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革第一
殷夢高曰:古今以來,盛衰興廢,勢若循環。開辟之初,循蜚疏仡,所紀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墳》《丘索》、《禹貢》、《職方》諸書斑斑可考,至于左、史、斑、范百家傳記,童而習之。其間惟是天文、地理、星緯、輿圖、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雖創造自圣人,且不免麥秀黍離之嘆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豈非氣運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勢與!保德之在全晉,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戰國迄今,數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邊患孔棘,益無寧宇。鼎革時又亟為寇氛所蹂躪,宜其荊棘生而麋鹿游矣。乃城郭宮室尚堪倚庇,井里邑市未盡丘墟。若是者,不獨前賢維持補救之功,而亦朝廷休養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憂。則庶幾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 星野一之二 疆域一之三 城垣一之四 公署一之五 學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 都里一之八 坊表一之九 市集一之十 津梁一之十一 冢墓一之十二
建置沿革
保德,《禹貢》冀州之域。虞夏為荒服。周初為蕃服。春秋屬晉,為林濤寨。晉三分后,為樓煩所據,名曰林胡,又名澹林。戰國時,趙武靈王練武收復之,置樓煩郡。《史記趙世家》曰:“趙西有林胡”。《匈奴傳》曰:“晉北有林胡,樓煩是也”。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今代州)晉劉元海據離石,其地屬漢。后拓拔氏據有北方,屬魏。高氏篡位,屬齊。宇文氏滅齊,屬周。唐屬嵐州(即岢嵐州)五代屬后唐。后屬北漢。宋淳化四年析憲州(即靜樂縣)置定羌軍。景德二年改保德軍(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也)尋立為州。管五里。與河西麟州(即神木縣)、府州——府谷、豐州(今在河套)相表里,以控制夏人。屬河東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縣,隸府州歷五十余年。至辛卯復升為州。元初至元三年又省并州——河曲、芭州(在河套)隸焉,屬太原路。明初亦為州,洪武七年改縣,九年復為州,仍轄河曲縣,十四年改河曲縣隸太原府。國朝因之,附所營各一。初,明宣德七年置守御所千戶。成化間西人為患,山西守巡道來駐岢嵐州,移太原左右衛,小馬兒官軍赴保德防御。正德間,邊患孔亟,改隸石隰冀寧道。每冬撥冀寧官軍防御。嘉靖間邊患愈熾,專置兵備道駐岢嵐州統理之,是為西路。隆慶三年,移岢嵐道駐偏關。罷御冬之役。萬歷初,偏關置保德倉,移本州同知監其收放。十六年冬,撥八角利民官軍三百員名,冬春更戌,歲以為常。崇禎八年,鄉官王邵請于朝,始設本州營,罷更戍之役,沿至本朝。順治初,以本營守兵把總兼管保德所事。十六年所事又歸并本州。今止存保德營,所久廢。
胡洵陽曰:一保德耳,時而輕則為寨、為縣,而且轄于人;時而重則為軍、為州,而且轄乎人。其在于今直駢指視之,殊不知自西淪河套,保德無蕃籬之固。嘉靖間,七被蹂躪。破石掠汾之后,由此渡河回巢,豈非以無兵之故哉?目前雖暫偷安,若一旦事變,則河套之鋒,保德先試之。而岢嵐太汾等處,皆當依次震動矣。鑒往轍而興思,將何所恃以不恐也。
楊永芳曰:三晉為 神京右臂,而保德居三晉之首,西接秦壤,北臨河套,距邊垣僅四十里。隆冬河凍,一馬可到,今雖設有營兵,而漸次裁減,反不及昔日所兵之數。起天橋迄馮家川,渡口八處。沿河一百四十里,而荷戈者寥寥。每遇隆冬,又撥本營兵七十余人,赴唐家會堡汛守。則此地責任將誰屬也囗是在當事者未雨綢繆,安保德以安全晉之屏翰耳。
本州舊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巡撫諾,題奏地方沖繁,改升直隸州。分屬河曲縣、興縣。雍正八年,興縣士民具呈:興縣由州達省,道里迂回,途路危險,往來不便。巡撫石奏請興縣仍歸太原府屬。止屬河曲一縣。
星野
《史記》曰:昴畢冀州。《晉天文志》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趙分野。《唐天文志》曰:胃昴畢大梁也。《天源發微》曰:胃七至畢十一度,酉曰作噩,律姑洗,斗辰趙分。《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大梁之次。《前志》曰:保德在昴十度之末,畢初度。
