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經歷了數代王朝,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隋。隋后唐朝起,中原百業興。
唐朝的統治時期,中原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大街小巷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更是廢除士農工商等級階級,提倡男女平等,并寫入明文憲法加以保障,在大街小巷,商鋪工廠,學堂官場,都隨處可以看到女子的身影。
然而唐朝末年,皇帝荒淫無道,宦官專權,軍政要職,全是一些不懂治軍打仗的文人宦官擔任,盤踞大唐北方的胡人,東北的遼國,抓住時機趁勢南侵,北方邊關將士百萬大軍,短短三天就被打的屁滾尿流,丟盔棄甲。
北方重城,唐朝的首都上京,號稱天下第一城,也不過堅守了半個月就城破國亡,胡人,遼兵入城之后,奸淫擄掠,燒殺搶燒,短短七天,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此次南侵,戰事出奇的順利,大大出乎了胡人、遼兵的想象,于是集結八十萬大軍準備渡江,打算一舉入主中原!
北方戰局震驚華夏,南方愛國將士紛紛起兵聚江迎敵,時任安徽總兵劉安,被部下連夜叫醒,直接黃袍批身,跪地直呼萬歲,劉安無奈,只好稱帝。
面對長江沿岸的八十萬胡遼聯軍,劉安聽取了部下秦贊的建議,聯南抗北,軍民一心。
南方零散的兵丁被他集中起來,又征召了長江沿岸的愛國百姓,雖然總人數上勉勉強強能湊到八十萬。
可是劉安知道,麾下的八十萬大軍只是烏合之眾,要真和胡遼聯軍打起來,無異于以卵擊石,想到胡遼聯軍生活北方不善水戰,渡江的船只大多是臨時搭建的竹筏,還有少數征調的漁船!
符合水戰的鐵甲船,也只有十來艘,決定破釜沉舟,趁著胡遼聯軍渡江的時刻,派遣水性較好的兵丁攜帶剪刀,鐵錐對敵軍脆弱的船體進行破壞,打亂了胡遼船隊的陣形,前堵后擁,癱在江面。
劉安大軍趁勢搖旗吶喊,利用弓箭、投石進行遠攻,采取合圍之勢將胡遼聯軍的前鋒船隊二十萬全殲,遙望江北敵軍營帳,劉安大喜。
原來胡遼聯軍怕敵方夜襲,馬廄在南,靠近江邊,士兵營帳在北,有風吹草動畜生肯定比人機靈,這樣的營防布局在兩軍對持時可以,現在的局面恰恰相反,劉安隨后傳令采取火攻,弓箭、擂石全蘸著火油,射向馬廄。
望著頭頂飛越的弓石,胡遼聯軍還滿臉疑惑,可是隨后的三枚火箭射來,在蠢的人也知道了什么意思,只見馬廄瞬間成為一片火海,狂奔的軍馬帶著火光如同離弦的弓箭,四散開去!
劉安趁勢怒喊道:“兄弟們,父老鄉親們,驅除韃虜,還我河山,隨我沖!”話畢,拔出腰間的寶刀第一個沖了上去,手下的將士見主帥身先士卒,士氣高漲,手持兵刃使出吃奶的力氣向敵軍沖去,對著胡人、遼兵一頓亂砍。
胡人、遼兵內心大駭,后方陣形早被軍馬沖亂,前面又有一群虎狼之師,瞬間打的不知道東南西北,哪還管的上主帥的號令,直接撒腿就跑,就恨爹媽少生兩條腿。
此次戰役殺得昏天黑暗,人仰馬翻,持續了一個晝夜才結束,長江沿岸的河水被鮮血染紅,遲遲未散。由于此處戰役圍繞著長江沿岸展開,被史官以長江之戰為名記錄在史書之上!
