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品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2-11-28 18:16:59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11-28 18:30:16
- 主要參考書目
- 38.則亦無有乎爾
- 37.孔子在陳曰
- 36.曾子不忍食羊棗
- 35.養心莫善于寡欲
- 34.說大人 則藐之
- 33.堯舜 性者也
- 32.言近而指遠者 善言也
- 31.人皆有所不忍
- 30.孟子之滕 館于上宮
- 29.盆成括仕于齊
- 28.諸侯之寶三
- 27.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
- 26.逃墨必歸于楊
- 25.善人也 信人也
- 24.君子不謂性也
- 23.殆不可復
- 22.禹之聲 尚文王之聲
- 21.今茅塞子之心矣
- 2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19.稽大不理于口
- 18.孔子厄于陳蔡
- 17.孔子之去魯
- 16.仁者 人也
- 15.圣人 百世之師也
- 14.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 13.不仁而得天下者 未之有也
- 12.不信仁賢 則國空虛
- 11.好名之人 能讓千乘之國
- 10.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亂
- 9.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
- 8.今之為關也 將以為暴
- 7.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
- 6.舜之飯糗茹草也
- 5.梓匠輪輿
- 4.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
- 3.仁人無敵于天下
- 2.春秋無義戰
- 1.不仁哉 梁惠王也
- 盡心(下)
- 46.當務為急
- 45.親親仁民 仁民愛物
- 44.其進銳者 其退速
- 43.滕更之在門也
- 42.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 41.道則高矣美矣
- 40.君子所以教者五
- 39.齊宣王欲短喪
- 38.形色天性也
- 37.君子不可虛拘
- 36.大哉居乎
- 35.桃應問孟子
- 34.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
- 33.尚志
- 32.君子不耕而食
- 31.放太甲于桐
- 30.堯舜 性之也
- 29.有為者辟若掘井
- 28.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 27.饑者甘食
- 26.楊子取為我
- 25.利與善之間也
- 24.君子之志于道
- 23.民可使富也
- 22.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
- 21.君子所性
- 20.君子有三樂
- 19.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也
- 18.人之有德慧術知者
- 17.無為其所不為
- 16.舜居深山之中
- 15.其良能也 其良知也
- 14.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
- 13.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 12.以佚道使民
- 11.如其自視欿然
- 10.待文王而后興
- 9.窮不失義 達不離德
- 8.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
- 7.恥之于人大矣
- 6.人不可以無恥
- 5.行之而不著
- 4.萬物皆備于我 反身而誠
- 3.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
- 2.莫非命也 順受其正
- 1.盡其心者 知其性
- 第七篇 盡心(上)
- 16.教亦多術矣
- 1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14.古之君子 何如則仕
- 13.其為人也好善
- 12.君子不亮 惡乎執
- 11.吾子過矣
- 10.孟子白圭論稅
- 9.雖與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 8.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 7.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 6.先名實者為人也
- 5.夫子之任見季子 之齊不見儲子
- 4.宋牼將之楚
- 3.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 2.人皆可以為堯舜
- 1.任人有問屋廬子
- 告子(下)
- 20.大匠誨人 必以規矩
- 19.夫仁 亦在于熟之而已矣
- 18.仁之勝不仁也 猶水勝火
- 17.人之所貴者 非良貴也
- 16.既得人爵 而棄其天爵 則惑之甚者也
- 15.先立乎其大者
- 14.人之于身也 兼所愛
- 13.至于身 而不知所以養之者
- 12.心不若人 則不知惡
- 11.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10.舍生而取義者也
- 9.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 8.惟心之謂與
- 7.理義之悅我心
- 6.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矣
- 5.何以謂義內也
- 4.食色性也
- 3.生之謂性
- 2.性猶湍水也
- 1.告子曰 性 猶杞柳也
- 第六篇 告子(上)
- 9.齊宣王問卿
- 8.是尚友也
- 7.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
- 6.士不可托諸侯
- 5.仕非為貧也
- 4.敢問交際何心
- 3.友也者 友其德也
- 2.周室班爵祿如之何
- 1.孔子圣之時者
- 萬章(下)
- 9.百里奚舉于秦
- 8.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 何以為孔子
- 7.吾聞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
- 6.天與賢 則與賢 天與子 則與子
- 5.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 4.咸丘蒙問
- 3.仁人固如是乎
- 2.舜不告而娶何也
- 1.大孝終身慕父母
- 第五篇 萬章(上)
- 33.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 32.堯舜與人同耳
- 31.曾子子思同道
- 3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 29.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28.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 27.孟子不與右師言
- 26.天下之言性也 則故而已矣
- 25.西子蒙不潔
- 24.逄蒙學射于羿
- 23.可以取 可以無取 取傷廉
