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關于知識和或然推斷的論述(1)
- 人性論
- (英)大衛·休謨
- 4443字
- 2016-03-14 12:13:51
第一節關于知識的論述
有七種各不相同的哲學關系:同一、類似、空間與時間關系、相反與因果關系、數或者數量的比例以及任何性質的程度。我們把這些關系歸為兩類:一類是全部取決于我們所進行相互比較的各個觀念,另一類是能夠不通過觀念的任何變化就有了變化的。我們在一個三角形的觀念中發現,它的三個角相加的總和等于兩個直角相加的總和的這樣一種關系;要想這種關系不發生改變,只要求我們的觀念不變即可。反之,對于兩個物體間接近與遠隔的關系,只要其位置發生了變化,它們也就會隨之改變,根本不要求對象本身或者它們的觀念有何變化;這種位置取決于心靈所不可預測的若干多種多樣的偶然事件。同一關系與因果關系是一樣的。雖然兩個對象絕對相像,甚至會在不同的時間里出現于同一地點,然而它們能夠產生數量上的變化;關于一個對象引起另一個對象的那種能力絕非簡單地發現于它們的觀念,所以說,原因與結果顯然是來自我們的經驗中的各種的關系,而并非來自從任何抽象的推理以及思考中得出的關系。不存在任何一個現象——縱然它是最簡單的——能夠對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對象具有的性質進行解釋,抑或是我們不曾憑借經驗與記憶就有預見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在這七種哲學關系之中,只有四種哲學是絕對地取決于觀念的,從而可以作為知識與確實性的對象。這四種哲學分別是相反、類似、性質的程度以及數或數量的比例。一看就能夠發現的是這些關系中的三種,恰當地說它們應當歸于直觀的領域,而并非隸屬于理證的領域。當一些對象彼此相似時,對于這種相似關系,與其說首先刺激的是眼睛,倒不如說刺激的是心靈,幾乎不用進一步加以考察。任何性質的程度和相反關系同樣如此。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相互消滅,同時又是絕對的不相容和截然相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當任何的性質如顏色、滋味、冷、熱等存在十分微小的程度上的不同時,雖然我們無法精確地對其進行測評,可是當它們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時候,判斷它們之中某一種相對于另一種,究竟是強些或弱些那就易如反掌了。不用經過任何的推理、研究,一下子我們就能夠作出這個判斷。
我們也能夠以同樣的方式來確定數量或者數的比例,并在一看就能夠比較出任何數或者形的大小,特別是當這種差異極大且相當顯著時更是如此。至于任何精確的判斷或者相等的比例測量,我們僅憑一次單獨的考察得到的只能是猜測的結果。至于極有限的廣袤部分與極小的數僅僅是例外而已;這些是很容易被我們了解的,但同時在這里我們也不易導致任何重大的錯誤的發生。在其他任何情況下,我們對比例的衡量也只能是大致上的,或是在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進行決定。
我已經介紹過,幾何學以及判定形的比例的這門技術,在普遍性與精確性方面上說,雖然其優越性遠遠超過了感官與想象的粗略性判斷,但永遠也達不到絕對的確切和精確的地步。幾何學的最初原理是來源于對象的一般現象,然而當我們對大自然所允許存在的最微小的對象進行考察時,那種現象是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保障的。我們的觀念似乎是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保障:兩條直線不可能共有同一條線段;但是經過我們對這些觀念的考察后,就會知道,它們從始至終都在假設兩條直線存在一種可被感知的傾斜度,但是當兩條直線所形成的夾角極其微小時,就沒有那么一條精確的直線標準,用來保障我們的這個定理的真實性。數學里的大部分原始判斷情況也是一樣的。
