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隨著近20年來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自主品牌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能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車研發正處于從對標模仿走向全自主開發的過程,汽車從以整車架構主導的開發模式逐步轉向以整車性能驅動的開發模式。本書系統地介紹了與整車各項核心性能相關的基礎理論、設計方法和工程開發案例,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全書分運動性能、結構性能、舒適性能及綜合性能4篇共16章,涵蓋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整車駕駛性、制動性能、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空氣動力學性能、整車結構強度、整車安全性能、整車可靠性與耐久性、車內環境品質、整車NVH性能、空調性能、整車熱管理、座椅舒適性、汽車人機工程。此外,《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還介紹了各性能板塊之間的內在物理聯系和融合開發,通過工程案例闡述了整車性能開發中的精益化和集約化方法,同時對整車性能的主觀評價進行了介紹,為汽車研發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評價產品提供了技術參考和標準。《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由具有豐富理論基礎且擁有多年整車研發經驗的一線研發人員聯合編寫,內容豐富,取材新穎,圖文并茂且通俗易懂。本書理論扎實,實用性和實踐指導性強,適用于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的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作為高校汽車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2-05-10 18:29:32
- 16.4.2 性能融合廣度
- 16.4.1 性能融合深度
- 16.4 展望
- 16.3.6 水管理與熱管理
- 16.3.5 安全性、耐久性與NVH
- 16.3.4 經濟性與NVH
- 16.3.3 操縱穩定性與NVH
- 16.3.2 熱管理與NVH
- 16.3.1 輕量化與性能融合
- 16.3 整車性能融合開發案例
- 16.2.2 整車性能融合的特點
- 16.2.1 整車性能融合的物理學基礎
- 16.2 整車性能融合的理論與特點
- 16.1 整車性能概述
- 第16章 整車性能融合開發
- 15.8 展望
- 15.7 主觀評價能力建設
- 15.6 評價結果展示
- 15.5.8 空調性能主觀評價
- 15.5.7 平順性主觀評價
- 15.5.6 操縱穩定性主觀評價
- 15.5.5 轉向性能主觀評價
- 15.5.4 制動性能主觀評價
- 15.5.3 NVH主觀評價
- 15.5.2 駕駛性主觀評價
- 15.5.1 動力性主觀評價
- 15.5 主觀評價方法
- 15.4.2 實施方法
- 15.4.1 評分標準選擇
- 15.4 評分標準
- 15.3.2 社會道路
- 15.3.1 汽車試車場
- 15.3 常用道路
- 15.2 準備工作
- 15.1 整車性能主觀評價概述
- 第15章 整車性能主觀評價
- 第4篇 綜合性能
- 14.5.3 整車儲物功能評價指標
- 14.5.2 儲物空間開發流程
- 14.5.1 儲物空間定義
- 14.5 儲物及多功能性設計
- 14.4.3 操作舒適性開發方法
- 14.4.2 操作舒適性開發策略
- 14.4.1 操作舒適性開發流程及范圍
- 14.4 操作舒適性設計
- 14.3.3 視覺舒適性主觀評價
- 14.3.2 視覺舒適性開發方法
- 14.3.1 視覺舒適性定義
