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保德州志
  • 姜廷銘
  • 4980字
  • 2015-12-30 09:33:07

形勝第二

殷夢高曰:國依于民,民依于德。溪山之險,不足恃以為固也。雖然王公設險以守,其國狡焉。思啟之儔非形格勢禁,何以制之。是故秦得百二,齊得十二,遂雄長一時,而四戰之地建邦設都,智者慮焉。保德東有高地、石梯之巖峻;南則王湖、濟道諸嶺;西則禪師、黑石等崖棧;理賢、西廓諸山互相控扼;北則長河天塹,襟帶環繞。是真表里河山,地形四塞,天下之雄國也。又況前朝所設墩寨星羅棋布,壁合珠聯。雖復傾頹,而基址尚存,一修復之,即有長山蛇陣,首尾擊應之勢。是亦所謂支翰相承,維持鞏固者矣。若夫勝地名區,琳宮梵宇,不過山人、逸士恣游觀而供憑吊之所,聊志之以備景物耳。保民固圉者,豈屑屑于是哉。作形勝志。

形勢二之一 山川二之二 墩寨二之三 古跡二之四 名勝二之五

廟社二之六 寺觀二之七 祠宇二之八 往鑒二之九

形勢

北瞰黃河,南阻峻嶺。

《通志》云:群山屹乎東南,大河繞乎西北,襟帶麟、府,控制夏疆。(詳見《建置》)

蒼崖千仞俯黃流,山城一望臨紫塞。(薛宣顯見舊志)

十里九溝。

山谷高深,足以設伏。

石梯天險

上據峭璧,下臨黃河。亦一夫當關,千人莫逾之險也。

楊永芳曰:郡踞山顛,地勢峭峻,入境以來,皆陡澗深溝。車不能行,馬亦難馳。誠據險易守之地。然昔經變亂,則傷殘尤酷焉。昔人謂在德不在險。州名保德,惟顧名思義,則生民幸甚。茍撫之無其道,雖黃河天塹,未可遂云天限南北也。

山川

蓮花山 (在州城南一里)發脈自高地。五十余里至下流磧復起。至大墩分為五支:東一支為東廓山,至圣母廟臨黃河;西一支為西廓山,至下園頭,亦臨黃河;中一支至小墩。又分三小支:西一支為山川壇;東一支為演武場;中一支峰腰過脈為本州城。城內又分三小支:東一支為鐵山;西一支為金山;中一支為居民正街。至中街又一峰腰過脈,中為州治;西一支為文廟;東一支為城隍廟。形如蓮房,故名。

鳳凰山 在城內戴家坪。一名鐵山。

飛龍山 一在州東北十里康家灣。一在西南十里。——段家溝

觀音峁 在州東北十里。出炭。

逍遙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一名腰莊。出鐵器。

石梯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山上一墩,墩下一堡,正在石梯中。有一夫當關,千人莫逾之勢。扼而守之,能令北賊不得西下。

馬頭山 在州東二十里。

鷹窩山 在州東六十里。

窩弓山 在州東六十里。

氈帽山 在州東六十里窯圪臺。山半有石洞,可容百十余人。

獅子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下流磧。

孤 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全家坪。

郝家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

劉家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

黃龍山 倒座山 俱在州東南六十里。

堂子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崖半有石洞可避兵。(容六十人)

袁家山 在州東南七十里。

赤 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山多楓木,霜后其山盡赤?!姟锻ㄖ尽?

土門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

賀家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

柏 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潘家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桑林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蒼水山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岢嵐州界,內出木炭,以山中水色元,故名。)

銀爐山 在州南十里井兒旂村。

寨 山 在州南三十里。

羊頭山 在州南四十里。

峰子嶺 在州南五十里,即小墩。

石門山 在州南六十里大塔鋪。

麥子山 在州南七十里。有石洞,可避兵。

楊家嶺 在州南九十里。

伊 山 在州南一百里。世傳伊尹曾寓此,故名。

王家嶺 在州南一百里。

木瓜崖 在城西。包城后不生。

黃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

禪師崖棧 在州西南六十里。崖半有石洞,可避兵。

黑石崖棧 在州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測。相傳有人點松燈入二三里許,聞水聲,恐有龍,不敢入。洞外山腰石徑,上聳蒼崖,下臨黃河。長二十里。道路屈曲,行旅前后不相望見。昔被河西奸逆架艇泊藏,縛行人而御其貨。明萬歷三十八年,知州胡楠設義勇官于林遮峪,責之巡緝。奸宄遠遁。又捐俸募義兵,與禪師棧俱辟為大道,出途者遂眾。