據現代史學家研究,長江之戰的勝利,標志著胡遼聯軍入主中原的計劃得到破產,打破了胡人,遼兵長期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華夏人民打擊胡、遼二國的勝利信心,為將來孝滅胡、遼二國提供的基礎。
長江之戰的慘敗讓胡、遼聯軍知道大勢已去,于是派遣了少數部隊進行阻截,主力部隊抓緊了對都城的洗劫,三人一伍,四人一隊,挨家挨戶,破門而入。
凡是遇到金銀打造的器物,直接掠奪一空,就連富戶白銀打造的夜壺也不放過,稍有反抗立即格殺,當劉安大軍進入都城的一刻,望著眼前的殘磚破瓦,滿目蒼夷。
街道兩旁的商鋪早被變成廢墟,百姓尸體隨意丟棄在路邊,曾經繁華的都城,而現在的場景宛如人間地獄,劉安的內心在滴血,一口氣沒上來,噗的一下,吐出了一口鮮血。
據現代史學家研究,孝安帝六十多歲龍馭賓天,根據華孝歷代帝王的高壽來看,這一口鮮血,讓孝安帝少活10-15年。
同年十月一日,三十多歲的劉安正式在上京稱帝,改國號為孝,又稱華孝,年號孝安,將上京都城改名燕京,每年十月一日定為國慶,全國狂歡七天。
在用人方面,采取寬容的政策,秦贊出任宰相,對于唐末的賢臣加以重用,又吸取唐末滅亡的教訓,宦官不得干政,在軍事上成立軍機處,文人治國,軍人治軍,二者只能提供意見,不能直接干預正事,這樣防止紙上談兵的文臣霍亂軍隊。
在農業上重視生產,興修水利,輕徭賦稅,唐末時期百姓需要繳納的田賦為三成半,還有人頭稅,生育稅,雜七雜八的賦稅加在一起,百姓苦不堪言,在孝安帝統治時期規定百姓需要繳納的田賦為二成,無其他雜稅,亂收賦稅者斬。
在商業上對于賭場,妓院征收重稅,對衣食住行關乎百姓生活的商鋪進行減稅,并加以扶持,限制物價,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
在女子方面孝安帝考慮到連年征戰,男丁銳減,軍隊,工廠,學堂,商鋪,男丁征召不足,于是除了官場之上廢除女子參政,其余政策全部保留。
在外交上國力貧困,將少兵弱,無法一雪前恥,只好采取防守政策。
在宮廷開支上以勤儉為主,規定宮廷每年的開支額度500萬兩白銀,此話一出,群臣愕然,參考唐使文獻,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每年的宮廷開支最少為1500萬兩白銀,唐末年間宮廷的開支更達到了驚人的3000-4500萬兩,于是群臣紛紛啟奏請求增加宮廷開支。
孝安帝只是淡淡的說道:“國家初定,百廢待興,正是用錢之際,朕身為帝王更要以身作則,萬民表率,各位愛卿不用再勸,朕意已決!”
據現代史學家研究,根據華孝宮食錄記載,孝安帝穿過的龍袍上面最多有九個補丁,每頓的飯食青菜一份,米飯一碗,葷菜每月才享受一次,出行排場更是大大縮減,勤儉程度讓現代專家都感到吃驚!
在孝安帝統治的三十年間,被胡、遼鐵騎踐踏過的北方有了喘息的時機,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為將來的經濟復蘇打下了基礎。
在臨終之時,病榻面前只有三人,其中一位秦贊,華孝宰相,開國之臣,其余兩位是眾皇子中最出色的二人。
長子劉武,幼子劉文,人如其名,長子劉武打仗一絕,幼子劉文治國有方,考慮到目前華孝實力無法與胡、遼二國匹敵,竟然打破封建王朝立長不立賢的傳統,冊封幼子劉文為諸君,留下三道遺訓。
一:國力貧困,皇陵規模不得奢華,耗資不得超過五十萬兩,不得陪葬金銀器具,不得進行殉葬,有違天理。
二:上京國都被胡、遼踐踏,生靈涂炭,百姓命如草芥,此之大辱,未以洗刷,心有不甘,忘后世子孫,完成朕之心愿。
三:帝王之位,不得自相殘殺,國之寸土,不得失之分毫,若有違此條,不配做我劉安子孫,死后不得葬入皇陵。
劉文登基之后,年號孝文,封孝安帝為高祖供于廟堂之上,對高祖在位的政策進一步完善,鼓勵耕種,根據農民種植土地的多少進行金錢補貼,按照百姓的土地分布,興修水利,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其子劉順登基之后,對于國家的法律根據國情進行完善,讓百姓有法可依,官員違法必究,又再一次縮減宮廷開支,龍袍不添,衣不曳地,帷帳不刺繡,全國教育進行改革,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并大力修建學府,將夫子更名老師。
孝文、孝順二帝統治時期,華孝國力從胡、遼的陰霾中走出來了,國力得到恢復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國力充足,擺放金銀的錢架都腐爛了,散錢多的都無法計算,糧倉堆積的陳糧都產生了異味,只好喂豬。史官將文順二帝統治時期華孝繁榮的景象以文順之治,記錄下來。
據現代史學家研究,文順之治,應該從孝安帝年間開始算起,因為文順二帝的治國綱領是孝安帝的延續,只是時代不同,進行了輕微的完善。
這兩種觀點始終爭論不休,達到統一的觀念是,孝業帝接管華孝朝后,國庫存銀超過了3億兩,這為孝業帝滅胡、遼二國提供了物質保障。
(PS: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事一部古代校園軍事小說,為了第二部,所以校園里的面的稱呼之類為老師,學生之類,大家不要在乎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