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 言
中醫外治療法隨著中醫的發展而逐漸被人們熟知,不但歷史悠久,療效顯著,更由于其操作簡便、安全可靠,而深入到各個家庭之中。中醫外治療法自古就備受歷代醫家推崇,放眼當下,中醫外治療法不僅成為每個家庭必修的養生防病的綠色療法,而且在全世界的養生和疾病防治領域也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中醫外治療法,是我國人民歷經千年,在與疾病長期斗爭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中醫外治療法像一塊璞玉,逐漸地被沖刷成珍貴的寶石被人們所傳頌。中醫外治療法大多來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這就說明了這種療法,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一直本著簡、便、廉、驗的原則造福于民。
這套常見病簡明外治療法系列圖書也以簡、便、廉、驗為標準,達到完善家庭中醫外治療法的學以致用的目的,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從幾十種中醫外治療法中精選出常見、實用、自我操作性強的8種:刮痧、拔罐、敷貼、藥浴、按摩、松筋拍打、艾灸和反射區療法。這8種療法因通俗易懂、方便操作、療效明顯而被人們廣泛應用,而且這8種療法也非常適合家庭使用。本書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指導,通俗、直觀地講解各種中醫外治療法,讓讀者一學就會。在每本書中,列舉精選的幾十種常見疾病,詳解具體治療方法,力求讓讀者看得懂,會操作。每種常見病配合病例說明,既直觀,更實用。
作者認真研讀相關醫學著作和中醫經典著述,講究科學性和實用性,努力讓更多的家庭用得放心。讀者在閱讀和應用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中
醫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書中將常見病按內科、外科、傷科、婦科、皮膚科、兒科分類,更方便讀者的查閱。針對某種疾病的多種外治療法,讀者可依據自身癥狀來選擇。書中所列的外治法,以上手容易、療效顯著為特點,可以讓讀者在家輕松地祛病或保健。
中醫外治療法已經普及到普通家庭,這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中醫文化及中醫防病治病療法的認可、接受和應用。希望通過本套圖書,讓中醫外治療法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更希望這套圖書能為讀者和他們的家人的健康帶來福音。
教你三秒鐘一招取穴
取穴對于中醫外治法十分重要,取穴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效果。穴位應用,強調的是準確取穴,能否有簡單直接的取穴方法,讓沒有中醫學基礎的人也能快速地找到穴位。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就是常用的取穴定穴方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手指的長短、寬窄為依據定穴,因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稱“指寸法”。
★ 1寸長度的定位法(又稱拇指同身寸法或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是指寸法取穴之一,以拇指屈側指節橫紋兩端間距離為1寸量取穴位。《千金要方》:“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適用于四肢部的取穴方法。
中指同身寸也是指寸法取穴方法之一,以本人中指第1、2指節橫紋橈側端間距離為1寸量取穴位。《太平圣惠方》:“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適用于四肢直寸與背部橫寸取穴。
具體取穴時,可將拇指與中指屈曲對接,形成環狀,伸直其余手指,使中指橈側面得到充分顯露,取其中節上下兩橫紋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適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縱向比量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橫向取穴。
★ 1.5寸的定位方法
一般我們把示指、中指并攏后,以中指第2指節橫紋為標準,兩指的寬度定為1.5寸。
★ 2寸的定位方法
中醫針灸學課本上規定3橫指為2寸,也有把示指指端到第2指節橫紋的長度定為2寸,還可以把拇指指端到第1、第2掌骨指蹼連接處定為2寸。
★ 3寸的定位方法(又稱橫指同身寸取穴法)
橫指同身寸定位法(又叫一夫法):是指將第2、3、4、5指并攏,以中指的第2指間關節橫紋為基準做一條橫線,兩端的距離為3寸,適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橫寸定穴的方法。
現在,通過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橫指同身寸,確定了定位的標準尺
寸,這樣1寸、1.5寸、2寸、3寸就都有了。如果穴位是2.5寸,就1.5寸再加1寸;如果是4寸,就可以用“一夫法”加1寸;如果是5寸,就把“一夫法”再加2寸;要是6寸用2個“一夫法”就可以了。
以手指的長短、寬窄為依據定穴,因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稱“指寸法”。
體表標志取穴法
根據人體表面的一些自然標志來取穴。固定的標志有五官、眉毛、發際、乳頭、肚臍、指(趾)甲及骨性標志等,比較明顯的標志,如鼻尖取素髎,鼻旁0.5寸取迎香,兩眉頭連線中點取印堂,兩乳頭連線中點取膻中,臍旁2寸取天樞,兩骨分歧處,如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巨骨,胸劍結合部處取中庭。
需要采取某種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活動標志有皮膚的皺褶、肌肉的隆起或凹陷、肌腱的顯露,以及某些關節凹陷等。如耳門、聽宮、聽會等應張口取;下關應閉口取。又如,屈肘關節,肘橫紋頭取曲池穴;上臂平舉抬肩,肩峰前下凹陷中取肩髃;取養老時,應正坐屈肘,掌心向胸,當尺骨小頭橈側骨縫中取之。咬牙時,下頜角咬肌隆起處取頰車;握拳,第5掌指關節后方紋頭取后溪;彎曲膝關節取足三里、陽陵泉等。
常用簡便取穴法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取穴。如兩耳尖直上與頭頂正中線交點取百會穴;拇指向示指并攏,虎口處肌肉隆起最高點取合谷穴;兩虎口自然平直交叉,示指尖所抵達處取列缺穴;屈膝,掌心蓋住膝關節髕骨,手指垂直向下(示指緊靠在小腿脛骨前嵴外緣),中指尖所達之處取足三里。