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龍駒古寨的孩子們最快樂、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那時,古寨晚上最喧囂的地方就是電影院。那唯一的電影院設在古寨老街邊一個露天的大院子里。那個院子,是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孩子們在那兒編織五彩繽紛的夢想。我那時年少,正遇上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時期,書本少,學習負擔輕,根本不用點燈熬油做作業,自由娛樂的時間非常充足,因而看電影幾乎成了每晚必修的功課。雖然上映的片子翻來覆去總是那幾部,但一到晚上電影院里面有了音響,就如同吸了魂魄立即讓我坐臥不寧,千方百計都想進入,即使又是反復炒鍋的復習課還如讀新書一樣興趣盎然。
那年月,古寨家家幾乎都是貧下中農,身體沒有油水儲備,缺少營養,精神的營養主要靠吸吮電影。每個孩子嘴上肚里最基本的需求家長都無法完全滿足,更別說投資娛樂方面給提供看電影的經費,因而若想看電影必須自行解決,這叫做:“勤工儉看”。夏天,我常跑到丹江河邊的樹林里搜尋蟬殼,送到藥店換錢,一兩二毛八分錢。一場電影成人票是一角,兒童票是五分,一兩蟬殼能看五場電影,結余三分錢打牙祭改善生活,以至于到如今每年夏天,無論多嘈雜的蟬叫聲傳到我耳朵都是那樣悅耳,那樣親切。看見那可愛的蟬,眼睛就不由自主的發光放亮,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為什么和蟬的感情那么深厚。到了冬天,開始翻天覆地尋找破銅爛鐵,像極了電影《地雷戰》里的鬼子探地雷,挖地三尺,一寸土地也不放過。我常在建筑工地外面徘徊,那地方金屬多,凡是能換錢的東西統統被孩子們掃蕩,然后興高采烈轉移到廢品收購站,換的錢最后多半貢獻給了電影院。當時對電影的癡情和今天癡迷網絡的小孩一樣,沖破艱難險阻也要把錢不遺余力送到網吧。那時的電影院,讓孩子們留戀,讓孩子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有錢的感覺真好。能買票看電影在當時的確是一件很帥的事。有了錢,氣也壯。老早趕去看電影預告,若有新片子,就迫不及待,拎把椅子,積極奔赴電影院,搶個先機,占據有利地形,靜候夜幕降臨,銀幕開張。清場后收票,可以大搖大擺、堂而皇之的進入電影院,不屑看別人的眉高眼低。萬一實在沒錢支付的時候,才抹開臉皮混。傍晚,躑躅在電影院門口,尋找面熟或者面善的大人,遇到男的,就上前殷勤地喊“叔”,遇到女的則友好的叫“姨”,跟在屁股后面,扮作“拖掛”,但常被狡猾的收票員識破,被一把拽出去。因而常對收票員懷恨在心卻還要故作笑顏。那傴背弓腰的X,形銷骨立的D,還有那一只眼睛不好使睥睨一切的W,都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當時總覺得他們好猙獰、好可惡,三十多年過去了,到現在尚能說出他們的名字,畫得出他們的肖像。
混票的陰謀敗露被驅逐出來后,見A計劃失敗,不害羞,也不氣餒,繼續變化方式,實施B計劃:低頭哈腰,小心翼翼拉住大人的衣襟再往進溜,陰謀常得逞。若此計又行不通,也不泄氣,再蹭到電影院隔壁一戶姓方的人家,方家的窗戶有三分之二正對著銀幕,雖然遠點,但只要踮踮腳尖或者墊個磚頭也能看大半個人影,就這樣湊合欣賞的方式,往往還人滿為患,面臨被主家清理的危險。直到有一天去方家,屋里空前安靜,透過窗戶,一片迷茫,這條路徑已被電影院發覺,封堵了沒錢卻想看電影,挖社會主義墻角的一個漏洞。透過窗戶看電影的希望就此破滅。