- 22.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 21.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20.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 19.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倫
- 18.聲聞過情 君子恥之
- 17.言無實不祥
- 16.以善養人 然后能服天下
- 15.博學而詳說之
- 14.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13.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 12.不失赤子之心
- 11.惟義所在
- 10.仲尼不為己甚者
- 9.言人之不善 當如后患何
- 8.人有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
- 7.中也養不中
- 6.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大人弗為
- 5.君仁莫不仁
- 4.無罪而殺士
- 3.孟子告齊宣王
- 2.子產聽鄭國之政
- 1.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離婁(下)
- 28.不得乎親 不可以為人
- 27.仁之實 事親是也
- 26.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
- 25.孟子謂樂正子
- 24.樂正子見孟子
- 23.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
- 22.人之易其言也
- 21.有不虞之譽 有求全之毀
- 20.一正君而國定矣
- 19.事親為大 守身為大
- 18.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
- 17.天下溺 援之以道
- 16.恭人不侮人 儉者不奪人
- 15.觀其眸子 人焉廋哉
- 14.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棄于孔子者也
- 13.西伯善養老者
- 12.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 11.親其親 長其長 而天下平
- 10.自暴自棄 曠仁舍義
- 9.得其民 斯得天下也
- 8.不仁者可與言哉
- 7.斯二者 天也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
- 6.為政不難
- 5.人有恒言 天下國家
-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 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 2.圣人 人倫之至也
- 1.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圓
- 第四篇 離婁(上)
- 10.仲子惡能廉
- 9.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 8.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
- 7.由是觀之 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 6.一薛居州 獨如宋王何
- 5.茍行王政 四海之內 皆舉首而望之
- 4.彭更問
- 3.古之君子仕乎
- 2.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1.枉己者 未有能直人者也
- 滕文公(下)
- 5.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 4.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
- 3.滕文公問為國
- 2.世子葬父
- 1.世子過宋見孟子
- 第三篇 滕文公(上)
- 14.繼而有師命 不可以請
- 13.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
- 12.予雖然 豈舍王哉
- 11.孟子去齊 宿于晝
- 10.孟子致為臣而歸
- 9.今之君子 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
- 8.今以燕伐燕 何為勸之哉
- 7.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6.孟子與王驩使滕
- 5.孟子問蚳蛙
- 4.孟子之平陸
- 3.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 2.孟子將朝王
-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公孫丑(下)
- 9.伯夷 柳下惠 君子不由也
- 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7.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
- 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5.信能行此五者 則天下之民皆悅
- 4.仁則榮 不仁則辱
- 3.以德行仁者王
- 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1.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 第二篇 公孫丑(上)
- 16.魯平公不見孟子
- 15.仁人也 不可失也
- 14.茍為善 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 13.與民守之
- 12.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 11.齊王伐燕 取之
- 10.勝之取之 惟天意民心
- 9.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如何
- 8.賊仁者為之賊
- 7.國君進賢 不可不慎
- 6.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 5.與百姓同之 與王何有
- 4.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
- 3.交鄰國有道乎
- 2.文王之囿
- 1.與百姓同樂
- 梁惠王(下)
- 7.保民而王
- 6.天下定于一 歸于仁
- 5.仁者無敵
- 4.虐政如刃
- 3.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 2.與民諧樂
- 1.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 第一篇 梁惠王(上)
- 我讀《孟子》
- 16.國以義為利
- 15.必忠信以得之
- 14.君子先慎乎德
- 13.平天下在治國
- 12.治國必先齊家
- 11.齊家在修其身
- 10.修身在正其心
- 9.必也使無訟
- 8.盡人倫 知敬止
- 7.克明峻德
- 6.盛德至善
- 5.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 4.修身為本
- 3.致知在格物
- 2.知止而后有定