昴宿占 井十一度。下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昴第七星為旄頭,主北敵。大而盡動若跳躍者,敵兵大起;一星獨跳,余不動者,敵欲犯邊也;熒惑守其北,燕趙兵起;太白守之,敵兵動。天阿一星在胃東。月一星在昴東。天陰五星在畢柄西。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南。芻藁六星在苑西。卷舌六星在昴北。天讒一星在卷舌中。礪石四星在五車北。(諸星各有所主,各有占驗。其災祥與保無關系者不載。下二宿仿此)
畢宿占 畢七度主邊兵戈獵。其大星曰天高,一曰邊井,主四彝之尉也。明大則遠方來貢;失色則邊兵亂;動搖邊兵起;木犯有軍功。昴畢間二星曰天街,主國界。金火守之,彝兵起。附耳一星在畢下,主聽得失。星盛則中國微有盜賊,邊堠警動。移則讒佞行,兵大起,邊尤甚。天節八星在畢南。諸王六星在五車南,天漢中。天高四星在參旗西北近畢。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畢東北。天潢五星在五車中。咸池三星在天潢南。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亦曰天門,主邊事。參旗九星在參西五車之間。天旗也,明而希,則邊警不動。流星入,北地兵起。九九星在玉井西南,主邊軍進退。金火守之,兵亂起。天園十三星在天苑南。
胃星占 胃十五度,天之儲藏百谷之倉也。明則四時和平,天下晏然,倉稟實;小則谷少,有輸邊事;就聚則谷貴人流;暗則兇荒。天廩四星在昴南。天囷十三星在胃南。明而黃則歲豐。大陵八星在胃北。中有一星曰積尸。不見而暗則吉。天船九星在大陵北,一曰舟星,中一星曰積水。主候水災。
胡洵陽曰:自星經散佚,黃帝巫咸之書不可得聞。即古昔賢哲亦多附會穿鑿之弊矣。況星麗于天,靡野不燭,野奠于地,靡星不臨。東西南北固有定位,而天左旋地右旋則星與野恒不相值矣。天運疾,地運緩。則星與野恒不相待矣。且歷數歲差不能盡合分疆,建號不能盡同,必謂某野屬某星,幾十幾度而無分抄之誤,必不得之理也。惟謂星與人事各有所主,能令人動致祥消祲之想。庶幾春秋書星變,漢儒言事應遺意焉。守土者尚競競乎修德修救,毋謂渺渺一夫,無關列宿,區區撮土,無當分野。遂無災而戲渝有變,而推諉則地方之福也。
疆域
保德在太原府西北隅。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長一百二十里。周圍三百四十里。正東河曲縣界。東南正南俱岢嵐州界。西南興縣界。正西、正北、東北、西北俱陜西府谷縣界。
東由天橋鋪至河曲縣界三十里。至城六十里。由念村至河曲縣交界高地山五十里。至山岔堡一百四十里。從此過雁門關,由紫荊至京師一千四百里。過神池堡,由居庸至京師一千五百里。
東南由胡家莊至岢嵐州界七十里。由王家寨至河曲界六十里。又五十里至牛欄村,村系保德地。
南由大塔鋪至岢嵐州界七十里。過水峪觀由三道梁至州城西門一百七十里。由頭道梁至北門一百八十里。從此至太原府五百里。由太原至京師一千七百里。自州治至科舉村八十里。岢嵐州界至蒼水山一百一十里。地雜岢嵐州界。
西南由土門鋪至興縣界九十里。至城一百八十里。稍西由馮家川至興縣界九十里。至城一百六十里。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縣一百六十里。
西至韓家川河畔四十里。河由府谷大堡村至永興堡一百二十里。至窟籠一百里興縣界。
西北至柴家河畔三十里。河由府谷熟芝坪至鎮羌堡八十里。
北至河畔一里。河至府谷縣城三里。至孤山堡四十里。明時榆林兵馬入衛,從此渡河至州。
東北至鐵匠鋪河畔十五里。河由府谷至木瓜園堡四十里。至清水營七十里。至黃甫川八十里。
舊《志》論曰: 保德逼河而城, 東北至正西皆河也。 河外俱陜西府谷地界, 上下六堡(孤山、木瓜園、清水營、黃甫川、鎮羌、永興)皆兵戈之區,昔日多被侵掠。今內外一家,可幸戢寧無事矣。西南至正南,皆與興縣接壤。身居興地者遺庸遺調,地為興產者遺草遺糧。昔日屢煩關督,今徭糧早完。可幸招有法矣。正南至東南,皆與岢嵐州接壤。如三道梁諸處,昔日每為盜藪,今道路肅清,可幸防御有人矣。東南至正東皆與河曲縣接壤。天橋魚磯,昔日屢次爭奪,今樹碑壘石,則經界又大正矣。惟是四顧我疆,皆沙梁陡坡,羊腸魚脊之形。兩邊崖岸旱則易干,澇則易潰。舊有河灘數處,久被沖沒。故計道路則動稱百里,而石渠水溝居其過半。行人盤曲山澗,足不得伸,耕夫上下陵,犁不易插。況地僻而商不通,民樸而僅株守。財無所生,將何所倚以為命也。撫有疆域者,披圖警心,憫其苦而恤其生。庶者乃可存活耳。
附 州境內水陸大小路程驛站
正東大路有驛。自州城東關沙河口過河,往北水路三里許至陜西府谷縣。自沙河口起,一直往東鐵匠鋪,陸路十里。自鐵匠鋪至年延(舊名碾村),陸路二十里。撥設驛站馬三十匹。自年延村至高地山,陸路二十里。撥設驛站馬二十匹,有營房一座,界牌一座,系河曲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北小路石梯子至天橋村二十里。有石橋一座,亦系河曲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南小路梁家圪坨至南峁村二十里。自南峁村轉東仍出大路至高地山二十里。
