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樓 一在東門坡下——今存,一在南門外演武場——兵毀,一在西門外和尚圍——兵毀,一在北城下——今廢。
南關土城 周圍里許。明崇禎間,鄉官王邵請上創筑,今壞。城中井舊有四:一在西門內,一在大寺內,一在所衙前,一在西營后。西營井廢,復鑿孫家溝一井,草廠溝四井。水俱苦,不可飲。(今俱廢)
軍火器械 明舊設槍、刀、鉤、鞭、盔甲、弓矢、銃炮、炸炮、鉛子之屬,共五萬一千四百二十件。萬歷四十年,知州胡楠置弓二十張,箭二百枝,盔甲四十四副,火藥一百三十斤。寇亂之余,蕩然無存。今俱久廢。(井及軍火器械城守必資故附于末)
胡洵陽曰:城南北故長四里有奇,后裁去南城里許,今文昌閣前尚存故址。演武場即昔之儒學也。(見通志)舊城雖土筑,然沿險臨深,形如壺字,殊不受敵。自改三溝,城于堰口下,舍高就卑,遂失古人據險意也。磚包非不巍然金湯。乃分理茍且塞責,西、北兩面了草尤甚,而城下地鄰日肆蠶食,致城基漸頹,蠹城之禁,在寄專城者,特加之意耳。
楊永芳曰:設險守國,城垣甚重。況保德為太原北屏,全晉安危系之,尤當加意者。奈年久壞多在,國家既無動支正項之例,而瘠土貧民又無力可輸,今雖多方設處,修完數丈,然尚多頹垣,無米難炊,憂時每廑長慮,且城中苦涸,武備盡弛,不知何日得享完固之樂也。
雍正五年,知州胡廷琦捐俸修西北城角,磚墻長十二丈。
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汪如椿,借領繁費銀兩,補修正東城,土胎長三丈。東南城,土胎長三丈。南城土胎長十三丈。西城土胎長十四丈五尺。西北城土胎長一丈。西北城角垛口墻,長一丈五尺。西城磚墻長十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二年,知州段汝舟補修西門甕城,磚墻長十二丈五尺。西城磚墻長五丈。北城磚墻長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三年,署知州田進升支用樂輸銀兩,補修南門甕城西角,磚墻長二丈八尺。西城磚墻長五丈。東城磚墻長五十一丈。東城水洞一座,進深三丈。東城外水道一處,長十二丈三尺。三十六年,知州吳名瑯,前署州田進升,捐俸修西城,磚墻長四十八丈。
本州城內舊井久廢,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韜捐俸鑿井,一在化龍橋溝,一在孫家溝。
南門外溝井壞,貢生白為欣,民蘇麟等,經修二次。
保德橋在南門外,康熙間筑土城路后,為雨水沖陷,乾隆十一年,州民陳朝干、韓鳳等募筑,東偏麻池栽柳,以固土基。
公署
察院 乃舊按察司地,在州治西南四十余步。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改建察院。萬歷四十一年,知州胡楠重修。——今廢
布政司 在城隍廟西,明成化間,知州劉昌移建于州治之東南。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仍建于舊址。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改草場。——遂廢
按察司 舊在州治西南,即察院地。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增修。十七年,知州周山移建于州治之東南。萬歷四十一年,知州胡楠因其廢址,改建馬明王、文昌、藥王廟。又增書院,名曰“見龍”。——遂廢
府館 即城隍廟西布政司地,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十七年,知州周山仍改為布政司。——遂廢
州治 在中街北集賢坊。(初建姓氏年月無考)元至正十三年,知州許仲杰重修,遍植佳木,正堂三間。明永樂元年,知州宋鎮建。宣德六年,知州任泰、成化十八年,知州騫璇、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嘉靖三十三年,知州蘭云,俱重修。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四十八年九月,知州王克昌重修,增高三尺,新建卷棚三間。巍煥閎廠,前此未有。又筑甬道三條。修皂隸班房二間。穿堂三間。在正堂后,扁曰:“思補”。明正德元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截去二間,移后樂堂建其上。萬歷三十一年,知州韓朝貢東西各增房三間。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仍舊址建三間。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克昌增建卷棚一間。顏其堂曰:“退思”。復于堂右增門房二間。建宅門向東后堂三間,在穿堂后。扁曰:“后樂”。東西各有耳房。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喜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移建穿堂。地址年久朽敝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建,四十四年塌毀。
百可軒三間。齋所、書房各一間。在后堂后宅門內。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喜靖四十二年,知州王世康重修。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韓朝貢改為內室。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宅門內建正書房三間,西房三間,小書房二間,外廚房二間。宅門外守門房一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改宅門內書房,建卷棚三間。三十七年,知州唐文德建西書房三間。四十六年四月,今知州王克昌增建卷棚三間。迤西又建書房二間。書房后又建新樓三間,題曰“賞心”。南對蓮山,北俯黃河,極一州登眺之勝。
