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德州志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志通乎史,為一郡文獻所關(guān)。修之,寧非要事與顧近。今修志者,設(shè)局延主筆,立分纂、謄錄、校對,供支十?dāng)?shù)人。計一年所費,不一千有余金。縻費益多,告成益遠,以致各邑紳士、富民一聞,修志鮮不色駭而汗走矣。《保德志》逾七十五載未修,無如山瘠民貧,辦理尤不易易。不得已,而為補之之法。凡七十余載,所應(yīng)續(xù)志者,采訪明確,悉依門類補錄刊之,共計添三十九頁。才捐奉廿金耳。而續(xù)志以成。維時參訂者,州候銓縣姜廷銘。采訪者,歲貢:趙迎恩、袁學(xué)典,州生員:魯騰蛟、高天緯、姜、閻熙和、王乙、張德成也。是為敘。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中浣,知州事王秉韜書。
目錄 凡例 修志姓氏 疆域圖 序 跋
新建純陽宮碑記
黃步蟾——福建人
純陽仙師,修行度世,護國佑民,歷代顯著靈應(yīng)。本朝特加封號。敕令天下各府、州、縣,立廟崇祀。春秋兩祭,典至重也。惟州境向于三清觀中供奉牌位,尚缺專祠。余癸未三至斯土,每思勸修,因董事朱生世熙已竭力襄成風(fēng)神、山神二廟,無暇及此。今年春,朱生復(fù)呈請,將伊堂兄朱世勛絕產(chǎn)變價八千金,合伊捐貲,愿建純陽宮于城之東南隅鐵山,以為闔州士民祈福之所。美哉!是舉也。夫人好義樂施,原以為子孫謀產(chǎn)業(yè),不如為子孫種福田。況廟宇崇祀千年,而自己之名亦藉以不朽。今朱生承堂兄絕產(chǎn),不忍入囊肥己,又增以己貲,建蓋州中所急應(yīng)建之廟。是其兄雖死,其兄之名千載猶留。朱生可謂義而且友矣。惟云車鶴駕,既有所棲,而焚修啟閉,旁無止舍,奈何,爰令添蓋東西廂房各四楹。繚垣、山門,備極完善。但工程浩大,不得不醵腋裘之金,以襄盛舉。古所謂善與人同也。余既嘉其事,于諸工落成之日,命鐫石以志之。至仙師之出處、封號、濟世顯應(yīng),固昭昭在人耳目中,無容贅述云。
道光四年癸未清和之月。
凡例二十二則
一書之有志,始于班固。故志之作也,必具良史才,乃可摻丹鉛,事筆削,余迂疏谫劣,迫于郡公之命,黽勉為一州文獻計,顏著述。知我者,或諒鄙心,而罪我者,且以謬妄見誚矣。
一從來修志者,類多將伯之助,尚或淹歲年、需時月,余以一手足之烈,役竣不逾五旬,雖廣搜博采,惟既厥心,而掛一漏萬,知必不免,博雅君子更進而教之,余則幸甚。
一他郡邑自宋元前已有志,厥后時或踵修,州志至有明中葉,始創(chuàng)為之,自是修者,僅一二見。蓋上下三四千年,而其間纂輯者,不過百余年之耳目,前人精力或有未逮,余故前后摭拾,不憚苦心焉。
一弘治間,剡城周公,取胡公廷慎通志原本輯成州志,至萬歷間,一修于膚施韓公,再修于洵陽胡公,始稱大備。周韓二公本,余未之見,《胡志》極詳洽,而間多繁冗。本朝三韓張公未刻本,又芟削太甚,惟白君藍生所輯,參酌得中,余故取裁過半。
一舊志漫為序列,略無統(tǒng)紀,前后錯雜,殊難省覽。白本創(chuàng)為九志,以綜其綱。中間逐款條列,各從其類以為之目,令閱者展卷了然,今仍其舊。
一從前志尚弘博,雖事極細,人極微者,靡所不錄。至巡幸、蠲賑、文謨、武烈等類,關(guān)系甚巨,又若一州之仕宦勛貴,受褒錫膺寵眷者,視社師、鄉(xiāng)約相去懸絕,顧反詳彼略此,殊失體裁。今廣搜成帙,名曰圣澤,合為十志,庶幾大小兼識云。