神 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

花花崖 在州西南八十里。

野人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俗傳野人居此,有骸骨長大。故名。

黨家嶺 在州西南九十里。

韓家嶺 在州西南九十里。

以上皆山

孫家溝 在城內金山下。西角有水洞,后包城塞之,水壅潰城。萬歷間知州胡楠水道以通水。

草廠溝 在城內鐵山下,東角舊無水洞,今有水道泄水。

苦水溝 在城內西北角文廟下。有水洞。

黃 河 在州北一里許。自天橋子入州境,西流經城下,至韓家川稍折而南,至后會村入興縣界。在州境內共長一百四十里。

西莊溝 在州北三十里。

狄家溝 在州北三十里。

石梯灘水 在州東北二十里。明季種稻。萬歷二十六年水沖成河。

楊家灘 在州東北二十里石梯山下。即石梯灘。

臥龍溝 在州東北三十里。臥龍石出此。

倒回谷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溝上有橋,金時郡僧才公募建。

天橋峽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上闊十二丈五尺,中闊七丈,下闊八丈五尺。共長九十丈。冬月積冰成橋,民呼為天橋。(詳見八景〖HZ)〗〗〖HJ〗

老鴉泉 在州東一里。水出石峽。

楊家泉 在州東坡下。從平地噴涌出。煮豆粥不用堿。

東溝水 在州東城下。水出岔道村背后,至東關入河。

康家灘 在州東五里。

石坂溝 在州東五里。

郭家灘 在州東十里。計溝中水可灌地百余畝。萬歷間,為河水沖壞,失其利。后知州胡楠查灘未盡沒,乃修堰引灌,捐俸募工,刻期舉行。

張家灘水 在州東十里。今河沒無存。

腰莊水 在州東二十五里。由郭家灘入河。

蘆子溝水 在州東三十里。由張家灘入河

熱窯河溝 在州東十五里。出炭。

雙 井 在州東六十里。

朱家川 在州東六十里。發源自寧化山,南流繞王家寨,轉而西至石旂鋪,過橋頭村、下流磧、由花園村入黃河。

龍 潭 在州東七十里窩弓村。

峽查溝 在州東南三十里。

濟道溝 在州東南二十里。

王湖渠 在州東南三十里。

赤泥溝 在州東南五十里。

井溝井 有二,俱在南門外,水從峽出。弘治十五年,義士翟全、王鼐修浚,石板廂。州人甚賴之。后板朽。萬歷間,知州胡楠補修如舊。

深溝水 在州南三十里。由西北流到柴家旂入黃河。興縣往來通路,最為崎嶇。

四井潭 在州南四十里。山下四井,其色元,有魚,人不敢取。

臥龍池 在州南四十里。有石窟,蛟龍潛焉。水色常清,雖大雨,不為泥沙所汩。

石堂水 在州南四十里。由韓家川入河。

龍 池 在州南五十里石澗中。周圍十余丈,人不敢近。旁建五龍祠,禱雨輒應。

鴉前塔溝 在州南五十里。

土門溝水 在州南六十里。由林遮峪入河。

扒樓溝水 在州南八十里。由神山入河。石燕出此。

寺河塔溝 在州南九十里。

鴨頭川 即馮家川。在州南九十里。水由東南流入黃河。

號風溝 在州西南六十里。內有石竅,雖盛署,常有涼風刮出。

神 池 在州西南八十里。

西溝井 在西門外。水色常清。萬歷中,知州胡楠改鑿巖石中,官民賴之。

西溝水 在州西城下。水出峰子嶺,由下園頭入河。

馬家灘 在州西二里。

王家灘 在州西三里。

煤灰溝 在州西王家灘。

張家谷坨 在州西六里。以上萬歷間,俱為河水沖沒,今漸復。

以上皆水

胡洵陽曰:晉中多山,蓋重水利云。保德瀕河,且眾泉爭流,乃亢而不下者,勢與水違,與波俱逝者,蕩為巨浸。堤堰莫施,桔槔徒巧。即好為民興利,亦有盱高長嘆,監流興嗟而已矣。民之生也,其何賴哉。