正南大路無驛。自州城南關起,至下流磧,陸路二十里。下流磧至橋頭村陸路十里,有資佛寺一座。橋頭村至大塔鋪,陸路三十里。大塔鋪至界牌村,陸路十里,系岢嵐州正北交界。
正西小路自州城西灘起,至楊家灣村,陸路二十里。楊家灣村至柴家村,陸路二十里。柴家村至下川坪村,陸路三十里。下川坪村至馮家川村,陸路二十里。馮家川村至窟籠村,陸路二十里。有界牌一座,系興縣東交界。
東北西北過黃河俱陜西府谷縣界。
西南小路,自州下流磧起,至石堂村,陸路二十里。石堂村至土門村,陸路二十里。土門村至南河溝村,陸路二十里。南河溝村至劉家村,陸路十里。有界牌一座,系興縣東北界。
城垣
保德城系宋淳化間因林濤寨舊垣拓而南者,隨山削險,頗堅固。獨西南臨溝,隨修隨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西南城,筑木瓜崖。廣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因宋熙寧間鑿井皆淤塞,創開西門(在孫家溝稍北今西門之南五十步),以便民汲(有碑記)。元至正間,署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州同尹惟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周圍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蘆。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角門,各建樓于其上。窩鋪六十四座。后西南漸為水嚙,弘治十五年奉文調岢嵐、興縣、靜樂、嵐縣等夫修之。明年秋,為雨所壞。又明年,知州周山改筑三溝城于堰口,下用石之,分城中水為四渠(一在金溝,水出城西溝;一在鐵溝;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溝;一在學門東,水出厲壇下溝。)懸扁城樓,東曰“望東”,西曰“安西”,南曰“治內”,北曰“來遠”。城制視舊遂不同。嘉靖三十年,東北潰決百丈余,知州蘭云鳩工伐石,東北角作一渠,長三十丈,闊二丈,深一丈,水東流。(即今草廠溝)西北角作一渠,長二十余丈,闊深如前,水正北流。(即今厲壇下溝) 正西作二渠, 各長十余丈, 闊深如前,水由西溝曲流。(即今苦水、孫家二溝)門垣女墻,無不完葺。(有碑記)嘉靖四十二年,知洲李春芳磚包南門,移遷西門。(有碑記)萬歷二十年,巡撫呂閱邊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撥軍壯五千余名,磚包。適遇寧夏兵變,不果。萬歷二十九年,兵憲趙至州,慨議磚包,委知州韓朝貢估議,應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于四路原額修工軍壯內派撥。應支廩給食米、鹽、菜、木植、鐵料銀八千六十六兩二錢,俱支用在官。雜項銀兩,不費民間一錢一力。轉詳巡撫白,允撥太、汾、平、潞等州縣軍壯包完。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門各建一樓,東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薰”,北曰“鎮朔”。(有碑記)城外遺土崗四處,勢甚凌逼。萬歷四十年,知州胡楠削平之。又四十一二年,雨潰水道兩處,城圮四十余丈。申允留本州軍壯修理,于孫家溝、草廠溝各開一水道,建小樓于上,以憑高御敵,且補風氣。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竊據,大兵致討,炮擊壞西南城八十余丈。越歲,知州安世鼎修理。(有碑記)后歷年東、北、西三面塌毀六處,城樓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修完三處,城約數十丈。南樓一座,窩鋪四座,門房二座。余三處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鳳奉文修城,改東北角。退故城基數武。修完前壞處各十余丈,塞故水道。于草廠溝、州治衙,各鑿池貯水,每雨甚水溢,輒從橫流。二十八、九年,東、北城基各壞數十丈,修筑未完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東門外沖成溪壑,行人阻絕。知州唐文德設處修筑,而城尚未修,日久益壞。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克昌鳩工修筑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約長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內修筑東城一丈五尺,重建東城門樓,補修南城門樓,俱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