一凡關(guān)系地方利弊、民生休戚者,前人具有論斷,勤勤懇懇,垂示無窮,意甚厚,言亦甚悉也,何庸再贅。故每段詳列原論,不敢復(fù)附己說,至或偶有所見,慨乎言之,則于每志之首,弁以小序,非敢夸多斗靡,亦聊伸鄙志云爾。
一白本分門別類,視舊志誠有涇渭之辨,但中間肌理尚多未清,余益為分劈,如志山川則遠近各依其序,南北各從其方。志藝文則記以事合,詩從體分之類。閱者當(dāng)更有較若列眉之況。
一郡地不啻彈丸,其于星緯纏度誠為藐小,然天無不覆,宿各有分,誰謂郡于星野獨無關(guān)耶。雖舊志所載,占驗圖說,不無附會,而概行裁省,亦非《洪范》列庶征、《春秋》記災(zāi)異之意。余故刪其繁雜,存其梗概,所以示無散戲渝之意也。
一前朝兩京并建,故舊志志疆域,必載至北京,及至南京道里,重留都耳。今江南亦列省也,而白本猶依《胡志》志之,殊非大一統(tǒng)尊京師之體,余故削之。
一凡記輿圖者,未有不記陵墓,今州志僅列漏澤園,而于先賢冢墓,概不另志,豈視忠臣孝子之魄,反不及夏畦馬醫(yī)之鬼耶。今增冢墓一條,而以漏澤園附其后,似得輕重之宜。
一借才異代,猶令人齒粲。矧山川耶,保郡僻處山陬,而所傳八景,前后紛紛,大抵胡志所修,為得其真,余有前人所賞,今或烏有,彼地所欣,此則子虛者,雖存其名,概削其實。
一志所稱古跡,俱以古人遺跡得名,今白本所志“石竅涼風(fēng)”,與夫“蒼水龍池”等類,俱天地自然名勝,與古跡何涉,故照舊志仍屬之山川。
一名宦,舊志止載從祀數(shù)公,白本則采其賢者,即從祀未經(jīng)申允,俱另志,以別之。其從祀者,但于下注明,蓋甚得闡幽芳發(fā)潛德之意,今從白本。
一舊志監(jiān)司,猶夫甘棠陰雨之思而已,白本以為僭越,過也,顧不敢削,而改稱憲澤,則正與舊志之旨符矣。余故仍之。至教條等則,自宜列之藝文,使從其類,晦沒之慮,殊屬無謂。
一流寓一條,舊志本無,白本增出。但必遠方羈旅,曾卜居僑寓于此,乃可載入。若僅僅過客往來,宦途跋涉,烏可概謂之流寓哉。至援及古今帝王,尤屬不倫,余故止存伊尹、楊業(yè)有傳聞事實可據(jù)者,余俱刪卻。
一人物,惟取忠孝節(jié)義倫紀無愧者志之,其或一事一藝之善,亦不沒焉。惟鄉(xiāng)賢必士大夫之從祀者,始列其內(nèi),余則止詳選舉,若前朝王二彌先生,居鄉(xiāng)居官,俱堪景行,且向有從祀之請,故特附入,覽者勿以偏黨為疑。
一古志列女,原不專尚節(jié)烈,如果德若孟光,才似班姬,亦何莫非巾幗中之偉男子耶,倘必割耳斷臂,始堪不朽,是以不祥為善事矣。余故略志數(shù)人,使閨閣中知婦順之道,常變皆可自盡。
一藏否人倫,從前俱本舊乘,近今未備者,始僭綴數(shù)語。大抵志善,則欲其顯。不善,則欲其微。而總以不沒其實為主。至舊志所載職官,間有一二不類者,評騭幾于怒罵,無論忠厚不存,亦殊失不非大夫之義,余故傳其事,而沒其文,庶幾,自處處人皆無失乎。
一所營,俱以干城斯郡,前人創(chuàng)設(shè),大有深意,今所以盡廢,營猶僅存。存廢雖殊,不嫌并列者,便考核俟興復(fù)也,苦乃所并于州,以后一切丁徭,則列諸田賦,以從其實。
一藝文,止取有關(guān)典故者,上自章奏,下迄歌謠。至于公移似不雅訓(xùn),然居官為民一片婆心,悉聚于此。坐言起行,實亦天地間有用之文章也,特前后套語,不妨節(jié)省,以祛蕪蔓。
前人修志序、跋,原以弁免州志明著作之所由,表纂修之實跡,一書之眉目也。混列藝文中,使二百年來,是書之原委,先后不免蒙晦,今并列之卷首,以便稽考。
