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四十二年,知州胡楠以本州雹災,申請賑谷五百余石;又申免本州水災,蠲除未盡草站銀共一十六兩五錢零。
懷宗崇禎八年,準本州鄉紳王邵奏請,蠲除鹽票一千五百余張。(七年三月,山陜大饑,民相食。發金五萬賑之。)
崇禎十三年四月,上以兩京及山東、山西各處告饑,命地方有司,設法賑濟,招撫流移。撫按官躬行州縣,課殿最以聞。
國朝
世祖順治八年,奉旨蠲免傷亡丁徭銀共一百八十五兩。
今上康熙四年以旱潦相仍,奉旨蠲免本年錢糧,發帑賑濟。
康熙十九年,大同、太原二府旱荒。奉巡撫前任土、又繼任穆,設法勸賑。先動借帑銀,后提請抵補。奉旨允行。自六月至九月,散給米谷。九月至二十年二月,煮粥賑饑。二十年三月至五月,復給散米豆。每月大口支一斗二升。米一分,豆三分。小口折半支給。每倉斗米一錢八分,豆一錢二分。照時價給發銀錢。本州知州許國柱,先捐銀一百零一兩。后本府奉憲又發下銀一百兩。共煮粥賑過饑民半年。約口四萬二千二百有奇。先后買米八十石,暨煤炭等項,用過銀二百一兩零。又申報二十年二月后,待賑饑民大口、小口,極貧、次貧,共二萬三千七百五十七名。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巡撫穆,因十九年荒旱,題請緩征,奉旨開征緩至六月。
二十二年,巡撫穆,題請開豁逃亡丁糧,本州共銀三百八十四兩三錢零。奉旨蠲免三年,至二十四年起征。
二十八年,以歲荒谷貴,奉旨蠲賑。
三十六年二月,圣駕西巡,臨幸太原府屬:岢嵐、河曲、保德三州縣地方,奉旨照大同府,一體蠲免現年錢糧。
康熙五十六年,全行蠲免丁糧銀一次。
雍正八年,蠲免糧銀六百八十八兩四錢四分二毫。
雍正九年,蠲免糧銀三百四十三兩九錢七分六厘。
乾隆十三年,全行蠲免丁糧銀一次。
二十四年,蠲免銀二千八百九十三兩七分八厘。旱災,賑濟州民八千二百四十五戶。計大口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八口。小口八千七百十八口。共用銀一萬五千九百八十七兩三錢六分。米四千八百二十九石五斗一升五合。
乾隆三十七年,全行蠲免一次。四十五年,全行蠲免一次。
武功
周
赧王八年,趙武靈王略地西至河,登黃華之上。(黃華,黃河側之山名。) 九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十六年,武靈王自號主父。十九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郡,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其后大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置云中、雁門、代郡。
秦
始皇三年,趙悼襄王復起李牧為將,守北邊。匈奴單于率眾來入,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襤(班書作澹林)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十余歲不敢近趙邊。
魏
明帝青龍元年,鮮卑軻比能子,將千余騎,迎保塞。鮮卑度步根部落出塞,與并州將蘇尚、杜弼戰于樓煩。二將敗沒,帝遣驍騎將軍秦郎,將中軍討之,軻比若走,別部泄歸泥率眾來降。
隋
文帝仁壽四年,漢王諒反,代州總管李景發兵拒諒。諒遣其柱國喬鍾葵,自嵐州,出雁門攻之,景且戰且走,大敗葵兵。
恭帝義寧無年三月,馬邑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附于突厥。襲破樓煩郡,進取汾陽宮。唐高祖武德三年,秦王世民討殺之。
唐
元宗開元九年,張說將步騎萬人,出嵐州合河關,擊叛胡黨項,大破之。
周