- 14.3 視覺舒適性設計
- 14.2.4 乘員上下車方便性開發
- 14.2.3 整車人機工程視野舒適性開發
- 14.2.2 乘員布置及核心硬點確定過程
- 14.2.1 二維假人模板
- 14.2 乘員布置及人機工程尺寸定義
- 14.1.3 人機工程法規及設計規范
- 14.1.2 人機工程開發職責及研究范圍
- 14.1.1 人機工程發展歷史
- 14.1 汽車人機工程概述
- 第14章 汽車人機工程
- 13.4.2 座椅動態舒適性支撐技術
- 13.4.1 座椅動態舒適性的發展方向
- 13.4 展望
- 13.3.4 座椅舒適性仿真技術
- 13.3.3 人-椅系統模態與共振頻率開發
- 13.3.2 側翼支撐技術開發
- 13.3.1 座椅隔振、吸振性能開發
- 13.3 座椅舒適性開發案例
- 13.2.3 座椅動態特性參數
- 13.2.2 座椅動態舒適性的設計原則
- 13.2.1 汽車-座椅-人系統介紹
- 13.2 座椅舒適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13.1.5 客觀評價
- 13.1.4 主觀評價
- 13.1.3 舒適性功能
- 13.1.2 動態舒適性
- 13.1.1 靜態舒適性
- 13.1 座椅舒適性概述
- 第13章 座椅舒適性
- 12.4.3 燃料電池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12.4.2 純電動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12.4.1 混合動力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12.4 展望
- 12.3.6 自燃風險預防
- 12.3.5 熱管理控制與標定
- 12.3.4 零件熱保護性能開發
- 12.3.3 傳統動力總成冷卻性能開發
- 12.3.2 熱管理開發流程
- 12.3.1 熱管理開發目標設定
- 12.3 熱管理開發案例
- 12.2.4 熱管理試驗開發技術
- 12.2.3 熱管理虛擬仿真技術
- 12.2.2 熱管理開發內容
- 12.2.1 傳熱學基礎
- 12.2 熱管理設計理論與方法
- 12.1 熱管理概述
- 第12章 整車熱管理
- 11.4 展望
- 11.3 空調性能開發案例
- 11.2.5 汽車空調性能試驗
- 11.2.4 空調系統臺架試驗規范
- 11.2.3 空調風道設計
- 11.2.2 空調系統型式及零件匹配計算
- 11.2.1 整車熱負荷的計算
- 11.2 汽車空調性能設計理論與方法
- 11.1 汽車空調性能概述
- 第11章 空調性能
- 10.4.3 聲品質設計
- 10.4.2 主動降噪與減振
- 10.4.1 輕量化與NVH
- 10.4 展望
- 10.3.8 異響
- 10.3.7 車外噪聲
- 10.3.6 機電輔助系統噪聲
- 10.3.5 空氣動力噪聲(風噪)
- 10.3.4 振動舒適性
- 10.3.3 路面激勵噪聲
- 10.3.2 動力總成噪聲
- 10.3.1 NVH目標設定
- 10.3 NVH工程應用案例
- 10.2.5 試驗與仿真分析
- 10.2.4 主觀評價與心理聲學
- 10.2.3 振動噪聲測量技術
- 10.2.2 噪聲控制理論基礎
- 10.2.1 振動控制理論基礎
- 10.2 NVH設計理論與方法
- 10.1 NVH概述
- 第10章 整車NVH性能
- 9.5.2 車載香氛系統
- 9.5.1 車內環境凈化
- 9.5 展望
- 9.4.3 車內環境量產一致性管制
- 9.4.2 車內環境研發體系與管控方式
- 9.4.1 汽車內外飾用材開發
- 9.4 車內環境品質開發與管控
- 9.3.2 影響因素
- 9.3.1 來源分析
- 9.3 車內污染物的成因分析
- 9.2.2 國內標準
- 9.2.1 國外標準
- 9.2 車內環境品質控制標準
- 9.1.2 汽車車內污染物危害
- 9.1.1 汽車車內環境污染
- 9.1 車內環境品質概述
- 第9章 車內環境品質
- 第3篇 舒適性能
- 8.3.2 虛擬路面技術
- 8.3.1 基于網聯技術的用戶目標獲取
- 8.3 展望
- 8.2.7 振動臺試驗規范制定技術