新又氏再識
修志姓氏
明弘治十八年
知州周 山——剡城人
監(jiān)生張 安 杜景林
廩生張 共 郭 璽 王 章 翟 璋 狄自道
萬歷二十九年
知州韓朝貢——膚施人
舉人崔士成 李晉元
選貢王所用 馬上錦 陳嘉藎
廩生康 蘇 賈居奇 高 騰 康 亶 康 任
萬歷四十二年
知州胡楠——洵陽人
知縣王所用
貢生高 騰 高自知 康 亶 康 任 郭登瀛
舉人陳奇瑜
廩生張云翼 陳時務(wù) 常道行 姜維屏 閻俊卿 陳 升 馬上行 王 邵 李希清陳時行
康祚昌 韓友范 韓貢琛 楊于階 張騰高 郭本寧
國朝康熙十二年
知州張光岳——三韓人
學(xué)正張鳳羽——絳州人
廩生楊永芳 王 恒
康熙四十九年
知州王克昌——山東人
監(jiān)貢生殷夢高——江南人
拔貢生白君琳
廩生王瑗 馬云卿 劉祖向 張克謙 張佐劉
乾隆五十年
裁定知州王秉韜
參訂候銓知縣姜廷銘
采訪貢生趙迎恩 袁學(xué)典
生員魯騰蛟 高天緯 閻熙和
姜 王 乙 張德成
保德州疆域圖
正東至三岔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河曲六十里。北至府谷三里。至孤山堡四十里。北東至木瓜園六十里。清水營七十里。黃甫川八十里。西北至鎮(zhèn)羌八十里。至永興一百二十里。西至神木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黑峪口一百六十里。至興縣亦一百六十里。南至蒼水山一百一十里。東南至牛欄山一百一十里。至岢嵐州城北門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長一百二十里。
周圍共三百四十里。
序
再修志序
河?xùn)|王
圣朝嘗命儒臣纂修《大明一統(tǒng)志》,蓋即《周禮》大司徒掌建邦之職,而稽人民之?dāng)?shù),與夫大訓(xùn)、小訓(xùn)、小吏、外吏之制,而定今制也。猗歟盛哉!自蕃司郡州若邑,其地理圖志皆無闕廢焉,何則?河山、城池、人物、風(fēng)俗、公署、學(xué)校、壇、土產(chǎn)、貢賦、兵屯之屬,吏斯土者所宜加省也。保德守周君有見于斯,為州以來,即以纂修為己任,俾監(jiān)生張安、杜景林、生員張共博訪旁搜,得成化間提學(xué)憲胡君廷慎所撰《山西通志》,及考諸碑記,詢之故老,第涉州政者悉錄之,手自刪訂為十二卷,輯成三帙,與吏目陳直,各捐俸,鍥梓以傳價。訓(xùn)導(dǎo)賈允恪以其副。啟乞序之,予嘗識周君,儒者也,今觀其各事之右,所著之故實來自,皆出入經(jīng)史,辯博條暢,誠非有學(xué)者不能,惟勤政事知先務(wù)乃克爾也,其于治道豈曰小補哉?義可書也。君名山,字靜之,浙之嵊縣鄉(xiāng)貢進士,知德州,丁憂,改今職,所至愛民敏政,聲稱籍然,將來峻擢,而骎骎顯融,可拭目期待云。
三修志序
苗朝陽
往余從事禮垣,翻閱國家典制。英廟正統(tǒng)五年,命儒臣纂修《一統(tǒng)志》,載在秘府。嗣諸守臣,編諸邊及各郡邑自為一志,煙火萬里,遠近分合,犁然如指諸掌。顧先朝吏治舉、士風(fēng)正、民生安,二百余年設(shè)官取士如故,議者每言今不逮昔,則分授分野考質(zhì)在志,而經(jīng)綸治理在人可知矣。保德韓大夫以祁循令,擢守是郡,師古循良,施于有政,諸凡浚治源、宗教本、刷蠹弊、滌煩苛,為德人翅首足,所愿罷行者,率次第見之行事,四封之內(nèi)不期蒸蒸然登于理信哉!