- 1.大學之道
- 我讀《大學》
- 我讀《孟子》
- 我讀《大學》
- 文前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文前
- 我讀《大學》
- 我讀《孟子》
- 我讀《大學》
- 1.大學之道
- 2.知止而后有定
- 3.致知在格物
- 4.修身為本
- 5.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 6.盛德至善
- 7.克明峻德
- 8.盡人倫 知敬止
- 9.必也使無訟
- 10.修身在正其心
- 11.齊家在修其身
- 12.治國必先齊家
- 13.平天下在治國
- 14.君子先慎乎德
- 15.必忠信以得之
- 16.國以義為利
- 我讀《孟子》
- 第一篇 梁惠王(上)
- 1.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 2.與民諧樂
- 3.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 4.虐政如刃
- 5.仁者無敵
- 6.天下定于一 歸于仁
- 7.保民而王
- 梁惠王(下)
- 1.與百姓同樂
- 2.文王之囿
- 3.交鄰國有道乎
- 4.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
- 5.與百姓同之 與王何有
- 6.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 7.國君進賢 不可不慎
- 8.賊仁者為之賊
- 9.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如何
- 10.勝之取之 惟天意民心
- 11.齊王伐燕 取之
- 12.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 13.與民守之
- 14.茍為善 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 15.仁人也 不可失也
- 16.魯平公不見孟子
- 第二篇 公孫丑(上)
- 1.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 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3.以德行仁者王
- 4.仁則榮 不仁則辱
- 5.信能行此五者 則天下之民皆悅
- 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7.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
- 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9.伯夷 柳下惠 君子不由也
- 公孫丑(下)
-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孟子將朝王
- 3.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 4.孟子之平陸
- 5.孟子問蚳蛙
- 6.孟子與王驩使滕
- 7.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8.今以燕伐燕 何為勸之哉
- 9.今之君子 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
- 10.孟子致為臣而歸
- 11.孟子去齊 宿于晝
- 12.予雖然 豈舍王哉
- 13.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
- 14.繼而有師命 不可以請
- 第三篇 滕文公(上)
- 1.世子過宋見孟子
- 2.世子葬父
- 3.滕文公問為國
- 4.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
- 5.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 滕文公(下)
- 1.枉己者 未有能直人者也
- 2.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3.古之君子仕乎
- 4.彭更問
- 5.茍行王政 四海之內 皆舉首而望之
- 6.一薛居州 獨如宋王何
- 7.由是觀之 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 8.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
- 9.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 10.仲子惡能廉
- 第四篇 離婁(上)
- 1.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圓
- 2.圣人 人倫之至也
- 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 5.人有恒言 天下國家
- 6.為政不難
- 7.斯二者 天也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
- 8.不仁者可與言哉
- 9.得其民 斯得天下也
- 10.自暴自棄 曠仁舍義
- 11.親其親 長其長 而天下平
- 12.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 13.西伯善養老者
- 14.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棄于孔子者也
- 15.觀其眸子 人焉廋哉
- 16.恭人不侮人 儉者不奪人
- 17.天下溺 援之以道
- 18.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
- 19.事親為大 守身為大
- 20.一正君而國定矣
- 21.有不虞之譽 有求全之毀
- 22.人之易其言也
- 23.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
- 24.樂正子見孟子
- 25.孟子謂樂正子
- 26.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
- 27.仁之實 事親是也
- 28.不得乎親 不可以為人
- 離婁(下)
- 1.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2.子產聽鄭國之政
- 3.孟子告齊宣王
- 4.無罪而殺士
- 5.君仁莫不仁
- 6.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大人弗為
- 7.中也養不中
- 8.人有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
- 9.言人之不善 當如后患何
- 10.仲尼不為己甚者
- 11.惟義所在
- 12.不失赤子之心
- 13.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 14.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15.博學而詳說之
- 16.以善養人 然后能服天下
- 17.言無實不祥
- 18.聲聞過情 君子恥之
- 19.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倫
- 20.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 21.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22.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 23.可以取 可以無取 取傷廉