- 8.2.6 道路模擬試驗技術
- 8.2.5 動態載荷分解技術
- 8.2.4 整車可靠性加速試驗規范
- 8.2.3 用戶目標設定關鍵技術
- 8.2.2 可靠性驗證策略
- 8.2.1 用戶用途關聯技術
- 8.2 關鍵技術及應用案例
- 8.1.2 疲勞理論基礎
- 8.1.1 可靠性設計理論基礎
- 8.1 可靠性與耐久性概述
- 第8章 整車可靠性與耐久性
- 7.5.3 電動汽車安全
- 7.5.2 自動駕駛的安全挑戰
- 7.5.1 高逼真度生物人體模型
- 7.5 展望
- 7.4.4 主動安全集成開發技術
- 7.4.3 行人保護安全開發技術
- 7.4.2 整車側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
- 7.4.1 整車正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
- 7.4 汽車安全集成開發技術
- 7.3.4 主動安全技術與系統原理
- 7.3.3 行人碰撞保護設計機理
- 7.3.2 約束系統防護機理
- 7.3.1 整車結構耐撞性設計
- 7.3 汽車安全設計機理
- 7.2.4 電動汽車的電安全法規
- 7.2.3 保險安全指數規程
- 7.2.2 新車評價規程(NCAP)
- 7.2.1 全球車輛安全法規
- 7.2 汽車安全性能評價法規及標準
- 7.1.2 事故重建技術及應用
- 7.1.1 交通事故調查與事故分析
- 7.1 整車安全性能概述
- 第7章 整車安全性能
- 6.4 展望
- 6.3.4 底盤零部件強度開發流程與認可評價
- 6.3.3 基于試驗和仿真的結構強度優化
- 6.3.2 轎車強度模擬計算原理與方法
- 6.3.1 轎車強度試驗標準體系構建
- 6.3 結構強度開發案例
- 6.2.4 轎車強度開發準則定義
- 6.2.3 我國市場轎車行駛里程調研分析
- 6.2.2 全球主要汽車工業國轎車強度水平分析
- 6.2.1 國內外轎車強度設計準則對比分析
- 6.2 結構強度設計理論與方法
- 6.1.2 面向我國用戶的轎車強度開發
- 6.1.1 國內轎車強度開發現狀
- 6.1 結構強度概述
- 第6章 整車結構強度
- 第2篇 結構性能
- 5.5 展望
- 5.4.8 開發流程
- 5.4.7 風噪控制
- 5.4.6 側風穩定性控制
- 5.4.5 氣動升力控制
- 5.4.4 汽車各部位流場及減阻措施
- 5.4.3 汽車周圍流場
- 5.4.2 汽車風阻組成
- 5.4.1 汽車低風阻形體
- 5.4 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案例
- 5.3.3 計算流體力學仿真
- 5.3.2 道路試驗
- 5.3.1 風洞試驗
- 5.3 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方法
- 5.2.6 氣動噪聲
- 5.2.5 汽車空氣動力學六分力
- 5.2.4 氣動聲學控制方程
- 5.2.3 聲學基本概念
- 5.2.2 流體力學控制方程
- 5.2.1 流體力學基本概念
- 5.2 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理論
- 5.1 空氣動力學概述
- 第5章 空氣動力學性能
- 4.4.5 主動轉矩控制(AYC)
- 4.4.4 主動后輪轉向(ARS)
- 4.4.3 主動前輪轉向(AFS)
- 4.4.2 主動電磁感應懸架(MRC)
- 4.4.1 連續減振控制(CDC)
- 4.4 展望
- 4.3.3 整車開發案例
- 4.3.2 平順性開發案例
- 4.3.1 操縱穩定性開發案例
- 4.3 操縱穩定性、平順性及整車開發案例
- 4.2.4 開發流程
- 4.2.3 主觀評估和調試
- 4.2.2 客觀試驗
- 4.2.1 仿真分析
- 4.2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4.1.3 性能集成的關聯性
- 4.1.2 關鍵子系統及零部件
- 4.1.1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基本原理