一個希望破滅也不絕望,馬上再轉移到隔壁花廟去,雖然人小,又拉又拽,也要努力爬上院墻,坐在房頂,除了看電影還能安靜地數星星、賞月亮。美中不足的是距離銀幕稍遠,影片里的英雄人物也只能看個大概,而且依稀看見戰斗很激烈,卻聽不到槍炮聲。益處是夏天有蚊子蹁躚飛舞,嚶嚶清唱,冬天有風兒伴奏,雪花飄灑,注意力更加集中,沒了瞌睡。遺憾的是,有時正看得起勁,突然殺出一彪軍,吆喝驅趕,還嚷著讓給賠磚賠瓦,常常受驚。而且,每次歷經千辛萬苦上到房頂的時候,影片已過去大半,上去不久,主要人物就犧牲了,來不及悲哀,卻要撤退。空折騰幾回后,發現電影院院墻根挖有下水道,荒草叢生,便于隱蔽,靈機一動,突發奇想:學習英雄邱少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悄悄邀一二伙伴進入陣地,提前埋伏。這樣,既能玩“躲貓貓”游戲,又能聽蛐蛐低吟,玩的是心跳,收獲的是美妙。遺憾的是,得逞幾次后,前來預先設伏的隊伍不斷壯大,有個小伙伴怯弱膽小,聽到有工作人員清場從旁邊走動,驚慌失措,顫動草叢,暴露了目標,不幸被清場人員“俘獲”。電影院立馬整頓,徹底掃蕩,因此又斷了通過埋伏看電影的渠道。也有實在無計可施被逼急了的時候,就讓伙伴故意搗蛋,吸引收票人注意力,突然加速放里沖,偶爾成功一二次,但大多都是被速度更快的收票員拎著衣領驅逐出境。也曾經畫過假票蒙混過關,這活不但技術含量高,心理素質還要過硬,拿票的手絕對不能顫抖,那時常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臉靜平。”已完全具備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犟牛勁。
通過看電影所受的種種挫折,屢次受打擊,反復磨練,百折不撓,終于養成了遇到困難不低頭不絕望還要繼續努力拼搏開朗樂觀的性格。現在回想,為了看電影使用的種種見不得光的卑劣伎倆雖法無可宥,但情有可原。因為那時年少,尚未受多少教育,思想猥瑣得一塌糊涂。最后,綜合各種辦法,總結出看電影的最佳途徑:就是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廣開創收門路,一定掏錢買票。錢是硬通貨,一旦擁有心不驚膽不怯。身懷五分硬幣就可雄赳赳氣昂昂在電影院門前溜達幾圈。有錢誰還愿意和蚊子親昵,受寒風蹂躪。所以后來上學,一遇到作文課老師讓談理想,我就會毫不猶豫聲稱將來最遠大最宏偉的理想就是當個電影放電影。因為放映員不用受電影放映前那段痛苦的煎熬,看了電影不但不掏錢反而還掙錢,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古寨影院是古寨各色人等集聚的最佳場所。古寨的一些主要活動都在影片放映前進行,古寨最近發生的大小事情以及小道消息都在影院里傳播擴散。影片放映前,電影院里簡直就是一鍋大雜燴:打撲克的、織毛衣的、諞閑傳的、五花八門,孩子們也在其中穿梭,開展各種趣味游戲。等到“咣當”一聲鈴響,所有活動立即結束,大家一律屏聲靜氣聚精會神。
我最愛看的電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和八一制片廠的作品。銀幕上先出來一個金光閃閃的紅五星,接下來一定是激烈的戰斗片。立即抬頭挺胸手背后,全神貫注。雖然大多影片反復上映過,熱鬧的場景咀嚼回味了無數遍,把一些臺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每次照樣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培養了許多解說員:提前預告情節,給旁邊的人講解,把他的話強塞進別人耳朵里。其實旁邊的人也看了無數遍,心里恨得咬牙切齒,怨懟他多嘴多舌。有時正片子還沒有送到就加演一些動畫片,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之類是意外的收獲。紀錄片大多緊跟國際國內形勢,比如尼克松乒乓外交,比如對越自衛反擊戰,對時事的了解基本上是通過買一贈一的紀錄片獲得的。看電影了解了許多歷史:鴉片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當然,長大后看了許多史籍和史料,才知道那時通過電影獲得的知識,形成的概念,培養的愛憎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虛假的。