因此,僅存算術與代數學這兩種科學,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將推理不斷延續到任意的復雜程度上,同時還能夠保證精確性與確實性。還有一個精確標準,我們能通過它去辨別一些數是否相等和比例關系;依照數值來判斷是否符合這個標準,進而確定它們的關系,不至于發生錯誤。當兩個數是這樣結合的時候,其中一個數包含的單位永遠對應于另一個數包含的單位,我們因此就下結論說那兩個數是相等的關系,正是因為幾何學少了一個廣袤方面的相等標準,所以很難被認為是一門完善而又準確的科學。
我覺得,雖然幾何學沒有代數學和算術所獨有的完全確切性與精確性,但是和我們的感官與想象判斷的不完善性比較來看,依然具有其優越性。這一說法可能引起疑義,所以我們應該再次解釋一下。我認為幾何學存在著不足,是因為它的最初的、基本的原理僅僅是從現象而來;或許有人還會說,這個缺點必將永遠夾雜于幾何學之中,乃至幾何學在對其比較對象或者觀念進行比較的時候,永遠達不到比我們的眼睛或想象單獨一方就能達到的更大程度的精確性。我不否認這種缺點會一直伴隨著它,使它不可能達到極大的確實性:可是我們不要忘了,這些基本原理是在最簡易且具有最少欺騙性的現象上建立起來的,因此這些原理就能為它們的結論提供一種精確的程度,這種效果是這些結論在處于單一狀態下所不能企及的。人的眼睛判定不出千邊形的角相當于一九九六個直角,也判定不出類似于這個比例的任何其他推測;在判定幾條直線不能相合以及兩點之間我們無法畫出一條以上的直線這類問題時,它不會導致多大的錯誤發生。這便是幾何學的本性與用途所在:它能一直引領我們研究到那些現象,因為這些現象具有簡易性,這種特性能避免我們步入重大的誤區。
在這里,我還將提出另外一個觀點,它來自這個同一的數學論題所作的提示,是一個和理證性推理相關的一個觀點。數學家們常常會說:作為他們研究對象的那些觀念的本性,可以說是十分精致的與細微的,它們不在想象的概念范疇,所以必須有一種純粹的、理智的觀點參與才能為我們所了解,能夠擔當起這個任務的觀點恐怕就唯有靈魂的高級官能了。相同的看法也占據了哲學部門的大多數,主要是用它來解釋我們的抽象觀念,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形成諸如一個既非等邊、也非不等腰、每邊亦不限于某一特定比例和長度的三角形觀念。不難看出,哲學家們為何會如此鐘情于那些精致的與細微的知覺這一概念,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借此來掩蓋他們犯下的許多錯誤,還能利用模糊且不確定的觀念,用以拒絕和反抗清楚觀念的判斷。以便我們識破這個詭計,我們可以通過回想一番我們的全部觀念是來自印象的復現,它同時也是我們屢屢堅信的那個原則。由此我們就能夠馬上推斷出,既然我們的所有印象都是清晰與確切的,因此,由印象復現得來的觀念也一定和它一樣有著相同的本性,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個人原因,是絕對不會有任何晦暗、復雜的東西出現。因為一個觀念的本性相比印象的本性,要更為微弱和低沉,可是在其余各方面都皆與印象相同,所以不會帶有多么大的神秘性質。假如觀念的微弱使它變得模糊不清,那我們就更應該保持觀念的精確與穩定,從而更大程度地彌補這個不足。要是做不到這一點,反而還要去妄自談論推理與哲學,那只能是一種枉然。
第二節關于或然推斷與因果觀念的論述
對于作為科學基礎的那四類關系,我覺得一定要解釋的也就只限于此。至于其余那三種關系,即因果關系、同一關系與時空中間的位置卻并非決定于觀念,即便在那個觀念保持同一的時候,這些關系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對于這些關系,我們應該詳加說明。