- 4.1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概述
- 第4章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
- 3.5.2 集成化技術方案
- 3.5.1 集成化發展歷程
- 3.5 展望
- 3.4.4 電子控制系統標準
- 3.4.3 電子控制系統山路試驗
- 3.4.2 電子控制系統試驗準備
- 3.4.1 電子控制系統匹配設備
- 3.4 電子制動系統整車集成
- 3.3.5 電子制動系統(EBS)總布置設計
- 3.3.4 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理論基礎
- 3.3.3 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理論基礎
- 3.3.2 驅動防滑控制系統(TCS)理論基礎
- 3.3.1 防抱死制動系統(ABS)理論基礎
- 3.3 電子制動系統理論基礎
- 3.2.4 不足轉向和過度轉向特性
- 3.2.3 輪胎摩擦圓
- 3.2.2 制動滑移率和驅動滑轉率
- 3.2.1 制動力分配與制動穩定性
- 3.2 電子制動系統動力學理論基礎
- 3.1 電子制動系統概述
- 第3章 制動性能
- 2.4.4 整車控制策略
- 2.4.3 “人-車-環境”協同自適應駕駛輔助
- 2.4.2 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 2.4.1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 2.4 展望
- 2.3.2 新能源車型開發案例
- 2.3.1 傳統動力車型開發案例
- 2.3 駕駛性開發案例
- 2.2.4 客觀測試
- 2.2.3 開發工具
- 2.2.2 開發方法
- 2.2.1 指標體系
- 2.2 駕駛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2.1.3 駕駛性典型工況
- 2.1.2 駕駛性理論基礎
- 2.1.1 駕駛性定義
- 2.1 駕駛性概述
- 第2章 整車駕駛性
- 1.4.2 高壓平臺提升技術
- 1.4.1 內燃機性能提升技術
- 1.4 展望
- 1.3.2 特定檔位和坡度的性能分析
- 1.3.1 特定節氣門和換檔策略的性能分析
- 1.3 動力性和經濟性開發案例
- 1.2.8 高壓電系統性能設計
- 1.2.7 儲能系統性能設計
- 1.2.6 傳動系統性能設計
- 1.2.5 驅動單元性能設計
- 1.2.4 車輛模型構建及性能設計
- 1.2.3 動力性和經濟性理論計算
- 1.2.2 輪胎-道路力學模型
- 1.2.1 牽引力、阻力與車輛動力學方程
- 1.2 動力性和經濟性設計理論和方法
- 1.1.2 經濟性的定義和指征及整車能耗測試工況
- 1.1.1 動力性的定義和指征
- 1.1 動力性和經濟性概述
- 第1章 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
- 第1篇 運動性能
- 前言
- 序言
- 編委會
- 插圖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插圖
- 編委會
- 序言
- 前言
- 第1篇 運動性能
- 第1章 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
- 1.1 動力性和經濟性概述
- 1.1.1 動力性的定義和指征
- 1.1.2 經濟性的定義和指征及整車能耗測試工況
- 1.2 動力性和經濟性設計理論和方法
- 1.2.1 牽引力、阻力與車輛動力學方程
- 1.2.2 輪胎-道路力學模型
- 1.2.3 動力性和經濟性理論計算
- 1.2.4 車輛模型構建及性能設計
- 1.2.5 驅動單元性能設計
- 1.2.6 傳動系統性能設計
- 1.2.7 儲能系統性能設計
- 1.2.8 高壓電系統性能設計
- 1.3 動力性和經濟性開發案例
- 1.3.1 特定節氣門和換檔策略的性能分析
- 1.3.2 特定檔位和坡度的性能分析
- 1.4 展望
- 1.4.1 內燃機性能提升技術
- 1.4.2 高壓平臺提升技術