王瑞庭曰:昔年各灘,舊皆引溝水或汲井泉澆灌,春秋兩熟,果實菜茹,青黃被野,一望如繡。自河變以后,遂成巨浸,民之荀全性命者,傍谷依巖,形容鵠立。吁!桑田滄海世變,江河可勝嘆哉。

白君林曰:環保皆山也,其在東南者,自河曲界高地與岢嵐界,岢嵐山發脈,在西南者,亦自岢嵐山來,逶迤相屬,而隨地異名,其實三面皆荒涼土岡而已。童無木,涸無泉,風則沙飛,雨則土潰。小民耕耘播種,戰戰驚驚,時恐陷墜。生斯土者,曾不得享馳驅之樂,安步之適焉,何侈言名勝哉。

墩寨

寨九座

陳家寨 在城東十里義合都五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六桿、鉤頭銃十桿、手把銃一十二桿、鐵子一千五百個,今俱廢。

秦峁寨 在城東二十里宣化坊二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一十二桿、手把銃一十二桿、鉤頭銃八桿、鐵子一千五百個。今俱廢。

花園寨 在城西南二十里靜樂都九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一十四桿、手把銃四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四石九斗六升。煤足用。今俱廢。

廟溝寨 在城東南五十里義合都十甲。明季沒盞口炮一位、快槍一十二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九石六斗一升。煤足用。今俱廢。

新畦寨 在城東南五十里靜樂都十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手把銃一十二桿、快槍一十五桿、鉤頭銃七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六石五斗八升。煤足用。今俱廢。

鏟鏟寨 在城西南五十里靜樂都十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十桿、鉤頭銃六桿、手把銃十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三石七斗二升。煤足用。今俱廢。

叢林溝寨 在城東六十里義合都三甲。明季設快槍一十五桿、手把銃五桿、弓箭十副、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三石一斗四升。煤足用,今俱廢。

以上煤米俱明萬歷十七年知州王甲設備,火器不知設自何時。

禪房寨 在城南八十里長樂都一甲。

王家寨 在城東南六十里義門都十甲。

萬歷四十三年,知州胡楠申請修理九寨,又請將軍火器械,或十年一留銀置備,或五年一整理,俱報可。

墩臺

東路

觀音峁墩(十里在義合都) 鐵匠鋪墩 石梯子墩 杜家峁墩 西莊墩(三十里在義門都) 天橋子墩(四十里同上) 炭水墩(五十里在河曲縣界) 城角墩(在舊州倉后,明萬歷間已城廢。)

東南路

白榆泉墩(二十里) 柏森墩 窯峁墩 岳家梁墩 揚家山墩

西南路

孫家梁墩 河口墩 固城墩——十八里 花園子墩(二十八里) 柴家旂墩(三十八里) 坪頭墩 黃金山墩(四十八里,自固城以下五墩,俱在靜樂都) 神山墩(六十八里)鴉頭川墩(即馮家川七十八里)二墩在長樂都 南會墩 裴家口墩(俱接興縣界北會村八十里)

以上各墩俱本營設兵守望。

胡洵陽曰:寨墩之廢修,火器煤米之存亡,最關鄉民利害。有司守土,誠宜秋終一督理之。惟是設險除器,肉食者謀之可耳,徒責之無知鄉民,將何以應況箕斂,以茍目前鄉民常態,否則受笞追贖無門控訴矣。自非保民者,留心料理,則墩寨等類,皆委官公使奇貨也。

古跡

禹跡 州西北至積石二千五百里,南距龍門五百里,則禹之經此固無疑也。且天橋峽口、三石頭、白馬崖,兩山逼狹,水勢阻礙,納大河于數丈之石峽,不見其溢,真疏鑿神功。州北二十五里,舊有禹廟,今河岸有禹余糧石。張茂先《博物志》云:“禹治水棄余糧于江,化為石。”觀此益信。