正宅 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天啟間,知州戴元改置東向,時論譏之。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大半,嗣后官賃民居,殊茲煩擾。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補葺舊舍,建西院書房三間暫居。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新建正房五間,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廈房七間,西院小房十間,內外一新。(有碑記)年久圮壞。四十七年,今知州王克昌重修,又建東房三間,南房六間。
安慶樓 在宅內,舊為土臺,豎房一間。明成化十年,知州劉昌建。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磚建樓。榜曰:“安慶”。
幕廳 三間,在正堂東,明弘治四年,吏目曹正建。十七年,知州周山重修。喜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改作庫房。萬歷三十八年,知州胡楠仍改正。——后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吏目錢萬芳重建。后改作倉房。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克昌復改正。吏目稽曾貽懸一匾,名曰:“贊政廳”。
吏舍 在兵刑工房之后,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建于正堂右,舊庫房之西。萬歷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復建于舊址之南。——久廢
東西六房庫書房倉書房承發司架閣庫 國朝順治七年,俱為牛逆拆毀。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新建司房一十二間,值勤宿房二間。
戒石亭 在甬道中,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久廢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建一小坊。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克昌改建牌樓一座,極高聳壯麗。顏其上曰:“天鑒式臨”、“民巖可畏”。
馬房 舊在儀門外,東西兩處。后改社倉。又改收錢糧之所。——久廢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移建于預備倉之前。六年,知州張光岳建馬棚十八間,中建馬王祠。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以馬多斃,改建于舊吏舍之地。去馬王祠。
土地祠 在儀門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塑像。
寅賓館 在儀門西,即馬神祠舊址。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
捕廳 在庫書房后,正廳三間,東廚房一座。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寢室三間,在正廳之東。前廳三間。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路,由吏房上首出入。萬歷四十一年,知州胡楠重修,改路由舊倉門出入。國朝順治六年,牛逆拆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吏目黃茂新,建正廳三間,書役房四間,后廳三間,東房四間,小書房一間,內住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廚房二間,后馬房三間。(有碑記)二十三年,吏目陳肇虞改路,由儀門外宅后小門,遂滋物議。
倉 舊在儒學門西。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周山請動公帑銀一百八十兩修建。(有碑記)后以官吏俸食改折色,遂廢。積貯俱歸預備倉。
予備倉 在捕廳前。明弘治三年,知州劉淵建大有廒七間。十年,知州昝鳳翔同吏目王宏建歲有廒五間,冰窖一處。十七年,知州周山建路,由倉廠房下首出入。萬歷二十年,知州王甲以原備城磚石,申允修南北廒各九間,東西各四間,門房三間。(有碑記)四十一年,知州胡楠疏通水道,增修墻垣,改門于儀門外,以門首房為羈候所。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盡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建北廒三間。六年,知州張光岳建南廒三間。四十五年,今知州王克昌新建東倉五間。極工堅固,名“萬年倉”。