- 24.逄蒙學射于羿
- 25.西子蒙不潔
- 26.天下之言性也 則故而已矣
- 27.孟子不與右師言
- 28.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 29.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3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 31.曾子子思同道
- 32.堯舜與人同耳
- 33.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 第五篇 萬章(上)
- 1.大孝終身慕父母
- 2.舜不告而娶何也
- 3.仁人固如是乎
- 4.咸丘蒙問
- 5.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 6.天與賢 則與賢 天與子 則與子
- 7.吾聞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
- 8.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 何以為孔子
- 9.百里奚舉于秦
- 萬章(下)
- 1.孔子圣之時者
- 2.周室班爵祿如之何
- 3.友也者 友其德也
- 4.敢問交際何心
- 5.仕非為貧也
- 6.士不可托諸侯
- 7.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
- 8.是尚友也
- 9.齊宣王問卿
- 第六篇 告子(上)
- 1.告子曰 性 猶杞柳也
- 2.性猶湍水也
- 3.生之謂性
- 4.食色性也
- 5.何以謂義內也
- 6.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矣
- 7.理義之悅我心
- 8.惟心之謂與
- 9.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 10.舍生而取義者也
- 11.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12.心不若人 則不知惡
- 13.至于身 而不知所以養之者
- 14.人之于身也 兼所愛
- 15.先立乎其大者
- 16.既得人爵 而棄其天爵 則惑之甚者也
- 17.人之所貴者 非良貴也
- 18.仁之勝不仁也 猶水勝火
- 19.夫仁 亦在于熟之而已矣
- 20.大匠誨人 必以規矩
- 告子(下)
- 1.任人有問屋廬子
- 2.人皆可以為堯舜
- 3.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 4.宋牼將之楚
- 5.夫子之任見季子 之齊不見儲子
- 6.先名實者為人也
- 7.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 8.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 9.雖與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 10.孟子白圭論稅
- 11.吾子過矣
- 12.君子不亮 惡乎執
- 13.其為人也好善
- 14.古之君子 何如則仕
- 1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16.教亦多術矣
- 第七篇 盡心(上)
- 1.盡其心者 知其性
- 2.莫非命也 順受其正
- 3.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
- 4.萬物皆備于我 反身而誠
- 5.行之而不著
- 6.人不可以無恥
- 7.恥之于人大矣
- 8.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
- 9.窮不失義 達不離德
- 10.待文王而后興
- 11.如其自視欿然
- 12.以佚道使民
- 13.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 14.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
- 15.其良能也 其良知也
- 16.舜居深山之中
- 17.無為其所不為
- 18.人之有德慧術知者
- 19.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也
- 20.君子有三樂
- 21.君子所性
- 22.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
- 23.民可使富也
- 24.君子之志于道
- 25.利與善之間也
- 26.楊子取為我
- 27.饑者甘食
- 28.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 29.有為者辟若掘井
- 30.堯舜 性之也
- 31.放太甲于桐
- 32.君子不耕而食
- 33.尚志
- 34.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
- 35.桃應問孟子
- 36.大哉居乎
- 37.君子不可虛拘
- 38.形色天性也
- 39.齊宣王欲短喪
- 40.君子所以教者五
- 41.道則高矣美矣
- 42.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 43.滕更之在門也
- 44.其進銳者 其退速
- 45.親親仁民 仁民愛物
- 46.當務為急
- 盡心(下)
- 1.不仁哉 梁惠王也
- 2.春秋無義戰
- 3.仁人無敵于天下
- 4.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
- 5.梓匠輪輿
- 6.舜之飯糗茹草也
- 7.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
- 8.今之為關也 將以為暴
- 9.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
- 10.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亂
- 11.好名之人 能讓千乘之國
- 12.不信仁賢 則國空虛
- 13.不仁而得天下者 未之有也
- 14.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 15.圣人 百世之師也
- 16.仁者 人也
- 17.孔子之去魯
- 18.孔子厄于陳蔡
- 19.稽大不理于口
- 2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21.今茅塞子之心矣
- 22.禹之聲 尚文王之聲
- 23.殆不可復
- 24.君子不謂性也
- 25.善人也 信人也
- 26.逃墨必歸于楊
- 27.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
- 28.諸侯之寶三
- 29.盆成括仕于齊
- 30.孟子之滕 館于上宮
- 31.人皆有所不忍
- 32.言近而指遠者 善言也
- 33.堯舜 性者也
- 34.說大人 則藐之
- 35.養心莫善于寡欲
- 36.曾子不忍食羊棗
- 37.孔子在陳曰
- 38.則亦無有乎爾
- 主要參考書目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11-28 18: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