長城 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黃河,南接興縣,八十里?!犊缄P志》:“秦并趙筑長城于嵐州紫塞。”是時,云中、五原皆為郡,則宣大之南,河保之北皆為內地,必不與嵐州別為塞也。蓋趙侯候嘗筑長城矣,此殆肅侯所筑與。

林胡 保德,故林濤寨也。其魯名林胡。趙以李牧守邊降之。周赧王十九年趙君略地,林胡獻馬即此。

馬蹄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石上有馬蹄跡,傳言始皇巡狩駐此,馬蹄所踐也。見舊志。

花園寨 在州西御道下。世傳漢高(祖)貶薄后于此。考《河曲縣志》,亦有娘娘、太子等灘。豈此其看花處與。明萬歷四十二年,修城北水道,得古斷碑,上云《問安樓碑記》,下有文不全?;蛟獣r有太子棲此與。

舊芭州 在黃河西北,今口外河套內。蘇武廟、李陵碑在焉,故址園圃、硙磨猶存。今保德人大都皆芭州硙臼窟它村人移居于此,故老猶多傳之。

舊暉州在州北一百四十里。本雄勇鎮。寧太平中,置火山軍。金為暉州,元省屬保德。俗傳在河曲吳堡村。

尉遲公得馬水處 在州東北九十里。世傳尉遲公失馬,追此得之。適逢汲水者慰其渴。思故名。有歌云:“大唐圣帝生姓李,殿頭元帥無可比。胡漢敬德尉遲公,鐵鞭到處煙塵起。龍池捕馬至河曲,方得回頭心一喜。嫗嫂擔水送瓊漿,地名喚做得馬水。”即今河曲縣巡檢司。考明洪武九年設得馬水關巡檢,隸本州。不可以非州境而削也。

關 亭 在州南古城前(俗傳古城前舊有迎送亭,亭前一柳甚高,影映城中。前志列八景)

磨劍石 舊有石在儒學門下。俗傳唐秦王將王伯當,嘗磨劍于此石,痕跡猶存。見舊志。今無。

故 城 在州西二十里。宋建。今土城尚存。

趙寧岡 在柏森村。有岡起伏盤踞如龍。宋帝夢天與寧龍衣,解者謂:“其居有龍岡,七脈沖天?!币哉Z寧,寧告歸,鑿其岡,深一丈二尺,見蘆根七條,大而無際,斷之,血流入河。寧面色不改,赴奏,寵賚甚厚。見本村石碑。

九女墓 在柏森村,地名條梁。宋趙女不適人者有九名,葬于此。

折太君墓 在州南四十里折窩村?!侗彼渭o說》曰:“楊業娶府州折氏,稱太君?!必M其父為麟州刺史,又為火山軍節度使。業后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遠,故締姻卜地于此。與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廟乃四將軍延昭。號六郎。宋太宗朝,以崇義使知保州,屢敗契丹。延昭子文廣,娶慕容氏,善戰。今州南慕塔村猶其故地云。考《岢嵐志》載,折氏系折德女,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后上書陳夫戰沒之由。以原籍曾屬岢嵐耳。

峽口石字 天橋峽石上有字云:“治平元年甲辰,冬十一月望,——缺字張巡河至此”云云。余皆剝落。水長石沒,則字皆不見。

頒詔廳 在州東南坡。宋熙寧間建。今久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昔阳县| 玉树县| 南木林县| 白城市| 盐山县| 崇礼县| 景谷| 临夏县| 南和县| 迁西县| 闵行区| 枣强县| 伊春市| 寻甸| 安顺市| 宣汉县| 黄浦区| 宕昌县| 云阳县| 宁德市| 五台县| 边坝县| 龙川县| 南京市| 英超| 朝阳县| 苍山县| 沽源县| 隆昌县| 海阳市| 邻水| 如东县| 沁阳市| 沅陵县| 浪卡子县| 郑州市| 武冈市| 且末县| 安达市|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