通濟倉 明萬歷三十七年,撫院魏,發銀買谷二百七十五石一斗三升五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濟民倉 明萬歷三十八年,鹽院陳,發銀買谷一百二十六石六斗四升六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社倉 在城者,始設無考。明萬歷間,積谷至一千七百二十余石。在鄉者,萬歷四十二年,知州胡楠始于郭家灘、張家灘、鐵匠鋪及花園、會里、山頭等村,尚家、韓家、寺合等塔,各建社倉一座。每倉給谷五十石不等。各僉老人一名,免其現年力差,以司收放。谷即貯本村老人窖內。按:胡公論曰:“谷貴則鄉民欲領而不可得,谷賤則不領而不可得。而谷賤之害為尤甚。蓋始有勾攝,繼有催督,終有補賠。甚有口不沾一粒,而本利取盈者。所賴上之人,量豐欠定行止,不必年年出放。下同于青苗手實而不悟也。”此真仁人之言。今亦遂廢。
常平倉 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胡楠糴谷三百八十石,分貯馮家川、土門、大塔、王家寨等處,春糶秋糴。四十三年,又請設城中常平倉,谷一百五十石。又布政司發銀三百兩,糴谷七百八十石,亦名為常平倉。(今俱廢) 國朝康熙年間奉憲行,于請援直隸等事案內,分貯谷四千二百五十五石三斗一升九合零。又于嚴查常平等事案內,捐谷二百石。又于欽奉上諭等事案內,捐谷二百四十四石。今知州王克昌,又自捐谷八石利谷十石九斗三升,俱貯本倉,出納如例。
庫 在正堂西。明弘治四年,知州劉淵建。內有地窖。十六年,知州周山重修。正德元年,又建磚庫樓于穿堂后。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撤去庫樓,將正堂東幕廳改為大庫一間,小庫二間,門置堂左壁間。以西庫為贊政廳。——今廢萬歷三十八年,知州胡楠將原房三間,仍更為幕廳。另置大庫于堂左,制頗完固。其西庫所改之贊政廳又改為儀仗軍器庫。——今廢國朝順治六年,庫毀于寇。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于穿堂左新建庫三間,庫書值宿房一間。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克昌將新庫改入宅內,庫房仍移于大堂之西。撤建一新。
獄 在舊吏舍西。明弘治間,知州周山改于舊吏舍地,建欽恤廳、——今廢蕭相國祠、男女監十間。(后止存東西六間)萬歷間,知州韓朝貢 磚房墻,改祠與女監于鐵門外。(有碑記)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重修。(今圮壞)向有修獄銀二十兩,康熙十四年裁去。今改在予備倉西北。(止存三間)
譙樓 舊在中街(今人猶呼為鐘樓巷)樓懸一鼓,鐘懸承天寺前(即今承天寺坊基)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建于儀門之前。壘石為臺,豎樓于上,左鼓右鐘,臺下為門。(有譙樓記)天啟五年,知州戴元改圓洞、屏墻,突出街心。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重修。二十六年,知州高起鳳于門外創立八字墻,添設石獅二座。四十八年,今知州王重修,前后懸一匾,南曰:“德洽薰風”,北曰:“威制雄邊”。
旌善申明二亭 在譙樓東、西。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后改社倉。萬歷間,知州胡楠附社谷于予備倉。兩亭復舊。(今久廢)
榜房 在屏墻東、西廊下,各四間。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間,知州周山改建于中街州治前二十步許。——久廢今地入關帝廟。
牧愛坊 譙樓前。明嘉靖間知州王朝珍建。
承流坊 在譙樓東。
宣化坊 在譙樓西。
盲民坊 在承流坊東,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
集賢坊 在宣化坊西,元至正年間建。明弘治間,知州周山重修。萬歷四年,知州周塤改為化龍坊。(今俱廢)
草廠 舊在東城溝內。(今人猶呼為草廠溝)嘉靖十三年,知州李春芳移于舊布政司。其溝內地,給鄉民之愿入城而無棲止者。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于儒學西州倉舊址。
養濟院 舊在教養巷。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后改建于舊州倉之西,房十間。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改建于布政司舊址。三十二年,署州事忻州同知常自修,將院西空地,許徐、郭、高三生輸銀為業。其銀申入養廉倉內。而院東空地,則令楊朝鸞輸谷蓋房,孤貧棲止。甚隘。三十九年,知州胡楠倍價贖前地,建房四間。兼買朝鸞房二間,筑墻垣,建門樓一座,門房二間。又買張國英儒學前溝東房地三間。悉給帖,令孤貧居住。建先斯亭,立碑以志之。今止存破小房一間,門亭墻垣俱廢。
陰陽學 在舊譙樓之東,明弘治十七年建。——久廢
醫學 在譙樓西——久廢萬歷三十九年,知州胡楠建藥局四間,(今亦廢)
僧正司 在承天寺。明永樂四年建。——久廢
監收同知廳 在偏關。明弘治三年兵備王璇建,一十九間。(有碑記見舊志今廢無考)
保德倉 在偏頭城內。明洪武年建。草廠在城南關,弘治四年建。
恒羨倉 在河保營城東。明成化年建。草廠在城北。
廣積倉 在老營堡城東。 明成化年建。 草廠在城北。后添馬站、水泉二倉,俱屬廣積
倉口。(以上三倉官役俱隸州)
總鋪 在州治東二十步。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萬歷間,知州王甲改為社學。——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