一切推理都只是用來發現和比較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對象之間存在的那些恒常或不恒常的那種關系。無論兩個對象是否處于完全呈現在感官之前的狀態,或者只有其中的一個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們都能予以這種比較。當兩個對象以及它們的關系呈現在我們感官之前的時候,我們稱其為知覺,而不是推理。確切地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只是利用了感覺器官被動地接受了那些印象,而并沒有進行任何的思想活動。按照這一思維方式,我們便不應該將同一關系,抑或是時間與空間關系得出的任何觀察活動看作一種推理,因為對于這兩種關系的任何一種,心靈都沒法超越那些以直接方式呈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對象,去發現對象的關系或者真實存在。只有因果關系才能導致這樣一種聯系,即使我們僅憑一個對象的活動與存在就相信了在這之前或以后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或者活動;另外那兩種關系能夠在推理中得以應用,也僅限于它們為這種關系所影響或者它們影響這種關系的范圍以內。任何一些對象中的東西都不能取得我們的信任,因為它們永遠處于一種遠隔或者接近的狀態;當憑借著我們的經驗和觀察知道了它們在此方面的關系不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就總是在說,一定有一種秘密原因在促使它們分離或結合。這種推理還能被拓展到同一關系。雖然一個對象在我們感官之前若隱若現了好多次,我們往往假設它的個體仍然是同一不變的,雖然知覺產生了間斷,但我們還是承認它的同一性;我們可以這么說,假使我們的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它,我們的手也在不停地觸摸它,它傳來的就會是一個不間斷的、保持不變的知覺。但是對于超越了我們感官印象以外的這個結論,它建立的唯一基礎只能是因果聯系,除這之外,我們就沒有任何保證能使我們的對象保持不變,不管這個新出現的對象多么類似于原來呈現在感官前的那個對象。每當產生了那樣一種絕對的相似關系時,我們通常都會探究這一關系究竟是否為那一類對象所共同擁有;有沒有可能或者有很大可能存在某種原因在發揮作用,從而發生了那種變化和相似關系;通過我們對這些原因與結果的確定,就得出了有關那個對象同一性的判斷。
由此得知,在并非完全取決于觀念的第三種關系當中,因果關系是唯一可以拓展到我們的感官之外,同時將我們看不見、觸不到的存在及對象展示給我們的。因此,在關于知識的這個題目即將結束之前,我們應當盡量清晰地闡明這種關系。
依據程序,我們把因果關系的觀念作為最初的考察對象,還要考察它出自何處。我們如果還未曾徹底明白我們即將進行推理的那些觀念,那我們便無法得到準確的推理過程;假如我們沒有追溯到一個觀念根源以及考察產生這個觀念的原始印象,也就無法做到對那個觀念的完全理解。考察印象,能讓觀念變得清晰起來;考察觀念,亦能使我們的所有推理變得清晰。
因此,我們能夠對被我們叫作原因和結果的任何兩個對象加以觀察,反復檢查它們的每一方面,以使我們找出產生極其重要觀念的那一印象。一看我就能夠感覺到,在對象的所有特定性質中我是絕對找不到這個印象的;因為我無論選定這些性質中的哪一種,還是能夠找到某種即使不具備那種性質,但依然被歸在原因或結果的行列之下的對象。的確,無論是存在于外界還是內心的任何東西,都被看成了一個原因或結果,雖然我們都知道,任何性質不可能完全地寓于所有的存在,為它們取得那個應該得到名稱。
因此,因果關系的觀念必定來自對象之間的某種關系;我們現在的任務便是盡力找到那種關系。第一,我發現了,被看作原因或者結果的那部分對象總是相互接近的;對于它存在的時間或者地點以外的任何其他時間或地點,只要有些許的離開,任何東西便都無法發揮作用。雖然有時相互遠隔的對象好像是相互產生的,但是只要一經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是用一系列的原因聯系起來的,這些原因自身是相互接近的,即便是對那些遠隔的對象來說,也是相互接近的;而當我們在特殊例子中找不出這種聯系時,我們同樣假設存在這種聯系。所以,我們能夠將相近關系看作因果關系的一個必要條件。至少我們能憑借一般的觀點來假設它的確如此;我們會在以后的章節中尋找合適的機會,借以考察和澄清哪些對象可以并列、結合,哪些對象不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