- 第2章 整車駕駛性
- 2.1 駕駛性概述
- 2.1.1 駕駛性定義
- 2.1.2 駕駛性理論基礎
- 2.1.3 駕駛性典型工況
- 2.2 駕駛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2.2.1 指標體系
- 2.2.2 開發方法
- 2.2.3 開發工具
- 2.2.4 客觀測試
- 2.3 駕駛性開發案例
- 2.3.1 傳統動力車型開發案例
- 2.3.2 新能源車型開發案例
- 2.4 展望
- 2.4.1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 2.4.2 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 2.4.3 “人-車-環境”協同自適應駕駛輔助
- 2.4.4 整車控制策略
- 第3章 制動性能
- 3.1 電子制動系統概述
- 3.2 電子制動系統動力學理論基礎
- 3.2.1 制動力分配與制動穩定性
- 3.2.2 制動滑移率和驅動滑轉率
- 3.2.3 輪胎摩擦圓
- 3.2.4 不足轉向和過度轉向特性
- 3.3 電子制動系統理論基礎
- 3.3.1 防抱死制動系統(ABS)理論基礎
- 3.3.2 驅動防滑控制系統(TCS)理論基礎
- 3.3.3 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理論基礎
- 3.3.4 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理論基礎
- 3.3.5 電子制動系統(EBS)總布置設計
- 3.4 電子制動系統整車集成
- 3.4.1 電子控制系統匹配設備
- 3.4.2 電子控制系統試驗準備
- 3.4.3 電子控制系統山路試驗
- 3.4.4 電子控制系統標準
- 3.5 展望
- 3.5.1 集成化發展歷程
- 3.5.2 集成化技術方案
- 第4章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
- 4.1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概述
- 4.1.1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基本原理
- 4.1.2 關鍵子系統及零部件
- 4.1.3 性能集成的關聯性
- 4.2 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4.2.1 仿真分析
- 4.2.2 客觀試驗
- 4.2.3 主觀評估和調試
- 4.2.4 開發流程
- 4.3 操縱穩定性、平順性及整車開發案例
- 4.3.1 操縱穩定性開發案例
- 4.3.2 平順性開發案例
- 4.3.3 整車開發案例
- 4.4 展望
- 4.4.1 連續減振控制(CDC)
- 4.4.2 主動電磁感應懸架(MRC)
- 4.4.3 主動前輪轉向(AFS)
- 4.4.4 主動后輪轉向(ARS)
- 4.4.5 主動轉矩控制(AYC)
- 第5章 空氣動力學性能
- 5.1 空氣動力學概述
- 5.2 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理論
- 5.2.1 流體力學基本概念
- 5.2.2 流體力學控制方程
- 5.2.3 聲學基本概念
- 5.2.4 氣動聲學控制方程
- 5.2.5 汽車空氣動力學六分力
- 5.2.6 氣動噪聲
- 5.3 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方法
- 5.3.1 風洞試驗
- 5.3.2 道路試驗
- 5.3.3 計算流體力學仿真
- 5.4 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案例
- 5.4.1 汽車低風阻形體
- 5.4.2 汽車風阻組成
- 5.4.3 汽車周圍流場
- 5.4.4 汽車各部位流場及減阻措施
- 5.4.5 氣動升力控制
- 5.4.6 側風穩定性控制
- 5.4.7 風噪控制
- 5.4.8 開發流程
- 5.5 展望