世宗顯德元年,北漢憲、嵐等州降周。
宋
太祖開寶四年,北漢憲 州判官史昭文,嵐州剌史趙文度,各以城降。
貞宗景德元年,契丹入冠嵐、武、保德諸軍,高繼祖擊敗之。
金
哀宗正大間,元將速不臺寇保德,忠孝軍總領完顏陳和尚(按:陳和尚本名彝,字良佐。和尚其小字也)與戰于倒回谷口,大敗之。
明
太祖洪武三年五月,元宗室四大王,初結巖于靜樂、岢嵐山中,至是率眾寇武州,太原指揮陳桂等擊敗之。追至龍尾莊,四大王遁走。獲其三大王脫忽的貼木兒,送京師。
懷宗崇禎三年正月,陜西流賊王嘉胤陷府谷,窺伺河保一帶地方。知州王國、鄉紳王邵,并力據守。八月,山西巡撫宋統殷率師恢復府谷。嘉胤佯乞降,仍奪路走黃甫川。十月,復陷府谷,十一月,又陷河曲。四年正月,再渡河掠菜園溝,孤山副總兵曹文紹擊卻之。四月文紹等復河曲。六月,擊斬嘉胤于陽城。
國朝
世祖順治七年,守備牛化麟殺知州徐效奇據城。與府谷賊高有才互相犄角,應大同叛將姜。朝命大將固山額真墨——名缺等攻誅之。
康熙十四年,陜西賊朱龍黨羽周四據府谷,將犯河保一路。知州李遇時等協心守御,城賴以全。后大兵滅賊,各獲優敘。知州李遇時升知府,守備苗有年升都司,吏目錢萬芳升主簿,幕客朱旦即授知州。
康熙三十六年,口外部落厄魯特噶爾丹攏亂邊塞。御駕親征,從大同至太原府屬河曲、保德一路地方,進指寧夏,諸將協剿滅之。
廟算
晉
孝武帝太元元年,秦王苻堅伐代。分其民為二部,河以東屬劉庫仁。以西屬弗衛辰。
唐
太宗貞觀十九年十二月,發朔并汾、箕、嵐、代等九州兵,命江夏王李道宗統領備薛延。
元宗天寶元年正月,置河東節度使,與朔方犄角,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備御突厥。
明
景帝景泰元年五月,也先分道入寇。山西巡撫朱鑒奏請關隘諸將,畫地救援??芊负忧⒈5隆⑨硩?,宜令偏頭關策應;犯寧化、靜樂等處,宜令山西營策應;犯五臺、繁峙等處,宜令雁門關策應;其石州、寧鄉等處,宜令汾州營守備協守從之。
景泰元年四月,諜報也先追石亨于雁門,烽火連屬,眾請發兵救援,兵部尚書于謙上方略,授石亨使皆堅壁。而令各營秣馬厲士,若將大舉者,仍令延綏總兵師渡河于保德州,設伏截殺從之。
旌表
宋
義門趙寧 英宗治平二年,以知府州折繼祖,并知本州張堂等,奏寧十世同居事,奉旨旌表。居前樹綽楔,門賜牌一面,上書“敕賜旌表門閭趙氏”八大字。門外左右各筑土臺,高一丈二尺,用白色粉飾。其門墻兩行又各栽樹木成林。至今碑記猶存。
明
烈女陳氏 熹宗天啟三年,巡按御史徐公——名缺以烈女未嫁死夫事上聞,奉旨建坊旌表。五年,巡按御史劉公(名四端)又立祠祀之。顏其上曰“陳貞烈廟”。詳見傳及碑記。
封
元
狄元昌(以孫東山貴,贈忠順大夫兵部待郎上騎都尉,追封天水郡伯)
狄 琮(以子東山貴,贈封如其官。以上俱詳見《鄉賢》)
明
戴 冕(以孫延春貴,誥贈。詳見《武官》)
戴 辰(以子延春貴,誥贈。詳見《忠臣》)
崔 珙(以子士成貴,敕贈文林郎戶部云南司主事)
陳 來(以孫奇瑜貴,贈中憲大夫河南布政)
姜維屏(以子名武貴,誥贈驃騎將軍)
陳嘉藎(以子奇瑜貴,誥封大中大夫河南布政使司左參政)
王所用(以子邵貴,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以上俱詳見《貢生》)
國朝
劉際亨(以子谷貴,誥封奉政大夫刑部郎中。詳見《貢生》)
陳永祚(以子大謨貴,敕贈文林郎四川慶符知縣)
姜宗呂(以子貴,敕贈文林郎行人司行人,又誥 贈中憲大夫鴻臚寺少卿。詳見《進士》)
姜 栩(以子弘貴,誥贈武德將軍)
徐 煜(以子開第(貴),贈文林郎。見《孝行》)
趙 鐸(以子士聰(貴),贈文林郎。)
張大德(以孫拱極(貴),贈文林郎。見《歲貢》)
爵命
宋
趙 寧 英宗治平中,誥授果國郡伯。
明
戴延春 神宗萬歷三十年,誥授驃騎將軍鎮守山東登、萊等處總兵官。
崔士成 萬歷間,敕授文林郎云南司主事。
陳奇瑜 懷宗崇禎初,誥授中憲大夫河南布政使左布政。
