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論
最新章節
- 第89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7)
- 第88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6)
- 第87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5)
- 第86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4)
- 第85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3)
- 第84章 關于其他的德和惡的論述(2)
第1章 導讀
大衛·休謨(1711~1776),英國著名哲學家,生于蘇格蘭,曾就讀于愛丁堡大學。休謨對哲學和文學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順利地讀完了各學科的基礎課程,并且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文學是我一生中最酷愛的科目。”休謨早年曾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商業活動,但后來發現“完全不適宜從事這項營生”,于是便離英赴法,在法國擬定了“一生的規劃,后來是堅定不移地和卓有成效地實現了”。這是指寫作了《人性論》,并以哲學作為畢生的事業。休謨到過法國多次,與哲學家狄德羅、盧梭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并被奉為“哲學的神明”,但后來和盧梭發生了口角,雖然他表現得忍讓可佩,但盧梭堅決與他一刀兩斷。休謨一生還做過圖書館館員、將軍的秘書,1767年他充任了副國務大臣的要職,兩年以后,他辭官回愛丁堡并終老于此。他的朋友亞當·斯密在為他寫的訃告中說:“總之,無論在休謨生前或死后,我始終認為,他在人類的天性的弱點所允許的范圍內,接近了一個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
休謨一生寫下了各類影響深遠的著作,主要有《政治談話》《自然宗教對話錄》《英國史》等。他最著名的哲學著作除《人性論》之外,還有《人類理智研究》,該書是《人性論》的縮寫本,把康德從“教條式的噩夢”中喚醒的就是這本書。
《人性論》寫于休謨游學法國期間,當時休謨還不足30歲,但“它從印刷機上下來就是死胎,無聲無息,甚至在狂熱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來。”《人性論》分為三卷,分別討論理智、情感和道德,闡明了休謨最主要的哲學思想。
休謨認為,建立人性科學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煉的。感知作為意識內容的東西分為兩種,即“印象”和“觀念”,它們是兩類知覺。印象是指初次呈現于心靈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具有較多的力量,比較猛烈。觀念是指由記憶和想象對以前印象的再現,即對印象的“模仿和草擬”,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一切單純觀念都有一個單純印象與之相應,但復合觀念則未必那樣,沒見過長翅膀的馬卻可以對它進行想象。這是休謨在哲學中建立的“第一條原則”。
《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關于知識和或然推斷的論述》一節。休謨認為,因果關系是人為的,不具有確實性。人的因果性觀念完全來自感覺經驗中對“相似性”例證的觀察:我們看到兩個類似的現象不斷地按先后順序重復出現或“恒常會合在一起”,便由這一個推到那一個,把一個稱為原因,另一個稱為結果。這種根據經驗而來的推論完全是習慣的結果,而不是理性的結果。但休謨并不貶低習慣,他指出:“習慣就是人生的偉大導師。只有這條原則可以使我們的經驗有益于我們。”
《人性論》發展了貝克萊哲學,它的經驗主義、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對康德以后的西方哲學產生了廣泛、深遠而又十分復雜的影響,直到今天它的許多方法和結論對于哲學的進步仍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