政治之存乎人也。乃以郡志絕筆多年,散逸敝陋,至不可讀,爰謀修葺,聞之兵憲趙公曰:“可”。遂慨然以身總其事。簡鄉(xiāng)士之博而雅、醇而文者,若孝廉崔子士成、李子晉元、國學(xué)士馬子上錦、王子所用、陳子嘉藎,屬以編摩。本之周守之舊乘,參以晉省之《通志》,而酌衷于此心之權(quán)衡,復(fù)者刪之,贗者之,闕者補之,沉湮脫漏者表而續(xù)之。繪圖分卷,以提其綱;匯欠臚列,以悉其目。諸官師、民物、習(xí)俗、遺編靡弗志,志靡弗詳且確也。今而后德中典故燦然具備,文獻其足征乎!夫《州志》自浙嵊周守后百余年來,所稱孳孳治理者,匪無其人,然卒事期會而遺文獻,而必待今韓大夫成之,則政治之存乎人也,不益信哉!顧志以事成,事以文考,前者創(chuàng),后者則,稽郡名宦、鄉(xiāng)賢,志多前代,而挽近寥寥,倘從此按籍論世,感發(fā)興起,功德聲施,彪炳于官業(yè)鄉(xiāng)邦,而尸祝樽俎,濟濟接踵,則亦存乎人之自樹耳。斯韓大夫修志意乎?
四修志序
苗朝陽
保德故有《志》,創(chuàng)刊于郡守浙嵊周公,繼刊于陜右膚施韓公。第草創(chuàng)者一時搜羅,不無遺漏,嗣修者補遺葺漏,未暇精詳,亦其勢然也。迨今時異勢殊,人物幾變,其所宜為修葺者未可數(shù)數(shù)計。萬歷庚戍胡公來守茲土,入境之初,即詢《郡志》。深為治體所關(guān),曲刑攸寓,爰謀所以修之。會久乏長吏,文牒猬集,其他廢墜,如:學(xué)宮之歌,而官師露處;城垣之傾,而守御乏資;糧里混淆,盜賊充斥;及旅館、牘舍、倉儲、訓(xùn)練之所,至有不能一朝支者,乃極力振刷。重巨者,具牘以請,細可專者,次第聿興,拮據(jù)三載,始就理。復(fù)念《志》終缺典,竟厥初志,延二三紳佩熟掌故者,相與載筆其間,公則總其大而折衷之。幾年余,始竣事,介以問序于余。余惟概今寓內(nèi),無論通國大都,即謙謙小邑,猶然以《志》爭鳴,蓋紀山川人物階之為史。惟傳舍其官者馳騖,紛囂耳槐,棘目案牘,僅以支歲月,覬一日遷去,間一二垂情故典中,或避喙而休,倦勤而廢;又標略術(shù)藝名者,以蔓語支辭,不俟歲,已庸庸焉,腐唇陳齒。今大方宗匠得起而芟刈其間,何幸公垂注治教,聿成一方文獻,為保德樹不朽之業(yè)乎?締觀厥志,首建置,終藝文;中間山川、城郭、兵賦、畜產(chǎn)之類,靡所不備;至其賢宦、孝弟、節(jié)烈,詳述行實,可信今而傳后;又財用登耗,民俗淳漓,軍國利病,尤必搜其所從起,究其所終極,竟必何若,乃能無弊;且即其己試之法,附諸紀載,以寄其惠于無窮。公之用心,良遠且邃哉!嗣是有《志》,治理者一展卷,鑿鑿皆有依據(jù)。寧惟輿地、形勝,得保障封守之要。乃財用所為樽節(jié)愛養(yǎng),俗習(xí)所為轉(zhuǎn)移化導(dǎo),軍國所為變通興革者靡不有要可尋,有法可守,誠當(dāng)世典則,千載龜鑒,文獻足而穆叔不朽之業(yè),信在茲矣!昔《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辨其邦國、人民、財用、谷畜之?dāng)?shù),要以周知其利害,非徒為觀美具也。今之《志》,其國史之遺乎?追蹤周典,軼芳史氏,《保德志》其庶幾哉!肇始于甲寅春,卒業(yè)于己卯夏。大率皆藉資鄉(xiāng)官令尹王君之家乘,其孝廉陳生奇瑜、明經(jīng)高生騰、康生亶、任高、生自知,亦多與有力焉,法得并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