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評論第1章 新版序言
事實上,《以色列的誕生:榮耀》是我最先打算寫的歷史小說,以在圣地重生的猶太國初始階段為內容。如果把以色列的生存奮爭當作一場戲劇,那么我認為,一九七三年的贖罪日戰爭可以算是這場戲劇的濃縮版:在最神圣的日子里兩條戰線上遭受突襲,超級大國蘇聯對阿拉伯國家的進攻給予了令人生畏的支持,以色列在兵力和武器均與對方懸殊的情況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到最后取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勝利,突破了阿拉伯國家的包圍圈,由此走向與埃及簽署和平協議的道路。
戰場上的殊死搏斗,外交上的重大事件,這就是我的規劃和設計。我把這些告訴了我的一位以色列老朋友,他是一位已退役的少將,戰場經驗豐富,與華盛頓方面的關系也非常好。他聽我講完后,沉悶地善意勸解:“別想著用一次戰爭就講清楚這件事,這是一個百年故事。”
他的話在一定程度上說得對。我不得不再寫一部與這本小說同等篇幅的小說,來為贖罪日這場“戲劇”布置舞臺,這就是之前寫過的《以色列的誕生:希望》。
現在已不存在的蘇聯對猶太國是很敵視的,尤其是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之后,如果不去考量這個因素,是很難理解以色列的成長史的,甚至對現在,二〇〇二年三月我描述的暴力活動,也很難理解。如果不是蘇聯在聯合國里不依不饒、吵鬧著要廢除甚至扭轉那次震驚世界的勝利結局,中東的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局面,這個地區也許早就和平了。
《以色列的誕生:榮耀》的前一百頁詳細闡述了當時所發生的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聯合國擬定了一份決議,呼吁各方“從戰爭期間占領的領土上撤軍”。美國和以色列表示同意。柯西金卻非要塞進去兩個他認為是無所謂的字:“所有”,即“從戰爭期間所有占領的領土上撤軍”。林登·約翰遜和阿列克謝·柯西金在這“兩個無所謂的字”上的死不相讓體現出當時的問題所在。那“兩個無所謂的字”在當年的報紙雜志上可是很流行的話題,也是這本書前一百頁的高潮所在。在蘇聯不遺余力的支持下,阿拉伯國家壯起了膽子,要繼續打下去,仍想著要消滅以色列。結束戰爭的停火協議還在簽訂期間,“埃拉特”號驅逐艦就被擊沉了,這是《以色列的誕生:榮耀》開篇講的一場戰斗。從這場戰斗中就可以看出他們想要消滅以色列的決心。
贖罪日戰爭的吸引人之處,我承認,首先是戰場上的激烈戰斗和各方權力中心如莫斯科、開羅、耶路撒冷和華盛頓之間的激烈角逐。其次,我得說,要算埃及領導人——安瓦爾·薩達特(Anwar Sadat)了。他有可能算是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阿拉伯人了,先是精明機智地策劃并指揮這次戰爭,然后又出行耶路撒冷,同以色列講和。果爾達·梅厄在被問及關于這位戰爭英雄的印象時,她很熱切地說:“薩達特!竟有這個勇氣。”埃及方面至今還在慶祝薩達特發動戰爭的那一天,把一些大橋、大街和紀念碑命名為“十月六日”。
這部作品大部分的調查研究工作都是在以色列完成的,在那些年月里,我被問過無數次:“你打算怎么來結束這個故事?”在我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這部作品時看不到結局,二〇〇二年的今天也不會看到多少。虛幻的“奧斯陸和平進程”落空了。“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國際事務風云變幻,以色列仍要苦于應付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防御警戒遠方來的導彈威脅。不過,全世界人民對于以色列長期抗爭的認知在不斷改變。在這種改變中,我看到了雙方皆存的希望;至于榮耀,以色列的歷史已經證明,用戰場榮耀來換取真正的和平,以色列是何等愿意,一如它和安瓦爾·薩達特所做過的那樣。
《以色列的誕生:希望》和《以色列的誕生:榮耀》兩書中所涉及的軍事與外交爭斗都是按照真實史實來寫的,是以進行了多年艱巨調查而得來的史料為基礎的。小說中也有虛構的人物參與到實際的歷史事件中,但在每本書后面的“歷史注解”中都清楚地指出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一位在調查史料方面幫過我很大忙的以色列老人看了小說前面幾章后大嚷:“你沒打算把它寫成一部軍隊故事,是不是?寫了太多其他的東西,而不是軍隊!”的確是這樣。但是,在那段日子里,以色列的生與死可不僅僅取決于軍隊,外交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讀者們要記住一個簡單的原則:書中除了四個虛構的主角外,那些以色列的政治人物、外交人員、中校及中校軍銜以上的軍人,都是那個年代真實存在過的人。
赫爾曼·沃克
二〇〇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