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濤散文集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丹江水邊聽濤聲(序)
魚在洋
好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和朋友在一個叫太陽谷的酒店喝酒,正喝到興頭上,頭頂?shù)奶旎ò搴鋈坏粝乱粔K,差點砸到人。還沒來得及發(fā)火,一個身村高大光著頭的人就笑哈哈來了,趕緊給換了包間,端酒陪不是。他就是老板劉濤,一個愛好文學的經歷復雜的有故事的人。當過語文老師的他,也在那個下海的浪潮中經了八年商。辦過酒店,開過書社,辦過公交公司,販過銻礦,在新世紀到來之后,洗手上岸,又回到平靜的校園,又繼續(xù)做他的文學夢。寫了一本叫《藍金子》的長篇小說,又打算出他的散文集了。看來他在文學的江湖里也有了新的斬獲。
我歷來認為兩種人容易成為作家,一種是敏感而擅長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人,比如說文壇勞模賈先生,他總是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瑣碎中捕捉到讓人過目不忘的獨特細節(jié)。另一種是有文字表達能力且經歷豐富的人,這種人用老話說小時賣蒸饃啥事都經過,自然不會哼哼唧唧,用筆平實記下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就是好的文章。比如說如今在上海的陳倉,比如說丹鳳的劉濤。不說他的長篇小說,單是散文作品就像跟人談心,不做作,不賣弄,如同家門口的丹江水,不因弱小而放棄向大海前進的努力。在《光頭的樂趣》這篇文章里就能讀出他樂觀而有趣的人生態(tài)度。文章寫得好壞先得有趣。當然這不是低級趣味,而是面對人生挫折和困難時的一種達觀和向上的心態(tài),一種老百姓的樂觀主義情懷。這一點在流濤的文章里隨處可見,也是一個特色。
在散文中我不喜歡游記,也不大寫。因為古文里名篇太多,可以說達到了后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再加上今人作品大多是走馬觀花再抄點景點簡介,沒內涵更沒質感和帶有自己體溫的細節(jié)。流濤的散文游記不少,倒是讓人眼前一亮,他在別人的故鄉(xiāng)里讀出了自己的味道。比如說《北京的氣質》里寫看天安門的激動,捎帶假煙的惆悵,文中寫道:“京城有一種別的城市少見的傲慢,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接納,它不模仿也不迎合,似乎有點不近人間煙火,反而成就了一種獨特的貴族氣質。”在《上海這座城》里寫繁華,寫浪漫,結尾寫道:“其實有時候,身處異鄉(xiāng),一聲問候,一張笑臉都很暖人,感動人其實并不難,這一點我在上海這座城市親身體會了。”在《重慶的味道》里寫這里光頭多,講究吃,愛耍酒,他感嘆道:“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咸的豐富變化。積極面對生活,品昧五味雜陳的生活后,你會發(fā)覺,酸甜苦辣咸雖然味道不同,其實都有營養(yǎng)”。
丹江是一條曾經見過大世面的河,當年的熱鬧早就成了傳說。可她依然不忘初心,靜靜地流動。浮躁的人們來去匆匆,很少有人坐在水邊聽她那微弱的滄桑的水聲。文學的熱鬧和寂寞一如丹江,只有愿意靜下心來的人,才能品味出從心底流出文字的帶著體溫的濤聲。丹江走向長江的路還很長,只要不放棄奔向大海的夢想,日夜不息地向前,總歸會收獲希望,一如初心不改堅持寫作的光頭流濤。
魚在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商洛市作協(xié)主席、陜西省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商洛日報》副刊部主任。發(fā)表作品400多萬字;作品獲省級及國家級獎項30多次。出版有《魚在洋作品精選·雪夜奇遇》以及兒童小說集《那片樹林》、《雪夜奇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