- 第2篇 結構性能
- 第6章 整車結構強度
- 6.1 結構強度概述
- 6.1.1 國內轎車強度開發現狀
- 6.1.2 面向我國用戶的轎車強度開發
- 6.2 結構強度設計理論與方法
- 6.2.1 國內外轎車強度設計準則對比分析
- 6.2.2 全球主要汽車工業國轎車強度水平分析
- 6.2.3 我國市場轎車行駛里程調研分析
- 6.2.4 轎車強度開發準則定義
- 6.3 結構強度開發案例
- 6.3.1 轎車強度試驗標準體系構建
- 6.3.2 轎車強度模擬計算原理與方法
- 6.3.3 基于試驗和仿真的結構強度優化
- 6.3.4 底盤零部件強度開發流程與認可評價
- 6.4 展望
- 第7章 整車安全性能
- 7.1 整車安全性能概述
- 7.1.1 交通事故調查與事故分析
- 7.1.2 事故重建技術及應用
- 7.2 汽車安全性能評價法規及標準
- 7.2.1 全球車輛安全法規
- 7.2.2 新車評價規程(NCAP)
- 7.2.3 保險安全指數規程
- 7.2.4 電動汽車的電安全法規
- 7.3 汽車安全設計機理
- 7.3.1 整車結構耐撞性設計
- 7.3.2 約束系統防護機理
- 7.3.3 行人碰撞保護設計機理
- 7.3.4 主動安全技術與系統原理
- 7.4 汽車安全集成開發技術
- 7.4.1 整車正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
- 7.4.2 整車側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
- 7.4.3 行人保護安全開發技術
- 7.4.4 主動安全集成開發技術
- 7.5 展望
- 7.5.1 高逼真度生物人體模型
- 7.5.2 自動駕駛的安全挑戰
- 7.5.3 電動汽車安全
- 第8章 整車可靠性與耐久性
- 8.1 可靠性與耐久性概述
- 8.1.1 可靠性設計理論基礎
- 8.1.2 疲勞理論基礎
- 8.2 關鍵技術及應用案例
- 8.2.1 用戶用途關聯技術
- 8.2.2 可靠性驗證策略
- 8.2.3 用戶目標設定關鍵技術
- 8.2.4 整車可靠性加速試驗規范
- 8.2.5 動態載荷分解技術
- 8.2.6 道路模擬試驗技術
- 8.2.7 振動臺試驗規范制定技術
- 8.3 展望
- 8.3.1 基于網聯技術的用戶目標獲取
- 8.3.2 虛擬路面技術
- 第3篇 舒適性能
- 第9章 車內環境品質
- 9.1 車內環境品質概述
- 9.1.1 汽車車內環境污染
- 9.1.2 汽車車內污染物危害
- 9.2 車內環境品質控制標準
- 9.2.1 國外標準
- 9.2.2 國內標準
- 9.3 車內污染物的成因分析
- 9.3.1 來源分析
- 9.3.2 影響因素
- 9.4 車內環境品質開發與管控
- 9.4.1 汽車內外飾用材開發
- 9.4.2 車內環境研發體系與管控方式
- 9.4.3 車內環境量產一致性管制
- 9.5 展望
- 9.5.1 車內環境凈化
- 9.5.2 車載香氛系統
- 第10章 整車NVH性能
- 10.1 NVH概述
- 10.2 NVH設計理論與方法
- 10.2.1 振動控制理論基礎
- 10.2.2 噪聲控制理論基礎
- 10.2.3 振動噪聲測量技術
- 10.2.4 主觀評價與心理聲學
- 10.2.5 試驗與仿真分析
- 10.3 NVH工程應用案例
- 10.3.1 NVH目標設定
- 10.3.2 動力總成噪聲
- 10.3.3 路面激勵噪聲
- 10.3.4 振動舒適性
- 10.3.5 空氣動力噪聲(風噪)
- 10.3.6 機電輔助系統噪聲
- 10.3.7 車外噪聲
- 10.3.8 異響
- 10.4 展望
- 10.4.1 輕量化與NVH
- 10.4.2 主動降噪與減振
- 10.4.3 聲品質設計
- 第11章 空調性能
- 11.1 汽車空調性能概述
- 11.2 汽車空調性能設計理論與方法
- 11.2.1 整車熱負荷的計算
- 11.2.2 空調系統型式及零件匹配計算
- 11.2.3 空調風道設計
- 11.2.4 空調系統臺架試驗規范
- 11.2.5 汽車空調性能試驗
- 11.3 空調性能開發案例
- 11.4 展望
- 第12章 整車熱管理
- 12.1 熱管理概述
- 12.2 熱管理設計理論與方法
- 12.2.1 傳熱學基礎
