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緬懷高三,我們在一起的日子
- 流濤散文集
- 流濤
- 1992字
- 2021-05-17 17:54:17
每屆的高三同學都會像流水一般遠去。六月,你們就是丹鳳中學這口大鍋里新鮮出爐的“丹中”牌教育產品,隨后,你們將鄭重地帶著這個時代的烙印上路,去繼續深造或者奔赴天南海北謀生活。你們就會像流水一般慢慢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高中三年很短暫,似乎一晃就過去了。在這兒,你們度過你們青蔥的歲月,曾經懵懂、迷惘、困惑,但始終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你們歡樂或者憂愁,有時候悵然若失,傻傻的可愛,有時候在題海中掙扎得喘不過氣,同學之間還會鬧個小別扭,偶爾還會鉆牛角與老師頂兩句,調皮的還在校園或者教室里制造些惡作劇,你們的足跡你們的身影你們的歡聲笑語就是你們留給我們校園的紀念。你們從這兒起航,放飛青春、放飛夢想。我不贊成個別同學無視校規校紀,背地里破壞公物、吸煙甚至打架。我知道,破壞公物是為了發泄心中的憤懣,表達自己的不滿;噴吐煙圈是為了排遣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借以宣示自己長大了;打架是為了證明你們所謂的“血性”和小男子漢氣概,你們企圖通過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方式來表達你們對學校和老師的“問候”。然后,把記憶的碎片留在校園里。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幼稚的,錯誤的。你們慢慢就會懂得。時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飛快流逝的日子里。
你們調侃說你們在學校就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被老師和學校囚禁,幾乎每個周末、每個寒暑假都不能暢快淋漓的玩耍。我同情你們、理解你們,因為我也是從你們那個年齡走過來的,但我知道,老師們無奈,學校也無奈。不知是家長希望過高,社會要求不對路,還是教育體制出了問題。偶爾,看見有些同學呆滯的眼神,我們當老師的也心疼。你們應該是活蹦亂跳的年齡,可卻必須正襟危坐在教室里,啃書吞題如嚼糟糠咽苦菜。你們埋怨老師以麻木不仁的心態在三尺講臺上日復一日地重復陳舊的說教,唾沫星子灑了一地。一茬一茬的老師累彎腰,卻不落好,為什么?因為每年高考以后都要評比,評價機制不變,還能指望能改變什么?我無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課本和試卷上,在大家的心頭打了個結。
同學們,高考就像洶涌的錢塘潮每年都會如期而至,而你們就像那迎著潮涌的弄潮兒,你們要經得起浪涌的洗禮而不是被浪涌吞沒。高考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嫻熟的解題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質,希望你們在接下來的日子得到更加完善和充實。
在校園暖暖的晨曦中,或者午后亮亮的陽光里,你們的笑容總是那么燦爛,你們狡黠地敘說屬于這花季般年華的時尚用語,你們企圖通過你們的方式,釋放焦慮、煩躁和離別的情緒,來表達你們被禁錮的憤懣。可是,我告訴你們,不要怨恨學校、怨恨老師,怨恨家長,這些讓你們強烈不滿的東西畢竟改變了我們許許多多農村孩子們的命運。不然,你們和城市的孩子怎么比?我們拿什么和他們比?在這里,你們長成了大姑娘和大男孩,擁有了屬于你們自己的秘密,總該有一兩件溫暖的事值得回憶。不要一味牢騷和抱怨,成長的煩惱是必須的,而學會溝通很重要,溝通能消解不良情緒,化解矛盾,有利于諸多問題的解決。希望你們有坦蕩的胸襟,能獨立思考,真誠地表達。有問題有疑慮可以同老師、家長愉悅地溝通,而不是把不滿和憤懣憋在心里,通過破壞公物或者頂撞老師和家長的方式對抗。我知道,十七八歲的孩子多少都有點“夜郎”心態,還未經歷風霜雪雨,有點目空一切,甚至把父母和老師也不放在眼里,還為自己貼上一個時尚的標簽名曰:“叛逆”。但總一天,你們會恍然大悟,說叛逆原來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毛躁。你們的一些做法我理解,我也青澀叛逆過,那是少年虛脫幼稚病,像蛇蛻皮蟬脫殼是成長的必須,是年輕人心理變化還沒有成熟是浮躁的表現。你們的青春應該是燦爛的,不應該是荒蕪的;你們的青春應該是燃燒的,而不應該只在失敗與頹廢中冒煙。同學們,你們會像流水一般,靜靜地瀉進社會這片塵土里。正像韓寒在歌詞里寫的:“熱血灑在哪里,青春都會落幕”。
我覺得,沒有知識和能力的人永遠都是單薄的,經不起風吹雨打,只有真正刻苦讀書者才能感受到讀書的況味,也只有真正刻苦讀書者方可最終找到讀書擁有知識后的甜頭。我想告訴你們,要淡定不要浮躁,你們的夢想還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我知道,你們的叛逆行為是對應試教育的不滿,是對這個浮躁而功利時代的抗議。但我還是要告誡你們,要學會感恩,學會思考。更多的時候,空氣、陽光、水都是恩賜,讓我們享受生活,有多少愛,不能用世俗的方式承擔。
北大教授蘇力說過:“我們只能接受學生們的不接受,而不能拒絕著他們的拒絕”。我是你們老師中的一員,每天從早到晚,陪伴了一屆又一屆三年又三年,我在你們眼里也許有點老,腦袋瓜子還有點光。我不會像鐘子期高雅地給你們彈一曲《高山流水》,讓你們像俞伯牙一樣高聲贊嘆樂曲高妙。我只能發自內心寫一篇小文,真誠地想對你們說,你們都會像流水一樣,奔向一個叫遠方的地方,真誠希望你們像我們的子女一樣好好努力,考上你們理想中的大學,將來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益的人。
2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