿元,擬留充明年自己之零用。至于明年,尚需貼補寺中全年食費約六十元。又于地藏殿裝玻璃門,及《續藏經》書柜之木架等費,朽人擬贈與寺中三十元。共計九十元。倘他日有友人送款資至仁者之處,乞為存積。俟今年陰歷年底,朽人再斟酌情形。倘需用此款者,當致函奉聞,請仁者于明年春間便中匯下。此事須今年年底酌定,故所有款資,擬先存仁者之處,乞勿匯下。
△明年朽人能于秋間至上海否?難以預定?;虿荒軄恚辔纯芍?。因近來擬息心用功,專修凈業??殖鐾庠朴?,心中浮動,有礙用功也。統俟明年再為酌定。
△明年與后年,兩年之中,擬暫維持現狀。至于夏居士所云建造房舍之事,俟辛未年,再行斟酌。
草草奉復。不具。
演音上
九月十二日
再者,以后惠函,信面之上,乞勿寫和尚二字。因俗例,須本寺住持,乃稱和尚。朽人今居客位,以稱大師或法師為宜。
再者,愚夫愚婦及舊派之士農工商,所歡喜閱覽者,為此派之畫。但此派之畫,須另請人畫之。仁者及朽人,皆于此道外行。今所編之《護生畫集》,專為新派有高等小學以上畢業程度之人閱覽為主。彼愚夫等,雖閱之,亦僅能得極少份之利益,斷不能贊美也。故關于愚夫等之顧慮,可以撇開。若必欲令愚夫等大得利益,只可再另編畫集一部,專為此種人閱覽,乃合宜也。
今此畫集編輯之宗旨,前已與李居士陳說。第一,專為新派智識階級之人(即高小畢業以上之程度)閱覽。至他種人,只能隨分獲其少益。第二,專為不信佛法,不喜閱佛書之人閱覽。(現在戒殺放生之書出版者甚多,彼有善根者,久已能閱其書,而奉行惟謹。不必需此畫集也。)近來戒殺之書雖多,但適于以上二種人之閱覽者,則殊為希有。故此畫集,不得不編印行世。能使閱者愛慕其畫法嶄新,研玩不釋手,自然能于戒殺放生之事,種植善根也。鄙意如此,未審當否?乞仁等酌之。又白。
(一九二九年舊八月廿九日,上虞)
子愷居士:
前日已至白馬湖。承張居士代表招待一切,至用感慰。茲有四事,奉托如下:
(一)乞畫澄照律祖像一幅。別奉樣式一紙,乞檢閱。此像在《續藏經》中,今依彼原稿,略為縮小。如別紙中朱筆所畫輪廓為限。如以原稿太繁密者,乞仁者依己意稍為簡略。但仍以工筆細線畫之為宜。畫紙乞用拷碑紙,因將刻木板也。此畫像,能于舊歷九月中旬隨夏居士返家之便帶下,為感。
(二)前存尊處之馬一浮居士圖章一包,乞于便中托人帶至杭州,交還馬居士。但此事遲早不妨。雖遲至數月之后亦可。馬居士寓杭州聯橋及弼教坊之間,延定巷舊第五號(或第四第六號)門牌內。
(三)福建蘇居士,今春在鼓山,定印《華嚴疏論纂要》多部。(此書系康熙古版,外間罕有流傳。每部大約六十冊,實費二十元。)擬以十二部分贈與日本各宗教大學及圖書館等,托內山書店代為分配及轉寄。又以二部贈與上海功德林流通。附寫信二紙,乞于便中轉交內山書店及功德林佛經流通處為感。
(四)有人以五元托仁者向功德林代請購下記之書:《華嚴處會感應緣起傳》一冊。其余之資,皆請購(功德林藏版)《地藏菩薩本愿經》若干冊及其郵費。此書代為郵寄“溫州大南門外慶福寺因弘法師收”。無須掛號。此款乞暫為墊付,俟他日托夏居士帶奉。種種費神,感謝無盡!惟凈法師偕來,諸事甚為妥善。秋后朽人或云游他方,仍擬請惟靜法師在晚晴山房居住,管理物件及照料一切。彼亦有愿久住山房之意。聞仁者近就開明編輯之事,想甚冗忙,如少閑暇,九月中旬可以不來白馬湖。俟他時朽人至上海,仍可晤談也。俗禮幸勿拘泥,為禱。不具。
演音疏
舊八月廿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