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于至善:我讀《大學》《孟子》
- 劉家望
- 995字
- 2022-11-28 18:29:22
6.天下定于一 歸于仁
【原文】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者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惠王兒子,在位22年,謚襄。惡乎定:惡(wū)乎,加重疑問句,怎樣,如何,孟子語境中比較常用。整句的意思是:列國紛爭,天下如何才能安定下來。定于一:東漢趙歧《孟子注疏》云,孟子謂仁政為一,安定天下必依于仁,施仁政,行仁義,布政施教于天下。這應該是孟子的本意。多數學者把“定于一”注譯成“統一才會安定”,不是孟子本意。與:從,服從、跟隨、歸順的意思。人牧:管理領導百姓的人,指君主。由:通猶,猶如。
【譯文】孟子見了梁襄王,出門后對人說:“看起來他不像個國君,和他近處也看不出他的威嚴。突然他問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定于一,君王依于仁,施仁政,行仁義,布政施教于天下,天下可定。’”
“他又問:‘哪個能這樣呢?’”
“我又回答他:‘愛民止殺的國君能這樣。’”
他又問:‘這樣的國君有誰能歸順跟隨呢?’
“我回答說:‘天下沒有人不愿意跟隨、歸順這樣的國君。王,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吧?七、八月的時候遇旱災,禾苗就干枯了。如果這時候,天上興云,下起大雨,干枯的禾苗又蓬勃茂盛地生長起來。像這樣的話,雨水充沛禾苗蓬勃生長之勢誰能阻擋呢?如今天下的君王,沒有一個不好戰嗜殺,如果有一位君王能愛民止殺,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來解救了。真像這樣,老百姓跟隨歸服他,就會猶如河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蕩蕩的勢頭誰能夠阻擋得住呢?’”
【解讀】愛民是仁政之本。文王視民如傷,愛民恤民,以百里之國而王天下,是孔孟心中的典范。
孔夫子旗幟鮮明地說過:“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是孔子針對季康子問政“殺無道”而說的。(見《論語·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東漢趙歧《孟子章句》在解讀孟子與梁襄王這段對話時說:“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如此之謂也。”趙歧點出了這一章的主旨。
仁政在愛民,發政施仁,天下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