- 12.2.2 熱管理開發內容
- 12.2.3 熱管理虛擬仿真技術
- 12.2.4 熱管理試驗開發技術
- 12.3 熱管理開發案例
- 12.3.1 熱管理開發目標設定
- 12.3.2 熱管理開發流程
- 12.3.3 傳統動力總成冷卻性能開發
- 12.3.4 零件熱保護性能開發
- 12.3.5 熱管理控制與標定
- 12.3.6 自燃風險預防
- 12.4 展望
- 12.4.1 混合動力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12.4.2 純電動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12.4.3 燃料電池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
- 第13章 座椅舒適性
- 13.1 座椅舒適性概述
- 13.1.1 靜態舒適性
- 13.1.2 動態舒適性
- 13.1.3 舒適性功能
- 13.1.4 主觀評價
- 13.1.5 客觀評價
- 13.2 座椅舒適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 13.2.1 汽車-座椅-人系統介紹
- 13.2.2 座椅動態舒適性的設計原則
- 13.2.3 座椅動態特性參數
- 13.3 座椅舒適性開發案例
- 13.3.1 座椅隔振、吸振性能開發
- 13.3.2 側翼支撐技術開發
- 13.3.3 人-椅系統模態與共振頻率開發
- 13.3.4 座椅舒適性仿真技術
- 13.4 展望
- 13.4.1 座椅動態舒適性的發展方向
- 13.4.2 座椅動態舒適性支撐技術
- 第14章 汽車人機工程
- 14.1 汽車人機工程概述
- 14.1.1 人機工程發展歷史
- 14.1.2 人機工程開發職責及研究范圍
- 14.1.3 人機工程法規及設計規范
- 14.2 乘員布置及人機工程尺寸定義
- 14.2.1 二維假人模板
- 14.2.2 乘員布置及核心硬點確定過程
- 14.2.3 整車人機工程視野舒適性開發
- 14.2.4 乘員上下車方便性開發
- 14.3 視覺舒適性設計
- 14.3.1 視覺舒適性定義
- 14.3.2 視覺舒適性開發方法
- 14.3.3 視覺舒適性主觀評價
- 14.4 操作舒適性設計
- 14.4.1 操作舒適性開發流程及范圍
- 14.4.2 操作舒適性開發策略
- 14.4.3 操作舒適性開發方法
- 14.5 儲物及多功能性設計
- 14.5.1 儲物空間定義
- 14.5.2 儲物空間開發流程
- 14.5.3 整車儲物功能評價指標
- 第4篇 綜合性能
- 第15章 整車性能主觀評價
- 15.1 整車性能主觀評價概述
- 15.2 準備工作
- 15.3 常用道路
- 15.3.1 汽車試車場
- 15.3.2 社會道路
- 15.4 評分標準
- 15.4.1 評分標準選擇
- 15.4.2 實施方法
- 15.5 主觀評價方法
- 15.5.1 動力性主觀評價
- 15.5.2 駕駛性主觀評價
- 15.5.3 NVH主觀評價
- 15.5.4 制動性能主觀評價
- 15.5.5 轉向性能主觀評價
- 15.5.6 操縱穩定性主觀評價
- 15.5.7 平順性主觀評價
- 15.5.8 空調性能主觀評價
- 15.6 評價結果展示
- 15.7 主觀評價能力建設
- 15.8 展望
- 第16章 整車性能融合開發
- 16.1 整車性能概述
- 16.2 整車性能融合的理論與特點
- 16.2.1 整車性能融合的物理學基礎
- 16.2.2 整車性能融合的特點
- 16.3 整車性能融合開發案例
- 16.3.1 輕量化與性能融合
- 16.3.2 熱管理與NVH
- 16.3.3 操縱穩定性與NVH
- 16.3.4 經濟性與NVH
- 16.3.5 安全性、耐久性與NVH
- 16.3.6 水管理與熱管理
- 16.4 展望
- 16.4.1 性能融合深度
- 16.4.2 性能融合廣度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2-05-10 1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