古寨影院不大,故事頗多。有時正看到熱鬧得意處或革命的緊要關頭,突然,風來了,雨來了,神仙背個鼓來了(雷聲)。放映電影的光柱里清晰可見密集的雨簾,可黑壓壓一大片人就是巍巍不動,繼續在雨中堅持。靜默片刻后,有人振臂一呼,立刻應者云集,鼓掌跺腳齊喊:“退錢,退錢”,可惜沒有一次要求如愿。有時影片里伏擊敵人的部隊剛埋伏好,大家正全身心地沉醉在狀態里,卻突然停電或膠片出現問題,全場騷動,集體表達不滿。少頃,“挨不起退銀子”有節奏的呼喊聲愈來愈高,在古寨的夜晚上空久久回蕩,驚擾了閃爍的星星、皎潔的月亮和影院院墻外老槐樹上已經歇息的鳥雀。一旦電來了,片子恢復正常,觀眾們激憤的情緒頃刻間又恢復平靜,再不計較,剛才的一切又好像沒發生一樣,又滿腔熱情沉浸在影片的喜悅或悲憤當中。
有時候影片斷斷續續,一唱三嘆,簡直是在考驗人的忍耐力,但觀眾表面憤慨內心卻堅韌,會尋找各種理由安慰自己,極有耐心地等待下去,反正那時雖然物資匱乏,但空閑時間足夠多。看電影成了鍛煉耐心和毅力的一項有益活動。所以,那時我最純凈的夙愿和最熱切的盼望就是能在室內流暢的看完一部精彩的電影。看電影最熱鬧的要算上映《少林寺》那一晚:銀幕上打得正酣,銀幕下爭位子的人也拼得不可開交,無數雙眼睛好像在看乒乓球比賽。嚴重影響了觀眾的注意力,大家齊聲喝止,武斗雙方才乖乖歇了拳腳。最有趣的是:有的人很困了,懨懨思睡,卻固執的賴著不忍離去,懵懂地深陷在電影院里不能自拔。看著看著,兩張眼皮打架,托下巴的手突然滑落,一骨碌跌到地上或撲在別人脊背,逗得旁邊的人哈哈大笑,為伊消得人憔悴,何苦?如果那家大人找不到了孩子,不用尋,他一定是不小心沉淪在電影院里被情節抓走了。電影院成了古寨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樂園,成了人們了解世界、了解時事的窗口,成了孩子們學習英雄人物、樹立宏偉理想的教育基地。
后來,古寨西邊付家塬二二四地質隊的大院子到了周末也放電影,而且免費。于是若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會奔走相告,鋪天蓋地一窩蜂涌入付家塬。散場后,一路歡歌或討論影片中有趣情節,穿過西塬一大片莊稼地和幾棵柿樹,能清晰地聽見地里各種蟲子的呢喃以及樹上的鳥啼和西河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還會在你面前晃來蕩去,為你領路。古寨影院失去了唯一的地位,漸漸衰微。八十年代中期,古寨新修了電影院,由露天轉入室內,終于結束了看露天電影的時代。
現在,孩子們再不會為看電影發愁了。家家幾乎都有了彩電,而且一家比一家高檔。隨時可坐在舒服的沙發上欣賞千奇百怪的節目,手握遙控器,想看啥看啥,但看電影卻成了慵懶的玩味,審美過度疲勞,再也享受不到在露天影院被人推來蹭去親密無間的樂趣了。那時看電影,忘了肚子餓,薄衣敝履也要看,苦中作樂也能樂翻天。現在的電影泛濫,大多泥沙俱下,泡沫成堆。晚上剛看過,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一片迷惘。電影已失去把人們從壓力下,從煩躁里,從焦慮中解放出來的功效了。只是偶爾看到一部老影片,才會勾起萬千思緒,眼睛不由自主濕潤。這不會僅僅是因為我是近視眼和沙眼的緣故吧。
201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