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于至善:我讀《大學(xué)》《孟子》
- 劉家望
- 1196字
- 2022-11-28 18:29:21
2.與民諧樂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dú)樂哉?”
【注釋】臺:亭臺、觀景臺。沼:人工湖沼。
《詩》云句:引用的是《詩經(jīng)·大雅·靈臺》中的第一、第二章歌頌周文王的詩句。贊揚(yáng)周文王與百姓共建共享苑囿,與民同樂,百姓高興地把苑囿中的亭臺叫“靈臺”,人工湖沼叫“靈沼”。
《湯誓》曰句:引自《尚書》的《湯誓》篇,原文是“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孟子引為“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害(hé),通曷,何時,什么時候;喪,即滅亡;女,即汝。時日,這個日,指夏桀王,據(jù)說夏桀王殘暴虐民、民怨沸騰,但他還常無恥放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老百姓怨恨至極,所以憤怒地呼喊:“這個日何時滅亡啊,我們寧愿與你一起滅亡!”
【譯文】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他私家苑囿的人工湖邊,欣賞著鴻雁、麋鹿,很得意地對孟子說:“您老賢德之人也以此為樂嗎?”
孟子不客氣地回答說:“此情此景,賢德之人后民而樂,不賢之人雖獨(dú)享苑囿美景,不得其樂,反有其禍。”
孟子接著說:“《詩經(jīng)·大雅·靈臺》歌頌周文王修苑囿,筑靈臺、靈沼,說:‘開始筑靈臺,動工不用催,庶民都努力,不日即建成,文王來苑囿,看到母鹿悠閑地躺在草地上,皮毛油光水亮,白鳥羽毛潔白美麗,文王來湖沼邊,看水中魚兒歡戲跳躍。’文王依靠民力建起了苑囿,庶民同歡樂,稱臺為‘靈臺’,稱沼為‘靈沼’,高興地同文王一起欣賞苑囿中的麋鹿和魚鱉。古代有賢德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他們能得到快樂。”
“相反,如《尚書·湯誓》中所記載的,暴君夏桀王殘暴無道、民怨其虐,百姓竟憤怒地呼喊出:‘時日害喪,予與女偕亡!’(夏桀啊,你何時才滅亡啊,我寧愿與你同歸于盡!)試想一下,像夏桀那樣,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滅亡,即使有美麗的臺池苑囿又何能獨(dú)享其樂啊?!”
【解讀】初見梁惠王,夫子說“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言辭已很尖銳。二見梁惠王,梁惠王安排了一個很輕松的環(huán)境,同游苑囿,并得意一問:“賢者亦樂此乎?”哪知道老夫子的回對更尖銳,更嚴(yán)肅。引《詩經(jīng)》、《湯誓》典故,用文王仁民愛物,與民同樂,“民歡樂之”與夏桀暴虐百姓,人怨天怒,“時日曷喪,予與女偕亡”的典型歷史案例,說明賢者后民而樂,民亦樂其樂;不賢者驕侈淫逸,暴虐其民,則人怨天怒,必遭天譴人誅以至滅亡,何來其樂,只有災(zāi)禍!以史為鏡,王道昭昭而知興替。
對人民的態(tài)度、與人民的關(guān)系是王道的根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關(guān)乎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