王 邵 崇禎十年,敕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
韓友范 崇禎間,敕授奉政大夫陜西慶陽府知府。
國朝
劉 谷 康熙初,敕授奉政大夫刑部郎中。
王宗本——邵子康熙二十三年,敕授文林郎大興縣縣丞。
姜 康熙三十八年,誥授中憲大夫鴻臚寺少卿。
姜弘 康熙間,敕授武德將軍平魯衛守備。
贈恤
明
戴 辰(以豐阜城戰歿,追贈明威將軍指揮僉事。)
徐堯臣(以御北寇陣亡,恤錄升副千戶。)
錢 楝(以御北寇陣亡,贈都督指揮僉事。)
姜名武(以朱仙鎮剿賊戰死,贈特追榮祿大夫。后軍都督府右都督。蔭一子孫。以上俱見《忠臣》)
萬世德(以征倭御魯功,特贈兵部尚書,遣官諭葬。詳見《鄉賢》)
徐開第(乾隆八年,敕授文林郎寧津縣知縣)
襲蔭
明
孫 茂(原籍嘉興,副千戶盛之后,宣德八年,襲本所副千戶。)
曹 廣(原籍儀真,太原中衛左所鎮撫成之后,宣德間襲本所鎮撫。)
楊 萬(原籍如皋,本所鎮撫宗之子,正統年間襲。)
王 進(原籍旰眙,太原左衛中所百勝之后。父智殺賊偏關有功,升副千戶。天順末年襲本所副千戶。)
劉 (本所百戶浩之子,正德間襲,以征流賊功,升署副千戶。)
錢 浩(本所正千戶山之子,嘉靖初年襲。)
李繼芳(本所正千戶忠之孫,嘉靖間襲。)
王天麟(本所副千戶進之孫,嘉靖間襲。)
徐堯臣(本所百戶義之子,嘉靖間襲。)
楊 永(本所鎮撫萬之孫,以祖陣亡加升副千戶。世襲。)
劉懷忠(本所署副千戶之子,萬歷初年襲。)
孫光胤(本所副千戶茂之孫,萬歷初年襲。)
楊世卿(本所副千戶永之孫,萬歷二十一年襲本所百戶。)
張 楷(所人,萬歷二十四年,以功升百戶,世襲。詳見《武官》。)
徐維忠(本所百戶堯臣子,萬歷二十九年襲。)
劉興漢(懷忠侄,萬歷二十八年襲。)
曹三元(本所鎮撫廣之七世孫,萬歷三十五年襲。)
趙登高(本年百戶忠之孫,萬歷三十九年襲。)
王化顯(本所百戶景之孫,萬歷間襲。)
孫 揚(本年副千戶光胤之子,萬歷四十一年襲。)
安邊才(所人,百戶世襲。詳見《武官》)
萬化孚(贈兵部尚書,世德冢子,承襲祖職指揮僉事。由寧式守備,歷升河保營、偏關、陜西、神木參將,加副總兵銜。以上《世襲》。)
萬邦孚(世德次子,以平倭功蔭官。生以善,后及薊鎮紅草溝殺賊功,歷蔭錦衣衛正千戶。世襲。)
萬有孚(世德叔子,以覃恩蔭三品官生,授戶部照磨)
萬國孚(世德季子,以勞瘁王事,蔭二品恩生。)
陳永祚(五省總督奇瑜子,以父剿流寇功,蔭兵部官監。)
姜宗呂(贈都督名武子,以父殉難陣亡,蔭錦衣衛百戶。未任。以上《恩蔭》。)
養老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恩詔優給老人,毋論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賜絹一匹,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本州報過老人共二百九十九名,內七十以上者,張可中等二百五十五名。八十以上者武應治等四十二名。九十以上者張才清等二名。知州高起鳳各照例優給。百歲者無。
四十二年三月,又奉恩詔優給老人如前例。本州報過老人共三百七十一名。內七十以上者董維國等二百一十名。八十以上者張奉明等一百五十四名。九十以上者陳有興等七名。知州唐文德亦各照例優給。百歲者無。
四十八年五月,又奉恩詔優給老人如前例。本州報過老人共三百七十名。內七十以上者,傅弘禧等一百九十一名。八十以上者張應奎等一百七十一名。九十以上者郝有才等八名。知州王克昌亦各照例優給。百歲者無。
又康熙五十年、雍正二年、乾隆六年、十六年、二十六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五十年,俱奉詔賞養老民銀、米、絲絹,各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